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知识点精讲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
知识点总结
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3、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1)目测法;(2)度量法;(3)叠合法
4、线段的中点:在线段上,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5、尺规作图: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6、用尺规作线段: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二倍;
(3)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和或差。其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先画一条射线,然后用圆规在射线上截取即可,注意保留作图痕迹,画完图形后写出总结“某某线段即为所求作的线段”。
尺规作图的定义:仅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图的方法叫做尺规作图.
要点诠释:
(1)只使用圆规和直尺,并且只准许使用有限次,来解决不同的平面几何作图题.
(2)直尺必须没有刻度,无限长,且只能使用直尺的固定一侧.只可以用它来将两个点连在一起,不可以在上面画刻度.
(3)圆规可以开至无限宽,但上面也不能有刻度.它只可以拉开成之前构造过的长度.
2.线段的中点:如下图,若点B在线段AC上,且把线段AC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B与BC,这时点B叫做线段AC的中点.
3. 用尺规作线段或比较线段
(1)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例如:下图所示,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
要点诠释:几何中连结两点,即画出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
(2)线段的比较:
叠合比较法:利用直尺和圆规把线段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其中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位于重合端点同侧,根据另一端点与重合端点的远近来比较长短.如下图:
要点诠释:线段的比较方法除了叠合比较法外,还可以用度量比较法.
如图所示,在一条笔直公路a的两侧,分别有A、B两个村庄,现要在公路a上建一个汽车站C,使汽车站到A、B两村的距离之和最小,问汽车站C的位置应如何确定?
【答案与解析】
解:如图,连接AB与直线a交于点C,这个点C的位置就是符合条件的汽车站的位置.
【总结升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此类问题要与线段的性质联系起来,这里线段最短是指线段的长度最短,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线段是图形,线段长度是数值.
举一反三:
【变式】 (1)如图1所示,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
(2)如图2,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上述问题中的道理.
【答案】
解:(1)河道的长度变小了.
(2)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做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有利于游人更好地观赏湖面风光,起到“休闲”的作用.
思维导图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教材第五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第二节,是平面图形的重要的基础知识。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线段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这一节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抽象提炼线段的基本性质,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等。这对学生几何意识的起步、基本的操作方法、几何语言的培养、乃至后期几何图形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几何方法才起步,教学中要始终遵守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低起点、多铺垫,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几何语言的规范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线段性质及线段的比较方法,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掌握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
2.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借助于具体情景中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于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掌握线段的中点的表示方法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策略,学习开始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法:即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时,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资源:
班班通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三)、小试牛刀,应用实践
(四)、知识归纳,情感升华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活动,通过学生讨论,得出身高比较及模拟试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开放性,然后通过类比的思想得出线段比较的三种方法,并通过折纸的过程中,发现线段中点。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本着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实际几何语言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 创 设 情 境 , 引 入 新 课 | 1、生活中的数学: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猫狗获取食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走法。 提出问题:小狗、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 2、用多媒体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测“从A到C的四条道路,哪条最短?” 发现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顺利的引出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能否说 “线段就是距离”? 不能说线段是距离。 线段是图形,距离是长度,它是一个数量,且有长度单位。 4、联系生活,课外拓展: 如图:这是A、B两地之间的公路,在公路工程改造计划时,为使A、B两地行程最短,应如何设计线路?在图中画出。你的理由是 . | 积极参与观察、讨论、交流、总结.
学生发言,易于得出线段AC最短
学生分小组讨论,找代表起来发表看法。
找一个同学起来回答,现学现用。
|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和播放多媒体图片,创设情境,引入线段长短的比较,既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通过田径赛跑中跑道的长度来说明线段不是距离更具有说服力。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使学生体会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 |
二 小 组 合 作 , 探 索 新 知 | 1、在班上找两个同学比身高。怎样比较的? ①找两个身高差的很大的同学(观察) ②找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比较) 教师有意叫矮一点的同学站在讲台上,高一点的同学站在讲台下背靠背比高. 学生会反对,指出应脚根靠脚根,背靠背。 趁机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根靠脚根,背靠背? 2、给你两根筷子,你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吗? 学生容易想到下列两种方法: ①先用尺子量出它们的长度,然后根据长度比较出它们的长短。 ②把一根筷子捏在一起,使它们的一端对齐,就可比较出它们的长短。 教师强调比较时要注意:一头对齐,几根紧靠,观察另一头的位置。这就为后续两线段大小比较作铺垫。 由生活中比较长短引出两条线段如何比较长短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用什么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方法一:观察法: 图中观察法不能得出:AB=CD,可见观察法不可靠。 方法二:度量法(从“数值”的角度): 用刻度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再进行比较(实质上是比较数的大小。测量中不管如何的细致,总会有误差。) 方法三:叠合法(从“形”的角度): ①生活中如何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两个同学的身高? 提出问题:类比上面的方法怎样比较线段的长短? ②叠合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 结果有三种情况:大于、小于、等于. 如图(1),线段AB与线段DC相等,记作:AB=CD. 如图(2),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记作:AB>CD. 如图(3),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记作AB<<I>CD. 4、动手操作,尺规画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吗? 针对刚才的比较筷子继续提出问题:筷子能很方便地移动,你能把任一条线段移动到你纸面上吗?如果不用刻度尺还能用什么更为简便的工具来移动它?-----圆规 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首先要学会如何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例题:已知线段a,用尺规作一条线段AC等于已知线段a 第一步:先用直尺画一条射线AB. 第二步:以A为圆心,在射线AB上截取线段AC=a.
