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64 : 菩薩所修十回向法门的第三个:等一切佛廻向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三等一切佛廻向

佛子!云何为菩薩摩訶薩等一切佛廻向?

金剛幢菩薩讲完了前面的偈頌之后,隨卽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甚麽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等於一切諸佛所修的迴向法門呢?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順修学去來現在諸佛世尊廻向之道。如是修学廻向道時,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无諸过失。广大清淨。欢喜悅乐,離諸憂惱。心意柔輭,諸根清涼。

金剛幢菩薩說了上面的徵詢之后,隨卽作了如下的解释。他說:諸位在坐的佛弟子!你們可知道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修等一切佛迴向法門的这位大菩蓬,他是隨順著諸佛的教导,修学三世諸佛所修的迴向之道。卽是过去佛所修的迴向之道,現在佛所修的迴向之道,以及未來佛所修的迴向之道。當他在修学这种迴向佛道的过程中時,他对於一切色——五尘,以及觸法、不论是好色壞色、好声壞声、好香壞香、好味壞味、好觸壞觸、是善法、是惡法,都不会引起他生出愛戀和憎惡的心思。菩薩安住於修学迴向之道,不被六尘的境界所轉,这就是所謂「人能轉境界,而境界不能轉人」的意思。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种程度呢?必須調伏六根,而使六根不隨六尘轉,六根六麈卽不能互应,不能合作,就生不起作用了。如此視若无睹,聽若不聞,如如不勤,又怎能搖动这位等一切佛迴向之道的大菩薩!所以他这時是「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但假如不調伏六根。任令六根六麈合作,便生起六識。这時它就作了你心的主人翁,一切由它馳騁支配。見色迷色、聞声著声,如是儘在六尘中奔波往來,愛憎之心,不能自觉,无明煩惱,常伴左右,終此一生被境界所轉。有了愛憎之心,怎能得到自在?現在我們知道菩薩之所以能心得自在的原因,就是他能不动心。不动心,就不生憎愛,就能心得自在。「自在」兩個字的含意,包括了看得破、放得下、不著、不偏、不动心念、不为七情所轉、不被五欲所惑。若六根安穩,則心恒清淨,意常欢乐,身体柔軟泰然,举止安祥和悅。对人接物,无一不令人乐於親近,沒有絲毫的憂愁煩惱。

这位修等一切佛迴向的大菩薩,因为心得自在的緣故,所以他已離諸过失,无过咎可說了。他的心境爽朗,如广大虛空般的清淨。欢喜悅乐的情緒,充滿了他的身心。一切的憂愁苦惱,都如輕烟般消失在他豁达的心胸中。他因而心意調柔綿軟,諸根極端清涼,決无熱惱的現象生起。菩薩恒常在这种境界中,永不改變。一切欲念也永不再生出來。不像一般凡夫,情緒不自在的時侯,就发癲发狂,甚麽壤事都做得出來。平時見不到的眞面目,一齊現出,令人畏懼,深恐逃之不及。菩薩修道,遠離了过失與憂惱,恒在常、乐、我、淨的三昧之中。他不入色、声、香、味、觸、法的境界,不僅不被六麈的境界所轉,更能轉六麈的境界,进而得到六根互用的自在。好像眼根本來只能观物,現在又可以見、聞、嗅、嘗、觉、知,这個眼根就能有其他五根的作用了。耳根也是这样,鼻、舌、身、意諸根,都是这样,各具六根的功能。

原先六根只有六用,現在一旦六根互用,頓增至三十六种功用了,这豈是一般凡夫想像得到的事!这种境界,謂之收攝平等无二,对六麈不生分別,沒有美醜、香臭、好壞种种的區分,这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觸、法,也就是「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麈流」,得到了法性的自在无礙。这种不可思議的妙用,可惜我們凡夫沒有得到。就糊里糊涂的,見到如自己心意的六麈,立刻就生出愛心、戀戀不捨。見到不合己意的六麈,就生憎心,遭惹煩惱,完全被六麈所轉。这好譬喩同時有許多人聚在一塊兒,所吃的东西是一样,但各人所感受的味道就不同。同看一样的东西,各人愛好的地方也不同。同聽一样的声音,各人的感觉也不同。看花賞月,各人的心情不同。种种类似的境界,各自的反应不一样。而獨執一面。这並不是六麈会有各种變化,而是各自的主观作用,也就是因为有愛憎心,不得自在的緣故,因为不能逆六麈之流。

