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光照相馆

中青报·中青在线 守候微光 2019-07-12


张思旺在影集上写着:“刻苦地工作,用心地研究,才是提高技术的关键”。 

 

曲俊燕 / 文


从下乡的流动照相摊,到小镇上的实体店,“春光照相馆”的生意经营了近三十年。时代变迁,春光照相馆里的胶片和手绘背景布逐渐退场,故事被挂在了墙上的相框中。照相师傅回到村里过起了耕种生活,而他的儿子端起了数码相机,继续拍摄黄土高原上的家、人、村舍与山川。小村的故事,还在被讲述着。


 大家都叫我“张春光” 

 

1981年,18岁的张思旺花120元买了台海鸥203照相机,正式开始了照相工作。一台自行车、一套二手摄影装备和照相师傅张思旺,就组成了流动的“春光照相馆”。

 

张思旺是甘肃定西鲁家沟镇将台村人。高中时,因为帮美术老师做照片上色,对摄影产生了兴趣。一开始,他在附近走村串乡流动拍照,每到一处,就租下村民家的房子,搭起临时影棚,为村民拍摄全家福、纪念照、登记照、老人肖像。结婚后,张思旺带着妻子走遍了周围的市县区,每搭起一块背景布,都能吸引不少村民排队照相。那年头,照相师傅是个时髦的职业,收入也很可观:教师工资每月42.5元,张思旺每月能挣100多元。


张思旺拍摄的老照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张思旺的老相机和冲洗照片的用具


10年后,张思旺在甘肃定西巉口镇开了自己的实体照相馆,名叫“定西春光照相馆”。“因为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春光寓意吉祥。自从有了春光照相馆,后来镇上的人还直呼我为张春光。”张思旺说。

 

 照相馆往事 

 

将台村里,很多人家墙上挂的老照片,都出自张思旺之手。如今张思旺已经55岁,照片里的人也多已满鬓白发。 从流动照相馆时期开始,张思旺三十年的照相生涯中,记录了小村的旧事、家庭的昔日时光,也以定西这座西北小城为缩影,用照片见证了社会的变迁。


小小的照相馆里,发生了太多令张思旺难忘的事。1985年,全国统一拍摄第一代身份证照,张思旺接到给全县26个乡镇的居民拍摄身份证一寸照片的任务。他既高兴又发愁,因为当时买不起拍摄需要的135照相机,他便想办法改装了120照相机,用16张底片照出32张一寸照片来,解决了底片的问题,还节约了成本。

 

还有一次,照相馆接待了一位老人,老人从未拍过照,以为是要面朝背景布,背对相机。当时张思旺觉得很可笑,现在却常常感慨。那些年,乡下有些老人因为生活困难,舍不得花钱拍照,一直到去世都没留下一张相片。后来,张思旺常带着儿子张亮一起,在村里免费为老人拍纪念照和全家福。

 

张思旺的照相技术和暗房技术,大都是自学。他常常用各种“土办法”解决照相中的问题,一些冲洗照片的器材也是自制的。在那个没有PS的年代,张思旺在暗房就能完成双影重合、影像拼贴、虚光相、多头像等照片风格,技术在当地属一流。


张思旺喜欢用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实现各种创意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钻研技术的过程中,张思旺常常拿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做实验。在照片上写一句诗,或是在暗房做各种合成处理,透着那个年代的独有的审美趣味和文艺情怀。如今,张思旺看到这些风格独特的家庭照片,还是会感到很自豪。

 

随着数码相机的兴起,城乡居民对纪念照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胶片和暗房技术难以为继。2006年,春光照相馆关闭了。张思旺把照相馆的设备、二三十张布景、上千张老照片打包起来,一车拉回了家,从此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翻开父亲的老相册 

 

从小看父亲拍照、冲印,张亮对摄影一直不陌生。但张思旺并不教儿子拍照,觉得前途不大。张亮却对摄影一直饶有兴趣,参军后花大半年工资买了第一台单反,开始自学摄影。

 

张亮小时候一直想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入伍后却常常梦回故乡。小村的人和景不断在变化,为了留住曾经的记忆,2011年,他开始在每年休假返乡时拍摄村庄。

