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淄博市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思路与策略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作者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魏培峰,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明,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鑫在《规划师》2017年第4期撰文,建设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修复城市水生态、实现雨洪利用和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和水生态方面对淄博市展开调研与分析,切实把握海绵城市的重点建设方向,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编制思路与规划策略,推动淄博市海绵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
[ 关键词 ] 海绵城市;编制思路;策略;淄博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4-0148-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魏培峰,赵明,王鑫.淄博市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思路与策略[J].规划师,2017(4):148-155.
一 项目概况
淄博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南依沂蒙山区,北临华北平原,东接潍坊,西与省会济南接壤,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沟通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的咽喉要道(图1)。淄博市域形态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以胶济铁路为界,以南大部分为山区、丘陵,以北大部分为山前冲积平原和黄泛平原。全市山区、丘陵与平原面积分别占市域面积的42.0%、29.9%和28.1%。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淄博市河流众多,据不完全统计,一二级支流共175 条,总长度为2170km。其中,骨干河道共10条,呈 “六纵四横”布局,“六纵”是沂河、孝妇河、淄河、东猪龙河、涝淄河和乌河,“四横”是黄河、小清河、支脉河和北支新河。此外,还有众多的人工渠道、排沟及大、中、小型水库,以及若干湖泊。
淄博市现辖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临淄区5个市辖区和桓台、高青、沂源3个市辖县,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 个省级文昌湖旅游度假区,面积为 5965km²。淄博 5 个市辖区呈“T”字型分布,城乡交错,布局舒展,形成组群式城市。
本次规划范围(即中心城区范围)由5个市辖区组成,位于“中心凸显、十字展开”城市发展格局的核心地带,是未来淄博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图2~图4)。
二 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
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而且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城市不论规模大小,有水则灵,有水城市才有可能繁荣。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水作为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素介入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水为切入点,从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和水生态方面展开调研与分析,能切实把握“水”这一城市发展要素的现状情况,为淄博市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提供切实的依据。
(一) 水资源情况分析
(1) 本地水资源短缺。
虽然淄博市河流众多,仅规划范围内的骨干河流就有孝妇河、淄河、东猪龙河、乌河和涝淄河,但是均为雨源型河流,大气降水是淄博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且河流洪枯流量变化较大 ( 图 5)。淄博市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缺水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32m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9,供水形势紧张。淄博市供水设施不完善,供水管网老化,供水行业缺乏长远规划,加上城市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严重,农业用水匮乏,对淄博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
(2) 雨水资源利用不足。
淄博市一方面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尚无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大部分雨水直接排放到城市河道中,缺乏对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二)水生态情况分析
(1) 生态功能退化和多样性降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引发江湖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过度围湖造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加上河道工程中大量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导致河流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排洪渠生态脆弱,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剧了洪水灾害;不注意生态保护,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 采用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破坏了水循环系统。