所以,线段AC就是所求的线段. (注意:要求学生不必写画法,但最后必须写好结论) 5、线段的中点 (1)在半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折纸使A和B重合,将纸展开后,在线段AB上折痕处描点M。 教师提出问题:线段AM和BM 的大小关系是什么?线段AM和AB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学生先折、师生交流) (2)怎样将一根绳子分成相等的两段? (3)线段的中点(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线段中点的定义)
用几何语言表示: ∵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6、例题解析 在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4㎝,BC=3㎝.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格式一> 解:因为线段AC=AB+BC=7 cm,O是线段AC的中点, 所以OA=AC=3.5 cm, 而线段OB=AB-OA=0.5 cm. 因此,线段OB的长度是0.5 cm. <格式二> 解:∵AB=4cm BC=3cm ∴AC=AB+BC=7cm ∵O是线段AC的中点 ∴OA=AC=3.5cm ∵OB=AB-OA ∴OB =4-3.5=0.5cm | 学生容易想到下列两种方法1、两人自报身高 2、把他 们拉在一起比一比。 将课前准备好的两根长短不一的筷子拿出来,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操作。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动手操作
将学生前后位分组,进行学中做,先独立思考,有疑问的鼓励学生合作探讨,生生互动,进行“学中做”
| 与生活中的比较长短、身高类比,引入线段长短的比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学中注意问题呈现的层次性,可直接观察判断到难以直接观察判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体会比较线段大小的必要性,而且有利于从中归纳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掌握比较方法。
通过折纸、把绳子分成相等的两段等生活实例,更能加深学生对线段中点定义的理解,基础练习有助于巩固方法,阶梯训练则突出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这一理念,同时可以巩固对线段中点表示方法的掌握,训练学生规范的几何语言。
两种格式的书写方式以给学生参考 |
三 小 试 牛 刀 , 应 用 实 践 | 1、如图,从A到B有4条道路,为了节约时间,你会选择 条路。原因是 。 2、下面的线段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答案:自左向右,第三条线段最长,第一条线段最短. 3、概念理解: (1)判断:若AM=BM,则M为线段AB的中点。( ) 反例:等腰三角形。线段中点的条件: ①、在已知 上。 ②、把已知线段分成两条 线段的点. (2)如图,AB=8㎝,CB=5㎝,D是AC的中点,求DC的长。 解:∵ AB=8㎝,CB=5㎝ ∴ AC=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 ∵ D是AC的中点 ∴ DC=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先小组讨论在到全班讨论交流,二至三人上讲台口述解题思路,供其他同学评议,开阔思路.
|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做中学” ,体验数学,感受数学,体现学以致用。 |
知识 归纳 , 情感 升华 | 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 3、线段比长短的两种方法:重合法和度量法. 它们分别从“形”和“数”的角度来比较线段的长短. 4、线段的画法:用圆规和直尺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5、线段中点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 学生先自述学会了什么,找几位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能力,学会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和优化,完善自己的知识构件。 |
当堂 检测 , 及时 反馈 | 一、基础巩固 1.连结_______的_______叫作两点间的距离. 2.点B把线段AC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点B就叫做线段AC的_______,这时,有AB=_______,AC=_______BC,AB=BC=_______AC. 3.思考:若MA=MB,则M是线段AB的中点.( )(填“√”“×”) 二、填空题 1.如图,点C分AB为2∶3,点D分AB为1∶4,若AB为5 cm,则AC=_______cm,BD=_______cm,CD=_______cm. 2.下面线段中,_______最长,_______最短. 按从长到短的顺序用“>”号排列如下:
3.若线段AB=a,C是线段AB上任一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则MN=_______+_______=_______AC+_______BC=_______. 三、比较下列各组线段的长短 (1)线段OA与OB.
(2)线段AB与AD. (3)线段AB、BC与AC.
四、解答题 1.已知两条线段的差是10 cm,这两条线段的比是2∶3,求这两条线段的长. 2.在直线AB上,有AB=5 cm,BC=3 cm,求AC的长. 解:(1)当C在线段AB上时,AC=_______. (2)当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AC=_______.
| 根据所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当堂检测题,给学生限时独立完成。
讲评时学生同桌之间交换批阅。
| 通过当堂过关训练来达到一个反馈的目的。
|
布置 作业 课后 巩固 | 1、基础作业:课本P8 习题5.2 1、2、3、4 2、拓展作业: 在直线上取A、B、C三点,使得AB=4㎝,BC=3㎝.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 学生课下完成。
| 作业分层布置,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避免“一刀切”的局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八、板书设计
§5.2比较线段的长短
一、线段的性质
二、两点之间的距离
三、线段长短的比较
四、尺规作图
①:观察法
②:度量法(从“数值”的角度)
③:叠合法(从“形”的角度)
五、线段的中点
六、课堂练习
七、课时小结
八、课后作业
九、教学后记
由于学生刚接触几何知识,本节内容虽说难度不大,但知识点多,容量较大,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有些累。但本节课设置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很好的解决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简单的动画效果,既增加趣味性,又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穿插学生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内容,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又能使学生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本节内容也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一些拓展题能让学得更好的学生吃饱,也起到举一反三,一题多变的作用。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