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关于修心和修行《八万四千问》宗萨仁波切

宗萨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3、关于修心和修行《八万四千问》宗萨仁波切

 

编者按:在一众仁波切里,大概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比较有好感,也没有其他特别的原因,或许只是因为他比较真实、不装。

 

仁波切的见地属于仁波切,不代表公众号见地。

 

 

┅┅

 


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

 


1.仁波切,您认为心理健康的定义应该是什么?我们是否都有一点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疾患?

 

宗萨仁波切 在心理学中,我想,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有很大的区别。在佛教中,是对真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实证让你的心智健康。你对真理的理解越深、对真理的实证越高,你的心智就越健康。事实上,在佛教一个叫做大圆满的传统中,能够连心识也一起抖落、能够摆脱心识本身,才是健康的,因为心识在本质上不是健康的,是我们需要摆脱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你还有二元分别的心,你就不是健康的。

 

 大圆满(梵Mahasandhi,英the Great Perfection,藏Dzogchen):也称“阿底瑜伽”(Ati Yoga,三内瑜伽的第三种),宁玛派的最高教法。强调通过对本初智慧(Primordial Wisdom)的洞察,离于取舍、希惧,而获得解脱。

 

 二元分别(英Duality):迷惑众生的凡夫见,即以主体(意识)与客体(外在世界及感知形象)的分别心来看待现象,并相信现象真实存在。

 

*


2.仁波切,是什么让您认为心是可以被调伏的?修行的本质是什么?

 

宗萨仁波切 心可以被调伏,因为心能够被影响。这或许是我们能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你可以用它做试验。例如,即使你很喜欢喝酒,只要足够努力去控制,总能做到一两个晚上不喝。实际上这证明了你可以逆心而行或者顺心而为,那意味着心是可被训练的、可被调伏的。心可以被调伏,因为心是个副产品——它是种复合的现象。

 

无论我们想要什么,我们总能在某种程度上强迫自己不要,即使只是几分钟的时间。中观的学者总是用这样的例子。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能够以两种方式证明心是可被训练的:假设你从来没有喜欢过槟榔,但是我不断地给你,最终你会喜欢上它。另一方面,假设你喜欢槟榔,而我却总说槟榔对你有多不好,你可能会因此轻易地对槟榔感到厌烦。

 

所有这些都证明心是可被训练的,而且这可以应用于我们的烦恼、我们关于朋友和敌人的观念,以及其他概念。所以我们的嗔恨、僵硬的心识、关于敌人的概念等等,都是训练的副产品。我们被训练成易怒和猜忌的,这是我们如此擅长此道的原因。所以,这些训练和倾向当然也能够被翻转,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训练得仁爱、善良而慈悲。

 

修心的本质,或者更加准确地说,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在此刻,是心在持续地把假的和幻化的事物信以为真。那被称为错觉,可以通过修心得到解除。

 

 中观(梵Madhyamika,英the Middle Way):又称“中道”,是佛教四大哲学流派(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中的最高思想,指避免常见(认为现象为实有)和断见(认为一切皆不存在)两个极端见地。

 

*

 

3.我们知道很多修心的方法。事实上,佛教中的每一个方法都是用来修心的。但是简单地说,我们能够应用的最实用的修心的方法是什么?

 

宗萨仁波切 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方法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心变得调柔,因为此刻我们的心是僵硬的,一点儿也不调柔。你可以说,此刻我们的心有它自己的主意,所以我们必须让心变得灵活和柔软。

 

*

 

4.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宗萨仁波切 你可能会想,让某种东西变得调伏柔顺,我们得在里面加些液体,以使它软化、变得容易弯曲。然而,和你想的不同,这里我们要做的是完全相反的事。我们必须学会专注,长时间地专注。这是让心调柔的关键。

 

