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传佛教:71 密乘的修行方法(二) ▏72 问答录(十三)《甚深内义》

时轮金刚 唐卡



藏传佛教:71 密乘的修行方法(二) ▏72 问答录(十三)《甚深内义》

 

一九九〇年七月五日早上

 

密乘的修行方法(二)

 

倘若一个人福报具足,发愿修习密法,且遇到具格上师,从他领受教法和灌顶,并已做好一切准备要进入闭关专修的话,那么就如我们昨天所说的,此种工作即是往资粮道更高层次的修行。

 

这些都可带领行者在资粮道往上迈进,而它也跟菩萨地有关。在我们圆满整个资粮道后,便进入了“加行道”(注:“加行道”为传统写法,但此处若依原文译为一合一道”或“如一道”则更贴切),而行者可由此往上渐登菩萨地。

 

在所有的前行功夫都圆满时,修行,尤其是本尊法的修习才能进入合一的阶段。在本尊法中,我们花较多的时间在生起次第上,包括本尊的外形,严饰和各种功德等的观想。但纵然在修法下座后,我们也要保持这种本尊的观想和感觉前后如一,但非像凡人一样具有一个坚实的肉身。在许多方面来说,加行道(或合一的基础于本尊的观想,让我们的心意与本尊意合,并在整个修行或闭关期间维持不变,而以此方式征得金刚身。同样的,从进入修行或闭关的那一刻开始,行者便要持续努力不断的念本尊咒,而配合着持咒和气脉、明点等的修行,行万便可以证得金刚语。

 

瑜珈行者经过不断的修习本尊观想和持咒,便能生起心性上的体悟,证入大乐、光明和无念的境界。但对这种悟境没有多少了解,或没有上师可供讨教的瑜珈行者便会相信这种大乐、光明和无念的境界就是最究竟的了悟,我们称为开悟或证觉。以此想法,他们可能会过度兴奋,产生反应,而毁了自己以后真正的实证。

 

这种悟境其实是一种来去无踪,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也非究竟的证悟。因此一位瑜珈行者可借着以前所累积的知识,或者上师的帮助继续修行,没有期盼,不生畏惧,也不执大乐、光明和无念之境。当我们继续正确的修行时,便能断除一切恐惧、烦恼、问题和疾病,也能忍受许多痛苦或无法忍受的事情,例如,疾病或情绪上的问题等。在这时,我们便能承受一切无法承受的事物了。

 

此时修行上的进步依密法称为“小暖”。若能继续不舍的精进,不仅我们感觉较能忍受或承受一切,而且也较能调伏烦恼。不过这并不表示我们已经消除了烦恼,而是它的力量减弱,使得我们可以控制它。在此阶段,行者会有一种中度的暖热感生起。

 

倘若我们又继续怀着信心和虔诚,努力不懈的修行,便会生起大暖。这大暖热可助我们在很短的期间内焚毁未来一百世,或甚至是一千世的烦恼和恶业。为何我们可以在此较高层次的暖热感阶段焚毁未来一百世或一千世的恶果呢?那是因为在那时我们已非常清净,而未来转世的空间已不足以应其业果的受报。既然恶业在未来世已没有成熟的因缘,因此它必须马上就现前净除;若没有这样的修行和了悟,这些业可能要等到一百世后才能成熟结果。而另外一个原因是从此时开始,我们会往上渐登菩萨地。当我们登上菩萨地后,恶业便不再有成熟的空间,所以它必须马上成熟净除。

 

我记得学子有时会抱怨他们修得越认真,碰到的阻碍和病痛也越大。也许那是一个好兆示,大家不应抱怨才是。也许最糟的恶业已经现前,等它净除后,我们就能证悟更高的菩萨地了。修行时一定要记得这些事。

 

这时一位瑜珈行者已生起某种例如,神通等的内证力量。神通在此指的是一种自己内在超敏锐的认知和开展,但千万记住,这时它还未完全培养出来;它只是展现一小部分这样的功德力而已,并非完全的了悟,不过纵然只有这一小部分能力,已足够使一个人不分屋内和屋外了;他可以透视墙壁,完全无视墙壁的阻隔,另外一个展现神通力的例子是,当他走路时,他可以不再用门直就穿过去,因为墙壁或门已不再会障碍他的身体。现在墙壁对他而言仍是一种障碍,但到那时他便可以直接穿过去了,有时瑜珈行者会有这种证量。

