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真是被动物们“玩坏”了!

2017-10-14 文琳阅读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正如我们用“黑天鹅”比喻小概率但影响巨大的事件,世界知名经济学家、2007年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在其著作中借用“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不知不觉间,“黑天鹅”与“灰犀牛”成为中国宏观经济领域的最热名词。


19 45972 19 8993 0 0 2020 0 0:00:22 0:00:04 0:00:18 2020ng>



为什么经济学家们热衷于在动物园里寻找灵感、用动物来隐喻经济主体或经济活动?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跨域映射”,即通过熟悉的、具体的、已知的领域来认知陌生的、抽象的、未知的领域。


当然,这种投射并非随意的,而是基于某种相似性、相关性。

    

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体系,经济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


经济话语主要描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包括许多抽象、陌生、晦涩难懂的经济概念、经济现象。


因此,在经济话语中,也常常用隐喻来表达概念。


动物无疑是很好的隐喻素材。大千世界,动物种类繁多、形体各异、习性多样、行为复杂,成就了丰富的动物词汇资源库。


从这一资源库里,我们总是能找到一些词汇,用以类比经济运行和金融世界,从而使得经济话语中无形、复杂、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具体、简单,易于理解。



于是我们看到:



 

“羊群”——


头羊做什么,后面的羊群就会跟着做什么。


在经济学中泛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往往根据其他投资者的决定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鳄鱼”——


猎物越试图挣扎,鳄鱼的收获越多。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并期待着你用力挣扎,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断肢求生。


在经济活动中,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独角兽”——


一种传说中的神兽,稀有且高贵。在风险投资领域,投资人把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称为独角兽,如果遇到它们,投资者就可以大赚一笔。


……



动物已在经济学话语中大行其道。这或许并不值得奇怪,因为人性中本来就有动物性的一面。


正如我们所见,人的投资行为并不都是理性选择,而由大量个体形成的投资市场呈现出更加复杂的非理性情势,经济前景同样如此。


因此,不少研究者还得出了“企业是动物”“投资者是动物”“市场是动物”“产品是动物”等结论。


经济学中的“疯狂动物城”越开越大,以至于经济学家开始质疑“理性人”假设,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



为了证明人类的非理性,经济学家做了如下“二选一”实验:


A.你一定能赚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选择A,正所谓“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其实,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和概率的计算方法,人们更理性的选择应当是B。这种“见好就收”颠覆了经济学家的想象,人性中存有的经济理性远非足量。


面对繁复多变的经济活动,人类非理性、动物性的一面常常将世界搅个天翻地覆。许多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的诱因竟是人类基因酝酿的非理性繁荣。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真是被动物们“玩坏”了。





为了证明你也有“玩坏”自家经济的潜力,最后问题来了:


A.你一定会赔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赔4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你选哪一个?


来源:《半月谈》第19期,原标题《被动物“玩坏”的经济学》

记者:段菁菁丨编辑:许中科



主编:孙爱东


动物身上的经济学

 1、蝙蝠:“价格倒挂”懂不?我常搞。
  2、乌龟:什么叫做不动产?我就是再典型的不动产,我总是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3、鱼:玩“波段”那是我的强项,我每天都会轻车熟路地反复玩上N遍。
  4、章鱼:我玩数据是相当出色的,大家说我的水分特别多。
  5、泥鳅:要想在股市里挣到大把大把的银子,既不能做永远的多头,也不能做永远的空头,要做就做和我一样的“滑头”。
  6、毛毛虫:席卷全球经济的“蝴蝶效应”想必大家都一定不会觉得太陌生吧!实话告诉你们吧,其实我就是“蝴蝶效应”的始作俑者。
  7、兔子:麻烦不要在我面前提“庄(桩)家”,谁提我跟谁急。
  8、螃蟹:搞经济离不开我,因为我“泡沫”多。
  9、壁虎:你以为有事儿没事儿把尾巴弄断很好玩吗?那是在“割肉”,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0、蜘蛛:我最擅长的融资手法是在网上融资,根本不用费多少劲便有太多太多的人主动投怀送抱了。
  11、猴子:只要看看我的脸和屁股就知道,最近“双赤字”越来越厉害了。
  12、蚂蟥:我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操盘手”,我身上的吸盘就是最好的证明,经我操的盘从来没有不见“红”的。
  13、羊:前段时间,受日本大地震的影响,食盐的价格涨得太离谱了。其实食盐涨价压根儿就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可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大家都说这都是“羊群效应”惹的祸。


经济学家和真正的动物世界



 温水煮青蛙“真理”在现象上的一般表述是:把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刻全力挣扎跳出。而把青蛙放进冷水中慢慢加温时,情况就变了:从冷水到沸水,尽管没有什么障碍限制青蛙跳出,但青蛙会习惯乃至麻木于这种环境微变直到被煮熟。与此现象配套的“科学解释”(即真理)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变化,则几乎没有作用。这个其实不过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的故事通常被经济学家用以告诫企业领导晏安鸩毒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重要。由于其颇为符合侦探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要诀,很能吸引人的眼球,于是很快风靡一时直至家喻户晓。但这是真事吗?所谓的“科学解释”真的在“情理之中”吗?一般人尤其经济学家只是敏感于此表述的新奇和生动,却忘了用心思考这么非同寻常的事是故事呢还是真事——其实不用费心思考和苦心调研,顶多花半天时间就能证实或证伪。以我的亲身经历作证吧。

