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 | 世事正須高著眼,宦情不厭“少”低頭
一個人要有高度的智慧,有遠見,做人也好,做事也好,人沒有遠見人生已經差了一截了。
記得很多年前有個朋友當外交官,要出國去,一定要我寫一張字給他。我說幾十年沒有拿筆,我那兩個字難看到極點,他說反正非寫一張不可,結果我就寫了兩句元代人的詩,也就是解釋這個“不獲於上”。我寫的是“世事正須高著眼,宦情不厭少低頭”,世間上的事情靠你有遠見,就是“高著眼”。
有一天這位外交官請客,有二十多個人,就研究我寫給他的這第二句話,“宦情不厭少低頭”。做官的人究竟應該多向人家低頭拍馬屁呢,還是說不必要太拍馬屁?這個“少”字原意究竟是哪個意思?我說我只曉得照抄,至於原意,你問那個元朝作詩的人吧。不過我也認為這個“少”字太妙了,是雙關語,必要的時候你多低一點頭也可以,要做文天祥就不必低頭了。其實豈止宦情做官呢,你們大家在做生意也可以換一個字,“商情不厭少低頭”,該賺的錢就賺,狠起心來你也賺,不該賺的錢就不要,就不低頭了嘛!教書的人,教情嘛,也不厭少低頭,是一樣的。
這個道理正好說明“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想為國家社會做一番事,想為國民謀福利,如果沒有遠大向上的高見,縱然做一個好官,只是一個普通的能吏而已,不能算是一個名臣,更不是歷史上國家的一個大臣。
禪宗有一個術語“見地”,所謂見地,前面我們曾經引用過元人的兩句詩:“世事正須高著眼,宦情不厭少低頭”。這就是說,世界上的事情,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種環境,有頭腦、有智慧的人都不會被現實所困。因為透過現實可以看到未來,透過一點而看到整體。這就是人世間應有的“見地”——“世事正須高著眼”。
下一句詩“宦情不厭少低頭”,對於正在求學的青年人來說,暫時沒有必要;如果將來到社會上做事,尤其是做官,則不妨參考參考。不過,做事、做官太講骨氣的話,甚至桀驁不馴,那就不太好了,有時候需要稍稍低頭時,不妨稍稍低頭,只要不是做壞事,沒有關係,自然可以受益。
——《孟子與離婁》
“疏通知遠,書教也。”
《書經》又叫《尚書》,是中國第一部歷史,也不止講歷史,而是中國歷史文獻的第一部資料。現在西方人學歷史(現在我們研究歷史的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觀念來的),是鑽到歷史學的牛角尖裡去了,是專門對歷史這門學識的研究,有歷史的方法,歷史的注解,歷史對於某一個時代的影響。
中國過去的情形,學術家與文學家是不分的,學術家與哲學家也是不分的。中國人過去讀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過去而知道領導未來,所以它要我們“疏通知遠”。人讀了歷史,要我們通達,透徹瞭解世故人情,要知道遠大。
這個“遠大”的道理,我講個最近的故事來說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國就任,我送他一副對聯,是抄襲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須高著眼,宦情不厭少低頭。”一般人應當如此,外交官更要善於運用它。對於世局的變化,未來的發展,要有眼光,要看得遠大。“宦情”是做官的情態,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國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有骨頭,站得起來,少低頭,並不討厭“少低頭”。不能將就人家,要怎樣才做得到呢?就是懂得歷史——疏通知遠——這是《書經》的教育精神。
——《論語別裁》
敬请关注
南怀瑾先生资料搜索 小程序
南懷瑾先生講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