 

我前面说的只是一小部分的神通力而已,但它还不稳固,有时还会退失。有许多没有上师教导的行者认为自己有此悟力便足以当上禅师,于是不再修行。但他们在禅修上根本还末精专,甚至离精专还很远,然而却就此完全错失了机会。诸位可能听过许多上师教导我们禅修时,不要有期待和恐惧的心理,不要对好的觉受生执着,对不好的生排斥,而应一律平等视之,其中的道理也就在此,整个禅修的目的就是要我们不执这些体悟或悟境。

 

诸位定在想是什么让行者生起这些不可思议的力量和了悟的?去年我们讲过在密法的修行中,行者可成就气、脉和明点的修法、其中包括借助念力将明点引至适当的位置上。举例来说,瑜珈行者若能将明点引至“数间玛”(注:左脉之支脉),并将它储存在此的话,行者不仅能证得神通力,也能转一千八百种烦恼业。转化的意义即是转化成为智慧。因此,当我们说转化一千八百种烦恼时,亦代表同时证得一千八百种智慧。

 

此瑜珈修行不仅包含了本尊观想和持咒,它亦溶合了例如像那洛六法等气、脉、明点的修法,瑜珈行者可以将明点持住在男性生殖器的最顶端。而将明点储存在此乃因与此处的脉轮有关,它可以因此转化另外一千八百种烦恼成为智慧。在完全将烦恼转化成为智慧后,瑜珈行者便登上了菩萨初地,此亦等于“见道”。

 

此时瑜珈行者的修行已很稳固,不会因恶友或大障碍的影响而退转,更不可能舍弃佛法。可以说瑜珈行者在此阶段道心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动摇不了他的修行。

 

弥勒菩萨曾解释过瑜珈行者在此阶段心性上非常稳定,不受恶友或业障影响,修行也不再退转的原因乃在于他们已实证佛法的真理。当一个人亲身了悟到这一点时,纵然有人想要说服他放弃也是枉然的,因为自己的亲身体验胜过一切。弥勒菩萨说借此亲证的力量,行者会变得十分坚定有力。

 

这时一个人的精进、虔信和圣观的力量会变得很强。当密勒日巴依止在他的上师马尔巴的门下时,他对马尔巴非常虔诚。那时马尔巴对他说:你到达某个程度的了悟时,你的虔诚心一定会比现在的更为深广,也更加真实。”密勒日巴不相信,因为他觉得自己已非常虔诚。他在心中想着:“怎么有可能比我现在更好、更虔诚、信心更强的了?”但当他了悟到马尔巴所为他授记的事时,他才恍然大悟,自己一直认为多深厚、多真实的虔诚原来这般虚假造作和不清净。到那时,他对上师的虔诚和圣观才完全真正展现出来。

 

当一个人将一千八百种烦恼转为智慧时,他的智慧会不断增长,并且显发出能同时化现一千八百个化身追访一千八百个佛土的神通力,对我们凡人而言,这一定就是证悟成就了,因为若你能同时化现一千八百个化身去参访一千八百个佛土的话,对我们来讲已经足够了,但这离佛所能做的还有距离,因为这只是在菩萨的初地而已,在这时,他们由于已达到较高的悟境,所以称为圣僧,而我们一般的行者便称为凡夫僧。他们由于已具足这样的功德,所以堪为我们皈依的刈象

 

现在回到瑜珈的修行。行者可以将明点运行到位于密处的“持乐轮”。将明点存储在密轮中,行者可以将一千八百种烦恼转化成为一千八百种智慧。

 

同理,一个人能化现人身和参访佛土的数目也随着证量而增加。与他开展出第二个一千八百种功德时,便上了菩萨二地。这时行者可将明点持住在脐轮,而焚毁三千六百种烦恼,使之转化成智慧。在生起能转化三千六百种烦恼障的力量时,行者也同时一起成就了菩萨的两地,而登上第三和第四地。此后所证得的功德也都以二倍数算,就像前面一样。

 

