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规模与范围》

白华 财智世界 2024-01-09

一、《规模与范围》简介

 

《规模与范围》(Scale and Scope: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是演化经济学的经典名著。作者是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杜邦·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 Jr)。英文版由美国哈佛大学贝尔纳普出版社(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于1990年出版。中译本由张逸人等译,由华夏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本书从全球范围考察管理资本主义的开始和发展,侧重于探讨三个主要工业国家(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管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即现代工业企业制度)历史。本研究提出了一个企业作为动态组织的演化理论(钱德勒自评)。从管控融合论来看,该书以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英国和德国三大工业强国各200家最大公司的演化学习过程为例,从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公司层面控制(战略与组织结构调整)与业务层面控制(价值链)的动态演化视角,比较分析了美国竞争或经理管理资本主义、英国个人或家族管理资本主义、德国合作管理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所体现出的组织能力,及其对企业、行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充分肯定了职业经理人,尤其是高层经理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相应的组织能力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该书名言包括:①正是对生产、销售和管理这三方面的投资,使现代工业企业得以出现。②正是投资而非创新决定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产业中企业家的成败。③铁路线的直线经理调度列车及人员,参谋人员确定各职能部门的标准和政策。参谋人员麦卡勒姆(19世纪50年代)和芬克(19世纪60年代)设计出财务核算及信息制度,对列车及车辆、行人通行进行控制,核算管理资金,并核定经营单位和企业总体上的损益。这些制度为早期多元工业企业的创立者提供了建立内部控制及核算体系的基本技术手段。④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能力是企业的核心动力。这种组织能力是在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备和人的技能的总和。但是,只有当这些设备和技能得到合理整合和协调的时候,企业才能达到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是工业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最关键因素。⑤组织能力的发掘和保持不仅可以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还可以影响企业所在国家的持续发展。这种组织能力可以成为发展的动力,有助于美德两国在一战前的30年间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最富竞争力的国家。

 

二、《规模与范围》读后感

 

求学问道之苦,不在于卷帙浩繁,而在于不得其门而入。求学问道之乐,不在于如履平地,而在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虽披荆斩棘但乐在其中,生命不息、笔耕不已。孔子称此乐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钱德勒(1918~ 2007年)就是一位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而沉浸于学问之乐、不知老之将至之人。他的两部行业研究巨著《创造电子世纪》(2001年)、《塑造工业时代》(2005年),就是在耄耋之年所撰。而在去世前夕,钱德勒还在为外祖父威廉·拉姆齐(William G. Ramsay)撰写传记。

 

若从1948年钱德勒开始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算起(1940年获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得北卡罗来纳大学硕士学位),他从事学术研究长达六十年,是20世纪美国最多产的历史学家之一,写下了多部足以传世的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只立场鲜明地研究了一个主题,即大型工业企业和职业经理人在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这一主题似乎天生就是钱德勒的专属研究领域。钱德勒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其一,他自称仅六、七岁时就立志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其二,曾外祖父亨利·V·普尔是《美国铁路杂志》主编,并于1860年创立标准普尔公司,存有美国早期大型铁路公司管理实践的珍贵资料和手稿。钱德勒据此完成博士论文《亨利·V·普尔:商业编辑、分析家和改革家》(1952年答辩,1956年出版)。钱德勒由此初步认识到了职业经理人在大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其二,外祖父威廉·拉姆齐于1903~1916年间任杜邦公司首席工程师。去世后,女儿(钱德勒母亲)被杜邦家族收养,所以,钱德勒虽与杜邦家族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姓名中冠以杜邦。这为钱德勒研究杜邦公司及其曾控股的通用汽车提供了便利。其三,师从著名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提出者塔尔科特·帕森斯。帕森斯是马克思·韦伯研究专家,韦伯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其英译。受帕森斯影响,钱德勒认识到科层组织和管理层级制在组织管理中极为重要。其四,有机会较早接触企业家创新理论。著名经济学家、企业家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特于1948年在哈佛大学组建企业家史研究中心。钱德勒成为该中心的一名研究助理。受熊彼特影响,钱德勒认识到企业家在国民财富创造中具有核心作用。其五,1956~1958年间,协助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小艾尔弗雷德·斯隆撰写自传《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深刻认识到职业经理人在通用汽车和杜邦公司成为产业先行企业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其六,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有鼓励企业史研究的传统。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倡导企业史研究,创办研究中心、开设课程、出版刊物、主办学术会议,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早期企业或公司档案资料,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哈佛大学商学院为钱德勒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平台。