  我第一次听说“温水煮青蛙”时,也当然觉得真是有意思,且深为能发现此现象并将此类比到社会生活领域的经济学家所折服。但转念一想,以我和那么多动物打过交道的经验(有时还是“残酷”的实验),作为两栖类变温动物的青蛙,对水温的敏感必为人不能及,似乎不可能在主要生存技能方面如此弱智。再说了,如果让我和青蛙换位思考,这水温渐变起的作用难道比毒品麻痹还大?即便水温上升再慢,总有一个致痛温度。届时,本能也会驱使我垂死挣扎,断不会听凭那水被我改造为肉汤。有此疑惑,赶上下乡调研,便真的找来若干青蛙煮之。我以为,水温上升愈慢,越接近于此现象发生的理想状态,因此釜底抽薪、扬汤止沸甚至冷水勾兑等办法全部用上,每小时升温不到10度——几乎看不见冒热气。刚开始,青蛙的确慵懒于水面假寐。但水温超过30℃以后,青蛙“醒”了,开始了蛙泳,且动作幅度越来越大。水温超过40℃以后,锅内的水体开始泛波,青蛙在反复“助游”之后终于起跳。尽管被我一再镇压,但还是奋不顾身抓住我的防守空当出锅了。我不甘心,换只青蛙再试,结果是一定的:当水温超过40℃时(青蛙的一生一般遇不到这样的温暖水体),青蛙必定一跃而起,根本不管这个说法多么生动、合理,也根本不顾及那么多VIP的面子——有多少经济学家传授过这个说法啊!

  真是遗憾,青蛙死活不愿成全经济学家,而“温水煮青蛙”还是所有我听说过的经济学家讲述的动物故事中听上去最真的。其它的,根本毋须我费心尽力做实验,故事中的创作痕迹昭然若揭。例如,某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的描述浙江台州、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小狗经济”。“小狗经济”本意是讲小狗虽然个小,但齐心协力且善于抓住斑马的弱点——鼻子——进攻,所以小个吃了大个。其实,所谓小狗(实际是非洲草原上社会性最强的动物——非洲三色野狗)吃斑马,以动物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捕食所得必须大于捕食中考虑风险情况下的体力投入(其实与经济学中“市场条件下产出大于投入的行为才是自发的”原理很类似)——来看可能得不偿失。动物吃肉只是为了弥补能量需要,作为经历自然选择幸存的动物,本能已教会他们趋利避害,吃柿子照着软的捏,所以肉食动物也才具备了帮助大自然优胜劣汰的功能。本来通常以吃愚钝的角马(而且还只是老弱病残)为主的非洲野狗,捕食斑马是很罕见的——主要是因为很危险,而且斑马肉从非洲野狗的营养需要来说并不优于角马肉(我还正好看到过野狗在追逐斑马时伤于斑马蹄下最终不治而死的“动物世界”节目)。千万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已经教会了非洲野狗不要碰斑马,少数“不懂事”的野狗也迅速死于非命。结果,尽管非洲野狗的团队精神最强、捕食技巧相对最好,但其肯定吃不上斑马肉。那位著名经济学家可能考虑到斑马对中国人来说比角马亲切、熟悉多了,所以不惜“自主创新”——我相信他绝对没有在电视上见过非洲野狗捕食斑马。

  这种对“动物世界”生动的臆造其实是很常见的,而且好像还不是经济学家的首创——我清理旧书时竟然在十多年前的某著名文摘杂志上发现了这种行为的鼻祖。杂志上登载了一则故事:谁钉住了壁虎的尾巴?故事是说日本某户人家,拆木板墙时,发现有一只壁虎被外面钉进来的钉子钉在尾巴上,而那钉子是10年前钉的。动不了的壁虎为什么能活呢?原来另一只壁虎在不停地衔取食物喂它。用小壁虎来教育大人类,更感人了,更发人深省了。可是,稍微有点动物学常识,就会想到:一只壁虎能活10年吗?何况,壁虎本是以应急断尾著称的!这种大愚若智且以讹传讹的造假放在别的领域,例如说汽车跑得比自行车快主要是因为轮子多,一定会被人认为是疯话。但在动物世界怎么就如此频繁呢?在古代这事可是指鹿为马的笑话啊。尽管高智商、博闻强记的经济学家一般还不会无知到臆造“壁虎故事”这样过于离谱的“动物世界”。但他们的确是时下“创作”动物行为、幻想“动物世界”的主力。我分析,在经济学家中普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己的无知,二是自己的无知得到了读者的无知的配合因而养成了对涉及“动物世界”的研究不求甚解的习惯。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今日导读


公众号 wenlin-zx:文琳资讯 点击下列文字可以查阅

  1. 【读报时间】2017.10.14星期六农历八月二十五

  2. 重磅: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趋势

  3. 突发,抢人大战全面升级!中国城镇化的未来,将令你震惊

  4. 这位经济学家一篇文章讲透了中国房地产的核心矛盾

  5. 高铁的推拉之力:速度改变城市人口迁移格局

  6. 美国放大招!打脸联合国,背后竟打着这些算盘……

  7. 刚刚传来大消息,人类将禁止开车?

  8. 他1秒赚1万,登顶2017胡润百富榜(还有那些你意想不到的隐形富豪...)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