藏文中有个辞句,意为“扭蒙也希杜觉哇WONMONG YESHETUGYURWA,”意为转化烦恼;另一则为“也希为苏投巴YESHENGOSUTOKPV”代表证语或了悟智慧在转烦恼成智慧时,我们产生许多智慧的力量,使得烦恼以及烦恼因都在毎-个修行的阶段中被焚毁净化。由于烦恼障之因被断除,所以才能证得更深广的智慧。

 

同样的,瑜珈行者将明点运行至心轮时,可将三千六百种烦恼焚毁转化成钙慧,而智慧的力量也再次增加而证得菩萨的两地,也就是第五和第六地。

 

当瑜珈行者继续精进修行后,便能将明点持住在喉轮,让他得以再转化三千六百种烦恼成为智慧,这时行者便证得了菩萨的第七和第八地。

 

瑜珈行者再次不断精进而将明点存储在顶轮,转三千六百种烦恼成为智慧,证入菩萨的第九和第十地。这就是藏文中的佛或佛性——“桑给”从字面上所直接表达出的意义。我曾经多次讲到“桑”代表净除.在此处则指转化,而“给”就是开展、显发。因此整句的意思就是净除我转化烦恼,并开展出智慧的功德。随着智慧的显发,能化身和参访佛土的能力也随着菩萨地与其证量的递增而不断增长。

 

当行者再继续不断努力修行时,便能把明点运行到顶髻轮。头顶是在头部上面,而顶髻则更在其之上,若你看看佛的法照或佛像便知道佛顶上有一个肉髻,而头顶则在它之下。当明点存储在顶髻轮时,行者便能转一千八百种最微细的烦恼成为一千八百种最微细的智慧,而证入第十一地的佛地,也就是正等觉地。

 

这时行者已完全将所有的烦恼,甚至是最微细的习气转为智慧,而不再有任何微细的智慧待开展。他已完全断除烦恼,证悟圆满智慧,显发一切度众力量,这是真正所谓的“桑给”,也就是佛。

 

有了这种了解后,大宝法王噶玛巴和其他非常少数的大成就者的生平事迹便能对我们产生一些意义,否则以我们凡夫的心是无法了解的,在噶玛巴的传记中,它说明了噶玛巴可以同时化身一兆到一兆世界。他也许不是在一兆个世界中都以同样的身形出现,穿同样的法袍等,但他就是出现了。

 

当我们对此有所了解,并且仔细思考后,便很容易接受这样的想法了。否则当一个人转世后有三,四个化身的想法实在令我们凡夫很难接受。因此,当我们说佛可同时化身无数到无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它的意思即在此。

 

今天我们谈到了将明点存储在不同脉轮的修行,希望诸位不要将它与其他的法搞混了。若诸位对这个法有高度的兴趣,便应该努力积极准备三年三个月的闭关,在“那洛六法”的实修中,我们会将这些法门解说得很淸楚,同时加以示范。但在这之前,我们只能以文字说明。在文字的解说上,我相当谨慎,生怕诸位会对这个法有错误的解读或了解。有许多印度和其他传承的法与此相似,也就是把明点持住在脉轮中,往上运行到心轮等。在很多其他外道的法中也都有这些东西,所以你可能会认为它们是一样的。但佛教密乘的殊胜处乃在,行者必须转化一切成为证觉的道粮,而其他传承的法则仅止于在大乐之境的体悟而已。

 

这是一个极大的差异,转化和直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只能在实修当中说明这种将大乐之境转化成为智慧的方法。为何行者无法从类似其他的法门中获得相同的证果,原因在于,首先,这些法门并没有谈到法无我的教义,当行者不解一切现象诸法乃为空性时,就无法断除我执,证得智慧的体性。缺乏空性和无我的了悟,以及对众生真正的慈悲,要说转烦恼成智慧便成奢谈了。

 

这就好比要生一堆火。首先我们必须先摆好三块大石头,把石头摆好后,我们的目的是要生火,但若我们不放进一些木材把火点起来的话,纵然我们等上许多年,也无法在石头中间生起火来。因此,我们必领用像干木材等的工具来生火,而不是把石头摆好就行了。

 

这表示诸位一定要很谨慎,对这个教法的了解不要有误,不要让自己进到一个非但无法使己进步,准备得更好,以便能进入正行实修的法,而反而对自己造成巨大的伤害。要弥补这样的伤害是非常困难的。