因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是水泥,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减弱了地表原有的渗、滞、蓄、净功能,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城市健康的水循环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排涝沟建设达标率偏低。
排涝沟建设达标率不足 1/5,部分沟渠穿越农田、村居,现状沟底种植庄稼,排涝功能消失殆尽。
(三)水环境情况分析
(1)城市水体污染。
目前,淄博市中心城区部分河道水体存在污染现象,主要为合流制区域,由于未对其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进行有效截污,导致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道,对水体造成污染。
(2)初期雨水面源污染。
淄博市主城区降雨径流污染负荷水平较高,污染物浓度在降雨初期就可达到最高值,在雨后短时间内就会使水质迅速恶化。若未能解决雨水净化问题,将会对城市地下水、水库及河流水质带来影响。
(3)缺乏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措施。
中心城区有部分地区的排水管网覆盖不全面,污水难以有效收集和处理,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及工业污染源等直接排入附近水体,污染河道。中心城区内尚未进行污水资源化利用。
(4) 河渠断面硬化,快排模式导致河道蓄渗功能缺失。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采用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的规划设计理念,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加上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必涝,旱涝急转(图6);河渠断面的硬化导致河渠海绵体功能丧失,城市水体的吸水、渗水与净水能力不复存在,切断了地表水体与地下水体的交互作用。
(四)水安全情况分析
目前,中心城区排涝系统的主要问题有:①现状雨水管渠设计能力较低。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为0.5 ~ 1 年,现有沟渠断面较小、坡度平缓,排水能力较低,不能满足现行规范所规定的雨水管渠设计标准(图7)。②雨水管渠建设不完善。随着中心城区中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等边缘地带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造成了部分边缘地带的排水管网不能及时铺设,易出现内涝灾害。③“卡脖子”现象较多。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心城区内的部分排水明渠被改造成暗渠或暗管,还有部分明渠在穿越道路时以管涵代替桥梁,造成过流断面大幅缩小,形成“卡脖子”现象,影响强降雨时径流雨水的顺利排放,易使上游内涝频发。
虽然近年来淄博市对河道、管网与水库等防涝设施的建设力度一直较大,积水点、积水路段和积水区域也都逐年减少,但是从整体看,中心城区内依旧存在一些积水点,未能从本质上根除,排水防涝形势依然严峻。
(五)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淄博市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区内城市内涝问题和防洪问题带来的灾害风险亦随之增加。基于此,淄博市海绵城市建设应把“安全”放在首位,“安全”是雨水调蓄、雨水渗透、雨水利用等生态性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城市排水防涝和城市防洪问题。其次,从长远看,水资源仍是淄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短板,亟需加强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污水的再生利用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遏制平原地区地下水漏斗区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在目前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周边地区影响的双重压力下,淄博市海绵城市规划亟需加强水环境与生态修复,建设水质安全、环境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态环境系统,以支持淄博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淄博市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与规划思路
(一) 总体目标
在对淄博市“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规划确定了海绵城市编制的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重点通过4个系统规划以及对中心城区的合理单元划分,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构建新型的水系、绿地、道路和排水防涝建设体系,通过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将淄博市建设成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为总目标,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和提高城市水安全为多重分目标的海绵城市示范城市。
(二)规划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标,淄博市制定了海绵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图8),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海绵城市建设:
(1) 进行总体布局,构建自然生态安全格局。
从城市自身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 ) 本底特征出发,在确保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的同时,尽力保留城市内部与周边自然相融相间的格局,构建“山、水、林、田、湖”一体的自然生态安全格局。
(2)海绵城市系统规划。