例如,你现在可以看着自己的脚趾——尝试看着它两分钟以上,并且真正地专注于它。你会意识到自己很难做到。你会变得烦躁不安。你会想要做点儿其他什么事, 比如用微信聊天。当你想用微信的时候,就是你被惯坏了的顽童般的心在像孩子般号啕大哭。继续看脚趾,它会哭得更厉害,但是一点儿也不要在乎它。现在是一分钟三十秒。你已经很想看微信了。继续看你的脚趾。这时你心的号哭会改变。它让你去想指甲油或指甲颜色。注意了。你的心只是改变了它哭叫的声调。只管看着你的脚趾,直到两分钟结束。

 

如果你能够每天坚持这样做,你的心就会变得像是可以被揉捏成中国面条的生面团一样。

 

*

 

5.另外一种方法是什么呢?

 

宗萨仁波切 另外一种方法要复杂得多。它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心调柔,现在你还想要让心看见真相,但是你的心真的不想看见那个真相。所以为此,你需要所有的闻思和修行的训练。

 

*

 

6.仁波切,您可否告诉我们,为什么发愿这么重要?我们该怎样修行发愿呢?

 

宗萨仁波切 发愿的精神层面或者说心理层面的特质是渴望,这当然是人类最强大的习性之一。众生都有习性,事实上,习性是构成有情众生的决定性成分。很多这些习性,我们甚至不知道或者无法认出它们是习性,因为它们已经变成我们的现实——非常具体,好像它们是真的一样。

 

就像早上喝咖啡的习惯,我们把它看成一个习惯。但是从佛教心理学或者形而上(例如阿比达摩)的观点看来,那些是非常粗重的习性。事实上,比如说我脚下的这块地毯,以及距离你最近的山川河流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习性。

 

这里,我不是在说我们有个在屋里放地毯的习惯,实际上我的意思是,具体的特质,如材料、硬度、柔性、图案、颜色、形状等,它们都是习性。我不仅仅是说你有把这个看成地毯的习性,而且是说地毯本身就是习性。

 

佛教形而上学就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认为早上喝咖啡是个习惯,但我们以为地毯、勺子或者香港是真实的,而且事实上它们就在那里。但在一个佛教徒看来,它们也是习性。

 

这些表面上具体的事物——例如山脉、河流、房屋、地毯以及一杯水——无非只是变得粗重的习性。它们是如此地能被触碰、能被穿戴、能被切割、能被饮用,以至于它们变得具体而又真实。

 

身份、宗教、语言和文化——所有这些也都是变得粗重的习性。当习性被很多人共享,当然它们会变得甚至更大、更粗重,然后变得几乎不可摧毁。我们变得确信,即使我们死去,中国的长城还会继续存在。我告诉你们这些,是因为习性和我们将要讨论的内容有关。

 

在所有变得粗重的习性中,最为凶恶、最有组织、最有力量的习性之一,就是身体。它如此凶恶的原因之一是它如此脆弱。伟大的龙钦巴尊者把身体这个外壳描绘成蛋壳。蛋壳是很有组织、很完整的,它极为光滑,连水都不能渗入,但却很脆弱。同样,身体这个粗重的习性看上去很固化,真是个很难对付的习性。当有人踩到你的脚趾,它会变得更加明显和坚固。

 

我最近在不丹时,去了一个很遥远的、聚集了很多修行人的地方。去那里需要长时间徒步,每天走很多个小时,一连走了很多天。我即使只是稍微有点头痛,就要赶紧吃药、尝试给自己按摩,并好好休息。然而,在那里,我看到一位瑜伽士,脚被割破了,贴着创可贴,却还背着很多行李走着上坡路,甚至根本没注意到自己脚上的伤口。

 

当然,时尚、浮华以及Calvin  Klein之类的东西并不能帮助我们让粗重的习性变得细微,而是恰恰相反,只会让粗重的现实变得更加粗重。

 

这里的要点是,习性是我们所拥有的全部——是因也是果。根据密续,当我们死亡——我们所有的元素,感官(根)和感知的对象(尘)开始分解——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这个习性就瓦解了。

 