 

虽然在西藏有很多人进入闭关,但只有极少数的人出来时修行有成。那不是一种诸位透过书本文字就可以了解的简单技巧,你一定要非常努力才行?我可以向诸位保证一件事,若你能在闭关中修习此法,纵然在你出关时没有证悟成就,也一定会获得一些体悟。以此体悟,再依各人的恒心、与毅力继续认真修行,便能使自己更上层楼。纵然此生无法成就,但这些体悟仍弥足珍贵,让你或可在中阴身时真正了悟。因此,若你曾修过这个法,便有很大的机缘可以成就。

 

密法的修行方式很注意我们的内在力量,例如,气、脉和明点等。它也很实际,能应用各种的善巧方便,每当我们察觉烦恼生起时,便可用方法对治,将它转为智慧。我们以密乘方式很迅速,但也很谨慎的修行,利用各种法门对治,专心一意摧毁烦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过得非常散慢;我们完全沉溺在烦恼业中,不加对治,任其征服我们,控制我们的生活,但密乘的修行则不一样,它能控制烦恼,继之将它焚毁或转化。这是密乘证悟的方法。

 

 

一九九〇年七月五日下午

 

问答录(十三)

 

当仁波切的学子把位于纽约德里的关房建好后,会有一群幸运者会开始进入闭关。我不知道仁波切是否可以告诉我们,这些学子需要准备什么才能进入闭关?

 

答:你必须由两方面来做准备。首先要存够钱。一个行者在闭关中若发生经济上的问题,势必会妨碍到心境。因此,你一定要存够钱才行。第二点是加强你藏文的阅读能力。当然,若你能加强藏文的了解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是很好,但就闭关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方面的能力。我不是说因为我是西藏人,你就必须学西藏话。但所有的法本都用藏文写的,因此阅读的能力相当重要。当然带领闭关的上师也会以口传的方式加以说明指导;但如果可能的话,还是自己要能阅读和了解藏文比较好。

 

早上仁波切谈到当行者把明点运行到某个脉轮时,便能转一千八百种烦恼成一千八百种智慧。每个脉轮定否有分别是什么样的烦恼?我知道不管怎样,仁波切都不可全部一一提到,而我也没有这种期望。但可否请仁波切就不同阶段的转化和了悟大约说明一下?

 

答:的确我们很难一一说出它的名称,因为早上我们所谈到的一千八百种烦恼并不单指这些我们所知道的贪、嗔、痴等。以密乘的见地来说,当我们的一切念头都是烦恼时,是指毎个念头均具烦恼与智慧的体性而言的。每当我们把某个念头或烦恼转为智慧时,其本身就是一种无念的境界。有时无念被解读为什么都没有,好比人的心一片空白一样,这是不对的。这时我们的恶念和凡夫之念都已全部消失转为智慧,而已转化的便称为意念,至于还未转化的便仅称为念头。在藏文中,我们有两个不同的名词可以较容易分辨。普通的念头我们称为“南母透NAMTOK”,有些人将它译成杂念、妄念,而智慧则是“也希YESHK”

 

若要讨论“有念,”和“无念”的主题,我们应该了解不掺杂着任何概念的念失,也就是智慧,是不可能用我们一般的言语来表达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像什么,也不知道要如何为它下定义;它完全超越我们一般的心所能理解的范围。许多大手印的教法说明无(概)念的智慧本质时,使用了离于言诠、离于文字、离于慨念等的字眼。如果它是离于概念、文字和一般的表达方式的话,那么又有谁能描述它呢?这就是说它“离于”一切的道理所在。除了这个智慧的本质外,其他今早我们对于菩萨地和种种生起的功德等,多少尚可以用言语表达,但智慧的本质、无念的概念等是无法真正可以用我们人的语言来表达的。

 

可否请您解释化身到各个佛土是什么意思?

 

答:它代表达成你以前所发下的誓愿,也就是以一种无限的观念,而非有限的观念来度化众生。这也是一种愿力的成就。

 

我想请仁波切说明一下有关这些数字的问题。我知道有些教法说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但在本教法中,我们所断除的烦恼却只有一万九千八百种,请仁波切解释它的不同在哪里以消除我的困惑好吗?