开展由水环境系统规划、水生态系统规划、水安全系统规划和水资源利用规划构成的海绵城市系统规划,全方位构建海绵体系,并注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之间的衔接。具体而言,在水生态体系方面,进行河流水系布局分析,选取最适宜的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对水生态进行保护和修复;在水环境体系方面,明确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及主要内容,并明确水污染总量控制消减方案;在水资源体系方面,合理分析年内降雨分布和水资源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雨水资源化利用方案;在水安全体系方面,分析城市总体排水防涝格局,特别是山洪影响,明确城市积水点的空间分布,提出相应对策,合理控制城市竖向和排水防涝设施布局。
(3)海绵分区建设指引。
从海绵分区出发,针对不同控制分区,分析其空间条件和规划用地布局,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与水资源方面分解目标指标,构建淄博市的海绵系统。从河道生态岸线恢复、防洪防涝体系与雨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按海绵分区制定不同的海绵管控指标和控制策略,确保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实施。
四 淄博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规划策略
(一)总体布局策略
根据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功能及其他分布规律,淄博市可划分为南部山地旅游农林生态区、中部城市工矿生态区、北部平原农业生态区三种类型。淄博市中心城区属于中部城市工矿生态区,其主导的生态功能为生活服务。该区域需要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布局优化,加大城市土地调整力度,控制建设规模,加强绿地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消减污染物的排放量。
规划在结合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域“一核、一轴、五廊道”的立体化、网络式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和中部城市工矿生态区的生态保护要求的基础上,优化未来中心城区的生态布局,构建“四纵两横、两片多点、蓝绿交融”的中心城区自然生态空间结构。
(1)“四纵”为现状和已规划的南北向河流,分别为新区防洪河道、玉龙河、东猪龙河和涝淄河,是城市的景观河道,承担着城市的主要防洪责任。
(2)“两横”为济青高速景观河和南部排洪沟,起着联系5条南北向河流和构建水系网络的作用,同时也分担着城市的防洪责任。
(3)“两片”为东西两片:东片是指由四宝山生态公园和花山生态公园共同组成的东部山体生态片区;西片是指由黄土崖湿地、范阳河河滩湿地、孝妇河生态湿地连同唐家山生态公园共同组成的西部湿地生态片区。
(4)“多点”主要是指在主城区范围内分布的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承载体,包括人工湿地、公园绿地、山体和水库湖泊等。其中,人工湿地分别是黄土崖湿地、范阳河河滩湿地、孝妇河生态湿地、猪龙河昌国路生态湿地和涝淄河生态湿地;公园绿地包括人民公园、淄博植物园、儿童公园、青年公园、新华公园、齐盛湖公园和东猪龙河滨河公园;山体包括四宝山、花山、柳毅山和唐家山等;水库湖泊包括花山水库、隽山水库、大河南蓄水池和宝山湖等。
(5)“蓝绿交融”,即构建“连通”的城市蓝网和道路绿网:蓝网以孝妇河—新区景观防洪河道、东猪龙河—玉龙河和涝淄河为主进行构建;绿网主要沿高速公路构建大尺度线型景观和沿城市干道构建城市景观(图9)。
(二)海绵城市系统规划策略
1.水环境规划策略
水系建设以“治水”和“治岸”为着眼点,争取用3~5年的时间,理顺淄博市的主干河道骨架网络,调整、优化及完善河道体系,提高主干河道的引排过流能力,进而带动和促进排洪沟、排涝沟的整治。
(1)“治水”。
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在河流水系方面以清淤整治及生态修复为主:首先,按照河道整治的原则进行设计,即将河道底部按照基本平顺的断面进行开挖和保持断面的平整,以便于清淤;其次,在满足行洪、排涝的要求和两岸排洪渠、排水口排水的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水环境整治,同时保证岸线的安全;再次,清除河道表层腐殖底泥,减少有机质污染,避免河水与底泥二次交叉污染,合理布置断面,保证开挖深度,最大程度地清除河底污染淤泥;最后,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实现鱼儿回归,使水体、水边和岸滩、岸边富于变化。在水环境整治方面,力争通过河道清淤,扩展河道、增加过流面积等措施,达到“二年初见成效,五年不黑不臭,十年河水变清”,基本遏止河道功能退化,促进水系内水体交换,改善河道水质的目标。
(2)“治岸”。
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改变河道两岸脏、乱、差的现状;对河道两岸的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滨水区域,提高城市品位。
具体而言,规划对河湖、山体、湿地及田园聚落等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要素进行保护,并根据自然条件适当开辟可进入性开放空间,将开放空间与城市河湖自然空间有机结合,使市民能够亲近自然,构建人水和谐的城市空间。
规划构建生态型河道,该类河道大多流经鱼塘、农田与村镇等地,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目标,结合农田防护林带建设,提高河道水质状况。
岸线设计尽量选择在原状岸线或滩涂边界处,不占或少占河滩地,在保证不减少现状行洪断面面积的情况下维持原有河道的走向,不进行裁弯取直,尽量保持河道的天然状态。人工岸线按亲水式平台的方式处理,保证市民的视觉感官和嬉戏游玩的乐趣。在岸线管理范围边界外延15~20m,逐步拆除保护范围内的违章建筑。
岸边是水生物种的重要生存场所。因为各种水中、水边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所以要多采用沙子、抛石与石笼等多孔质的材料改造护岸。由于防洪(潮)需要,必须采用硬质、无孔材料护岸时,可以采用混凝土格子作为框架,填充石块等方法使河道岸坡保持透水,实现水环境的自然生态。在河道扩展和开挖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现有的水坑、废旧鱼塘及低洼地,营造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的多样化的河道水系空间。
2.水生态规划策略
(1) 开展河湖水面规划,注重城市水面的修复与补偿。