例如,现在我把我的鞋看作是鞋,因此相应地我穿它们。但是当我死了,几天之后,随着我身体的习性瓦解,我将不知道鞋子是什么,特别是如果我将要重生为一只亚马逊鹦鹉,那这些鞋子都是什么呀?鞋子的习性不见了,作为人的元素结束了,一种新的习性即将到来。

 

现在,回到你关于发愿的话题,特别是在大乘佛教里,我们以理解一切都只是习性为开始,就像刚才我们讨论的那样。甚至佛教修行的道也是一种习性——一种新的、被引导的、被监控的习性,用于对治旧的习性,因为我们知道旧的习性给我们带来问题。

 

在我们的习性中,有一种叫做渴望。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渴望些什么,我们渴望这么多东西。总有种渴望在那里——渴望伴侣、好的风景、新鲜空气,我们总有渴望。

 

然后有一天你醒来,你可能会渴望知道去渴望什么。这是好的,这种渴望对你来讲可能是个转折点。我们现在所渴望的大部分都是有欺骗性的、虚幻的。我们大多在渴望解决一些暂时的问题。所以,知道应该去渴望什么并发愿,就变得非常关键。

 

我们现在看上去是为一些很世俗的事情发愿,例如相好庄严、健康兴旺,但实际上我们主要渴望知道应该渴望的事——例如,渴望去到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从密续的观点来讲,我们真正渴望的是见到一切都是本尊、心咒和手印。我们渴望知道这一刻我们在哪里,并且我们发愿没有间断地知道当下一刻的心,以及看到现象的本来面目。

 

中阴愿文里的发愿是甚深的。你发愿在死亡的时候能够抓住机会,并不因为你是个伟大的修行人,而是因为你正在死去,你的心识被单独留了下来,赤裸的心识不需努力就发生了。这就是瑜伽士格外关注死亡的原因,因为死亡是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我不知如何表达才适当,它像是一场恐慌。恐慌有点儿像转折点。正是在这种恐慌中,你或者发展出一种新的坏习性,或者一种真正好的习性,像一次美好的发现。恐慌可以是件幸事。这种恐慌让你变得如此赤裸和脆弱。而当你如此脆弱时,正是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

 

部分的脆弱才是种诅咒,因为它总是给你一些愚蠢而盲目的希望,总是有些愚蠢的扶手你可以抓住。但当没有任何东西让你抓的时候,就是一个面对没有参考点的好机会。

 

这里再说一次,或许发愿是你唯一会做的事。但如果你还不知道怎样为正确的事发愿,那么大乘的佛经里甚至教授发愿生起正确的发愿。你可以说:“如同祜主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发愿那样,我也一样发愿。我发愿能圆满所有大乘甚深法门,如慈悲喜舍、菩提心等。”

 

修行路上有些方法是深不可测的,像是冥想空性的修法。对于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空性在理智上有些道理,但当你去实修的那一刻,方法总是打败目标,于是你以做了相反的事而告终。你怎么修一切都是空性呢?如果我们认为什么也不存 在,就是断见

 

在佛经里,佛陀说,如山一般大的我执是坏的,却还是比只有芝麻粒大小的对空性的执着要好很多。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发愿,发愿能够懂得空性,懂得它全部的、完整的含义。

 

在学习的时候,理智上你可以通过空性的逻辑去仔细分析现象。但当你修行时,发愿能够理解它可能是最好的开始。所以你发愿认知那些不可思议的、无法想象的方法,了解其全部完整的含义、潜力和作用。

 

我们应该修行的另一个不可思议的方法就是利益众生,但是像我们这样心胸狭窄而渺小的人,却不知道对我们而言那意味着什么。“希望我能利益众生”,能这样说是很好的,也是政治上正确的、能在公众面前讲的好辞令。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甚至做不到自始至终去利益一个人,我们应当怎样去修行,怎样去开始呢?我们多半甚至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更不用说怎么去提供帮助了。

 

所以,有些难以测度的行为比如利益众生,也是可以通过发愿来完成的。其他一些事情也一样,比如我们该怎样战胜懒惰。这是很困难的,而且我们很可能不会成功。所以我们反复地发愿,希望变得精进,战胜懒惰。

