查看原文
其他

作家马金萍:在瘦西湖邂逅“扬州八怪”

文学沙龙 文学沙龙 2023-09-03

在瘦西湖邂逅“扬州八怪”马金萍


(1)郑燮


江南三月的杏花雨

淋湿了五亭桥畔刚刚抽芽的嫩柳

我看见一个破落的盐贩子  肩膀上

扛着一颗滚圆的肉头  用带着玻璃花

的眼仁在把我瞅

他用手  指了指桥头的左侧

我发现那是一块从太湖里打捞出来的石头

薄 透 漏 瘦


我转身刚要走

一个穿着长衫留着辫子的男人

突然出现在桥头  他手里拿着

一枚竹叶  正在杏花雨里漫游

就在我要上桥的瞬间

他却冲我轻轻的一个咳嗽

你不认识我么  他说

你没有不认识我的理由


我就觉得身子猛然一抖

突然间  血液仿佛开始倒流

我定定地看着他那瘦骨嶙峋的枯手

以及  他手里的那枚竹叶

在瘦西湖的水流中  慢慢的流走

他指着附近的那片竹林说  你听见了么

在我画的林子里

呜呜咽咽的 有什么声音在吼


我倾耳细听  却听见

滚滚的春雷正在把乌云轻揉

绵绵细雨  冷风嗖嗖

湖边竹林  新篁颤抖

接着  一个沙哑的嗓音

从灰云间  丝丝缕缕塞满了我的喉头

落拓扬州一敝求  绿杨萧寺几淹留

兴来小步隋堤上  满袖东风散旅愁


风在哭泣  云在游走

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亭桥头

我看见他  泪水涌满了  眼眸

他在哭  他在唱  他在无声的嘶吼

斋衙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令  一枝一叶总关情

就在那一瞬  我鼻子发酸  欲走难走

一时间  泪水横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年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曾做官,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后因得罪上峰,官场失意,遂乞病归乡。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谋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尤为底层民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存世。


(2)汪士慎


一树的梅花已经败落

只剩下虬龙般的干  在早春的风中唱歌

嫩嫩的叶子  迷离在哀怨的雨丝里  萧瑟

一只死去的蜻蜓

已经干涸  躺在败落的花瓣上

无法婀娜

二十四桥的明月夜  该上哪儿去捕捉

那箫声衬托的  朗朗月色


沿着湿滑的石板路

去寻找那古老的水墨  纵情豪放的淋漓

目今只是在灰色的天空上涂抹

水中的游鱼 正叼着去年的菊叶

在浑浊的意念间  落拓

青藤  竹林  白梅  绳墨  点染着

瘦西湖的绿风  还有

莲花桥下的  水波


梅花楼上的  《诗钞》

早已残破  字迹模糊的书页

不知何年何月  被调皮的虫儿嗑破

纱窗上的蛛网  中间网着的黑色蜘蛛

干瘪得  只剩下一层薄薄的躯壳

忽然听见一声冷笑  呵呵

回头看时  冰冷的空气中

还洋溢着  骇人的笑波


这时我发现  墙上的那幅《风竹图》

阴风瑟瑟  鬼魅怪异  竹影婆娑

一个被风干成细长的黑影

在无望的企盼中  艰难的跋涉

黑影戴着草帽  拄着一根藜杖

仿佛拄着一条僵硬的蛇

在竹林呼啸的夜风里

一点一点的  摸索  摸索  摸索


杂花生树  老藤欲折

狂风呼啸  山石滚落

那瘢痕累累的虬松  还有

那在风中挣扎的青竹

倔强的身子  正显示着生命的魂魄

就在那一瞬间  我看见了那幅掉在地上的

《墨梅图》  在尘土中静默

这时忽然觉得眼窝发热  一时间泪雨婆娑……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雪画梅。作品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钞》。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3)金农