修等一切佛迴向法門的諸位大菩薩,他們就不会被六根六尘六識的境界所轉,因为他們不生愛憎。故心得自在。我們如果也想得到这种自在境界,就要常修梵行,持戒清淨,由戒_生定,由定发慧,然后就能达到「眼观形色內无有,耳聽尘事心不知。」的境界。所謂:見而无見、聞而无聞、嗅而未嗅、嚐而未嚐、觸而未觸、法而不法——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可思議的境界中过生活。

佛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安乐之時,復更发心廻向諸佛。作如是念:愿以我今所种善根,令諸佛乐,轉更增胜。所謂不可思議佛所住乐。无有等比佛三昧乐。不可限量大慈悲乐。一切諸佛解脫之乐。无有边際大神通乐。最極尊重大自在乐。魔大究竟无量力乐。離諸知觉寂靜之乐。住无礙住恒正定乐。行无二行不變異乐。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就是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这位大菩薩,當他獲得像上面所說的清淨自在、无有憎愛、无有憂惱的眞实之乐的時候,他深深感到这种安乐是諸佛所賜予的。他为了恭敬尊重諸佛,感激荷恩諸佛,故愿意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功德,迴向十方諸佛,以增佛乐。其实諸佛无一位不是福德具足,功行圓滿者,这祇是表示菩薩的虔誠懇切的眞实之心而已。諸佛本具有殊胜之乐,如今菩薩將所种善根廻向諸佛,使諸佛的佛乐轉更增胜。於是他发心迴向給以下十种佛所证得的快乐:(1)佛所修的,佛所住的这种不可思議的快乐。(2)佛所证得的无上三味,沒有可與这种正定相比的三昧之乐。(3)佛的慈悲是无可限量的,所以說不可限量的大慈悲之乐。(4)十方三世佛所修证的无拘无束、自由安祥的解脫之乐。(5)諸佛由於有清淨的智慧,獲得了广大无边的大神通,任運自在之乐。(6)諸佛的清淨自在,已达到登峰造極。而又最受人尊重敬仰的大自在之乐。(7)諸佛的十力,是广大而且究竟的一种大威德之神力,这种快乐,沒有能望其項背的。(8)諸佛又有能離諸知觉,超过見聞觉知,不入色声香味觸法的一种寂靜之乐。(9)还有住无所障礙住,恒常在正定之中禪悅之乐。(10)諸佛修行的功德圓滿,永絕了二行——見行和愛行,獲得金剛般若,住於不二法門的不變異之乐。以上十种佛乐。菩薩皆悉迴向,愿此种种快乐,都轉更增胜无量无穷的快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廻向佛已。復以此善根廻向菩薩。所謂愿未滿者,令得圓滿。心未淨者,令得清淨。諸波罗蜜未滿足者,令得滿足。安住金剛菩提之心。於一切智,得不退轉。不捨大精进。守護菩提門一切善根。能令众生捨離我慢,发菩提心,所愿成滿。安住一切菩薩所住。獲得菩薩明利諸根,修習善根。证薩婆若。

 金剛幢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用他所修的善根迴向給諸佛之后,接着又將他所修的善根,迴向給其他的菩薩。他所迴向的內容,包括自利利他。譬如他首先迴向的对象,就是那些曾发了大愿,到現在还沒有圓滿具足的菩薩。这位修等一切佛迴向法門的菩薩,愿意將自己所修的善根,迴向給大愿未滿足的菩薩,希望他們得此利益,早日遂心滿愿。其次就是有些菩薩,雖然努力不懈,但他的心还沒有得到眞正的清淨境界。那么,这位修等一切佛迴向菩薩,就把自己修積的善根功德,迴向給他,希望他很快就达到心地清淨的境界。再就是有的菩薩修十波罗蜜,还未究竟圓滿的,修等一切佛迴向的菩薩。就將自己修積的善根迴向給他,以便他早日圓滿,登上菩提彼岸。再者初发心的菩薩。心猶未十分堅固,修等一切佛迴向的菩薩,就將自己所修的善根迴向給他,帮助他安住其心,如金剛菩提心一样,永不退轉菩提觉道之心。於一切的智慧,一切的种智,也不会退轉。因为菩薩得到了迴自向他的利益,不特安住金剛菩提之心,且已达登地之上,证到不退轉了。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大菩薩,他修行的境界已达到八地的无功用行——又名大精进。神通妙用,任運自如,了达一切法,名守護菩提門一切善根。菩薩如是迴向。能令众生拾離我慢,发大菩提心,圓滿成就所发的大愿。安住於一切菩薩所住之处。獲得菩薩所有的明利諸根——信、进、念、定、慧。修习种种善根,令众生都证薩婆若,——一切智,終成佛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菩薩已。復以廻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所有善根,乃至極少,一彈指頃,見佛聞法,恭敬聖僧。彼諸善根,皆離障礙。念佛圓滿。念法方便。念僧尊重。不離見佛,心得清淨,獲諸佛法。集无量德,淨諸神通,捨法疑念,依教而住。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好像前面经文所說的內容,迴向於一切菩薩之后,接着又將他所修的善根,迴向給一切众生。他默默的祈禱說:我愿一切众生,本着他自己所有的善根,和我迴向予他的善根,就是最少最少的一點,也能令他們獲得胜利。在一彈指的時候,便能見到佛,聞到佛說法,同時也可以見到許多大德的賢聖僧,恭敬禮拜三宝。这些善根,都能令众生離開种种的障礙。乃至祇有少善根的众生,也同样離一切障礙,生起念佛的心。以深心念佛,沒有一時一刻不念佛。

