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出家因缘
南无阿弥陀佛
我 的
|
佛教的核心教理,是从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为出发点,并以成佛为终极点,这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特色。佛教再怎样广大弘传,寺院盖的再怎样宏伟壮观,信众再怎样的多,如果离开了这个特色,就已经不是佛教了。
简而言之,佛教有其不共于其他宗教的特色,出发点在于解脱轮回之苦,终极点在于成就每一个人的法身慧命,也就是──成佛。
我的出家因缘也是建立在这个出发点上,叙述我的出家因缘与心路历程。
每一个人出家的因缘有近因、有远因。
01
年幼印记:原来人会死
从远的说,我小时候,曾经看过邻居在办丧事,在当时,一般民众都是依着传统民间信仰请道士设坛启建超荐法事,而坛场两侧一般都是悬挂着十殿阎罗图。
当时的我,年纪还小,看见一个人死亡,还得到阎罗王面前去受阎罗王的审判、刑罚,那图画之中的种种刑罚画面,对当时幼小的我而言,那是一幕幕惨不忍睹、难以忍受、苦不堪言的画面。
那个时候,恍然大悟,原来人是会死的,而且死了还得受苦。进一步又想到我的祖父、祖母会死,我的父母会死、兄弟会死,将来我也会死。原本一家人的团聚是多么恩爱温暖,可是终有一天人人都要各自离去,还得到那种恐怖的地方去受苦,光想到这一点,就令我感到惊恐害怕。
所以无常观、轮回、苦、空这些理念,在我小时候就已经留下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不久之后,我的祖父去世了,而我的祖母也在我十七岁的时候往生,我更深刻感觉到世间无常,生命危脆。正所谓:“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无不死之人。”
02
私塾教育:处处是佛理
小学毕业后,每天晚上都会去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私塾教育一般都是先从《三字经》开始读,之后再由《人生必读》、《昔时贤文》、《千字文》、《孝经》、《幼学琼林》、《四书》、《古文观止》等等,这样一系列的读诵。
《人生必读》中的一些句子,深深触动了我,比如:“坏事劝人休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父母恩深终须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那时年纪小,心灵较纯朴,读到什么就会相信什么,也希望能落实什么,这些句子的内容,岂不就是佛家所讲的无常、因果吗?
所以,从小种下的苦、空、无常、善恶报应的观念,而这一些种子,都是促成我之后出家的远因。
03
鸾堂净缘:遗憾未能信
十五六岁时,我曾接触过鸾堂。鸾堂就是扶乩,也就是神明、鬼神来附身在乩童身上,借着他的身体拿着桃笔写诗、写文,所写的内容主要都是劝人为善。
乩童大多都是性格朴实、老实而又没什么文化的人,但是一旦神明附身时,乩童所写出来的诗就是诗,文就是文,合乎平仄、押韵,文字典雅、意义深远,往往都是一语道破来者的心思。
因为好几年间,接触这样的场景,也加深我对于他方世界与种种冥界有着更多的想象。
鸾堂提倡三教合一,会有儒、释、道三教的经书,因此当时也读过《普门品》、《阿弥陀经》。有过一段期间,睡觉之前都会诵读一遍《金刚经》,诵完之后才去睡觉。
但是,当时智慧未开,对《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黄金铺地、珍宝楼阁的种种殊胜景象并没有太多想象,不相信世间有这种地方;对《普门品》中所讲的入水不溺,入火不烧的神迹也不容易起信——因此并未建立起学佛的信心。
04
感应书籍:人生的转折
我当兵的时候,陈慧剑老居士写了《弘一大师传》,分为上中下三本,我也请了一套回来读,并且看得很着迷、很相应。传记里面记载,弘一大师时常将六字名号挂在嘴边,时时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当时,就对南无阿弥陀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二十八岁时,因性格内向,是沉默、寡言的那一种,平时较少与人闲聊,更不会想去逛街、或娱乐场所,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用来看书,即使上班也是如此。当时我在高雄上班,职务是仓管,进出的货品并不多,而与我一起工作的会计小姐很体谅我,几乎所有工作都是她承担起来做,让我有时间到旁边看书或躲到地下室去看书。
当时偶然读到几本关于现代人所记载的感应、灵异事迹,这几本书可说对我的人生有着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因为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爱看书,也看了不少的书籍,但是所看内容大多都离不开传统中华文化。
自从看了现代人的灵异、感应事迹后,从此我所看的书就完全都是佛教类的书籍。只要是佛教的书不管是哪一类,我都尽量去看、去搜集,同时早晚打坐、念佛。
05
佛化家庭:不过是理想
当时有缘请了一套丁福保居士所编的佛学丛书,看了也很着迷、很相应,但还没有想到走出家的路,只想依陈海量所倡导的观念建立佛化家庭。当时我的观念,还停留在人生总要结婚、建立家庭、开创事业的阶段。
虽然如此,但对男女感情这方面还是懵懵懂懂的,也没有想过要去追求,尽管已经到了二十八岁,却还是一直没有对象。虽然想建立佛化家庭,但又怕过度理想化,担心一旦结婚就会被婚姻所捆绑。又想到,虽然自己有着佛教的信仰,但我的父母、兄弟依然没有信仰,可见要影响身旁的人,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既然世间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可见今生今世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必须假借现在的人身来解脱生死轮回,不然的话,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是非常重要的、重大的,而且难以达成又不能妥协的大事。
06
人生大事:唯有出轮回
在我上班的路途中,每天都会经过一座寺院。那间寺院不大,山门也很小,而门上有一首对联: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看到这首偈子,触目惊心,进而想到:“没有错,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本身的生死轮回必须要解脱。”
生死轮回的解脱有一个关键就是──人身。六道轮回当中只有获得人身才可以学佛修行,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所以在六道之中能得人道之身非常的重要,是无比的重要,佛陀说:“生而为人,如同进入宝山”。
07
发心出家:但求成佛道
我看了很多经书,但不以了解佛教的常识、教理为满足的,这一些都是方便教育,目的是为了寻找一条能够解脱的道路,不仅仅是我,还有我的亲人,甚至所有的人,也都能够解脱的道路。
因此,当时认为必须要广泛的涉猎各宗各派的教理,一方面找寻解脱之道,另一方面也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当时的我认为,解脱生死是一件大事,而大事的成就往往是比较艰难的,何况是解脱轮回的生死大事!所以,解脱生死轮回必须专修,但生活在俗世间,想要专修并没有那么容易。
又想起:《无量寿经》中提及三辈往生,而上辈必须出家,现在自己刚好是自由之身可以出家,如果出家将来往生就能够在上辈。
这是当时自己单纯的想法,当然《无量寿经》中真正的意涵不是这样,只不过当时我还没有接触学习善导大师纯净的净土教理,还不了解弥陀救度的本怀。
当心中起了这样的念头之后,刚好佛光山要举办三坛大戒,因此我便打算剃度现出家相,同时也去受戒,觉得这样的因缘安排刚刚好。
在我的观念中,出家就是隐居在深山古剎中,远离红尘俗事,并过着非常淳朴、简单的生活,一心向道,一心修行。
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当时学佛都是找书研读,没有参与道场共修,不知道出家生活其实是非常忙碌的,除了需要带领念佛会之外,还要处理种种会务。
作者|慧净法师
来源|圆光佛学院假日佛学班
(因编辑需要,略有删减)
诵读|佛田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