 

即便如此,钱德勒的企业史研究之路走起来并不容易。仅以企业史研究三部曲而论,每一部都是十年磨一剑的大部头,《战略与结构》(1962年,480页)、《看得见的手》(1977年,624页)、《规模与范围》(1990年,780页),前后历时近30年。

 

钱德勒为何乐在其中、老而弥坚?受熊彼特影响,他以研究国民财富创造中的核心人物——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己任。这是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管理领域永恒的话题。钱德勒是幸运的,在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就找到了一条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研究为桥梁、能够在宏微观之间无缝衔接且具有可持续性的研究之路。可谓甫一开始,就注定要干一辈子。

 

前人搭桥,后人过河。以企业家创新为桥梁从微观企业研究走向宏观经济运行研究是熊彼特的首倡。熊彼特因此而被奉为演化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演进经济学的后继者们几乎无人不宗“熊”。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发展演化路径是:

 

首先,具有创新精神、权威意识、远见卓识、精力充沛、力求精细和敢于直面竞争等特质的企业家创办企业。

 

其次,企业家执行新组合,对资源创造性运用。新组合是指改变原材料和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新组合有五种创新方式: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式(含制造或流通);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新供应来源;采取新企业组织形式。

 

再次,企业家获取利润,积累财富,形成示范效应。

 

又次,引发更多人的创新热情,而创办更多新企业,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利润逐渐消失。

 

还次,随着环境的变化,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企业家再次用新组合消灭旧组合,实现创造性毁灭,因企业家不断被取代,而出现“富不过三代”现象。并再次形成财富效应。

 

然后,企业家大规模创新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国民财富。

 

最后,企业家执行新组合而产生的创新时断时续,引发经济景气循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1934年),下同]。

 

钱德勒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重要阐释者。略举五例来说明钱德勒多像熊彼特。

 

其一,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含董事会成员、经理等)需要制定并执行战略。而钱德勒将职业经理人分为负责战略决策的企业家(董事会成员、高层经理)和负责战略执行的中低层经理。

 

其二,熊彼特认为企业家不同于资本家,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总是与企业活动结合在一起。而钱德勒也认为创始人家族成员一旦不再承担企业决策和执行职能,就成为法律上的所有者,而不再真正拥有资源分配权。

 

其三,熊彼特认为企业家职能是推动经济系统继续前进的车轮。而钱德勒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是工业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其四,熊彼特指出企业家群体从来不受欢迎,被视为强盗或暴发户,受到人们嘲笑。钱德勒指出至少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现代工商企业是顶着民众和政府的反对而成长起来的。

 

其五,熊彼特认为经济的逻辑胜过技术的逻辑。技术上低劣的方法可能是最适合给定经济条件的方法。只要发明还没有被应用到实际中,那么它在经济上就不起任何作用。尽管企业家也可能是发明家,但这只是一种偶然,企业家执行创新职能不需要任何发明。钱德勒认为研发方面的组织能力主要是开发能力,而不是技术发明能力,因为现代工业企业的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试验工厂和市场调研来确定新产品和新工艺能否按照全球销售所要求的质量和价格生产出来。而技术发明多数都是由个人或是企业外的组织来完成的,通常会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二战以前,大型工业企业极少在基础研究上进行大规模投资。

 

熊彼特是“断”,言简意赅地提出思想主张。他指出:“我们也不想勾勒经济发展史的轮廓。我们想要分析的,不是经济过程是如何历史地发展到我们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况,而是在任何给定的发展阶段,它的经济运行机制或组织是如何运转的。”钱德勒是“案”,鸿篇巨制地诠释思想主张。钱德勒用丰富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诠释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体现在:

 

其一,解释了大公司通过演化学习而不断做大做强,成为先行者,并经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建立起进入壁垒,形成竞争优势的自然演进过程。

 

其二,揭示了大公司成为行业垄断者或寡头垄断者,并引领产业发展,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内在规律性。

 

其三,描述了大公司通过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双向互动,为适应专业化(产供销一体)、相关多元化(多产品)战略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及与之配套的管理会计技术,充分发挥整体组织能力所产生的核心动力,而推动战略实施的过程。

