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赫玛托娃《黝黑的少年沿着林荫道漫步》

俄罗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这首诗于1911年作于皇村中学。全诗只有把八行,但是少年诗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异常鲜活。“лелеем”这个词选得非同寻常!不是слышим, 不是помним, 而是лелеем,表明人们珍重地把普希金存放在民族记忆里。林荫道、湖水、松树都是皇村公园的真实景物。两个细节反映了少年普希金在沉思:他把未读完的书抛在一旁,跟皇村中学的三角帽一块搁在地上。而且“Еле слышный шелест шагов”这一句就好像我们可以听见掉落的松针发出沙沙声。
总之,忆起阿赫玛托娃,我们总是首先想到普希金的形象,他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和他在俄语诗歌领域的成就都对被称作是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20世纪的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白银时代”最优秀的诗人也是在普希金的影响下得以成长,他们都是普希金的忠实读者,并且其中很多人在研究其诗作中尽自己的一份力。普希金的诗被阿赫玛托娃称为“金子般的”,在女诗人的生活和创作中,普希金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据熟悉女诗人的文学学家艾玛·格斯坦(Эмма Герштейн)称,这首诗表现出阿赫玛托娃受到普希金的影响:将人物形象的具体体验(?здесь лежала его треуголка?) 和大众对民族天才的尊崇(?и столетие мы лелеем еле слышный шелест шагов?)相结合。阿赫玛托娃向普希金学习了简洁、质朴和诗歌语言的真实性,与普希金有关的一切女诗人都觉得宝贵。



В ЦАРСКОМ СЕЛЕ   III


Смуглый отрок бродил по аллеям,

У озёрных грустил берегов,

И столетие мы лелеем

Еле слышный шелест шагов.


Иглы сосен густо и колко

Устилают низкие пни…

Здесь лежала его треуголка

И растрепанный том Парни.


24 февраля 1911

Царское Село




黝黑的少年沿着林荫道漫步


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漫步湖畔, 愁肠百结,

一个世纪了, 我们还在怀念

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刺人的松针绵密地

铺满低矮的树墩,

这里放过他的三角帽,

一卷破旧的帕尔尼诗集。

汪 剑 钊 译




我感觉这首诗是诗人在怀恋一段美好的时光(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好的风气或现象)。文中的少年也许就是诗人,或者诗人中的一群。从而暗示出诗人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着不良恶习——轻视知识。正因为目前缺少了那种爱知识、渴望知识的社会风气,才迫使诗人更加怀恋过去那些虽然艰苦但很充实的美好时光。针对这些,我来说说自己对此诗的理解——


黝黑的少年在林荫道上徘徊,  

漫步湖畔, 愁肠百结,


这是诗人脑中以前的一个画面:一个因长期劳动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小伙子利用歇息的时间曾经在一个林荫道、或湖畔上几度往返学习知识,而肉体的劳累与精神上对知识的渴望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就是因为他没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学习,才使得他愁肠百结。从而暗示出当时人们对知识的崇拜和渴望。接下来,诗人又从回忆中回到了现在——


一个世纪了, 我们还在怀念  

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一个世纪了”,时间过得真快,眨眼功夫很多年过去了,可是诗人仍在怀恋过去的那种渴求知识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因为——


刺人的松针绵密地  

铺满低矮的树墩,


这是诗人看到的目前社会风气——已经很少有人像“我”或“我们”以前那样在那么艰辛的环境中渴望知识了。“刺人的松针”,一是指物象;二是暗示目前的这种轻视知识的不良风气实在令诗人的心像针扎一样地疼。“铺满低矮的树墩”,说明已经好长时间都没人关顾此地了,也同样是暗示目前那种对知识的轻视现象。接着诗人又因景生情——


这里放过他的三角帽,  

一卷破旧的帕尔尼诗集。


三角帽,是西洋服饰中的一种男用帽子,由顶部俯视呈三角形而得名。三角帽发源于欧洲,自17世纪后期盛行至18世纪,在极盛期时不但是一般男性知识份子的标准行头,也是军人戎装的标准配件之一。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后为双角帽所取代。三角帽的配戴方法是主尖角在前。这里,诗人用“三角帽”和“破旧”暗示,这些都是以前的事情了,而现在呢?值得我们深思。整首诗不拖沓,很凝练、朴素,没有过多的修饰词,个感是一首佳作。这首诗我就解读到此,同时也为我们中国目前存在的轻视教育而感到忧虑。( 囫 囵 食 神 )



要我百依百顺?……


要我百依百顺?你简直失去了理智!

