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试图向当下中国摄影提问的纪录片

中青报·中青在线 守候微光 2019-07-12


《像场:中国摄影进行时访谈》预告片



文 / 曲俊燕

 

在《像场:中国摄影进行时访谈》之前,还很少看到探讨国内摄影领域现实问题的纪录片。而拍出这部记录片的人,却自称是摄影的“门外汉”。


他叫张滇,一位学物理出身的70后资深业余摄影爱好者。


一共有46位摄影人出现在片子中。他们有的是近年来斩获国内各大艺术摄影奖项的一线摄影师,有的是老一辈摄影艺术家和评论家,还有教师、策展人、业余爱好者等等,基本涵盖了艺术摄影领域的各种身份。

 

片名中有两个关键词:“像场”,既有照相时显影区域的意味,又表明摄影界是一个场域、生态;而“进行时”,说的是中国摄影当下的、进行中的样子。张滇在片中提出的问题,有具体的、现实的,比如什么样叫好照片,摄影人过得好不好;也有宏观的、概念的,比如,摄影到底能带来什么。


 

观点争锋

 

接受采访的摄影圈人士,因为学识背景和立场的不同,在见解上难免有分歧。张滇在片中丝毫不回避这种分歧,而是常常把完全相反的意见剪在一起,让观者自己评判


 

采访问题的线索从浅显到深刻,逐步深入。从对业余摄影和职业摄影的区分,到摄影是否应该反映真实、如何与观众建立连接,再到更宏大的问题,比如艺术和权力的关系、数字时代的摄影与摄影教育如何发展,张滇将自己对摄影的疑问串联成影片的线索,得到来自受访者多元观点的呼应。


《像场》目前呈现的版本是较为大众化的,张滇还想剪辑一个更学术化、更适合在圈内深度讨论的版本。很多看过片子的摄影爱好者反馈说,能一口气看完,并不觉得无聊。这让张滇感到欣慰。


 

指望摄影带来什么

 

张滇在片头提了一个“空洞却深刻”的问题:人们为什么摄影,指望摄影带来什么呢?这是他想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


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拍完片子,张滇对这个问题持悲观态度:摄影不能改变社会,一些照片之所以影响巨大,传播的力量或许大于照片本身的力量。艺术能改变什么?受访的摄影人也大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艺术无用。


 


艺术需要有用吗?张滇觉得,我们总是要求一切东西“有用”,这其实不适用于艺术。艺术摄影是思维方式的碰撞,个体经验层面上的共鸣,每个人观后会有不同的体悟。艺术作品是一些“没有规则、怎么着都行”的东西,这个领域因多样性而变得有趣。而恰恰是这种自由的多样性,让很多人不知怎样对待它。于是观众和艺术家之间互不理解,更易出现隔阂。

 

片中有一些摄影人对中国摄影的生态持悲观态度。摄影人单靠作品生存太难,不少人在摄影之外寻求其他收入。一些摄影作品太小众,观众和作品之间难以建立连接,出现了展览参观人数只有十几、二十几人的尴尬局面。


他们担忧更多的是体系和机制的问题。张滇认为,一个蓬勃发展的艺术领域,应该是所有人都有创作的自由,但是同时有一个机制,让顶层的人能够浮现出来,并且有足够的资金和社会资源,可以保证大家做下去。

 

但目前来看,国内摄影界还不具备这样的机制。“社会系统的运作方式对艺术创作的包容、鼓励不够,对摄影完整发展链条的形成没有足够的支持。”张滇说。



 

从46位摄影人的观点来看,当代的中国摄影,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没有一本专业完备的中国摄影史;学术研究不开放,大量有价值的照片封藏在图书馆、档案馆内;我们的摄影收藏市场还不成熟;摄影教育的方法论仍需改进等等。一个本就不太成熟的艺术领域,又遇上数字时代影像的冲击,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这也许对未来的摄影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做这件事


从2017年夏天开始,历时一年多,张滇带着一台微单独自上路,寻访了近百位摄影界人士,拍摄了一百多小时的素材,最终呈现出这部1小时22分钟的成片。片尾的影片信息中,策划、导演、摄影、录音、剪辑,甚至片尾曲的作词和演唱,都是他一个人的名字。

 

