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原来两千多年前湖州人是这样寄信的

湖州发布 2023-01-12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


全文3980字,阅读约12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金荣荣、钦克宏、王洁丽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两千多年前,位于太湖南岸的乌程县,一名驿站人员捆扎好木牍,在函检上按上封泥,并在木牍上写上了传递要求,这一切并定格了下来。


在邮政发展史上,有一种重要的邮政机构——驿站,也是邮政、军事和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如安吉的独松关古驿道,南宋时因递铺处于都城临安通往建康的要道,故在此设立驿站,专供公文传递人员和来往官员歇宿、换马。


“乌程以亭行”为汉代邮驿实物。木质、隶书,加上邮驿配套的函、牍等,真实还原了汉代湖州邮驿作业生动的画面。



汉晋时期,湖州的邮驿中心在今天城区爱山广场附近。


乌程是湖州的古地名。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改菰城为乌程县,以乌、程氏善酿而得名,作为县名一直延用至清代。


据史载,湖州邮驿起于西周。汉代,乌程东设欧阳亭。虽仅寥寥数语,足以证明在汉代湖州的邮驿制度已基本成型,而汉代“乌程以亭行”简牍实物,佐证了湖州两千多年的邮驿历史。


关于秦汉邮驿机构,目前普遍认为可分为邮、传、亭、驿四种。一般是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


古代邮件传递方式,当时可分为步递、马递、车递和船递,而以前三种最普遍。但就具体方式而言,又可分为“以邮行”“以次行”“亭次行”“以亭行”等多种。而湖州处在水网地域,步递和船递则为常见。



湖州的邮驿制度,从有记载的汉代欧阳亭以降,一直延续的这种模式。汉代的驿、亭,不仅递送官方文书,还兼接待过往官员、管理地方等职,这在南北邮驿史上是相同的。以后,驿、馆、亭规模不断扩大,湖州至南宋时,全境已有30余所邮驿、馆、亭。邮驿更加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管理职能则趋于单一。


古代邮驿设置和今天相比,原理是一脉相承的。秦汉时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和现在湖州邮政对比,市中心设邮政总部和若干营业网点,各镇设邮政支局,各乡设邮政所,布局上是相同的。另外,从承担的职能看,现代的邮政除市场化程度高于古代外,其政府法定普遍服务之义务和承担党政军机要通信等等的职能和古代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平常百姓的通信得到了保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情形不复存在。


当代,大批量秦、汉、三国简牍出土,为古代邮驿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比如敦煌“悬泉置以亭行”、居延“甲渠官亭次行”。为出于东南的“乌程以亭行”可以互作对照。



据王国维考证,“牍之长短皆为五之倍数。最长为椠,长三尺,其次为檄,长二尺,其次为乘驿之传,长一尺五寸;其次为牍,长一尺。” 


牍最大众,从云梦睡虎地、马王堆、仪征胥浦、东海尹湾等地木牍文书分析,在秦汉时,简牍之尺寸还是基本统一的。23厘米左右合汉时一尺。“乌程以亭行”因残损,尺寸失考。


1896年3月20日,大清邮政成立,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古代邮驿与近代邮政完成了历史的交接棒。




寄托相思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思念只能通过载满牵挂的信笺传递,不同面值的各色邮票,蕴着油墨的各地邮戳,封住了或薄或厚的故事送往全国各地。从这头到那头,石子路,老城墙,春夏秋冬。在过去,信或许是我们沟通的唯一方式,而如今,写信似乎变成了一件带有些许复古,浪漫情怀的沟通方式。


信函主要是指传统的套封形式的手写或机打信件、明信片等按照名址递送给特定个人或单位的信息载体。信函的寄送一直是专属邮政的一项传统业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封信是如何翻山越岭来到收件人的手中的。


邮寄·故事伊始



信函寄送的主要方式总共分为两种:


其一是通过邮筒寄信。寄件人仅需将书写规范的信件封口,贴上相应的邮票即可投入附近的邮筒中。一般邮筒上都会附有每日开箱取件的时间,负责每个区域的邮递员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取走邮筒内的信件再统一交由邮局分拣。


其二便是通过邮政窗口寄信。寄信人可以带上信件前往就近的邮政服务网点,交给工作人员进行寄递。信封、邮票都可以现场购买。


需要注意的是挂号邮件必须到邮局营业窗口交寄,经邮局营业人员封装、贴邮资后,邮局将根据挂号邮件的相关要求办理手续,并出具国内挂号信函收据;挂号邮件在未收到时,既可以通过线下的方式,即拿收据到寄件的邮局办理查询手续,如今也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如根据收据上的编码在中国邮政官网,官方公众号等渠道进行查询。


传递·故事起承


寄件地的邮递员会将每日收到的信件核盖当日日戳后,进行统一的分拣。分拣是指根据信函封面所写的邮政编码或寄达地点,按规定的分拣路由,逐件分入相关格口内的过程。分拣是为邮件发运做必要准备的一项重要作业,是信件传递过程的中心环节。随着时代的变化,分拣的主要方式也从手工分拣逐渐转变为机器分拣。



分拣完成后就是传统的封发转运步骤,也就是将目的地在同一地市的所有信件放入同一个邮袋进行封装。其中,封装主要是指打铅封(目前已基本替换为塑封),挂上作为区分的袋牌的过程。