 

2015年春节回家,张亮看到父亲把家里的老照片收集在一起,粘在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上面详细地写着哪一年拍摄、照片中是谁。他突然萌生了为父亲做一本家庭照片书的想法。2016年,张亮参加了“还乡计划”摄影书工作坊,通过“景观故乡”的主题,张亮借机重新打开了认识春光照相馆的大门。父亲的老照片是一座宝库,经过工作坊中的多次交流碰撞,他想到把父亲的照片与自己拍的照片联系起来。他站在父亲曾经站立的地方,拍摄村庄景观;或是用同样平易近人的方式,拍摄身边的亲朋村邻,记录小村生活的气象。


左:2003年,张思旺拍摄的将台村全景。右:2016年,张亮拍摄的将台河社全景。


左:1983年,张思旺在照相馆的自拍照。右:2016年,张亮拍摄的父亲。


左:20世纪80年代张思旺(左一)兄弟五个的合影。右:2016年,张思旺(左二)与村里人。


左:1985年,张思旺拍摄的妻子劳动的情景。右:2016年,张亮拍摄的母亲与她看守的小卖部。


左:1988年,张思旺拍摄的家中内景。右:2016年,张亮拍摄的家中内景,墙上老相框中都是父亲曾经拍摄的照片。


 今年,张亮又将照片重新编辑,把父亲镜头中的故乡和自己镜头中的故乡作对比,更直观地展示了村子近四十年来的变化。

 

张亮的照片,风格同样朴实、真切,拍的是身边的人和景,关心的是身边事。只为将来回望时,还能品咂故乡人乐观向上的生活精神,追溯故乡景观缓慢演变的过程。


 把故事讲下去 

 

从照相馆“退休”后,张思旺每日耕田种菜,但口袋里常装着儿子送他的卡片机,不论在家中还是田间地头,遇到有意思的场景就会拍下来。


2018年8月19日,张亮拍摄的在菜地干活的张思旺。


张思旺一开始不支持儿子拍照,觉得费钱、前途不大。但看到张亮对拍照的执着,他也转变了态度。今年,得知张亮的《春光照相馆 | 照相、照片、家与村》要在北京展出,张思旺感叹说:小子很棒,我照了三十年相,也没有你能耐。

 

张亮说,他会继续收集整理父亲拍的老照片,请照片的主人公讲解背后的故事。为村民拍全家福、为老人拍肖像,也是他的长期项目计划之一。

 

故乡将台河村,张亮已经拍了八年。他希望到2021年,能在村里为这些照片办一个“十周年”展览。张亮设想,到时候在家里重开春光照相馆,再次挂起当年的背景布,把村民招呼到家中拍照。站在照相机背后的父亲,还是当年的那个“张春光”。


孔斯琪 | 编辑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以下 关键字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张家口爆炸

捏脸游戏 | 送别政治偶像

向中国摄影提问 | 马格南的筷子

摄影记者小微 ①  ③ 

透纳奖 | 东欧摄影 | 薇薇安·迈尔的彩色照片

 电影中的摄影师 | 全球最大摄影收藏地

照片里的抑郁情绪 | 00后为何发重复照片

改革开放四十年 | 1998九江决口 | 奥运开幕十年

大货司机 | 去北京过国庆 | 江河人家

2018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 美图参赛 | 获奖名单

微光体验营 | 入选名单 | 回顾① 

漫说:世界杯上的父亲节 | 世界杯

新一届国务院 | 部长面孔 2018两会

暗房师退休了 | 中国青年报最老的摄影记者走了告别铁矛

第61届荷赛 | 最有名图片编辑去世

守候微光放映会  微光和朋友们

家在东北 | 雄安春节 资源城市 | 动批谢幕 | 高原藏校

党代表朱日和全运会偶像

我是摄影记者年终特别版

我是摄影记者 12345 | 7891011 | 12 | 13 14 | 15 | 17

微光专访14位中外女摄影师 |  摄影与留学

再道一声 小平您好| 翻开家庭相册 | 耀邦百年

【头版半月图】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国外报纸头版中的APEC

中青报2017年度照片 | 2016年度照片 | 2015年度照片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中国青年报大理影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