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到圓滿究竟,不念自念」的境界,这就是所謂的念佛三昧,就达到「念佛圓滿」的階段。念法方便:菩薩在念佛方面,已得三昧。在念法方面,自然亦獲无量法喜,因他已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知八万四千法門,无一不是方便法門。无一不是不二法門。他用种种方便行使一切法,无一不遂心滿愿。念僧尊重:於十方的賢聖僧,憶念景仰,恭敬尊重,從不疏忽。他三念具足,成就了念三宝的功德,所以能不離見佛。常常見到諸佛,心中因此不生一切妄念。沒有了妄念,心就得到清淨。於是獲得諸佛所說的法,所行的法,所修的法,这都是因为心得清淨,才能獲諸佛法。如果心不清淨,則不能獲一切法。集无量德,淨諸神通;獲得諸佛无上法之后,一定要能修能持能行,才能得到利益。依法而行,則可積集无量善根功德。修清淨梵行,可得无上智慧。亦可成就无量神通。智慧與神通,都是由於修清淨行和念佛三昧而证得。众生受到菩薩迴向的大利益,把过去对佛法不明白的一切疑惑,現在都掃淨了,安住於諸佛所說教言,依法奉行,永不退轉。

如为众生如是廻向,为声聞辟支佛廻向、亦復如是。

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大菩薩,为一切众生迴向,已如前面的经文所說。对於二乘聖者——声聞、辟支佛,他也是这样为他們迴向。

又愿一切众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罗王等,一切惡处。增長无上菩提之心。專意勤求一切种智。永不毀謗諸佛正法。得佛安乐。身心清淨。证一切智。

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大菩薩,他最先以善根迴向諸佛,以表示报佛恩,然后迴向給其他发心的菩薩,再迴向給一切众生,再迴向給二乘聖者。現在他又以所修的善根,迴向給三惡道中受苦的众生。菩薩悲心切切,等念善惡众生。他說:愿意將我所修的善根,迴向給三惡道的众生,希望你們得此利益,永遠離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和閻罗王道等一切惡处,受罪的地方。得生善道,見佛聞法,增長无上菩提的道心。專一其心,精勤上进,求一切的种智,一切的道种智。永遠不毀謗諸佛的正法,得到和佛一样安乐。身心清淨,证得一切的智慧。

佛子!菩薩摩訶薩所有善根,皆以大愿,发起,正发起。積集,正積集。增長,正增長。悉令广大,具足充滿。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所有的善根,都是因为他所发的大愿而生起的。如果本來沒有善根的,后來发了大愿,而且力行。因为力行,未生的善根就令生起。发起就是力行。正发起,是離棄了一切过失,力行正道。積集,由於力行正道,就積集許多的善根。正積集,是說在行一切正道之中,包含了所有的善业,成就助成菩薩道行。也可以說由於愿力,攝此善根所成的諸胜行,令它不散失,故說積集,正積集。又因为愿力,攝此善根所積集的諸胜行,再生諸胜行,就叫增長。在一一諸胜行中,更生一切諸胜行,則名正增長。菩薩令这些善根,都能广大、具足、充滿。