熙春台的月亮  黯淡了岭上的梅花

却给小金山上的石头  涂抹了一层绿纱

那头重脚轻的汉隶  飘逸潇洒

朴拙的造型  透露出怎样的文化

向上走的台阶  总是那么湿滑

稍不留意  就会摔倒在阶下

于是,在那个冰冷的冬日

你从京城的鸿词科  回到了扬州老家


那粗粗的一横

可是生命的框架  而那细细的一竖

怎么能扛得住大厦的倒塌

早春的雾雨  打湿了风干的瘦影

一地的落梅  更显得飘飘洒洒

昨晚的那场宿醉  孕育了梦幻的胚芽

醒来时想喝水  却找不到

那杯已经冷却了的  残茶


就这样顺着命运的小路  在瘦西湖的岸边

慨叹嗟迓  没有了残羹冷饭

就只能去卖画  半百的人生

描绘出的  该是怎样的一幅月华

佛陀化缘来的斋食  味道似乎不差

但吃起来却总觉得咯牙

于是拿起提斗  在宣纸上涂抹乱画

黑暗中的淋漓墨色  细看却是一幅梅花


风中凌乱的枝干  俊逸古雅

那在岭上奔腾的  可是跛腿的鞍马

山水在墨色中流淌  黑白分明

古木残枝  落叶萧萧而下

随意点染在  画面上的每个墨团

都是一朵难以开放的小花

花蕊闷死在了  待放的花苞里

永难绽放  芳华


就这样终生穿着这一身布衣

在瘦西湖湿滑的苔藓上  溜达

或在冬天的傍晚  或迎着夏日的早霞

腋下夹着那几支秃笔  胡涂乱画

平山堂的树叶绿了  梅花岭上的花儿开了

可你画面上的风竹  却被削去了枝杈

一个背影走上了小金山  此时却刮起了风沙

一颗砂砾迷了我的双眼  顿时  泪水倾泻而下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开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华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精篆刻、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 ,风格古雅拙朴。


(4)李鱓


望春楼的春天已经开始苏醒

枯柳绽绿  松柏返青  琼花懵懂

一个道人从远处走来  面带菜色  瘦骨伶仃

他朦胧着醉眼  在楼下的小路上

描画着自己的瘦影  春阳黯淡  湖水冰冷

画在地上的影子  那是一幅怪异的变形

风儿吹过  影子不动

掠过高空的  只是归雁的叫声


曾在京城的内廷供奉  行走在

凤阁龙楼  皇室深宫

见惯了历代的名家真迹

耳膜里充斥着的  是嫔妃们的环佩叮咚

一身的傲骨  却看不惯皇家的正统

走出来之后  才触摸到  真正的淳朴民风

就这样来在了烟花三月的扬州

在瘦西湖的残荷梗上  描画出别一种风情


有谁从高山上堕下深谷

有谁从高位上  变成百姓

在这个嬗变的途路上  便可觑见

人世间的真容  以及  命运对人的嘲讽

毕竟见过大的世面

毕竟从古人的真髓里  吸收过人世上的真情

就这样在瘦西湖的水波里

饱蘸浓墨  描画人生


板桥的酒已经温热  酒味醇浓

刚画完的一幅墨竹  还摇曳在风中

那大片大片的留白  就等你来题跋

只有这样  画面才会更加生动  完整

喝一口绍兴老酒  研一池浓磨

舔一舔狼毫  轻把镇纸弄弄

于是,在寒冷苍白的日子里

留下了浓郁的  水墨丹青


我在观音寺的白塔下踯躅

让丝丝的春雨淋湿了我的梦境

那亘古的四桥烟雨

那恒定的石壁流淙

我看见  一支破笔在宣纸上随意涂抹

于是  那落在纸上的墨团便有了鲜活的灵性

我端起那破旧的青花笔洗  想用那黑水洗刷自己的生命

突然发现  生命的血已不再鲜红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后忤大吏而罢归。在两革科名被贬官之后,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有“郑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李鱓早年曾师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后又曾随蒋廷锡学画,画法工致;后又向指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5)黄慎