 

另一个挑战是,特别是对那些安于精神之道的人来讲,灵感是关键,而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修行的灵感。我们所见到的能鼓舞我们的人不够多,我们所遇到的能鼓舞我们的处境不够多。所以再一次,我们发愿能受到鼓舞和启迪。

 

理智上我们知道珍爱自我是不好的,即使在世俗世界,自私的人也被认为是不好 的。但是做到不自私则是困难的。甚至想要利益所有众生的修行下面也可能潜伏着自私。

 

自我总是潜伏在某个地方。如果你对它温和,它就会被惯坏。如果你试着对它严厉,可能会成功地把它从隐藏的地方引出来,但它最终总是可以找到另一个洞穴隐藏起来。自我掌握了你所有的技巧,但是你只知道很少几个它的把戏。所以发愿战胜自我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你的发愿必须伴随着正见,但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正见的含义。对于初学者,为了建立正见,我们的发愿应该有宏大的愿景。例如大乘的发愿是,直到所有的众生都解脱自己才证悟成佛,并且你独自一人要让所有的众生觉悟。我们不仅发愿建设很多医院,为很多人供养食物,而且发愿最终能让他人看到真理。

 

因为这样的见地,发愿的动机也应该是没有局限的。我们不应该被个人的微小利益或者暂时性的解决问题所局限,而是要有真的让所有众生都证悟成佛这样宏大的发愿。

 

这样的宏的动机和愿景保护我们不受幻灭和失望的伤害。如果你做的生意能够赚到一百万,那么几百元则不会动摇你。

 

可以说,发愿的真正要诀是自律的训练,在于要坚持不懈地做。我不是在说那种长而详尽的祈祷文,我是说要真的养成随时随地发愿的习惯,在任何处境之下,无论高、低、好、坏、成功与失败。永远不要把自己发愿的地方局限在佛堂、圣地或者山顶,而是真的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去发愿。

 

如果你是一个佛法的追寻者,我想,如果你能观想诸佛菩萨在你面前、在你身旁或身后、在你的四周,作为你所发愿的一种支持,将会有些帮助。我们这样做有很多原因。我的意思是,仅仅只是忆念诸佛菩萨就有很多福德,因为福德是发愿的肥料。所以你祈请诸佛菩萨的加持,使你的发愿得以实现,使你的发愿保持在正确的轨道,而不被其他很多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或目标所动摇。

 

而且在发愿时,几乎像作为证人一样迎请诸佛菩萨莅临,这看上去能产生一种责任感、创造一点儿约束力——既然你已经在所有的圣人面前发愿,这是你的愿望,要自始至终走下去。

 

这是标准的发愿理论的简要介绍。

 

 阿比达摩(梵Abhidharma):又称“论藏”,大藏经三大部(律藏、经藏和论藏)之一,佛陀系统性教授形而上学的教言。

 

 密续(梵Tantra):佛陀以报身相(Sambhogakaya)所开示的金刚乘教法。

 

 元素(英Elements):“五大”为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由其生起一切示现,包括物质宇宙与所有住于其中者。它们之所以称为“大”,是因为一切皆依于此,而且五大遍在各处。教法中提及“四大”(地、水、火、风),“五大”(地、水、火、风、空)或“六大”(地、水、火、风、空、识).

 

 根(英Sense Organs):眼、耳、鼻、舌、身、意。

 

 尘(英Sense Objects):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对应,是六根感受的外境。

 

 本尊(英Deity,藏Yidam):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之一,作为保护者或禅修对象的佛的身相,是精神修持成就之根本。本尊通常依据其外表显现而分为寂静本尊和愤怒本尊。

 

 心咒(梵Mantra):音节的特定组合,是本尊本质的象征和沟通,具有净化和达到了悟的功能,例如观音心咒(嗡嘛昵巴美吽)

 

 手印(梵Mudra):手势,或精神伴侣,或本尊的色身。

 