佛子!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捨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无所著。以本大悲,处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淨道,无所障礙。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在自己家里,與妻和子女們相聚時,也不会稍稍忘卻菩提心。大乘菩薩常常示現平常人。有妻妾子女僮僕等。如登地菩薩,多示現轉輪聖王和國王、大富長者。有的菩薩示現凡夫,甚至示現惡人,其目的都是为了教化众生,隨緣示現,隨愿示現。所以菩薩有在家菩薩和出家菩薩。可以從服飾上區分。在家菩薩都是身穿华服,頭戴华冠,身佩纓絡。出家菩薩則是光頭圓頂,身披袈裟。袈裟又名福田衣,众生見着出家人就頂禮,就是見着福田衣,而向它求福,所以出家人要時時搭衣。搭衣是現出家菩薩相。從前清涼國師曾有兩句話:「体不損沙門之表,心不违如來之制」。因为身披袈裟,是佛在世時对出家人的規定。我來到美國弘法時,就发心一定要恢復如來之制,所以金山寺的男女出家人,不论天熱到何种程度,也一定是衣不離体,除了到洗手間和沐浴時才脫袈裟。

菩薩在家宅中,是指的在家菩薩,他雖然示現一位在家菩薩,有妻子僮僕围繞,但他並不为五欲所染,亦不曾暫捨菩提觉道之心。正念思惟:菩薩有大慈悲心,故能隨染无汚。有大智慧,能居於清淨之道。知捨相入实,離邪分別,而念法的实性。思惟諸法,一心求薩婆若的境界——薩婆若卽一切种智。又修一切羲理,悉皆通达成就之智,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无上之智。菩薩修学菩提觉道,求无上佛果,他的目的是为自己了脫生死,也度其他的人。得到解脫,达到究竟的境界。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門,善巧化度自己的六親眷屬,令他們得到如同菩薩的智慧,明了諸法的眞实理性,信念成熟,眞实解脫。菩薩雖然日日與妻子六親眷屬同住在一处,但他的心並沒有被五欲所著,親情所牽。他仍本著他往昔所发的大愿——悲心救度众生的愿心,與家族和睦相处。用大慈心,隨順妻子,彼此之間,相敬如賓、菩薩以这种柔軟的心,和諧的態度,居家处世,对於他所修的清淨菩薩道业,沒有一點障礙。

菩薩摩訶薩雖在居家,作諸事业,未曾暫捨一切智心。所謂若著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湯藥,澡漱涂摩,廻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业,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廻向薩婆若道。繫念思惟,无時捨離。

菩薩中的大菩薩,雖然生活在平常人一样的家族之中,所行所为的一切表現,无不是以智化情,以般若領导万行的。她從不曾稍稍捨離一切智心。菩薩在表面上看來,使这世界上的一個凡人。他的身体处於凡尘,可是他的心是超出凡尘的,这就像井里栽花不染尘,蓮花出汚泥而不染一样。菩薩日常的生活,好像穿著衣裳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或者有病吃藥的時候,沐浴、盥洗、涂香、運动的時候,飯后经行,月下散步,佛堂繞佛的時候。乃至顧盼俯視,不论是在走路、站著、坐著、或者躺著,沒有一時一处,他不注意檢點三业的清淨和威儀的。再如睡眠時,或假寐休息時,像这样每天生活的細節,出入往返,語默动靜,一切一切的表現作为,他的心里總是观照佛道,迴向薩婆若道——一切种智。他專一其心繫念思惟諸法的眞实道理,永遠沒有捨離智心的時候。

为欲饒益一切众生,安住菩提无量大愿。攝取无数广大善根。勤修諸善,普救一切。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決定趣於一切智地。終不发意向於餘道。常观一切諸佛菩提。永捨一切諸雜染法,修行一切菩薩所学。於一切智道,无所障礙。住於智地,愛乐誦習。以无量智,集諸善根。心不戀乐一切世間,亦不染著所行之行,專心受持,諸佛教法。

普薩为了想要利益一切众生,就常常精进修学菩提觉道,以完成他所发的大愿。安住,旣是不退轉或懈怠。菩薩所发的大愿,以利益众生为首,從不为自己著想。菩薩要攝取无数广大善根,所以他勤修諸善。諸善是包括大小善业而言,不揀擇善业的大小,不着眼於善业的对象,是否親疏,而是普救一切众生,本著无緣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平等救拔一切众生,今众生永遠捨離一切憍傲自滿的心,和貢高我慢的態度,以及放逸的邪行。放逸是众惑之根。憍为染法所依。慢能長淪生死。如果能離此三惑,其他的惑业都可離掉。菩薩得清淨心,決定趣向於一切智地的路上走。終久不会改變心意,再走上邪道。他常常观察諸法实相,正念思惟菩提觉道。永遠捨棄一切不清淨的雜染法——世間的有漏法。專一其心修行一切菩薩行道。勤求於一切有助智慧的增長之道,開大智慧,证得圓融无礙的智慧。菩薩断尽了一切煩惱,捨却了理事二障,而住於智慧之地——般若法門之地。他身心安乐,法喜充滿。專心愛乐讀誦大乘经典,修学上乘佛法。以这样无量智慧,積集无量的善根。心里不貪戀世間的五欲,亦不貪著世間的虛妄快乐,更不会沾染凡夫的汚行,也不執著於自己所修的行門。其心專一,深入諸佛所教的一切佛法,依法修行,依教行持。