工作近30年,张滇做过广告、互联网、儿童教育等领域,也是一名自由摄影师。拍了一些不错的照片,张滇渐渐习惯了身边朋友们对自己的认可。在喜欢摄影的第10个年头,他开始考虑进行严肃的创作。“没准儿能成为摄影艺术家呢?”张滇说。


于是,他开始大量地看摄影书、逛摄影展,尝试新的创作主题,并把自己的作品送去参展,直至写书、独立策划摄影展。一番尝试之后,他心中的疑惑却更深了。

 

摄影艺术家刘铮曾建议他写一本专业的书,对中国摄影界做一个观察。有过写书经验的张滇一口答应了。可最后迟迟一年没敢动笔:中国摄影生态如何,摄影究竟能做什么,这类话题靠自己的一本书能说明白吗?“干脆做个视频,让摄影人自己来表达。”

 

这是张滇第一次做视频。在一年多时间内,他看了800多部电影,为了学习叙事逻辑、镜头语言。拍摄的技术问题都通过自学解决。对于片子最后的呈现,张滇没有严格的脚本和预设,“一直到拍完之前,都不知道片子会是什么样”,只是把想问的问题都问了。不过在整个过程中,他也做了大量的思考和谋划。



张滇在拍摄《像场》期间做的笔记和问题整理


“严格意义上说,我不是摄影圈的人。如果我真是摄影圈的人,这片子可能就做不出来了。很多人坐在我面前可能什么话都不会说了。”张滇说。


 

未来时


张滇觉得,自己第一次做纪录片,不免留了些遗憾。比如没能去摄影师比较集中的成都,没能采访三影堂创始人荣荣和连州摄影节发起人段煜婷,缺少对纪实摄影领域的探讨,以及拍摄手法与画面语言的仍有提升空间等等。即便如此,这部片子获得的正面反馈还是远多于负面声音。


 

片子拍完,张滇不再纠结能不能成为一个摄影艺术家了。他只知道,他还会继续享受摄影的乐趣,至于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已经不重要了。未来,张滇还想找一位研究摄影的专业学者跟访拍摄,试着从学术的路径看摄影。

 

《像场》的片尾曲叫作《羊一马二》,由张滇自己作词和演唱,用的是他老家江西省南城县的方言,那里的老一辈通常会告诫外出闯荡的年轻人“不要羊一马二”,意思是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瞎折腾。

 

出书、办展、拍纪录片,张滇的经历已经比一般业余摄影爱好者专业得多,但他还是愿意做个圈外人:“我还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一直是。”



 



张滇

70后,业余摄影爱好者,现居北京。

2015年,出版《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

作品《背面》入展平遥国际摄影节;

2016年,策划北京“不新锐”摄影艺术展;

2017年,策划北京即兴当代摄影艺术展;

2018年,策划、制作纪录片《像场:中国摄影进行时访谈》,获第二届“映·纪实摄影奖”评委会特别推荐奖。



 孔斯琪 | 编辑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以下 关键字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改革开放四十年

1998九江决口 | 奥运开幕十年

马格南眼中的筷子

大货司机的四天三夜

透纳奖 | 东欧摄影

薇薇安·迈尔的彩色照片

江河人家 | 电影中的摄影师形象 

全球最大摄影收藏地

照片里的抑郁情绪 | 00后为何发重复照片

草根排球 | 去北京过国庆

网络新闻中的视觉

最后一家宝丽来胶片厂

新浦东人 | 人工智能 | 大国末梢

2018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 美图参赛 | 获奖名单

微光体验营 | 入选名单 | 回顾① 

漫说:世界杯上的父亲节 | 世界杯

第61届荷赛揭晓 | 摄影书 | 日本摄影

新一届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 | 部长面孔 2018两会

我的家在东北 | 雄安新区的第一个春节 

暗房师退休了 | 中国青年报最老的摄影记者走了告别铁矛

守候微光放映会  微光和朋友们的放映会

马格南镜头里的周恩来纽约时报2017年度摄影书

资源城市 | 动批谢幕 | 高原藏校

党代表朱日和全运会偶像

我是摄影记者年终特别版

我是摄影记者 12345 | 7891011 | 12 | 13 14 | 15 | 17

历史上最有名图片编辑去世

微光专访14位中外女摄影师 |  摄影与留学

再道一声 小平您好| 翻开家庭相册

耀邦百年 中青报老照片

【头版半月图】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国外报纸头版中的APEC

中青报2017年度照片 | 2016年度照片 | 2015年度照片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中国青年报大理影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