 中阴(英Intermediate State,藏Bardo):中阴的藏文是Bardo,字义为“中间状态”(in-between state)或“过渡状态”(transitional state)。虽然这个术语常用于意指死亡和投生之间的状态,金刚乘实际上探讨六种中阴:生处中阴、禅定中阴、梦境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和转生中阴。

 

 四无量心(Four Boundless Thoughts):四无量心为大乘中培养菩提心的方法,包括(1)无量的慈;(2)无量的悲:(3)无量的喜:(4)无量的舍。

 

 菩提心(梵Bodhicitta):字义为“证悟的心”。在相对(世俗语)的层面上,这是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得佛果的愿力,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必要的慈悲心、六波罗蜜(Six Paramitas/Six Transcendent Perfections)等方法的修持:在究竟(胜义谛)的层面上,它是对究竟本性的直观。

 

 断见(Nihilism/Nihilistic View):认为一切皆不存在的极端见地,包括不相信转世、因果,认为死后精神也将消亡。相对于断见的另一极端被称为“常见(Eternalism),指相信永恒、无因的造物主的观念,特别是指认为自我或心识具有独立、永恒、单一和实在的本质。

 

*


7.一个已经证悟的人是什么样的?没有了二元分别的心识,他的生活会改变吗?

 

宗萨仁波切 无法描述。看上去他们甚至可能会比我们更像普通人,显现上他们可能会脾气极坏,或者极其挑剔,他们也可能像是患了疑病,总是在说自己生了病。我们无从知道。

 

好吧,我们自己作为有二元分别的人,永远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了证悟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但是,如果一个人到达那个阶段,诸如赞扬、批评、得、失、被关注或者被忽视等这些事情不会再对他有影响,那么我们只能猜测,这样的人会过怎样的生活。我想试着猜一猜也是好的。

 

 疑病(hypochondriacs):总是感觉自己生病,反复求医,但又没有真正的临床症状表现。

 

*

 

8.仁波切,请问您见到过证悟了的人吗?有没有能作我们榜样的证悟了的人?

 

宗萨仁波切 我个人愿意相信我看到过证悟了的人,就是我的上师们。把他们看作证悟的人是我的修行。至于他们是否已经证悟,这甚至不是一个问题。我必须把他们看作证悟的人,这是我的修行。

 

我强调这一点,因为所谓的榜样是非常主观的。佛陀被很多人看作是证悟的人,然而他的表兄及其追随者们并不认为佛陀是一个完美的榜样。我们如果认为某些人不是正确的榜样,那也只是我们自己的看法。佛陀说过:“只有像我一样的人才能够判断一个人是否证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使用自己的情感判断力与理智判断力。可以说,我们需要闻思来提高自己的理智判断力,需要实修来提高自己的情感判断力。即便是证悟这个概念,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个随意的、模糊的、理智上的概念。证悟不会是坏的,它最好是好的。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证悟的吸引力来自我们对今生拥有的不满足,所以我们寻求更高的东西,如果你在追寻某种精神之道,这是好的。不满足于你所拥有的,不满足于这个平庸的物质世界,真的以超越的、更高的追求为目标,是一件好事。是这种渴望与追求让你成为高尚的、精神性的人。

 

*

 

9.从佛教观点来看,什么是真正的好运?可否请仁波切就福报与运气进行开示?

 

宗萨仁波切 我从未理解幸运的定义是什么。一般的理解,运气像是没有由来的、随机发生的事情。佛教徒不相信这种运气。在佛教里,所谓的福德,是你可以创造也可以毁灭的。它不是随机而来的。当它来临时,可能表现得是随机的,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业的细微点。

 

*


10.闻思与修行的关系是什么?在学修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分别花多少比例的时间与精力在闻思与修行这两个方面?

 

宗萨仁波切 听闻佛法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即使开始修行以后,闻和思也还是重要的。一旦对于自己所选择的无论哪种修行之道具有完全的信心,那么或许闻思就有点儿浪费时间,那时你就应该专注于打坐和修行。

 

*

 

11.您对放生有何看法?