 

答:密乘的教法也提到了一般佛教认为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的教义,但这个数目我们今天所讲在转化过程中所净除的烦恼数目不完全一样。它们不是用同样的方式来归类的,但教法本身也说得很清楚,不必去但心这个问题。

 

当我们将明点持住或存储在某个地方时,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正不正确?它完全是靠观想来的,还是在脉轮的地方,例如,心轮会有暖热的感觉产生?

 

答:那是个非常真实而亲身的体验,跟心智上训练的观想无关。它非常真实,就像一支烧红的熨斗放在你的手上一样。你不必观想熨斗是热的,便会马上感觉到它的灼烫。同样的,它会产生一种真实的体验,不完全只是一种观想。

 

那个回答也许可以应用到这个问题上来。倘若一位瑜珈行者已上了菩萨地,可以把明点持住在某个脉轮中,那么他是否要一直保持在那里的观想?

 

答:是的,观想要配合那个特别的地方。但举例来说,假设你的明点是持在与菩萨第一地相等的脉轮中,但若你继续努力将明点往上提升的话,那么修行必然不可能再有进步。这个过程包括修习内在的气与脉等。由于你已在菩萨的第一地,因此不可能再退转,但也无法就此自动往上进步;你一定要花点功夫才行。

 

仁波切曾谈到对修行的虔诚,我想请仁波切再稍微谈谈对上师的虔诚。

 

答:基本你要了解密乘的法门是非常深奥殊胜的,不仅如此,它也极为稀有。自从佛陀二千多年前入灭后,我们能遇到他,直接由他领受到教法的机缘几乎已等于零。所以若你能了解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对上师的一种虔诚之心便自然会从你的心底生起。

 

仁波切,我曾听过大乘菩萨地有十地,以及有些金刚乘说的十三地,我也听说第十一地有点象是“十地后之地”。不知您对此的看法如何?

 

答:经教和密乘都谈到了菩萨地。经教的教法说为十地,而密乘则为十三地。关于清净地和证觉地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的密乘教法都认为登上十一地乃是已净除一切烦恼之点,至于第十二和第十三地也有提到,但并不特别认为还有什么烦恼需断除的。因此,到第十一地时,似乎一切烦恼障都已净除,只留下非常微细的习气。第十二地称为“玛恰悲昧萨MACHAKPEMESA”,意为“莲花或无执地'而第十三地则是“金刚持地”。

 

仁波切昨天说到当住于任运无整境中时,若有任何念头生起使直观它。我以前也听过这样的幵示,因此可否请仁波切再详加解释一番?

 

答:直观念头或是情绪的方法可以应用在一切生起的念头上。假设你很害泊,你不必去找出原因,而直接观入害怕的觉受者即可。当你的心感到害怕时,你就观入害怕的觉受者,它长得像什么?在哪里?有什么形状和颜色?现在正在起什么作用等。由于找不到一个真实而具体的觉受者,因此我们就把这样的问题克服了。嗔念也是一样,当我们生气吋,假设我们让自己的心看着这个十分愤怒的人或对境时,一定会更加生气。所以我们不要看者惹我们生气的东两,而回头观视自己生气的感觉,也就是我们的心。跟前面的方法一样,我们看看生气的觉受者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形状和颜色?这是一种平息或冷却情绪的方法。它特别常在密法的修行中使用,称为直观烦恼。

 

早上仁波切谈到将明点持住在男性生殖器的顶端,我不知道对女性又是怎样?

 

答:男性生殖器的顶端事实上是与内在金刚身有关,因此它指的是中脉的未端,女性也有。在中脉最下面的尾端有一个称为“桑畏喋宫阔儿洛SHNGWFDEKYONGKORLO”的脉轮,也就是密轮,行者要把明点持住存储在那里。

 

我们身体的外表虽有男女之别,但男女内在的气、脉和明点等的组织则是一样的。因此这也是在密乘的法门中,男女行者实际上并没有分别的原因所在。同样的,在本尊的观想中,当修到上乐金刚时,女性要观她们自己为父尊的上乐金刚,而修到金刚亥母时,男性也要观他们自己为母尊的金刚亥母。

 

仁波切,您是否有可能,或甚至是恰适的估计目前有多少人已登上菩萨地?

