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占军,是国家级反恐拳头部队“猎鹰突击队”的狙击手。因为职业特殊,大家关于狙击手的想象,大多来自《利刃出击》《生死狙击》这样的影视剧,或是在《穿越火线》、“吃鸡”这类游戏里过一把角色扮演的瘾——藏身在隐秘之处,趁敌人出其不意,扣动扳机,一招致敌。实战场景里,狙击手也常被形容成“战场幽灵”,那枚子弹可能是一场漫长、焦灼对峙的突破口,或是特殊行动里起决定作用的关键一击。
我说一个真实案例,有一名歹徒劫持了人质,躲在街边商铺,僵持了15个小时,谈判毫无进展,强攻风险太大,狙击手潜伏在外等待时机打破僵局。歹徒扛不住饿,要求进食,我们觉得机会来了。当谈判专家端着食物一步步靠近门店,歹徒接过食物的那一秒,掩着的门终于开了一条缝。就在那个瞬间!子弹从门缝钻进,正中歹徒眉心,人质安全获救。
狙击远不止开一枪那么简单。你可能觉得狙击手很燃、很酷,但背后的训练其实是超越体能极限的累和苦。“猎鹰”作为反恐国家队,向来以超出想象的严苛著称。每季度都要经历一次“魔鬼周”——人均携带30公斤的装备,每天训练18小时,在断崖、滩涂这类极端的环境下同时完成为期一周的野外生存、武装越野和战术训练。
怎么坚持?一个字,扛;两个字,硬扛;三个字,死命扛!我们的信念就是——可以倒下,不能落下!只有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才能锻造出最出色的特战队员。但体能考验只是狙击手在“猎鹰”立足要过的第一关。我们要对打出的每一发子弹负责。如果不能一枪命中,就会错过时机,甚至影响战局。据枪、瞄准、击发,每一个动作都要千锤百炼,直到成为刻在身体里的肌肉记忆。
练据枪讲究的是稳: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半天时间就过去了。夏天滚烫的水泥地可以烫熟鸡蛋,起身的时候汗水在地面显出一个人形。为了练出能快速锁定目标的“火眼金睛”,我们有一套特别的训练方法——把小玻璃瓶挂在树梢,迎着太阳练瞄准,隔着百米距离打苍蝇,让子弹击中不过毫米的刀刃……直到瞄得眼睛酸胀,泪流满面。而扣动扳机的那一刻,需要食指对扳机的高度控制力,这样才能达到“全身静、食指动、人枪合一”的状态。
除了技能的训练,我也会为打出去的子弹建立“射击档案”。这样,任何距离、风速,我都能找到参照。从弹道分析来看,晴天和雨天不一样,草地和水泥地不一样,山地和平地也不一样。因为长期的训练和习惯,我身上有一些改不掉的“职业病”,比如总是会不自觉地心算今天的风速,哪怕是坐公交车,也总是喜欢坐在视野开阔的最后一排。
狙击是一场修心,要无休止地和自己较劲。狙击,往往是一个人、一杆枪、一个目标、一场战斗。所以狙击手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他需要高度的专注、沉稳的定力、细致的观察、敏锐的决断。狙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自我修心的过程。
我在队里的绰号叫“王一发”,因为一发就能命中,身上有绝活儿。但我也经历过非常消沉的瓶颈期,比赛经常“一轮游”(指第一轮就被淘汰),精心准备大半年,最后还是淘汰出局,再怎么让自己静下心来瞄准,还是射不中。委屈、质疑、懊恼,这些情绪交织缠绕,自己像是被困在看不到出路的迷宫里。
那个时候,我反复问自己:“消沉有用么?还要这样下去吗?难道准备放弃吗?”依然痛苦、煎熬,但我还是能清晰地听到心里的另外一个声音说:“不!”我开始琢磨,到底该怎么把手中的武器发挥到极致,自己跟自己较劲。白天端枪,晚上就端砖头;在枪管上垒弹壳,掉一个,加一组,掉两个,加两组;看射击心理学的书,学着分析调节的方法;在大米上练钻孔,一钻就是几小时。
那段时间,我仿佛着了魔,但心真的就沉了下来。我开始意识到,技术到了一定层面,拼的就是内心的强大。我要做尖刀上的利刃,不再轻易地被外界干扰,仿佛整个世界只有眼中这一方景象:自己、枪、目标,简单而纯粹。
狙击水平的进步,在国际赛事上逐渐有了体现。我有了与世界顶级狙击高手同台竞技的机会,在有“枪坛世界杯”之称的匈牙利世界军警狙击手射击锦标赛上,我拿过五次冠军。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国旗伴着国歌升起,我很自豪。这,就是中国军人的绝对实力。
现在,我从一名特战队员成长为指挥员、教练员,把自己参加国际比赛以及实战得来的经验融入到平常的训练中,一切都按打仗的标准来演练。我们“猎鹰突击队”也承担了很多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这些都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只要有机会,我愿永远做一枚上膛的子弹,随时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
我是狙击手,我是中国军人,我是新青年王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