萧寺佛台上的那盏长明灯  还在

夜风中忽闪着微光  而墙上的那个影子

却越拉越长  香火早已寒凉

案几上那可以充饥的供果  早就被那条白狐

独享  高大的佛像  金粉斑驳

似乎很久就没有了生命的迹象

就是在那天晚上  我从荷花池走过来

住进这里  感受着生命的仓惶


夜习怀素  龙飞凤舞笔扫蜀岗

为什么佛祖脚下的光明灯  时暗时亮

是笔下的狂风吹的么  这时却听见

夜枭的声音  在古槐的枝杈上  格外苍凉

九曲池的水淹没了月亮  云堆上来

瘦西湖很快就被黑暗覆盖  漆黑中

没有了粼粼的波光  萧寺岸边的那只小船

此时却顺流而下  流向了凫庄


寺庙在夜色中  隐伏

像一头巨大的怪兽  倾听着瘦西湖流水的音响

湖畔的风给这音响伴奏  这时那匹白狐

却悄无声息的  蹿进了佛堂  带来一阵风

吹刮得地上的那张宣纸  哗哗作响

宣纸上的墨色  在烛光的摇曳中  流淌

就这样  变成了仕女们的发髻和华裳

让上官周笔下的人物  扭曲了脸庞


白狐蹿上供桌  去寻找那供奉佛祖的干粮

供桌上  除了那欲明欲灭的烛火

只有一片凄凉  在早春的冰冷中

散发着莫名的  无望

我看见  那充满灵性的白狐  摇了摇尾巴

用它那智慧的眼睛  瞄向了侍女们的华装

夜风  吹动着宣纸  宣纸上的女人们  翩翩起舞

夜凉如水  管弦无声  春月无光


一声鸡啼  叫醒了孤独的欲望

我揉揉眼睛  身下的茅草结满了白霜

一个不真实的梦境  从远处走来

让我充满了恐慌  我看见一只仙鹤

拍打着翅膀  一个老叟拄着拐杖

当我认出他时  仙鹤已飞向早春的虚茫

放鹤的老叟那是苏大学士  在宣纸上放浪

而此时的你  却泪眼迷茫

      黄慎(1687-1770),字恭懋,一字恭寿,菊壮,号瘿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为“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年轻时,学习勤奋,因家境困难,便寄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 变为粗笔写意。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出将草书入画的独特风格。怀素草书到了黄慎那里,变为“破毫秃颖”,化联绵不断为时断时续,笔意跳荡粗狂,风格豪宕奇肆。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画如风卷落叶。黄慎的人物画,多取神仙故事,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樵夫渔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绘,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新气息。黄慎的人物册页《赏花仕女图》刻画一美丽女子对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鹤图》则取材于苏轼《放鹤亭记》,画面右侧立一白鹤,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飞翔之鹤,童子手挽花篮,却自顾嘻嘻而乐。 “生平梦梦扬州路,来往空空白鹤归”(黄慎《题林逋驯鹤图》),黄慎两次寓居扬州,先后17年,十里扬州,成为他一生的依恋。他的人物画最具特色,有《丝纶图》、《群乞图》、《渔父图》等。他的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6)李方膺


六朝古都的风  吹绿了大明寺的枯草

蜀岗下的那株古柳  却在瘦西湖的水波间

飘摇  从借园沿着古老驿道  一路走来

饥肠辘辘  今晚  可借谁家的月色

举杯唱和  纵情论道

只是  板桥的那壶酒还没有温热  下酒菜

也只能是那半捆茼蒿  和已经长了白醭的萝卜条


但这并不能阻止醉后的挥毫  和放浪的大笑

板桥的竹子  虽然还没有画好

金农那横粗竖细的汉隶  却已迫不及待地

在宣纸上肆意画描  把风中的那杆细竹

衬托得更加无奈  狂摆乱摇

哪里来的箫声  在夜风里时断时续

缥缥缈缈  给这乌黑的月色平添了一丝

思乡的懊恼  和  开心后的寂寥


不是没见过锦衣玉食  美酒羊羔

不是没见过花团锦簇  玉女琼瑶

当年从通州码头  沿着长江  顺流而下

两岸那旖旎的风光  早已让生命的风帆

不会随意在  哪个驿站抛锚  祖辈为官

父兄都戴纱帽  也不能泯灭了良知  让贫苦百姓

在自己面前折腰  哭嚎  就这样从乐安到兰山  从潜山到滁州

最后把自己的乌纱  被朝廷罢掉


不过这样也好  无官一身轻

从此浪迹江湖纵情山水  在金陵借园

和瘦西湖的二十四桥  写诗作画  纵酒高歌

仰天长啸  渴了喝口溪水  累了居住寺庙

一袭白衣一顶草帽  还有一支秃笔

在命运的歧路上  肆意泼洒

泼洒着酣畅的生命之花  盎然盛开

泼洒着  不死的生命之草  永恒的繁茂


此刻  我在瘦西湖一条乌篷小船上

顺着荷花池  小金山  那污脏的水道

在绵绵的杏花雨中  随意逍遥

我看见一个女人拿着一轴国画正在  船篷里

跟一个外国人推销  那是一轴梅兰竹菊

笔法恣意  苍劲老道  落款竟然是借园主人

那外国人拿出几张纸币  那女人一味浪笑

就在那一瞬间  我忽然觉得鼻子发酸  泪雨滔滔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居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


