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遗忘奴役,就丢了自由

2017-04-13 康慨、杜庆春等 纸城

编辑/日京川

对话CONVERSATION


《地下铁道》这本书通过讲述美国的奴隶制,进而让人思考——“一个人为什么需要自由?”。我们经常会把美国历史从独立人权讲到平权法案,特别轻松地说美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好的民主制实验的结果,而这部小说它让你面对奴隶制,从而让你思考自由是什么,人为什么需要自由,明白那个奴隶的感觉其实不是一个隐喻的历史,不是一次抒情,而是人类最真实的历史,而且是通过美国的历史构造来获得的。

—杜庆春



 《地下铁道》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


历史的归历史,人性的归人性

 

康慨(本书译者):《地下铁道》对于怀特黑德来说是一个创作上的突破。他从1999年出道后的第二年,就想要写地下铁道这样一个故事,但是他等了16年。他以前写的小说,除了有自传性质的《萨格港》之外,都是比较实验性,也很杂,有的时候更像类型小说,吸血鬼,僵尸,科幻……有时是非常炫技的,所以评论界说他文学才华非常高,甚至把他比作新的托马斯·品钦。但也有一些批评,认为他从来不愿意直面种族问题。而他在《地下铁道》中终于直面书写了种族问题。

 

梁鸿:一个好的导演或者作家或者从事艺术的人,他一定要祛蔽,他要把遮蔽在那些大型话语、意识形态话语背后的东西重新展现出来,这是一个作家基本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怀特黑德是在完成他自己。他要通过这本书找到自己的历史,因为这个历史跟他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作家也面临这个问题,你怎么样通过你的书写去找到你自己,既包含你的身份,也包含你在这个身份里的历史的存在和你同类的状态。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By Sophy Hollington


《地下铁道》中地下逃离通道和地上生活的巨大反差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意象。这个地下通道携带着历史的因子,里面包含了血腥,暴力,解放,地上残酷,地下温暖。此外,作为一名作家,怀特黑德并没有局限于黑奴历史本身,而忽略了对人性的探讨。在女主人公科拉逃跑的过程中,不单单有白人对黑人的迫害,也有黑人相互之间的伤害。怀特黑德没有回避这些人性灰暗面,他并没有将善恶对立,而是比较混沌和驳杂地来处理这个关系。在这一点上,怀特黑德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小说家,有对人性的观察。

 

最暴力的时候,他把眼睛转到别的地方

 

康慨: 在此之前的两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题材的小说,一部是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另外一部是托妮·莫里森的《宠儿》。这两部小说的特点都是正面让人感受黑人奴隶史的残暴和血腥。《宠儿》是1987年出版的,作者莫里森就为自己的写法辩护:我一定要撕去奴隶制暴力上面的那一层面纱,我不要再让那些白人心安理得地过日子,让他们知道这种疼是怎么回事。

 


今年在《地下铁道》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颁奖词里也特别说到,这个小说把现实主义和寓言结合在一起,把奴隶制的残暴和逃跑的戏剧性放在一块,然后用它来诉诸当代的美国。他自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我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奴隶制上的好多邪恶我都不知道,上学时学的历史课文里,好多东西都跳过去了,比如说一下子就到了内战和林肯,之前奴隶制的残暴都不讲,接着把南方重建和种族隔离这段跳过去了,一下子到了马丁·路德·金,到了民权法案。他觉得美国人也有一种集体潜意识,不愿意面对自己历史当中这些不好的地方。

 

而怀特黑德用第三人称写作,又时刻保持一种相对冷漠和超然的态度。有一篇评论在《新共和》上发表,说怀特黑德把这一层面纱合上了,写到暴力的时候,比如说四个人轮奸了女主人公,他是这样写的:“科拉初潮而花开的事为人所知后没过多久,爱德华、泡特和南半区的两个工人便把她拖到了熏肉房后。要是有谁看见或听见,他们也没干涉。伶仃屋的女人们给她做了缝合。”就完了,《纽约客》有一篇评论认为,最暴力的时候,他把眼睛转到别的地方去了,而莫里森始终让眼睛不离开暴力的场面。

 


怀特黑德自己也总结过自己的写作规则,其中有一条就是:一定要学会“杀死你的爱人”,意思就是不要爱上你笔下那些优美流畅的句子中温柔的颤音,写出这样的句子一定要把它消灭掉,能够用一个字说清楚的,坚决不要用三个字

 

对历史的讲述不能总停留于回忆

 

杜庆春:《地下铁道》这本书既不限于美国史,又不限于黑人史。可以看到作者有非常强的野心。而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觉得这个小说对中国自己如何看待历史有非常大的启发。有的时候历史的伤疤好像不能碰触,一方面是因为太疼,另一方面因为有一些禁忌。而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想象力的技术不够,而这部小说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它的技术很高,这个技术一方面是文学修养,另外一方面是知识结构和学术训练。

 


《归来》剧照


前不久看万方写的话剧《冬之旅》,包括前年张艺谋拍的严歌苓的《归来》,我觉得我们自己对历史痛苦的回忆,还是属于非常私人的简单判断,而叙述技法上有很多欠缺。试图把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叠加为十几年来讲,不光光需要个人记忆,还有很多知识结构,叙事技术上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究。美国作家的这些书,其实并不回避自己创作的技术,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心态。

 

了解奴隶制是为了如何面对“自由”

 

杜庆春:回到文学,对于大众读者,这本书通过讲述美国的奴隶制,进而让人思考——“一个人为什么需要自由?”。我们经常会把美国历史从独立人权讲到平权法案,特别轻松地说美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好的民主制实验的结果,而这部小说它能够让你面对奴隶制,从而让你思考自由是什么,人为什么需要自由,明白那个奴隶的感觉其实不是一个隐喻的历史,不是一次抒情,而是人类最真实的历史,而且是通过美国的历史构造来获得的。这对于中国更广泛的阅读群体来说是很需要的,你其实获得了面对现实的勇气,面对中国现实的勇气。

 


本文整理编辑自《地下铁道》新书首发式讲稿

 

《地下铁道》

(美)科尔森·怀特黑德/著 康慨/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


点击标题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在IBM286上,王小波码出了“时代三部曲”

用世界的离散,讲述聚合

憎恨完700页的《尤利西斯》,你还是得佩服读过它的人

你以为兔子还会和乌龟赛跑吗?

我是好人,你是坏人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转载联系后台。

投稿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石川啄木  |  塔可夫斯基 | 小说开头 |时尚反叛者  | 蒂姆·波顿  | 梵高 | 香奈儿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爵士乐| 乔治·奥威尔帕蒂·史密斯| 今 敏 | 阿列克谢维奇 | 斯通纳 |闲逛台北独居生活赫尔佐格阿瑟·米勒小津安二郎李小龙希拉里赫胥黎普鲁斯特奈保尔汉德克小王子海明威旅行蒙田约翰·柯川伍迪·艾伦享乐主义卡尔·拉格斐卡斯特罗古典文学哈内克大都会原研哉纽约时报辛纳屈|点击以上关键词查看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