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良和诗选

2017-12-21 王良和 星期一诗社

王良和(1961-),浙江绍兴人,香港中文大学今文系肄业,曾获青年文学奖、大姆指诗奖及一九入六年度中文文学奖诗组第一名。著有诗集《惊蛰》(1986)。




推荐阅读:胡适 郑愁予 周伦佑 洛夫 舒婷 痖弦 仓央嘉措 戴望舒 林徽因 徐志摩 卞之琳 海子 废名 穆旦1 2 顾城 席慕容 余光中 北岛 芒克 食指 鲁迅 郭沫若 公刘 陈敬容 臧克家 贺敬之 刘大白 刘半农 徐玉诺 冯至 沈从文 汪静之 冯乃超 朱自清 苏金伞 周作人 流沙河 潘漠华 金克木 胡风 李金发 朱湘 何其芳 周梦蝶 郭小川 沈尹默 闻一多 艾青 俞平伯 宗白华 冰心 应修人 骆一禾 穆木天 康白情 梁实秋 王独清 臧棣 翟永明 韩东 余怒 汤养宗 于坚 李少君 柏桦 谢冕 多多 张枣 东荡子 沈浩波 伊沙 昌耀 杨克 欧阳江河 纪弦 西川 杨黎 杨炼 韩作荣 严力 海上 梁小斌 殷龙龙 秦巴子




枪决之前——

一伊朗兵之独白


为何我不该回家呢?这么晚了

回去美丽的克鲁阿巴多

那里有我善良的族人

黄昏犹在水沟洗衣

哼一曲愉快的歌呢

还是笑谈家里的琐事?

水一定流过我家门前

残黯的青灯下

白发斑斑的母亲

该在赶织绚烂的地毯

歇一会吧,好吗?

早上拷的面包都冷了

晚餐时间已经过去

给妹妹吃一点乳酪吧

她的脸瘦黄得可怜

我答应过,一定带她上市集的

卖了毯,给她买一条红花裙子

为何还不睡呢,母亲?

明早还得顶着铜瓶汲水

把麦料擀成薄薄的饼

毯织不完就算了

纵然我说过

等毯织好,就会平安归来

念我的时候切莫在夜里抬头

听说这是流星陨落的季节

今夜,天会黑得特别快

如果妹妹不肯睡,且对地说

哥哥,哥哥很快就回来了……


为何我不该回家呢?这么晚了

回去美丽的克鲁阿巴多

那里有我善良的族人

年老的母亲和可怜的妹妹

(预备)

这一次离开你们

(开枪)

便不再离开你们了


一九八五三月十八日于沙田

两伊战争有感



松子传奇


山坡到山顶,危危然

屹立多少苍松呢?

数不清果累的松子

况又逢落果季

滚下山坡,掉进木渠

都有意去躲避泥土吗?

碧绿的松针,坠地不久就枯褐

像时间默致在褪色

不知不觉间,许多变异

都准以审视和窥破

也只是个无心的过客

林中独步,忽听得

破突一声松子坠地

印证地心吸力恒存

落者自落,风,都不必惊动

我伫立犹豫

窃想一霎的偶然如缘分

破突的轻响,是一位松子


一颖不甘的心

向过路那冒失的少年呼唤吗?

料它未能忘情地辞枝

山中的一切皆堪留恋

陨落是痛楚的,更怕未来

好奇地我轻轻捡起

带回宿舍去慢慢观察

这果实原属爱氏①

风来时种子都播尽

完成花果全部的意义

却沉默地,躺在我的书架上

在唐诗与宋词里,灯光下

抬头就看见,落魄这孤魂

一年过去了,苍然的空山

又有多少松子掉落呢?

掉落在地上不久就消失

怕不是全给人捡去吧

像泪水一样,莫非

要偿还泥土前生的债

一掉落便渗入其中?

架上的松子,我问你:

百年后灯前的人呢?

料你也不过是本质冷硬的躯壳

也罢,既然地心吸力恒存

落的终归要落

且释然你泥土般的颜色吧

象忘俗的僧人

僧袖一拂我飘过森然的群松

在落果的季节,再听不见

破突一声松子坠地的轻响


①爱氏松。


1985年于沙田



惊发


最玲珑的玻璃镜也照不出

早白的头发,鬼鬼祟祟

是夜里衔枚疾走之兵吗?