 

其四,剖析了内部控制系统与管理会计技术相伴生发展而相互成就的光辉历程。

 

其五,提出了经理革命思想。论证了职业经理人在大公司战略发展、组织创新、产业引领、国民财富创造以及建立国家竞争优势中的核心作用。

 

演化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纳尔逊(Richard·Nelson)和温特(Sidney·Winter)在经典著作《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1982年)中,将钱德勒视为演化理论的先行者。他们引用《战略与结构》《看得见的手》,指出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种演化过程。


钱德勒不乏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人的观点,并对交易费用做出明确界定。他认为:“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销售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所增加的规模减少了生产或销售的单位成本时产生的经济性。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性。交易费用是把货物和服务从一个经营单位转移到另一个单位所涉及的费用。在企业之间或个人之间进行交易时,交易通常包括产权的转移,并以合同条款来规定。而在企业内部进行交易时,则通过会计程序来确认。单位之间货物和服务更加有效率的交换可减少交易费用,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与在单位内部更加有效率地使用设施和技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却并不认为自己属于新制度经济学派,坚称自己的研究遵循演化路径。他认为大公司的演化路径是:


首先,公司采取某种战略(专业化增长或相关多元化),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利于战略实施的支持性组织结构(直线参谋式或事业部制)。


其次,通过三种知识(技术、职能和管理)的演化学习,获得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能力(R&D中的R),以产品为导向的职能能力(含开发能力即R&D中的D、采购和生产能力、销售能力),基于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管理能力,而建立起组织能力。


再次,通过运用组织能力,借助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降低交易成本和单位成本,并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扩张,成为先行者(垄断者或寡头垄断者)。先行者持续进行相互关联的生产、销售和管理等三项投资,防止挑战者进入市场,而建立起强大的壁垒。


最后,在产业竞争市场中,就形成了战略边界。先行者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企业,使得该产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美国、英国和德国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众多,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英国个人或家族管理的资本主义企业因为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作用,没有在生产、销售和管理上充分投资,组织能力不能有效发挥,与美国和德国企业相比,在产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而挑战者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其一,先行者不能很好地利用组织能力带来的优势(如亨利·福特领导下的福特公司,贾奇·盖利领导下的美国钢铁公司,20世纪60年代以来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公司)。


其二,政府扶持(如德国国有铁路购买德国科诺—不莱梅公司的气闸。二战时英国政府对英波石油公司的支持)。


其三,反垄断法案的实施(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公司被下令解散)。


其四,原料供应和市场的较大变化(如美国、罗马尼亚、俄罗斯发现大规模油田,汽车取代煤油成为主要产品)。


其五,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如非标准化的、深度细分的市场需求)。


其六,全国市场的总体发展(受两次世界大战影响,德国企业被迫退出美国和英国市场)。


其七,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杜邦公司凭借尼龙、涤纶和聚氯丁橡胶等新产品取得成功)。


其八,进入相关产业(如德国化工公司亨克尔进入洗衣粉行业,成为利华兄弟公司的最大竞争对手)。


演化经济学理论是何理论?是从生物进化论中引申出的适者生存理论。认为经济活动是为了适应不确定性环境的变化,从经验中不断学习,形成思维惯性(体现为制度、文化、惯例、规则、程序),产生路径依赖,并动态调整的演化过程。从管控融合论来看,演化理论认为经济活动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适应内外部风险因素的变化,不断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动态过程。由于识别、评估、应对风险的动态过程是一套方法,相应地,演化理论也可以说是一套揭示风险控制的内在机理、运行路径,并随着风险变化而动态调整的方法。如果将演化理论视为一套方法,那么,演化理论就是一个“不是理论的理论”。所以,研究者在解释经济活动时所提出的任何理论,只要能够解释风险变化与相应地控制措施之间的互动演化路径,就可称为演化理论。但是,只有能够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和运行路径的理论,才是好的演化理论;只有能从微观经济活动自然而然地推演到宏观经济运行,揭示经济系统内在运行机制的理论,才是好的演化理论。


因此,与其说钱德勒像熊彼特,不如说钱德勒受熊彼特启发,找到了一条新的演化学习路径。与其说钱德勒的理论是演化理论,不如说是贴上钱德勒标签的适用于大企业风险控制的“钱理论”。


