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2017-02-14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21)合卺同牢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礼俗,现在虽然变异,但仍然流行,只是说法不同罢了。

合卺,就是夫妻一起喝酒。卺,就是一个葫芦一剖两半儿做成的瓢,古人既作为酒器,也作为卜具。入洞房后,用卺盛酒,夫妻各执一卺,对饮后,掷卺于地,若一仰一合,象征阴阳调合,大吉大利。唐以后用酒杯,称“双杯”。宋代将两杯用红线相连,夫妻对饮一杯,称“交杯”。现在仍叫:“交杯酒”,标志着男女完婚,有祝福新人和美的意义。喝交杯酒有两种喝法:一是夫妻同时举杯,互相碰一下,各自先喝一半,然后互换酒杯,将另一半全部喝完。另一种喝法是,夫妻对立,右臂交叉互挽,将各自杯中之酒,同时饮干。


同牢,就是夫妻共同进餐。牢,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同牢,原指夫妻共同吃祭祀用的肉,后来发展成为“团圆饭”,随着地域的不同,饭食的内容也不同,有的地方吃“子孙饺子”,有的吃“和气面”,而保德则是吃“长命糕”角子和“拤孩拌汤”。“长命糕”角子共七个,五个包着钱币,二个包着红枣,吃出钱币,预示养小子,吃出红枣,预示养女子。“拤孩拌汤”零汤利水,面圪瘩很大,且半生不熟,希望在食用时说出一个“生”字,以讨口彩。


喝过酒,吃过饭之后,就表示从此两姓之人已变为一家之人。



(22)结发


结发是表示成婚的又一项礼仪。是将男女双方的头发象征性地互相结扎一下。也有将新郎的一小绺头发梳在新娘的发髻内的,也有将头发当作信物,互赠对方的。不管哪种形式,都表示二人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结发夫妻,盖出于此。


其实,原先的结发只是一种生活礼俗,女孩长到十五岁,男孩长到二十岁,则将长发束起,表示已经成年,后来才演化为一种婚礼习俗。我猜想,是否与《孔雀东南飞》中“结发同枕席”这句话有关?


现在,这种古俗早已消失了。


结发仪式过后,新郎即可自由出入,受亲友道贺,接待各位来宾。而新娘仍盘腿端坐香斗前,任人戏谑摆布。



(23)抖包袱


“抖包袱”也叫“看陪碎”、“放儿女”。是新郎的婶婶、嫂嫂等人,将新娘的陪嫁包袱抖开,一件件看陪嫁衣服,可以抖撒得乱七八糟,俗称“放儿女”。此时有口才者还要夸赞一番。现将一些夸赞语摘录如下:


一对新人天配成,抖开包袱放子孙。

人造皮箱花脸盆,单衣棉衣十几身。

千元现金装在身,高跟皮鞋亮锃锃。

出门在家有顶替,一辈子翻得一场身。


洞房里的仪俗还有“闹洞房”、“说令子”、“引孙子”、“夫妻夜话”等内容。这些都是晚宴后的事。为了按照顺序叙述,先说两件别的事,回头再说洞房里的事。


(24)前说


有的地方也叫“下马宴”。主要是为送戚接风洗 尘。送戚被邀入客室,烟茶招待以后,即举行“前说”仪式。在客厅内设桌席,置小菜四碟、烧酒一壶、盅筷四副,送戚坐首位,娶戚坐陪位,四人对坐。本来是一种寒暄仪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练口才的仪式,主要内容是互相吹捧,形式多用顺口溜。传统段子早已散佚,现将时人编的两段说辞录于后,以备参考。


娶戚:


新亲家,会致富,

××村的头等户。

细面石窑戴砖帽。

四合院前摇钱树。

平柜立柜组合柜。

红油躺柜很坚固。

二兰毯,油漆布,

好铺好盖无其数。

养汽车,开货铺,

撑船放筏带农牧。

百手抓钱人羡慕。

两家结亲不差乎。


送戚:


×亲家,好司机

接洽交往好人气。

养的车,种的地。

家里一色好家具。

农村人,进了城,

东关又有好住座。

乡里城里两不误,

两家结亲好运气 。


会说的多说些,不会说的少说些。双方举怀,仪式结束。现在这种仪式已经不存在了。



(25)晚宴


晚宴也叫卯宴,是娶亲当日晚上举行的小宴,主要是招待老(方言读jian,即妗妗)家(新郎父亲的舅家),如果是一天的婚礼,这小宴便裁革了,而以中午的“官席”代替了,但“官席”主要是招待家(新郎的舅家)。


小宴与官席相比,菜比较间单,俗言“六冷六热,烧酒管喝。”酒罢吃面。


席间,老家居首席首位,家居陪位,或次席首位。鸣炮开席,总领引导新郎新娘给亲戚满酒,俗称“参堂”。总领先是一路开说:


尊亲席上坐,新人门前站。礼路三等分,为人凭得家门。美酒一满三盅,家的一盅,老家的一盅,合席尊亲房舍的一盅。前人者留言,天定者良缘,恭请的家坐在席前,一来拿上大很的礼度,二来受上一路风寒。像人家有钱人家,高朋满座,逐位开席,六八头的海菜,才够个体面的席位;像咱穷无之家,资财浅薄、厨师鲁拙,总领懵懂,地方偏窄,用的办事的也是雏雏,实在不够个待客;


一年四季十二月,一根竹竿十二节,閒言免过,酌酒重说,新人家参堂拜戚。官席上的×家亲亲(指家):叫四头八拜呀?还是逐一逐二的拜呀?叫一拜成谢呀?还是相随地片儿?