我只服从上帝的旨意。

我不想战战兢兢,也不愿苦恼不已,

对我来说,我的文夫等于刽子手,家是监狱.


可是你瞧,我是自愿来的!

腊月已经来到,风在田野上呼啸,

你这小天地里多么明亮,

可窗外已被黑暗笼罩。


在凛冽的冬日里,

鸟儿撞击透明的玻璃,

洁自的羽翼上泛起了血迹。

啊,此刻我沉浸在宁静和幸福里。

别了,沉静的人儿,你接待了我

这个行踪飘忽的人,我将永远怀念你。

王 守 仁 译




阿赫玛托娃前苏联女诗人。出世在奥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于恢复名誉。191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1914年出版诗集《念珠》,引起较大的反响。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白色的一群》《公元1912》等出版。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
即便俄罗斯文学大师辈出,阿赫玛托娃也称得上天才级的诗人。由于当年苏联炙手可热的意识形态领导人日丹诺夫一句“婊子”的谩骂,天才的阿赫玛托娃便从诗人一下跌落到了社会的底层,遭受到了多年极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她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出版过哪怕一部真正意义的诗集。这对一个以诗为性命和毕生追求的诗人而言,打击是何等的沉重。
一旦时光终于等待来了让诗人说话的机会,一旦阿赫玛托娃在三四十年代偷偷写下的那些诗篇也终于有了发表的可能,我们就会看见,天才的光芒就如同锥子放进布袋,它总是无法抵挡和遮掩的。
我们可以肯定,阿赫玛托娃对俄罗斯民族苦难的担待,是她作为母亲失去儿子的无比伤痛和作为诗人对祖国的使命相结合产生的。




推荐阅读:

巴鲁迪诗2首

里尔克诗14首

布罗茨基诗6首

邵基诗3首

沙迪诗2首

易卜拉欣《1919年埃及妇女大游行》

赛布尔《啊,我的星,啊,我惟一的星》

塔哈《热恋中的月亮》

瓦法《当夜色来临的时候》

里尔克《时辰祈祷·贫穷与死亡》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苏尔达斯诗8首

奈都诗4首

安莉塔·波利坦诗3首

伯勒萨德诗2首

尼拉腊《云之歌》

本德《鸟语》

特德·贝里根诗13首

三木露风诗6首

土井晚翠诗4首

柿本人麻吕诗4首

山上忆良诗3首

室生犀星诗3首

三好达治诗3首

鲇川信夫《船舶旅馆晨歌》

科恩诗12首

特德·贝里根诗14首

奥里维拉诗4首

拉莫斯诗3首

板顿诗7首

哈姆扎诗3首

伦德拉《人间的歌》

托埃蒂·赫拉蒂《孤独的渔夫》

叶芝诗15首

丁尼生《尤利西斯》

瓜尔兑亚诗3首

哲米勒诗2首

西都莫朗《早上的空地》

陶白《人们说》

穆海勒希勒《回忆仿佛沙粒》

马丁内斯《扭断那天鹅的脖子》

高村光太郎诗5首

丁尼生诗4首

塞亚卜诗4首

鲁萨菲诗3首

贾瓦希里诗4首

白雅帖《给我的妻子的情诗》

梅拉伊卡《颤抖的旋律》

宰哈维《我俩身在异乡为异客》

丁尼生《悼念集》

科加瓦诗5首


孤独没有什么不对,使孤独变得不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