 

宗萨仁波切 通常我们认为,放生是善行,是有功德的。佛陀讲过两种功德,一种是有染的,另一种是无染的。无染的功德是通过对佛陀的虔敬心而积累的功德,特别是通过打坐,安住于当下,不去追逐过去的经验,也不期待未来;此外还有对空性的领略和闻思修,例如对《金刚经》的闻思修。事实上,最高的无染功德基本上是关于空性的思维与冥想。

 

关于有染的功德,很多经论上说,放生——拯救其他众生的生命,拯救某个本来肯定要死或者过早死去的众生——是最高的有功德的行为,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放生比修建寺庙更有功德。

 

在这个年代,鉴于环保人士提出的问题,以及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环境和栖居于地球的众生的生活方式,我们面临新的挑战。

 

通常在佛法修行中,特别是大乘佛教里,是动机让一个行为成为善行或者非善行。有真正好的动机,甚至你说的一个妄语,也可能是在积累功德而不是在造恶业。基于此,在过去,放生的动机纯粹是为拯救将要被杀害的众生。

 

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信息,例如,某种在这个河段捕到的鱼类或许在另一河段或者大海中将无法生存。有了这些新的知识,我们就会有疑问,如果知道将它们放生到另一海域,它们就会死去,那样的放生有什么意义呢?那几乎像是把鱼儿放进炒锅里。

 

我们也有这样的疑问——放生行为是否会鼓励人们去捕获更多的鱼、鸟或动物,由此而成为一些人的生存手段?在缅甸、斯里兰卡和一些佛教圣地,这可能是真的,在那里你会经常看到人们在寺庙外面卖小鸟和鱼。所以有这样的争论。

 

本质上,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去思考。如果你被抓住了,关在笼子里,即将被切细、剁碎、油炸,这时如果有人来把你放了,即便只是几个小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毕竟,这个人给你机会,使你得以和朋友相聚、回家喝最喜欢的茶、读最喜欢的书或者听最喜欢的音乐——这些乐趣你几乎都失去了,直到这个人的到来。

 

我们人类总是心怀傲慢,认为动物没有感觉,比如虾或者龙虾——只是因为它们没有地址和电话号码,或者因为它们不会抱怨,我们就莫名其妙地、下意识地认为,切割它们和切割蘑菇一样,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抓住了一只虾或者一条鱼,它们会挣扎,努力把自己挣脱出来,这一定意味着它们热爱自己的生命,一定意味着它们正在经历的不是它们想要的。

 

当我们关注大一些的动物,比如奶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不仅爱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即使没有任何沟通的方式,它们对自己的拥有者——人类,也会产生喜爱之情,所以很显然,它们是有感情的。

 

我们甚至无法忍受来自蚊虫的小小叮咬,即使蚊子并不知道它咬的是你。对蚊子来讲,那是一个重大的生存机会,或许它只有一天的寿命。我们却变得很生气,疯狂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蚊子的侵扰,把它们统统消灭。它们毫无抵御能力,而我们有像驱蚊剂和蚊帐那样的防御措施。动物们丝毫没有防御能力。即使只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杀生的行为和间接导致杀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但是,鉴于我们有的新信息,我们现在遇到了挑战。在应该按照传统的方式尽最大努力去拯救生命的同时,我认为,现在是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用很多其他的方式去拯救生命的时候。

 

如果一个精巧设计的耐克广告都能让全世界买耐克鞋,那么我们不难设计一些广告,来提倡动物保护以及素食的生活方式。那么你不仅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如果你把这样一个活动作为放生的一种形式来做,它也可以是拯救生命的方便法门。

 

不管怎样,科学家告诫我们,总的来说,人类这个物种是不适合吃肉的,实际上,肉食并不是人类自然的饮食习惯。医生也告诫我们,特别是在今天,只要想想那些肉类加工食品放了多少添加剂,以及养殖场是如何对待和喂养那些用于杀害的牛、猪、鸡以及其它动物的,我们就会意识到,即便只是出于健康考虑,吃肉也不是件明智的事。