 

答:我们的智慧不足以让我们知道有多少人成就了菩萨的初地、一地,甚或其他的等。通常已登初地的行者才有足够的智慧去了解有多少人已登上初地,但他们的智慧仍不是以让自己了解有多少成就者已上二地、三地或四地等,因为这超过了他们的智慧范围,八地菩萨会知道有多少人已登上一、二、三、四、五、六、七等之菩萨地,但超过了这个范围,他们便也无从知道,而我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了悟,因此完全不知道有多少人。

 

我的问题是来自刚刚您对直观烦恼的回答,仁波切的意思是我们要直观觉受者,而不是念头,是吗?我们究竟是要观视产生念头的自我,还是念头本身呢?

 

答:在那个时刻,由于你的念头,举例来说,充满了愤怒,所以觉受者本身和念头(觉受)是没有分别的,若你真正在生气的话,心中便完全充满了愤怒,所有的念头都集中在愤怒之上,所以念头和觉受者之间并无分别,从佛学的观点来说,念头和觉受者并非是分开的两样东西。若你直观觉受者也是会有效用的。

 

仁波切,我们在开示的一开始讲到了内外元素的溶合无别,在这个内容中,我想要多知道一点关于菩萨的示现和佛的化身等。另外,若内外元素是一样的,而我们的本质指出事实上我们就是佛的话,那么基本上我们是不是就等于佛的化身,只是我们还未认知?

 

答:我们是不佛的化身,这是一个非常难且非常个人的议题。除非那个人本身是一位成就者,否则没有人敢这么说。一般来说,纵然我们内在都具佛的证悟本质,但由于烦恼所累积的强大业力,导致我们感受到一切现象的虚幻惑迷?而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个感迷之境是如此真实,所以我们为它取了一个相对真理的名称。除非我们断除了一切惑迷和惑迷之因(无明,恶业等),否则我们是不可能成为佛或菩萨的化身的。但一旦我们断除了无明,发愿在不同的世界(例如,地球等)示现,度化众生,完全没有无明、染污和恶业时,那么那时我们才能算是佛或菩萨的化身。

 

我想请仁波切再说明一下,当你把佛比喻为太阳,而菩萨则是阳光时,我想象太阳照射到很远的地方进入外太空,而在某些地方反而变得有一点冷,完全没有温暖的感觉,我的想法是,我们不必强去认知我们所具有的温暖本质,而认同或认明我们所体验到的寒冷即可。那样子,就好像在某些时候,我们便会认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而开始感到温暖。这是不是一个可取的比喻?

 

答:你冷得听起来好像就在西藏的高山上一样!倘若没有信心、功德福报和过去生的业缘,纵然佛曾做示现,我们也无法得到受用。我们要知道这点很重要。之前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当太阳照射时,它会照亮整个地球,让地球看起来五彩缤纷。但倘若你不打开眼睛来看的话——倘若你用厚毛毯把头裹起来,或把头埋到地洞里去的话,那么灿烂的阳光对你一点也没作用,因为你不愿意太与它共亨。基于以上这点,因此一个人的福德、信心和因缘若不够的话,纵然佛就在身边,也无法获得多少受用的。就缺乏善缘和福德,以致无法领受佛的化现所带来的受用来说,你的比喻相当不错,你可以朝这个方向去了解。

 

仁波切曾提到一切诸佛菩萨的本质和其整体性,但我们所祈求的对象却有这么多不同佛菩萨的化现,例如像阿弥陀佛,然后我们又有从金刚总持经由帝洛巴以降而到我们的传承。因此我在想,当我们其中一个人证入金刚总持境,当我们登上第十三地时会怎样?如果像阿弥陀佛一样能经由回向发愿而显化出一个庄严佛土,那么若我们在法道上也如是回向功德的话,似乎也应该能显化出某个佛土才对。所以我在想那里是否有很多佛土?如果是的话,那么诸佛菩萨的一体不可分性又该如何作解?而且到那个时候我到底会去哪里?

 

答:若你能很真诚的修习金刚乘,便会直接往金刚总持境去,根本不需要人告诉你那里怎么样。想借由别人描述到金刚总持境可能有点像我初来美国时的情况一样,我来时单枪匹马,也不会说英语。人家发给我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的姓名、住址,以及要去的地方,我则到哪里都戴着它。我很幸运,因为我在机场遇到几个西藏人,他们告诉我应该怎么走。不过基本上我还是走丢了!