钱德勒用自己乐在其中的学术实践精彩地演绎了学问的规模(大公司和职业经理人系列研究)与范围(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文学等不同学科),充分体现了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的学者所表现出的持久原创力和矢志不渝的精神。综上,笔者对《规模与范围》一书的感想归纳如下:


大部头何其厚重,一辈子不辞艰辛。

此中真乐谁得知,除是兼程同道人。

产销管三重投资,美英德各起风云。

美国竞争靠经理,英国企业看个人。

德国资本论合作,三模式本是同根。

组织能力做动力,经理人员是核心。

横合并纵向一体,规模经济降成本。

跨地域相关多元,范围成本摊产品。

规模范围建壁垒,产业龙头来引领。

国富何系企业家?演化学习立功勋。

熊彼特化钱德勒,企业家成经理人。

组织创新何路径?风控技术日日新。

一绝招内化于心,三部曲外显其神。

韶乐绕梁至于斯,永远激励后来人。

 



 ↓↓↓ 推荐阅读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看得见的手》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相关性的遗失: 管理会计兴衰史》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中庸》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大学》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孟子》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论语》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会计理论结构》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君主论》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论财务会计概念》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基本会计理论》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簿记论》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1900年前会计的演进》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会计思想史》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道德经》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企业再造》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审计理论结构》
白华|会计教授读名著 • 印心之旅

郑石桥‖论碳审计主体
郑石桥‖论碳审计客体
周旭东 , 郑石桥 ‖ 论碳审计需求
郑石桥|论碳审计本质

黄世忠, 叶丰滢‖《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黄世忠, 叶丰滢‖《可持续发展治理和组织》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黄世忠, 叶丰滢‖《战略与商业模式》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叶丰滢, 黄世忠‖气候相关信息披露优秀实践分析
黄世忠 , 叶丰滢 , 李诗|碳中和背景下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叶丰滢 , 黄世忠 等|碳排放权会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展望
王鹏程 , 黄世忠 ‖ 净化审计环境 推动良法善治——修改《注册会计师法》的十大建议
黄世忠|ESG报告的“漂绿”与反“漂绿”
黄世忠|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新动向
黄世忠|“资不抵债”迷雾下的共享价值创造——星巴克财务报告和ESG报告分析
黄世忠|谱写欧盟ESG报告新篇章——从NFRD到CSRD的评述
黄世忠|支撑ESG的三大理论支柱
黄世忠|ESG理念与公司报告重构
新经济·ESG名家论文11篇:2021年《财会月刊》黄世忠论文集
黄世忠|滴滴与优步的业绩评价困境
黄世忠|物超所值抑或物有所值——特斯拉股票市值合理性分析
黄世忠 等|游戏驿站现象的解析与启示——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
黄世忠|共享经济的业绩计量和会计问题
叶丰滢 , 蔡华玲|气候相关风险的会计影响分析
叶丰滢 等|新收入准则执行的十大困惑与思考
叶丰滢|合同中重大融资成分的判断及计量问题探讨

洪荭 等‖企业成长、成本优势与技术成本战略 ——基于制造企业双案例研究

蒋楠‖论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变革与发展

陈金林, 曹越‖完善社会保险费代扣代缴制度思考

陈虎, 郭奕‖数据价值体系推动财务数字化转型

《财会月刊》转载量和综合指数在会计审计类刊物中排名第二
四个月内四次获殊荣|《财会月刊》感恩鸣谢

袁广达 等‖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量化与分摊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袁广达, 顾鹏程, 吴佳敏‖新冠疫情下上市公司年报审计: 风险与应对
袁广达 等|市场化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会计手段与实施
袁广达 , 王琪|“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演化动因与路径

张俊瑞, 吴珉瑄‖长路无涯:“丝路会计硕士(MPAcc)联盟”人才培养的探索、特色与展望
张俊瑞, 范苏扬‖数据说话:基于知网的MPAcc专业学位论文现状分析与质量评价
张俊瑞 , 王永妍|踔厉奋发:MPAcc人才培养经验借鉴与趋势前瞻
张俊瑞|妙笔生花:MPAcc专业学位论文之“道”与“术”
张俊瑞 , 危雁麟|数据资产会计:概念解析与财务报表列报