攀过岁月二十一个峰头

不疲不累,潜入了我松懈的边防

藏匿于黑黝黝的丛林,邂遮掩掩

依造化布下的军机,悄悄地

要换掉我山头的黑旗

白旗,就是投降的意思了

我原是拙于治国之君,浮生闲懒

一局棋,一张琴,一壶酒

日子就如此从容渡过

闲时为文自娱,赋诗咏物

一轴宣纸之上,墨香淡淡

无论是风花雪月,还是宗庙社稷

孰优孰劣,如人饮水,我何尝

不冷暖自知?

至于我的德性,那更是

毁誊参半了

经常在一群女子的中央

说巫山之事,赋牡丹之诗

赞江山如画全在掌心底下

豪饮之后举止更失仪

甚么风流潇洒等等的形象,那未免

太优美浪漫了

其实我真想沈实如竹

雨中洗灌单纯的青绿

不意此时就惊觉

潜藏的敌兵蠢蠢欲动

三三两两的黑发降成了雪色

杀掉一根而另一根

又叛变了,边境频频告急

遍地的战鼓隐隐擂来,一阵阵

警号一船惊动脆弱之心

连天子,哎,也束手无策了

要变节约终归会变节

纵我懦弱昏庸,又怎愿

屈辱向造化乞和?

如今我只想把诗写好

置文字于炉中,烈火熊熊

烹炼晶莹剔透的诗句

且铸出一柄雕刀

在诗国辉煌的殿堂上

刻下深深的名字

那怕重蹈后主的覆撤——

城门都攻破,兵卒都倒戈

纵一夜间黑发都成霜,成雪

只要我诗永远年轻

发,随它自吧




身份认同的时代变奏

从王良和的近作谈起

张往


王良和破地狱文学作品阅读身份认同生活语言精神语言广东话代沟矛盾

「旧时总是美好的。」这句话似乎在年纪渐长的人身上,往往有更普遍的共鸣。事实是否如此?又如何解读这句话背后的象徵意义?


对于七十后以至九十后的本地文艺青年而言,没有人会对王良和的名字感到陌生。王良和既是诗人,也写小说和散文,同时又在大学裡担当教学和研究的工作。年少已成名的他,历年来持续写作,虽说不上「多产」作家,但其作品予人深刻而清明的印象,有如一道不息的泉水,滋养人心。2014年末出版的《破地狱》,是作者第二本小说结集,去年更获第13届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的首奖。笔者有幸出席颁奖礼,得闻作者抒发得奖感言,他感谢父母亲,又感激太太在生活上的照顾和包容,这一切都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写作生涯。说到小说的灵感泉源,他亦坦言日常生活的经验,以及所有与家庭有连繫的记忆,可以说是创作的蓝本和根源。


新年伊始,我终于翻开这本小说集,不消三数天已读完。书中所有的小说既可成独立的故事,但同时更加是相互串连,主题全都围绕着作者的「家族」记忆——故乡、父母、童年等等。作为读者,我对故事之间若即若离,时而陌生又熟悉,在现实和接近梦境的想像往复之中,得到令人焕然一新又不时有所触动的阅读经验。事实上,这本书正好反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五六十年代,两代人的集体回忆。当然,书写的笔法不是平铺直叙的散文或纪实形式,其中穿插的情节和象徵,往往是文学写作的探索和尝试。


说回正题,从一本文学作品的阅读,可怎样理解文字与现实社会的关係?我的其中一个思考则与「身份认同」有关。「身份认同」这四个字,对一些学生来说,可能包含的一系列相关概念,可能是课堂笔记或考试题目的重要字眼。不过,若我们走出惯性的思维框架,「身份认同」对每一个独立的个人,相信都会有不完全一样的诠释。姑且在此下一个定义,作为讨论基础:


「身份认同」是由生活语言和精神语言所共同构建的意识。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对所有人来说,生活语言是极之关键的,例如广东话是香港绝大多数人的母语。若有人要强逼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放弃广东话,改用普通话或英文作日常沟通的媒介,这是可能的,不过会成为一场众人的苦难,或者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反抗。


人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就难以建立对共同经历有持久且完整的集体记忆。人与人之间会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因为他们无法展开深入的对话,或真诚的沟通。本地文化会因失去承传者,而日渐消失。王良和在他的小说中用上大量广东话词彙,有一些是我们现今世代仍经常使用的口语,又有些是属于上一年代的惯用说法,包括日常对话的内容,以至物件的名称等。


语言本身就是对话、沟通的桥樑,于是作为儿子的我,不止一次翻开书页,走去问父母有关他们的童年生活,那些看似琐碎的物件名称,以至当年社会知名人士的名字,都成为了某一代人心中隐密的记忆钨丝。由此看来,引起共鸣的除了语言作为媒介,更关键的也是经验的重迭——即是我从文学作品读到关于父母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一交流,无疑就是通过对话塑造两代人的身份认同。