 

说到本尊合一不分的木质,以及他们各自不同显现的分别确实叫人感到很困惑。究竟上一切都没有分别,但在相对上,它之所以有分别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执着。不仅执着,也爱挑选。因此为了满足众生这种喜爱选择的心理,我们便有忿怒本尊、慈样本尊、不同特性和颜色的本尊等,有些可赐予长寿,有些则能增长智慧。但实际上,毎一位本尊都已涵括了一切;每一位本尊都有赐予完全和平或完全长寿的力量。所以真正来说,它是没有分别的。只是为了满足众生偏爱挑选的心理,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相,而这些形相便被赋予各种本尊的名字。这就是它在相对层面的情况,但在究竟上来说,一切都没有分别的。现在再回到昨天我所举的例子上来说,我们可以由不同的窗户看到不同部分的天空;有些人可以由这个窗子,而有些人则可以由那个窗子看到天空。但当我们由屋里走出来时,便会发现它整个就是一个广大的天空了。它并没有分开,只是由我们所在的地方看出去,只能看到二小部的天空而已。同理,在相对上来讲,我们为了契合自己的能力和根器而选择一位本尊来修,但当我们修行成就,圆满证悟时,便涵栝了所有不同诸佛菩萨的佛土了。总之,当我们继续修行历经各个菩萨地,而终于登上第十一地时,便表示我们已圆满证悟。但除非我们已上菩萨初地,否则我们不会了解合一不分、佛土以及化现度众等的观念的。在菩萨初地时,这些问题便都可以获得答案。而只有从那里往上,我们才能开展这些功德和力量。

 

仁波切今早谈到小暖、中暖和大暖。它与拙火是同样的吗?

 

答:这个观念是依照经教的菩萨三十七道品来说的,与拙火没有关系。在它的解说中,行者可以修行证到暖位、顶位、忍位和世第一法,所以它指的是某种内在的禅修体验。当你用两根干木头并在一起快速摩擦时,在点燃之前它会首先发热。然后你又继续摩擦的话,它会迸出火花,接着窜出火苗,开始燃烧。经教是依于这个例子而教的。

 

早上仁波切提到当瑜珈士或瑜珈女修行到某个阶段时会显发神通力,原因在于他们可以将明点带进数间玛脉我怕我没记住这个脉名而把它搞错了。您可以再说一遍是哪条脉吗?

 

答:在脐下部位有个脉轮,脉轮下面连接着数间巧脉连接的点就是你所提到的明点之所在。

 

因此它是否就在中脉的下面?

 

答:它就在中脉的下端,与我们之前说的一样。

 

这个问题跟前面的问题有关,是关于脐下中脉的气。我知道左右脉也在脐下四指处与中脉相连,所以此处(指生法宫、也就是丹田)的气也会进入左右脉?还是它们是不通的?

 

答:是的,在这个特别的脉轮,不仅明点,还有气和心(心识)也都持住在这里。若能将这三样东西一起储存在这个脉轮的话,便能转烦恼成智慧。因此,所有的东西都持住在下面这个脉轮中——心、气和明点。

 

那么它与中脉的气结合吗?

 

答:此脉轮比结合中脉的气更为殊胜。它与一般的过程是相同的,但在此脉轮中,气不再只是气而已,它称为智慧气。同样的明点也不再只是明点,而是智慧明点,心则是智慧意。一切外相的显现是本尊身,内此一切外相的显现也都足化身佛,一切语的元素都代表佛的报身本质,而一切念头也都已由凡俗杂念转为淸净智慧,它代表/佛的法身层面。由于有这些殊胜的特质,因此,在任何脉结的地方结合气能与在中央脉轮的地方结合气能,其间的修行方法有些微不同。在中央的脉轮结合气能绝对会带给初学者在修行上极大的利益,这是一种相当不同层次的体悟。

 

仁波切,您可否说明,大乐是如何生起智慧的?

 

答: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言语上的限制,要做深入的说明是不太好,也是不可能的事。但大略的说就是,不执一切,将心住于平等定中。不执大乐境,自能将大乐的觉受转为智慧。

 

您能说为什么它会这样吗?