王竹泉 等‖政府社会资本的规模、结构与测度
王竹泉|公共资源配置与政府社会资本
王竹泉, 于小悦, 权锡鉴|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发展
王竹泉,权锡鉴: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每一个企业均可以享受的政策红利

王会金‖论军队审计目标

林斌 等‖中国企业反舞弊画像——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分析
林斌 等|“29岁现象”的成因与治理——基于舞弊钻石理论的分析与讨论
干胜道 等‖上市公司财务资助:现状、动机与治理——以上交所为例
王文兵,王立彦,干胜道 等|长期股权投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问题分析

马永义‖资产减值相关焦点问题评析
马永义|新收入准则与新租赁准则:对照式解析
马永义|新收入、金融工具及租赁准则下资产负债表的填列规则

伍中信, 魏佳佳‖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伍中信 等|“三权分置”下财产性收入扶贫模式探索与创新
伍中信|大“家”垂范   玉“澍”林峰——纪念葛家澍教授诞辰百年
伍中信|产权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恰当表述

张庆龙, 方汉林‖企业司库管理体系设计的关键要素分析
张庆龙, 方汉林‖中外企业司库管理:比较与启示
张庆龙 , 张延彪|企业司库管理体系建立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基于组织身份变革和资源基础理论视角
张庆龙 , 张延彪|财务转型视角下的企业司库管理研究
张庆龙 等|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与信息化关系的历史演进——基于信息技术二重性理论分析
张庆龙 等|内部审计数智化转型的动因研究
张庆龙 等|新时期内部审计创新之路:从数据审计到智能审计
智能财务研究·名家论文12篇:《财会月刊》张庆龙论文集(2020-2021)
张庆龙 等|财务机器人规模应用与会计人员工作不安全感
张庆龙|智能财务的技术原理分析(系列之十二)
张庆龙|智能财务的应用场景分析(系列之十一)
张庆龙|智能财务研究述评(系列之十)
张庆龙|智能财务七大理论问题论(系列之九)
张庆龙|以数字中台驱动财务共享服务数字化转型(系列之八)
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系列之七)
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动因与技术影响(系列之六)
张庆龙|数字经济背景下 集团财务组织架构转型趋势分析(系列之五)
张庆龙|财务数字化转型始于共享服务(系列之四)
张庆龙|集团公司会计数据管理的现状分析(系列之三)
张庆龙|论下一代财务的思维特征(系列之二)
张庆龙|下一代财务:数字化与智能化

王建勇, 陈瑞琛‖对恒大危机的分析与反思
高明华 ‖ 区块链技术下审计模式、审计冲突及审计质量提升
薛伟|金砖国家的税收风险分析——基于税收协定和税收营商环境
薛伟|数字经济下的增值税:征税机制、避税问题及征收例解
李诗 等|比亚迪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政府补助视角
刘用铨|基于业财融合的PPP政府方会计解析——对第10号政府会计准则的解读
高明华 等|贵州茅台捐资事件的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分析
陈菡 等|拼多多的崛起路径与创新机理

张为国 等‖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发展前景的谨慎估计
张为国, 薛爽, 王浩宇|从G7影响力工作组报告看可持续披露的发展趋势
国际会计准则·名家论文9篇:2021年《财会月刊》张为国论文集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下)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中)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上)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三:业绩报告(下)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三:业绩报告(上)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下)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中)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上)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国博弈