 

总会有人提起西藏喇嘛吃肉的问题,这是一个难以消亡的古老的西藏习俗。藏人现在没有借口再继续这个习俗了,事实上,他们有无数理由不再继续。过去他们或者没有蔬菜,或者不知道什么蔬菜可以吃,或者没有关于种植蔬菜的知识。而现在,借助先进的技术,你甚至可以在最高的山上种菜。所以除非这个喇嘛是一个无论做什么都会利益众生的大成就者或者瑜伽士,否则西藏吃肉的习惯纯粹就是一个老习惯,而且不是一个好习惯。

 

经常被提出来的还有另一个问题——“金刚乘是否开许人们吃肉?”绝对没有。金刚乘没有偏好。过去在印度——佛教起源的地方——婆罗门的文化是最高文化,他们极度蔑视吃肉这一行为,并把吃肉的人看作最低种姓。密续总是反对二元,因而反对有所偏好。正因如此,在密续仪轨中,我们会发现酒肉之类的东西,但是人们应该认识到,密续仪轨中的肉是有特殊用意的,目的是故意把地毯从行者脚下抽  走。在两千多年前的印度婆罗门文化中,这种仪轨发挥了作用。

 

我不认为这在今天的中国或者美国还会起作用,因为吃肉的人没有被认为是坏的。实际上,金刚乘真正要说的是,一盘饺子和一盘大便应该被没有偏好地、同样地接受。这是要点所在。金刚乘从未颁发吃肉的许可,同样,金刚乘也没有颁发偏好蔬食的许可。

 

 金刚乘(梵Vajrayana/Guhyamantra):金刚乘,又称“密咒乘”,是藏传大乘佛教的精华。金刚乘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以培养净观为核心的修行之道。为了迅速直接地了悟佛性、洞见实相,金刚乘提供了众多积累福德和智慧的有力的方法。通过观想、持咒及禅修,凡夫见地被转化为“净观”,即以其本然面目看待和经验一切事物。

 

 把地毯从脚下抽走:英文俚语pull the carpet from under someone's feet的直译。意为拆台,破坏计划。




2、关于因果与轮回《八万四千问》宗萨仁波切


1、认识佛教《八万四千问》宗萨仁波切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1:藏地最早的教派--宁玛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2:萨迦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5: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6:宗喀巴师徒三尊


*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1:三转法轮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2:三次结集及小乘佛教的观点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3:大乘思想的起源、大小乘见地的区别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4:大乘思想之唯识与中观


藏传佛教理论简介5:中观学派的细微分别 结语


*


藏传佛教:35 气的禅修 ▏36 问答录(5)《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2 肉身的坏灭 ▏33 气的功能与其得失利益 ▏34 藏药与气脉理论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1气与元素的关系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0 问答录(4)《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7 右脉之支脉|28 五隐脉|29 五气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5 三十七脉 前言 26 左脉之支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4 问答录(3)《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2 脉轮即本尊坛城  23 左右二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3-21 脉轮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2 问答录(2)《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0 五支分气 11 五蕴与五大的本质《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7 肉身的形成 8 气脉与气的形成 9 五根本气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问答录(1)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 我执与烦恼 5 阿赖耶识与阿赖耶智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 菩提心与佛性  2 空性  3 自心本性《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前言  中译者序《甚深内义》


 *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谈谈藏密的守护神


第十讲 如何修梦《藏密心要十讲》


第九讲 如何进入法界大定《藏密心要十讲》


第八讲 如何生起和收摄空色《藏密心要十讲》


第七讲 如何得见明体《藏密心要十讲》


第六讲 如何修持空性《藏密心要十讲》


第五讲 如何引气进入中脉《藏密心要十讲》


第四讲 闭关要领 《藏密心要十讲》


第三讲 灌顶的意义《藏密心要十讲》


第二讲 求师须知《藏密心要十讲》


第一讲  菩提心释《藏密心要十讲》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