(7)罗聘


瘦西湖的月亮  突然隐藏在了云层里

刹那间  水暗山昏阴风阵阵

脂粉飘溢的二十四桥下  那满湖的歌舞

不知道为什么  也熄灭了声音

一条小船从远处漂来  在熙春台的岸边

满布了氤氲  几个丑恶的鬼魅

从船上下来  直扑岸边的小村

扒房砸门  挥舞利刃  肆意杀人


而此时彩衣街的弥陀巷内  灯火却迷离在纱窗里

晕润  灯影下晰长的影子在墙上  延伸

延伸到发黄的宣纸上  纸面上腾起了一片烟云

看不清那是什么  只能从那晕染的墨团里

分辨出几只凶恶的眼睛和  歪斜的嘴唇

小鬼开道  阎王出巡  万籁无音

这鬼魅的世界  从宣纸上流淌到瘦西湖的水岸边

邪恶可怕  黑白不分


还好  在这个鬼魅的世界上  还有一处

清静的所在  叫做  朱草诗林

那一方从歙县老坑里带过来的石头

在水墨的晕染下  已有了人世间的神韵

墨色的浓淡  它自己就能区分

画人画鬼  画魔画神

画山画水  画树画林

给这鬼魅的世界  总算还平添了一点云淡风轻旧梦残痕


金农死的那天  你没有眼泪

只把那口白茬的棺木  涂抹上一层

黄色的金鳞  而那幅纸上的梅花

已经凋谢  那苍老的虬干上  满是瘢痕

你把它枕在金农的头下  让凋谢的花瓣

在阴世间  去滋润老师的灵魂

就这样让棺木起灵  走向梅花岭的白夜

走向命运的终点  瘦西湖的波粼


不要忘了那个方姓女人  有她在身边

人生便有了滋润  有了根本

我走在望春楼下的青苔小路上  让自己的

身影在阳光下就寝  这时一个盐贩子走过来

跟我打探方姓女人的音讯  说是要买她的梅兰竹菊

并说钱不是问题  只要真品  就在这时

耳边忽然传来了一个声音  不卖  我的作品

只送给我的知音  就在那一瞬  我忽然泪水纷纷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渔父、师莲老人等。清代著名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县,后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谓“朱草诗林”。为金农之入室弟子,终生未做官,好游历。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他又善画《鬼趣图》,描写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藉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兼能诗,著有《香叶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金农死后,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册页)、《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 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