沈洪涛 等‖基于风险视角的ESG评级价值相关性再思考
贺宏‖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进展、评述与思考
许金叶 ‖ 管理会计加工与报告
许金叶 ‖ 管理会计确认与计量
许金叶|管理会计原则:性质、目的、行为
许金叶|管理会计性质、边界与体系
许金叶|管理会计理论如何形成
许金叶|管理会计是科学还是艺术
许金叶|时间:贯穿管理会计理论的主线
许金叶|管理会计理论的使命
王凯, 李婷婷‖ESG基金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王凯 , 张志伟|国内外ESG评级现状、比较及展望
张敦力 , 王沁文|“包庇”抑或“蒙蔽”——由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反观独立董事问责之困
杨世忠, 陈晓梅, 尹美群|对新一轮《会计法》修订的思考
杨世忠 , 谭振华|新中国自然资源核算70年:一个会计框架式综述
孙芳城, 蒋水全, 尹长萍|长江流域环境审计协同治理:一个理论框架
高军,薛爽,李志刚|新股低价发行:机构投资者“抱团压价”还是“选美博弈”——以上纬新材为例
薛爽|法制环境变迁与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
李若山|供应商评估制度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改善——以TB集团年报审计为例
李若山|试论新经济、新业态的审计技术
徐玉德 |新时代财会监督论
徐玉德 , 李化龙|公共风险视角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逻辑
徐玉德 , 李化龙|公共风险转化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现实路径
徐玉德 , 董木欣|数字政务建设整体性治理模式、 架构分析与路径选择
徐玉德 , 陈旭|警惕资本无序流动 强化资本市场科技创新支持
王文红 , 刘浩|叙述性报告信息质量特征最新发展——基于对管理层评论的分析
彭子频 , 叶建芳|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的合并范围研究——以天夏基金为例
曾雪云 , 张舒铭|Prosper商业模式的“双刃剑”效应——兼论社区自治与风险隐患
智能财务研究·名家论文4篇:《财会月刊》张敏论文集(2020-2021)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潘红波 等:产业政策与要素市场失灵——基于有为政府的视角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 等:新文科背景下的商科学生项目制学习方法——以智能会计专业为例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陈俊 等: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的探索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汪方军 等:激励与企业创新:综述与展望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万良勇, 李宸: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效率的双重效应及门槛特征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 等:企业集团业绩考核的智能化转型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应千伟 等:外部监督与国有企业经营效率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潘红波 等: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智能财务十大热点问题论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金若 等:信息披露视角下的商誉减值会计准则改革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刘启亮 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杜兴强等:宗教影响与公司行为综述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张敏:企业财务智能化 要素·路径·阶段
智能审计研究·名家论文11篇:2021年《财会月刊》程平论文集
程平 , 俞津|基于RPA的应交税费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赵新星|基于RPA的应付账款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毛俊力|基于RPA的审计抽样软件机器人研究
程平 , 聂琦|基于RPA的主营业务成本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钱涂|基于RPA的函证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罗梦晴|基于RPA的货币资金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徐涵璐|基于RPA的长期资产循环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黄鑫|基于RPA的应收账款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胡赛楠|基于RPA的职工薪酬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陈奕竹|基于RPA的会计分录测试风险评估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 詹凯棋|基于RPA的初步分析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热点案例透视·名家论文6篇:《财会月刊》韩洪灵陈汉文论文集(2020-2021)
韩洪灵 , 陈汉文 等|庞氏分红行为的界定、判别与监管——恒大集团分红现象引发的思考
韩洪灵, 陈汉文 等|数据伦理、国家安全与海外上市:基于滴滴的案例研究
韩洪灵, 陈汉文 等|正义抑或伪善:资本市场吹哨行为正当性研究——德勤员工举报事件引发的思考
国企财务研究·名家论文5篇:2021年《财会月刊》李心合论文集
李心合|国有资本出资者财务监管问题研究
李心合|会计监督与财务监督概念的裂变与解析
李心合|国有企业财务决策机制的特殊性研究
李心合|主流企业财务目标函数解析与国有企业财务目标函数重构
李心合|企业财务研究的错位与矫正
会计理论研究·名家论文15篇:2021年《财会月刊》杨雄胜论文集
杨雄胜|东方文明与会计
杨雄胜|西方文明与会计
杨雄胜|现代会计实践透视
杨雄胜|现代会计理论发展
雄胜|会计的全方位透视
杨雄胜|会计的“星空”与“内心”
杨雄胜|会计情怀何处寻
杨雄胜|东西方会计源头精神探索
杨雄胜|会计本质问题再认识
杨雄胜|会计本质问题讨论
杨雄胜|论会计应文明而演进
杨雄胜|论会计之文明背景
杨雄胜|会计研究的价值取向与思维范式
杨雄胜|现代会计功效的现实背景与观察视角
杨雄胜|现代会计研究的理论起点
王立彦|问责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考评应用
张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经验与启示——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框架
樊行健 , 李慜劼|智能财务标准规范建设的前置性研究
李晓冬 , 马元驹|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逻辑机理与路径构建
黄冰冰,马元驹,戴德明|利润确定的变迁与启示
马元驹 , 黄冰冰|论利润贡献率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马元驹, 李晓冬|国有四大银行半年报让利信息披露质量探析
荆新 , 丁鑫|基金会计之原理、演变与建制 ——基于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领域
谢德仁|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十问
刘勤|智能财务中的知识管理与人机协同
孔东民 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企业商业战略
郝玉贵|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特色”的融合教育目标与实现路径
白晓红|法律视角下审计证据短板与完善路径
刘国英 , 周冬华|IASB概念框架下数据资产准则研究
袁亮亮 , 罗党论 等|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发展与挑战——来自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
贾康 等|海南自由贸易港财税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贾康|论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创新发展
徐少春|会计的本质就是“真实”——会计管理的变化、趋势及其本质
王爱国|再论智能会计——兼谈智能会计的科学属性
张志强|公司破产风险的定量模型及其应用
张志强|实践走到理论前面了吗——以金融理论与实践为例
张志强|论普通债券的价值评估
刘志远 , 官小燕|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险中求胜”的财务逻辑