河湖水系不仅是调蓄城市雨洪的“大海绵体”,同时也是城市水环境容量的载体。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护河湖水域不被挤占,并适当扩大水域、湿地的规模;另一方面要通过水系整治、 生态修复与水环境保护等多种手段, 维持水生态环境的健康、良性循环。因此,在进行水面规划时不仅要从各个区域的水面率控制出发,同时也要根据各区域水环境质量的具体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向。
城市水面修复与补偿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尊重城市规划区内历史水面;符合城市地形地貌条件;符合区域水资源可供水量;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景观环境;注意水面修复与补偿可行性;以现状水面为基准,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进行补偿。
具体而言,可通过疏浚、连通和拓宽河道,恢复被侵占和填埋的沟渠、水塘等,新建或扩建城市人工湖库,以及新建开发园区、居住小区与景观公园等的景观水面等途径进行城市水面修复与补偿。
(2) 开展水系连通规划,形成生态水系。
基于现状水系基础,统一河道防洪标准,提升防洪排涝能力;通过水系连通合理配置水资源,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恢复河道水系的自然生态特色和增加景观文化功能,形成连接成网、运行高效,集防洪排涝、环境保护、游憩景观与特色滨水空间开发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水系。
为了形成水系网络的连通和衔接,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规划以水系治理为纽带,充分利用现有水系,营造城市水系景观,打造淄博市提出的“八河联通、六水共用、清水润城”的生态水系格局;重点建设孝妇河、东猪龙河和乌河等主干河流,以及文昌湖、孝福湖、新城景观水系等主要湖泊水面;在 2020 年以前,原则上不开挖新河道,待城市水质标准全面提升后,可根据雨洪调蓄、生态廊道控制与水系网络连通等要求,开挖新河道,形成河道水网。
(3) 合理利用河湖水系岸线,推动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规划结合水体特征、岸线条件和滨水区功能定位等因素确定岸线的使用性质,并按照城市长远发展需要为远景规划的取水设施预留所需岸线。
一般来说,生态性岸线往往支撑着大量原生水生生物,维系着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以生态功能为主的水域尤为重要,应按照“优先保护、能保尽保”的原则划定,将具有原生态特征和功能的水域所对应的岸线优先划定为生态性岸线;生产性岸线坚持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划定,确保深水岸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由于生产性岸线易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应尽可能提高使用效率,缩短生产性岸线的长度,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相关工程设施的生态性和观赏性;生活性岸线根据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居住、公共设施等用地相结合的情况划定,突出景观休闲功能(图10)。
(4) 采用多种措施,推动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
①底泥生态修复。主要借助微生物直接分解有机污染物,进行底泥氧化,在底泥的表面 ( 泥水界面 ) 形成一层氧化膜,降低底泥中有机碳的含量,强化底泥对上覆水体有机物分解的能力,促进底泥营养盐分的释放,加快藻类生长和水体复氧,进而推动好氧微生物区系的建立,实现生态修复的良性循坏。
②水体生态修复。水体复氧是生态修复的首要步骤。具体而言,水体复氧可以利用水车式增氧机进行曝气增氧,在有条件的地带可修建橡胶坝营造人工水位落差,促进水体流动和水气界面的物质交换。在此基础上,通过向水体中投放特效微生物菌落、生物促生剂等措施进行水体生物修复。另外,需增加河道环境用水量,改善河道水环境状况,促进水体的生态修复。
③岸线生态修复。河岸带植被恢复是岸线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河岸生态缓冲带是介于河道和河岸之间的生态过渡带, 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在建设中,河岸生态缓冲带尽可能采用多孔渗水路面,植物采用本土树种, 建立乔、灌、草相搭配,功能完善的河道天然植被带,发挥其生态功能。其二,对河岸护坡进行生态修复,采用木桩、竹笼与卵石等天然护岸材料,将河岸建造成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并在护岸上种植水生植物和其他植物,营造柔美的生态岸线,使其集防洪、生态、景观和净化水质等功能于一体。
④湿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湿地是天然的“海绵体”,能够储存来自降水、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同时,也是净化生产、生活污水的天然“过滤池”,能够清除土壤中的氮、磷污染。结合中心城区的水系网络,未来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将再规划建设3处湿地,分别是孝妇河生态湿地、猪龙河昌国路生态湿地和涝淄河生态湿地。通过3个人工湿地的设置,在城市的外围建立起生态湿地系统,从城区上游对水质进行净化,上游的源头水、村庄的小量生活污水进入湿地后,通过湿地内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再流向城区。另外,还起到蓄存雨水、调蓄洪峰的作用。
3.水安全规划策略
(1) 完善排水系统,构建安全的城市防洪格局。
规划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的排水系统并满足防洪要求,按不低于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城市防涝设施的建设包括城市涝水行泄通道和雨水调蓄设施两部分。
①城市涝水行泄通道。当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已经饱和时,大量雨水需要通过地面排入河道。雨水行泄通道主要通过河道、排涝沟渠及部分道路实现。根据对现状管网、河道和路网高程的梳理,依据历年积水点分布、内涝风险评估结果和城区地形图等资料,提出基于区域排水考虑的道路竖向规划调整建议,并在此基础之上做好与周围地块、相交道路的高程衔接。