(8)高翔


春柳长堤上的那棵柳树  好像已经枯死了好几年

树根裸露  树干朽烂  树梢上也没有了鸟喧

这还是隋炀帝挖大运河时种下的  早已老朽不堪

长堤下的湖水  仍是那么不紧不慢  水流潺潺

承载着乌篷小船  在二十四桥的明月下穿越  盘桓

我在船篷里一边饮酒  一边看那个卖唱的女人  挤眉弄眼

就在这时  小船突然靠岸  停靠在那棵朽烂的柳树下

一个穿着长衫的布衣男子  跳上了船舷


你还记得今天的日子么  他劈头问我

我看着他  有些楞眉愣眼  不知该如何跟他寒暄

我认识你么  我怔怔地瞅着他终于说出了这句语言

认不认识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日子

要永记心间  他指着大小金山那绿纱般的青草

草黄草绿一年一年  日出日落一天一天  日子就这么重复着

我们渐老的容颜  可只有他从不重复自己

在那个世界里  写诗作画  宛若神仙


我不知道他说的是谁  只见他长衫脏污破烂

枯瘦的脸上  长满了褐色的老年斑

他的腋下夹着一个破旧的竹帘  几只破笔

裹挟其间  而且已经露出了笔尖  那皱巴巴的几张宣纸

四围也起了毛边  他说他去上坟  给他的老师

画几张小画  烧几张纸钱

我怔怔地看着他的瘦脸  和他那浑浊的眼睛

不知道  该如何与他搭讪  勾连


这时他却把那宣纸铺开  在晃荡的小船里

轻把墨研  然后用瘦西湖的水把笔浸开

轻轻蘸了蘸墨  运气提臀  一笔下去

刹那间  水墨渲染  黑白相间

一根枯干  几枚墨点  仔细看时

却是一树老梅  含苞欲放  在乌涂涂的阳光下

寻找春天  他把秃笔放下  又拿出一支狼毫

在画面的一侧写下落款  樨堂主人  敬献


小船顺流而下  过五亭桥越荷花池至小金山

终于靠岸  他走上苔藓铺就的湿滑台阶

回头朝那灰色的天空看了几眼  然后

然后一直朝山上走去  终于走到了一处坟前

在坟头上  压几张黄纸倒几杯水酒  烧几张纸钱

终于俯下身去  磕头祭奠

最后把那幅墨梅点燃  纸灰如黑色的蝴蝶飞舞翩翩


当我把眼睑投向那冰冷的墓碑  心头蓦然一颤

江南石涛  四个大字犹如雷鸣电闪

猝然划过我的心间  直到此时我才终于知道

他为什么对这个日子如此眷恋  他眷恋的是这个名字

那是他的精神家园  此时他也正在朝这个所在走来

边走边画  步履蹒跚

一只蜻蜓飞过来  跟黑色的蝴蝶在坟前嬉戏

就在那一瞬  我忽然觉得心头发堵鼻子发酸泪流满面

      高翔(1688—1753),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人。他一生从未做过官。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涛,善画山水、花鸟,喜画疏枝梅花,作品有《弹指阁图》等。高翔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朝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意思是说,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到死都没有断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高翔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写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画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的园林小景,大多是从写生中来。金农、汪士慎诗集上的小像,就是高翔的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著有《西唐诗钞》。