「旧时总是美好的。」这类说法未必反映真实,但至少它具有可被言说的空间,这一空间就是产生共鸣的重要条件。所以,我可以告诉我的学生,十年八载之后,他们的「中学回忆总是美好的。」


身份认同的建立,除了依赖我们眼中平凡不过的对话,亦可从另一层次去分析。上文提出的「精神语言」,是指人们以理性思考得出的共同沟通语言,简单来说,可以是指一些理念或价值观,而任何涉及精神语言的对话,除了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流畅的沟通媒介,例如对话者都可用广东话表达想法,同样重要的是对特定理念有共同的理解,例如对话者对「民主」这概念都有一定的认知。


由此分析,建立身份认同背后的一大因素,正是对不同价值和理念的认同或否定。近年来社会上常有一种说法,指我们的社会「撕裂」,或变得「不像以前和谐」;其中有说法将这情况,归因于成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世代矛盾。代沟的存在本来是正常现象。不过,当下社会日渐明显的「矛盾」,其中一大关键原因,很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日常语言」和「精神语言」的差距不断扩大。


读毕这本小说集后,我感到那年代的许多记忆都不属于我这一代人,当然这是自然的。不过,当思考到语言在其中的角色时,我便体认到年老一代对于今天社会的语言环境,定必感到非常陌生。全球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加上资讯科技的发展促使网络世界的出现,同样至为关键。更多的「语言」诞生,同时更多的「语言」被遗忘。当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转变正在发生——亦即他们日渐无法理解这个时代。年轻人可以花费时间去追逐、了解瞬息万变的「新世界」,但更多的老年人,只能被动地等待,等待自己被时代遗忘,甚至淘汰。而传统的「社会精英分子」,或正担当领袖角色的中年人,也可能日渐远离时代走向。特首被记者问到「洗版」的意思是甚麽时,他其实不知道——类似的例子每天偶拾皆可见。


走笔至此,我想起近日香港一个引人讨论的文化现象:网络媒体「100毛」的电视直播节目。当天,我回到家的一刻,看见父母和兄弟正在观看直播,看得津津有味;而祖母在旁,则尝试去投入理解萤幕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可惜事与愿违。她看到有人在笑,看到身边的家人在笑,但她无法了解。新兴媒体,以至网络世界的高速发展,正在塑造另一种「身份认同」,以不同的方式创造「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建构「记忆」。他们可以强调自己不代表大众,只是「少数」。「少数」背后的价值本身也可充当一种身份认同的支撑。这种少数人共同建立的「身份认同」,更可以视作面对现实产生的无力感的一种反抗形式。


总括而言,「身份认同」既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真实经验——以「生活语言」来记录,又同时可透过超越现实界限的「精神语言」作为价值的传承。任何一方面的「语言」在人与人之间出现差距,甚至鸿沟,就很有可能令到社会上不同人对各自的「身份」出现歧义,由此而来往往是矛盾和冲突。面对这一身份认同的时代变奏,公民社会中所有独立而负责任的一分子,必须小心处理语言环境、价值标准、伦理关係的转变,先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去观察和沟通,而非单以区隔「我者」与「他者」来取得认同或满足。若非如此,时代愈走下去,我们距离社会真正的分裂,则不远矣。最后引用电影《十年》的意念作结,在「为时已晚」与「为时未晚」之间,可能只是在乎于每一个个人的最终抉择。




推荐阅读:沪上敦腾 徐立峰 杨泽芳 肖水 路亚 江野 云垂天 亦来 蟋蟀 玉珍 加布青·德卓 魏捷 吕游 大四 张远伦 宇向 茱萸 炎石 王家新 陆忆敏 朱朱 宋渠 宋炜 宇向 贝里珍珠 张定浩  戈麦 韩博 城西 蓝蓝 周伟驰 王寅 李南 鹰之 林莽 赵树义 王竞成 敕勒川 朝雪 施施然 金铃子 孙文波 王佐良 郑敏 侯马 姚风 乌青 赵丽华 陈先发 娜夜 李浔 潘维 廖伟棠 宇向


超越自我
孜孜以求
继承突破颠覆重构
个性先锋自由开放
理念
星期一诗社

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xqyss/

部落:https://buluo.qq.com/p/barindex.html?bid=346217

微信:xu_zhi_ting 邮箱xzt886@vip.qq.com QQ群58987806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