②雨水调蓄设施。在雨水管渠系统方面,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建成雨污管网系统,实现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的彻底分离 ( 图 11)。同时,根据城市地形地貌、道路竖向、河流水系与铁路公路等,参照各区县排水防涝规划,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共计 41 个。其中,在张店区划分 10 个排水分区,分别为范阳河、孝妇河、东猪龙河、玉龙河及南部排洪沟、新区防洪河道排洪沟、马家排洪沟、涝淄河、高新区东部防洪河道、淄东铁路以东排洪沟和乌河。在淄川区划分6个排水分区,使雨水通过管道排放到孝妇河、般阳河、七星河、范阳河和漫泗河中。博山区的雨水管网规划主要根据地形条件、道路规划、河道位置及现状管道情况等布置雨水管网,规划共划分8个排水分区,使雨水通过管道排放到范阳河、孝妇河、岳阳河和石沟河中。周村区共划分8个排水分区,通过管网改造使雨水通过孝妇河、涿河、米河及淦河进行排放。临淄区共划分为9 个排水分区,根据地形条件、道路规划、河道位置及现状管道情况等,规划遵循尽可能在管道较短和埋深较浅的情况下,使城区内所有雨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到河道内的原则布置雨水管网,使雨水主要通过淄河、乌河和运粮河 3条排水出路迅速排放出去(图12)。
(2) 以控规为依据,分期治理,加强对内涝积水点的整治。
在内涝积水点治理方面,以各区域的控规为依据,在详尽的现状调查基础上,合理区分内涝原因,坚持源头防治和工程改造并重,坚持传统方案和新理念互补、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并重。根据地势特点,内涝整治应实行“完善系统、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泵排为辅、蓄水利用”的策略。同时,针对内涝整治工程的复杂性,很多内涝点难以一次性解决的现实情况,分为临时工程、近期工程和远期工程3类,分期逐步进行内涝点的治理,并根据每处积水点的积水原因提出具体的整治意见。
4.水资源规划策略
(1) 构筑城市水系“网络”,推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淄博市作为老工业城市,水源短缺和水污染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规划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从解决水源和治理污染问题入手,通过增设河道、调水、引水和水网配套等水系联网工程,构筑城市水系的“网络”系统,让水在“网”上流动起来,实现区域地表水、矿坑水与中水等水资源之间的联合调度,统一配置,调剂余缺,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资源潜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对水体进行生态保护。采用多种手段,对水质进行净化,如加快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改善、保持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有机联系、对水系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滨水区的建设、开发等,改善城市的水系环境。水系网络形成后,通过地形处理,纵向河流的上游水可以通过横向水系进行分配,流向下游。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也能通过泵站等设施分别分配至多条河流上游,流至下游后重新收集处理,形成整个水流域、水网的补水循环。
(2) 开展水质保护,推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质是水系功能发挥的重要保证,由于水质下降导致水体功能改变,将影响水系资源的正常、持续利用,特别是饮用水源的污染形成的水质型缺水,将影响水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因此,水系规划必须把水质保护作为重点内容,特别是对于水体现状水质不能满足规划功能需求的,应采用动态水网、生态湖、生态湿地和水生植物培植等新治理措施与方式对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与利用。例如,针对规划区东南部煤矿资源已近于枯竭的情况,在矿坑闭坑前,要封堵煤矿开采期间开钻的减压孔,加强岩溶水串层污染的预防和治理,避免被污染的河水通过污染土壤渗入地下,污染浅层地下水,威胁深层地下水的安全。
(三)海绵城市分区控制策略
海绵分区是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衔接总体目标和地块指标的关键工作环节,通过合理划分海绵分区,分区、分类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策略,进行指标分解。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解决的问题,设置各项要素,通过层次分析法,加权平均后进行分区。
具体而言,淄博市海绵城市管控分区结合城市行政分区,以水系、河道与流域边界范围为依据,结合防洪排涝规划中的雨水系统排水分区,同时以淄博市排水管网的走向为基础,结合中心城区的地形、水系、排水分区及路网等资料,根据区内地形高低、汇水面积大小与现状雨水管网等因素,以河道、沟渠与河流水系为边界,并充分考虑到控规编制单元的界限。以排水分区为单位,将规划区细分为25个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分区面积在362.9~2220.6hm²之间 ( 图 13)。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各分区的海绵城市管控建设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图 14)、水系生态岸线比例、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下沉式绿地率和透水铺装率等。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4期
《淄博市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思路与策略 》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3】中心城区 E 类用地中的廊道空间生态规划方法
【PM】基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半城镇化地区城市更新模式研究
【专题研究1】“互联网 +”引领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探究 ——以陕西省礼泉县官厅村为例
【专题研究2】传统村落综合规划的编制与思考——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山门村综合规划为例
【专题研究6】民宿开发: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策略
【专题研究7】淮盐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 地域化路径
【PD】城市边缘地带空间与功能发展模式 —— 以南宁市安吉花卉公园片区发展策划为例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