至此,一封邮件漫长的旅途就正式开始了。在过去,有飞鸽传书;而如今,依据不同的距离,信件会通过汽车、火车、飞机等多种运输方式送往收件地址所在地市。



投送·故事终章


到了指定目的地市的邮包拆包后,所有信函会被依件核盖上落地日戳。


之后信函们将再次经历“分拣”的步骤。与前一次的分拣不同,信函在目的地市的分拣流程被称为落段,也就是将信函根据封面所写的详细地址分入指定投递段。落段后的信函将交予负责各个投递区域的邮递员,邮递员收到所辖地域的信件后,会马不停蹄地根据信件上的详细地址尽快进行投递。


到这里,一封信终于越过千山万水到了收件人的手中。



传承


新中国第一批女邮递员代表罗淑珍曾说过:“一封信,一颗心。”绿色的制服,绿色的邮包,老式的自行车,大概就是人们对早期邮递员的最初印象。在过去几乎可以代表邮政人身份的邮政标志——二八式自行车已结束历史使命,逐步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但它在“家书抵万金”的年代里给人们留下的是每天的期盼和难忘的印象。


写信或许不再像从前一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我们依然会记得那些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记得一份家书的温度,记得一纸牵挂的重量。


而邮政将始终延续着这项传统业务,无论是车马邮件都慢的曾经,还是日新月异天涯咫尺的现在,信的力量,一直都在。




唐代诗人岑参有诗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驿站组成了当时比较完善的邮递网络,是发挥城市交通和邮政功能的重要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邮政业交通工具的革新,邮递网络也发生了大变革。



邮递员在六七十年代开始使用二八式邮政自行车,1962年底,邮递员们翘首以盼的第一批自行车正式交付使用,“邮递员叔叔来啦”巷子里孩童们期盼的呼喊声中,“绿衣使者”们插上了绿色的翅膀,匆匆而过,那曾经是一道风靡一时最美的风景线;90年代后,邮递员开始使用摩托车送信送报,同时,厢式大邮车也开始跑起了“长途”,传递信件、包裹的时限大大加快,真正实现“快递”;2010年电动自行车普及后,电动三轮车也成了新的邮政运输交通工具,能承载人民日益增长的大量网购包裹的递送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承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邮政交通工具又进一步发生了革新。如果几十年前,有人说有朝一日邮政将用无人机投递信件、报刊,你一定觉得那不可能。而如今在安吉,这一“不可能”成为了现实。



我们知道安吉地处浙北山区,地貌以丘陵为主,70%是山区,点多、面广、人稀,部分偏远山区环形邮路无法闭环,每条邮路行车距离都在40-50公里之间,汽车邮路要走“回头路”,运送成本高不说,效率也差了很多,村与村之间的进出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些行政村常驻人口较少,原来的邮路设置是一周二班,无法保障邮件的时效性,给邮政提升投递服务时限和普遍服务造成了困难。人民群众有需要,邮政交通工具就与时俱进,邮政用科技赋能,尝试用无人机邮路开展普遍服务,2016年9月19日,中国邮政首条无人机邮路在安吉杭垓正式运行,运输的物品主要以党报党刊以及信件为主。开通至今的4条无人机邮路仍在履行普遍服务的道路上继续“服役”,同时,无人机邮路也在民间应急救援、重大会议特色宣传上发挥作用。



除了小型无人机,大型飞机则是在国内快速传递邮件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邮政航空公司采用“全夜航”集散模式,夜间在国内主要城市之间飞行,早上就可以由邮递员进行投递,邮件传递更加高效快捷,提供了优质可靠的邮政航空运力支撑。


另外,中国邮政无人投递车也率先试点服务了湖州百姓,于2019年7月在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投入试用,无人投递车会定点定时来到地信小镇各个场馆,取件人只要拿出手机扫码,就能从无人投递车轻松取出自己的包裹,真正实现“一次不用跑”。



此外,自动驾驶常态化运邮路线也落户德清,这个“大家伙”可以实现货运车辆自动驾驶,自行处理各种复杂交通状况,规避驾驶员不良驾驶情况,利用锂电池动力以及雷达加视觉双重传感技术,实现超强控制精度,提高效率。


除了这些邮路上“新生”的交通工具,为加快包裹传递时限,在邮政处理场地上,还有了“新帮手”——“小黄人”智能分拣系统,该套系统主要由一套钢平台、几百个“小黄人”和若干个供包台组成,“小黄人”可用于分拣5KG以下,边长小于40厘米的轻小件包裹,操作员将邮件放在“小黄人”上,由摄像头扫描邮件条码,通过服务器计算出运行路径,“小黄人”接收到服务器指令后,根据底部的摄像头扫描钢平台上的二维码来识别选择准确的运行路径,将邮件送入指定格口,有了它们帮忙,邮件能够更快速地送到百姓的手上。



大型集包机也是邮政处理场地上的“巨无霸”,只要工作人员将包裹放到集包机托盘上,经过统一扫描,就能准确地落入包裹的目的地格口,自动进行分拣处理,大大缩短了处理时间,提高了包裹的传递时限。


在大变革中的邮政交通路上,从步班、马班、自行车到摩托车,从四轮的邮车到无人机、无人车……邮政业态从脚力、动力、算力,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服务人民群众的载体在改变,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戴若瑜

编辑:梅菁晶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清丽秀美莲花庄
南太湖号拍客:电灯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