       作者简介:马金萍  男。民族,汉。本名马金平,笔名有马金萍、司马荒原等。吉林扶余人。文革后期毕业于吉林省扶余县第一中学。后因前途渺茫,遂入伍戍边,曾先后在在陆军40军120师360团一连当兵,后被选入360团文艺宣传队,因创作上取得的骄人成绩,两年之后又被调至120师文化工作队,先后任创作员、创作组长。转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扶余县戏剧创作室,任创作室主任。1991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高级进修班代职进修,主修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编剧,同年结业。1992年调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任编剧、艺术室主任、艺委会主任。系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二人转艺术研究会秘书长等闲职。马金萍创作的歌词《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孙连梦演唱)、《咱们屯里人》(赵本山、刘德华等演唱)、《老家大东北》(火风演唱)、《东北二人转》(小沈阳、沈春阳演唱)《永远伴随你一生》(阎学晶演唱)《情满西厢》(阎学晶演唱)《蓝河遗恨》(阎学晶演唱)《回杯记》(阎学晶演唱);(《东北人的歌》(王小利演唱)《高粱叶子窄、苞米叶子宽》(衡越演唱)《弹起吉他唱起歌》《努尔哈赤的故乡》《黑土地——生死之吻》《东北大粮仓》(日本、韩国等电视台多次播出)等,在国内外流行歌坛影响巨大。除歌词创作外,他的主要影视作品有:20集电视连续剧《海风吹过的乡村》、三集贺岁片《讨个老婆过大年》之《四喜临门》;10集电视系列剧《缴枪不杀》、电影剧本《镜泊湖的枪声》(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剧本《代乡长主政》(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48集东北风情电视系列剧《拉拉屯风情》;30集电视系列剧《恭喜发财》(与人合作)等;参与策划、创作的影视作品有百集系列剧《北方故事》(吉林电视台);千集网络微喜剧《关东微喜剧》、《荒唐县令》;网络电影《东北赌途》《东北山炮》;东北风情纪录片《关东大喇叭》《龙腾黑土地》等;其中20集电视连续剧《海风吹过的乡村》获1999年度全国电视剧评奖“飞天奖”, 并同时获吉林省文艺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创作出版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白色的太阳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人在江湖》(电影出版社)、《黑道生涯》(电影出版社)、《线人》(新文化报连载,电影出版社)、《尘世浮情》(城市晚报连载)、《腐•败》(电影出版社)、《反贪局长自述》(中国电影出版社)、《黑色娱乐圈》(中国电影出版社)、《谁玩谁》(群众出版社)、《逃亡日记》(群众出版社)、《月光花园》《新文化报连载》、《谜底》(时代文艺出版社)、《交易》(新文化报连载);长篇报告文学《与死神搏斗的人们》、《光明行》;中篇小说有《原罪》、《宿罪》、《人欲》、《女犯》、《在掌声中死去的女演员》、《同时出现的三个妻子》、《爱到伤心才是情》、《爆炸》、《横祸》、《伪都》、《八卦》、《断落》、《在极乐园疯人院里》、《狼谷》等六十余篇。其中中篇小说《佛眼》获“关东三宝”奖。《同时出现的三个妻子》获“东北文学”奖。小小说《聋爷》获吉林省建国五十周年征文一等奖。在进行影视及文学创作的同时,主要从事戏剧、二人转、以及歌词和其他艺术样式的创作,出版有《马金萍剧作选》(上下卷);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型戏曲《皇帝出家》、《盘丝洞》、小剧场话剧《瀛台落日》、《鸳鸯扣》、《绝响》、《人欲》等。其中《鸳鸯扣》获戏剧文学奖;《人欲》获第四届全国戏剧文学奖优秀剧本奖。二人转、拉场戏作品有《矬乡长》、《挂风铃》、《盘丝洞》、《幸福鸟》、《生财有道》、《二姑爷拜寿》、《孙成打酒》、《济公新传》、《猪八戒照镜子》、《县长赶集》、《徐九经赶店》、《焦大骂园》、《大劈棺》、《劈关西》、《听声》、《招聘记》、《二大妈打庙》、《大炼活人(演出时易名为《顺水推舟》)》《黑吃黑》等150多部,二人转《矬乡长》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文学奖;拉场戏《生财有道》获吉林省政府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二人转《挂风铃》、《盘丝洞》、《矬乡长》、拉场戏《二姑爷拜寿》、《济公新传》、《上班》、《珍珠翡翠白玉汤》、小品《杠杆》、《谁帮谁》等分别获国家和省级会演一、二等奖。另外除此之外,还在各种期刊上发表戏剧论文、散文等各种文字数百篇,共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万字。《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吉林日报》、《新文化报》、《城市晚报》、《戏剧文学》等多家媒体曾多次撰文刊载介绍、评论他的创作成就。国内50多家出版社编撰的各类人物辞典登载过他的词条。


马金萍往期文章导读

作家马金萍:心灵荒原

作家马金萍:南行诗录

梦回前朝:与古人唱和

马金萍:秋凉几处叹人生

谒南阳卧龙岗诸葛武侯祠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一)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二)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三)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四)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五)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六)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七)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八)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九)

马金萍:旧梦残痕录(十)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一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二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三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四


隐伏在皇城根下的末代皇叔

马金萍:是是非非说浩然

马金萍:远观近看刘绍棠

作家马金萍:丁玲印象

马金萍:满天朝霞唱大风

马金萍:小镇名伶胡静云

田成仁的舞台生涯与荧屏世界

杂议王国维与老舍投水之死

马金萍:母亲辞世周年祭

作家马金萍:二娘

马金萍:我的父亲

马金萍:与孙连梦交往的片段

老康和“大金得胜陀颂碑”

马金萍:“草根郎中”陈六

马金萍:光明使者王恩荣

马金萍:大眼珠子

胡兰成与张爱玲的爱情美梦

马金萍:关于谭静之死

马金萍:夜访仙人洞

马金萍:“美庐”夜宴纪

马金萍:夜饮白鹿洞书院

(点名字阅读编委作品)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子(枫叶丹)

编       辑: 阿 静    雪 儿     河汉女

       传: 黄龙  大漠烟云   老道士  静水流深

作家诗人:《作家诗人名录》第八版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投稿须知

       1、投稿信箱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一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文章发表后第四天晚上结算,第五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以上文图马金萍原创授权刊发,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版权问题请咨询张立山律师,微信1535240069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