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流细胞培养可降低偶联融合蛋白裁剪和质量异质性
来自瑞士Merck Biopharma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在2019年第302期的《Journal of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erfusion cell culture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njugated 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s reduces clipping and quality heterogeneity compared to batch mode processes”的文章。作者指出,用于治疗性重组蛋白生产的灌流细胞培养技术正越来越普及,以实现针对不同应用目的的工艺强化,在原文实验中,研究人员以双特异性偶联融合蛋白为模型,比较了三种不同操作模式:低接种密度(LS)的传统补料分批、使用高细胞密度接种(HS)的补料分批以及灌流生产生物反应器。结果显示,相比LS补料分批,使用HS和灌流生物反应器,每日单位体积产量分别提高了3倍和7倍。灌流操作也有益于关键质量属性(CQA),特别是,相比补料分批操作,裁剪的水平,即融合蛋白的片段化,显著降低。在灌流中,裁剪水平在0.6-1.5%之间,而在补料分批(LS和HS)中,该水平分别可达到8.7和4.9%。使用灌流还可降低聚体水平,电荷异构体分布更加均一。总结来说,对于双特异性偶联融合蛋白的生产,结合灌流技术的连续工艺具有产量和质量方面的天然优势。本文为原文简介,详细内容,请参考原文。
简介
单克隆抗体是最成功的治疗性重组蛋白,而目前新的发展方向包括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或融合蛋白以及其它抗体形式。对于偶联的蛋白质,其作用方式是触发或阻断两种代谢通路,以获得已知机制的协同效应。为了不断地提高治疗效力,生物制药行业正在向更加复杂的蛋白质构型方向发展,而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物制药蓝景需要更加灵活且强化的生产能力。当前开发的工艺强化策略主要使用连续生产方案。对于工艺的细胞培养部分,通常使用灌流操作,以提高细胞库生物质、操作n-1种子罐以实现生产罐高密度接种或以不同的方式支持补料分批工艺。灌流现在被认为是一种可与连续纯化操作相结合的可行、可用生产单元。
实验
研究使用一个双特异性融合蛋白为模型,其组成包括一个单克隆抗体,C-端融合至另一个结合蛋白,已知这两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容易被裁剪,进而破坏最终药物产品的协同作用。
融合蛋白结构图示,显示重链(HC)、轻链(LC)、连接体和融合的蛋白。裁剪会从mAb上分离融合的蛋白质,导致生物学功能的丢失(J.Bielser, et al., 2019)。
实验使用生产该融合蛋白的CHO-K1细胞系,比较了使用低(LS,0.2x10^6cells/mL)和高(HS,9x10^6cells/mL)细胞密度接种的补料分批工艺和灌流生产工艺的结果,包括三种不同操作模式的产量以及产物质量属性,如裁剪、聚集、电荷异构体以及糖基化。
低(LS)和高(HS)密度接种补料分批以及灌流(PF)模式中n-1和生产阶段的细胞密度图示(J.Bielser, et al., 2019)。
详细实验操作和检测分析,请参考原文。
高密度接种补料分批:用于高密度接种的n-1细胞培养使用灌流操作5天,最高灌流速率3 VVD,最终细胞密度为30 x 10^6cells/mL。补料分批生产生物反应器接种密度为9 x 10^6cells/mL。该策略的目的是缩短n-阶段工艺的持续时间,同时相比低密度接种补料分批,使滴度翻倍。基于该目的,运行在第9天停止。
灌流:灌流生物反应器接种密度0.5 x 10^6cells/mL,培养第3天开始灌流,灌流速率设置为1 VVD。通过称量,控制培养基补液流速,同时通过控制收获液流速,维持生物反应器重量恒定,并以在线电容信号控制废弃液(bleeding)流速。设定点的设置基于此前确定的该细胞系在实验培养基组成条件下的CSPRmin。细胞截留设备使用实验室规模交替式切向流过滤设备XCell ATF 2,配用孔径0.2μm的聚醚砜中空纤维过滤器。
结果与讨论
灌流操作模式可用于n-1生物反应器,以提高补料分批生产生物反应器的接种密度,也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步骤。在两种操作中,达到的细胞密度都显著高于传统补料分批。在考量的案例中,HS的最终滴度达到LS滴度的两倍以上,而运行时间缩短了5天,从生物反应器利用率和产率方面考虑,优势明显。从产物质量考虑,两种补料分批工艺的结果相似,但由于工艺时间降低,HS操作中的裁剪水平更低。
达到稳态后,灌流生物反应器中生产的蛋白质浓度为10.1g/L,每日单位体积产量为0.67g/L/day,而LS和HS的每日单位体积产量分别为0.09g/L/day和0.34g/L/day,灌流对工艺强化的效果明显。
从产物质量属性来看,灌流中检测到的裁剪水平更低,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原因一方面是产物在生物反应器内更短的滞留时间,另一方面是灌流中更高的细胞活性,即意味着更少的蛋白酶释放。另外,灌流模式中的聚体水平也更低,且由于滞留时间的降低,可获得更多的主要电荷异构体形式。
低(LS)和高(HS)密度接种补料分批以及灌流(PF)模式中的活细胞密度、活性、滴度和融合蛋白裁剪水平比较(J.Bielser, et al., 2019)。
以上讨论的实验结果证实,在生产工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早期开发到其在商品化规模中的执行,生物反应器操作模式的选择会有很大的后续影响。灌流在单位体积产量和产物均质性方面具有更加出色的变现。下一代的生物药生产可能可以利用这些特点,以提高生产的效率和灵活性,同时获得更好的产物质量。在完全整合的连续生物生产中,将灌流与连续下游工艺连接,可发挥协同作用的全部优势。
本文部分内容翻译自原文,由于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详细内容,请参考原文。
原文:J.Bielser, L.Chappuis, Y.Xiao, et al., Perfusion cell culture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njugated 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s reduces clipping and quality heterogeneity compared to batch mode processes.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9, 302: 26-31.
拓展阅读
Samsung BioLogics在商品化应用中使用大规模N-1灌流
更多阅读
OPUS | XCell ATF | TangenX | KrosFlo | Spectra/Por | KPS
平板膜包 | 中空纤维 | 预装柱 | ELISA | Protein A
病毒 | 病毒样颗粒 | 病毒疫苗 | 寨卡病毒
XCell ATF工作原理
XCell ATF_Repligen
用于连续工艺的一次性使用XCell ATF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