 

答:它可以如此成办是因为借着不执、不着、不攀、无我,以及不当它为靠只有的力量所致。不执这一切就能让你体悟到空性的大乐智慧。反之,若你执着在大乐境上并当它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就无法了悟到智慧了。因此,端赖一个人是否执着而有不同的结果出来。

 

去年仁波切教到顶轮的明点(父能量)与母能量结合而产生露滴(或译燃滴)。我相信这是借由宝瓶气的修行才能办到。但这与您这次讲到的男女瑜珈行者登上各菩萨地的修行过程是一样的吗?

 

答:宝瓶气确实是这些修行中的一个主要部分。然而每个阶段的修行必须运用不同的气脉和瑜珈姿势(藏文THROLKHOR)、功法,以及观想等。不过练宝瓶通常都对所有的瑜珈姿势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必须要有露滴产生才能像瑜珈士一样证悟吗?换句话说,就是将红白明点溶合在一起,这是同徉的吗?

 

答:一幵始,我们必须以观想来做训练,借着观想让它生起。然后当我们更深入密法后,便会了解每个阶断的修行在瑜珈的姿势、观想等上面均不相同。而当修行更上层楼时,对于实际上红白明点结合产生露滴的感觉,便不再特别再靠心理作意才能生起,就像有证量的瑜珈行者所实证到的——样。这些修行都会有不同的征兆出现,跟破瓦的修法相似。当你的破瓦法修得很有效益时,头顶上便会出现一些征兆。同理,借由密法的正确修行,最后你也能不需靠念力就会自然生起某种悟境了。

 

 

一九九o年七月六日早上

 

昨天我们谈到了朝向圆满证悟的几个成长阶段,它是—个修行以及个人在此修行上努力不懈的结果。通常当我们听到开悟时,它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好像卡答一声马上就可以进去一样。但开悟不是一件即时就能成就的事,好像把一样东西从这头搬到那头一样。幵悟就许多层面来说,是一个步步为营的成长和开展过程,而我们都知道它需要时间和个人的付出才能达成。若想尝尝一点这种滋味,三年三个月的闭关便很重要。之后若你真想追求即身成就,那么剩下的就只是一个终身修行不缀的问题而已了。昨天的开示,诸位一定要牢记在心,那就是证觉并不是一件卡答一声马上就可成就的事,它需要时间和努力。



藏传佛教:68 密乘 ▏69 密乘的修行方法(一) ▏70 问答录(十二)《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65菩萨乘(大乘)▏66 入菩萨道有赖善业功德 ▏ 67 问答录 (十一)《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61 密圣道之基础 ▏62 问答录(11) ▏63 声闻乘(小乘) ▏64 缘觉乘(小乘)《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59 智慧的本质 ▏60 智慧与圣观《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57、善巧与智慧不二 ▏58、问答录(十)《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54 外在现象与我们的关系 55 我执乃分别之根本 56 问答录(九)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51 醒境 ▍52结语与回向 ▍53 问答录(八)《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6 意识的四境  ▍47 睡境  ▍48 梦境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3 皈依的重要性  ▍44 脉轮与圣地的关系 ▍45 问答录 (7)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1 明点 ▏42 自身即本尊坛城《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9 修持宝瓶气的功德利益 ▏40 问答录(6)《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7 七支坐法(庄严狮座) ▏38 宝瓶气《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5 气的禅修 ▏36 问答录(5)《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2 肉身的坏灭 ▏33 气的功能与其得失利益 ▏34 藏药与气脉理论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1 气与元素的关系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0 问答录(4)《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7 右脉之支脉|28 五隐脉|29 五气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5 三十七脉 前言 26 左脉之支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4 问答录(3)《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2 脉轮即本尊坛城  23 左右二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3-21 脉轮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2 问答录(2)《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0 五支分气 11 五蕴与五大的本质《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7 肉身的形成 8 气脉与气的形成 9 五根本气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问答录(1)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 我执与烦恼 5 阿赖耶识与阿赖耶智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 菩提心与佛性  2 空性  3 自心本性《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前言  中译者序《甚深内义》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1:藏地最早的教派--宁玛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2:萨迦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5: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6:宗喀巴师徒三尊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7: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8:藏传佛教的论著 ▎经论的修习


关于密宗道教来源的讨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