家:先有无光后有天,无光比我还在先。

老家: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不管本朝人。

家:让新着吧!


于是新郎新娘逐位敬酒。


这个仪式俗称“换位”,意思是新一代家取代了老家的地位。


现在只是减少了啰嗦的开说,但“参堂”礼仪仍然保留。


晚宴以后,欢乐中心又移至洞房。



(26)闹洞房


筵席散罢,夜幕降临,新郎的朋友、亲戚,无论是长辈、平辈,还是晚辈,皆聚于洞房之中祝贺新人新婚。除了公公和大伯(新郎的哥哥)之外都可参加。

旧时闹洞房也有一段祝赞之辞:


闹洞房来闹洞房,新娘屋内好嫁妆。

两边金箱与玉笼,中间摆的八宝床。

八宝床上铺锦被,床上配的碧纱帐。

龙凤枕头配成对,鸳鸯夫妻结成双。

良辰美景配佳偶,来年定生好儿郎。

新娘新娘慢上床,我们特来闹洞房。


闹洞房时,人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嬉闹,正所谓“新媳妇三天没大小”。


闹房有文闹和武闹之分。文闹就是新郎新娘说诨话、村话,称之为“说令子”。“令子”本指词牌里的小令,在婚礼中,则演化为一种串话,也包括绕口令在内。是由观众一人念出,让新郎新娘学念,现摘录一二,以见一斑:


墙上剥花花,当年拤娃娃。

叫我亲大大,叫你亲妈妈。

 

房上一捆柴,风刮腰子开。

妹妹解开怀,哥哥你揣奶来。

 

栽槐树,开槐花,如今媳妇爱俏飒。

管你俏飒不俏飒,今年养上个胖娃娃。

 

桌子上摆的自鸣钟,窗子外头有人听。

管他听不听,拽住耳朵亲一亲。

 

墙上挂的一朵花,妹妹要探它,

身小力气薄,哥哥来拤一拤。

 

韭菜芫荽半罐罐,你是哥哥的命蛋蛋。

新开的畦子种白菜,你是妹妹的心上爱。

 

葡萄开花结圪抓,今年问你要个胖娃娃。

 

鸳鸯揖,带哨子,花狸猫扑耗子。

 

房顶吊颗大苹果,两人含住叫哥哥。

 

一把锁子紧又紧,加尔钥匙松又松。

 

柳树梢,柳树梢,柳树梢上挂的六只斗,地下卧的六条狗,跌下来,不知是斗扣狗呀,狗扣斗?


武闹,就是出怪点子,使怪招,逼着新娘新郎遵照他们的意思行事,如两人同啃一颗用红线吊着的苹果;作带哨子鸳鸯揖;高山流水喝烧酒……总之,别出心栽,花样不少。


人们认为,只有这样尽情欢闹,才可使夫妻婚后和美,日月兴盛。


闹洞房是我国婚姻礼仪中流传悠久,影响深远的一种习俗,在汉代已十分流行,一直延续至现在。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它的意义。一是驱除冷清之感,增强新婚欢乐气氛;二是旧时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并不熟悉,闹洞房能够让他们去掉生分和羞涩感,引导和诱惑他们开始和谐的生活;三是可使亲友熟识起来,显示家族兴旺发达,增进家庭、亲友、邻里之间的感情,达到和睦共处的目的。



(27)引孙子


“引孙子”是保德婚俗中一种特有的风俗,也是以新郎的父母亲为主体的逗乐形式。也可以说是另一种闹洞房形式,既是取乐,松弛封建时代的严格的婆媳关系,也是对新婚夫妻的祝福与期望。


其程式是,将公公、婆婆扮成小丑模样:公公翻穿皮祆、戴毡帽,用棉花贴成胡须和眉毛,手拿大烟袋;婆婆脸上抹红擦黑,耳朵上戴两个大辣椒,手拿升子,内放红枣、花生,骑在一根长长的擀面杖上,由两人抬着。


公公在前,婆婆相随,鼓乐在后,转火笼三圈,边转边念:“黑小子、白女子、跟上爷爷一股子,爷爷给你打枣买饼子”。一直走到洞房门口。


婆婆说:“××××开门来,妈妈给你们引将儿女来,黑小子、白女子,有龙有凤最合式。”进门后将红枣、花生、喜糖撒向闹房的人群,人们争抢而食。在婆婆抛撒红枣等物之时,公公也有祝赞:“喜看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笋。龙生一子坐天下,龙风吉祥喜盈门。男栽根、女培德,后代儿孙要继续。福如东海水长流,荣华富贵不断头。”然后是公婆问答,公公说:“上南山,采醋溜,咱的孙孙何时有?”婆婆答:“明年有,后年起来漫街跑”。众人连公婆也要耍笑一阵,二人退出。


(28)听窗台


夜深人静,闹房的人退去,劳累了一天的新婚夫妇安歇入睡。一些平辈或小辈人聚集在窗外,听夫妻夜话。俗称“听房”。听房之俗,一是与祈子有关,二是避邪,只要人在门窗前活动,所有邪恶就不敢近前了。如果实在无人听房,婆婆也要意思一下,或将件衣物披在扫帚上,扮成一个模拟人,立在洞房门上,充作听房人。

(29)夫妻夜话


夫妻入睡,新郎要给新娘“见面钱”,数字要重三,如三十三、三百三均可,取“常见常喜欢”韵调。


俗信,新婚之夜,夫妻必须啦话,否则,一辈子会闹别扭。所以在前半夜,夫妻必须说些悄悄话。这也便是听房的主要内容。


婚礼第一天的内容就此结束,第二天又有新的内容。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