周华 , 戴德明 等|国际会计准则的困境与财务报表的改进

胡耘通|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协同监督路径研究
刘静 , 蔡春|审计结果公告对审计移送处理效率的影响研究
蔡春 , 杨肃昌 , 胡耘通|关于审计法(修正草案)修改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胡玉明|管理会计的本质与边界

王永海|再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基于系统论和过程理论的功能—结构分析

汤谷良 , 张守文|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与财务管理转型方向

名家评书|继往开来•系统探索•痛点突破•守正创新——兼评陈汉文教授《审计》一书

刘晔 , 张训常|宏观税负与企业生存——基于生存分析方法的研究

万仁新 , 唐国平|复式记账借贷符号奥秘的训释

杨志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角色及其民事责任问题

胡明霞 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成因及治理对策
胡明霞|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探析

付磊 , 陈杰|部门会计制度演变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黄伟 , 徐莉萍 , 辛宇|“母弱子强型”控股集团债券信用评级主体错配——基于华晨集团的案例分析

崔学刚 , 王蔚桐|会计吹哨:公司治理机制重大创新

曹玉珊 , 陈哲|企业信息资源资产化问题再探——基于信息资产分类的视角

雷宇|从审计内容拓展看审计学科和专业建设

杨有红 , 蔡婷婷|空转贸易的动机、后果及对策

叶康涛|业财融合:从财务动因到业务动因

张先治|财务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反思

田昆儒|在历史坐标中认识新中国会计的发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作

李长爱 , 刘襄生|地方高校会计学高层次教师资源区域共享:思路及实施

刘波 等|医院财务智能化转型路径探析

孙永尧|大内部控制观研究

郝颖|董事会治理如何影响混改国企的绩效

蔡昌 等|数字经济征税规则:基于GoDaddy特许权使用费跨境交易税案
蔡昌|新时代税收筹划方法论:普适方法与操作技术
蔡昌|新时代税收筹划方法论:理论逻辑与框架构建
蔡昌 等|平台经济的税收治理难点与治理方略

陆正飞 , 李慧|同行业企业收入确认政策差异的成因及影响
陆正飞|商誉减值与摊销:该选择谁——基于准则演进与文献回顾的认识

余明桂 等|支持型股权质押、 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

宋建波 等|数字经济时代提升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探究
宋建波 , 荆家琪|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垄断问题及反垄断规制

林钟高|非结构化信息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会计信息估值与治理功能

龚凯颂|论估值模型的逻辑与演化
龚凯颂|论资产负债表模型的应用

刘启亮 等|罚当其罪抑或罚不当罪:五洋债审计师的民事责任分析

葛家澍|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概念、 作用及改进(下)
葛家澍|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概念、作用及改进(上)
葛家澍 , 王光远|卢卡·巴其阿勒及其对世界会计的历史贡献
葛家澍|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下)
葛家澍|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中)
葛家澍|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上)
魏明海|公司财务研究的五大陷阱——根植于中国实践的思考
陈晓芳 等|新时代新商科的内涵及“多维度协同”培养体系改革
唐衍军, 蒋尧明|论“四跨”融合下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
杨涛, 辛清泉|高校智能财务系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一)

苑泽明 等|“一带一路”概念股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