菩薩如是处在居家,普攝善根令其增長,廻向諸佛无上菩提。

菩薩雖然这样與家族眷屬相处,但他仍然守護著自己的善根,不令散失。普徧攝受一切善根,令它增長,令它日漸成就。菩薩以这積集的无量善根,迴向於十方三世諸佛的无上菩提觉果。

佛子!菩薩爾時乃至施與畜生之食,一搏一粒。咸作是愿,當令此等捨畜生道,利益安乐,究竟解脫。永度苦海,永滅苦受,永除苦蘊,永断苦觉、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諸苦处,愿彼众生皆得捨離。菩薩如是專心繫念一切众生。以彼善根而为上首。为其廻向一切种智。

諸位佛的弟子!修等一切佛迴向法門的这位菩薩,他行布施功德,並不完全以人为对象,當他施飯食給畜生的時候,就是少至一搏或者一粒食,他都是发同样的大愿,決不因食物的多寡,而所发的愿望就有區別。他同样希望得到这點食物的畜生,能因他的愿力,而捨棄畜生的道果。而賴於他的迴向愿望,得到利益安乐,得到眞实究竟的解脫,迅速度过生死的苦海,永遠滅却一切苦的感受。受,是苦的自性,所以要滅掉,永遠除脫一切苦蘊。蘊是苦依,如五陰熾盛苦。永遠断絕一切苦觉。觉为苦相,也攝怨憎会苦,愛別離苦等。乃至一切諸苦所聚,如生、老、病、死、三苦八苦。苦行,是諸苦所行的罪业。苦因,为一切苦的起因,就是由心所起的諸惑。苦本,苦的根本,都是從貪欲而生。以及种种受苦的地方。那些是受苦的处所,就是三涂——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以及許多變異所依。以上諸苦,菩薩皆希望众生得到迴向的利益,永遠捨離这些苦難。菩薩像这样修迴向法,为的什么?菩薩不为自己求安乐,为的度脫一切众生,離苦得乐,所以他才專心繫念一切众生,菩薩为众生的利益,修集善根是他的第一件事。为了令一切众生,都得到一切种智,得到菩提觉果,所以他把所修的善根,为一切众生迴向,为一切种智迴向。

菩薩初发菩提之心,普攝众生。修諸善根,悉以廻向。欲令永離生死矌野。得諸如來无礙快乐。出煩惱海。修佛法道。慈心徧滿。悲力广大。普使一切得清淨乐,守護善根。親近佛法。出魔境界,入佛境界。断世間种,植如來种。住於三世平等法中。菩薩摩訶薩如是所有已集當集、現集善根,悉以廻向。

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这位菩薩,當初发菩提心時,他就普徧攝受所有的众生,修行种种的善根,以此善根,統統迴向法界众生。他迴向的目的,是想要令一切众生永遠脫離生死的矌野。意思是說这些众生,生時无所依处,死后也沒有归宿,生死兩途,都无著落,沒有辦法了这生死,所以用「矌野」兩字來形容。众生能永離了生死的矌野,自然是得到菩薩教化之益,能深信正法,知道修行辦道,进而就獲得十方諸佛无所障礙的快乐——不受任何事物所能擾乱的眞心快乐。

这時,一切众生无尽的煩惱,猶如大海,无形地断滅了。他們都出離煩惱的苦海。因为众生都明白要修学諸佛的法道。菩薩的慈愛心徧滿了法界,他悲心切切,愿力也特別广大,充滿虛空,普徧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清涼的快乐。守護自己所修的善根,也守護一切众生的善根,令一切众生都知道親近佛、親近法。自己也親近佛、親近法。出離天魔外道的所有境界。入於佛正知正見的境界。菩薩常行菩薩道,就是为了不讓众生入魔的境界。断世間种,世間种就是一切的染汚法。菩薩自己早已断尽了染汚,所以他教化众生,令众生也断世間的染汚法,更要断除世間法的种子。繼而要种植佛的种子。甚么是佛的种子?就是殊胜的智慧。智慧是要修積的,所以要修学佛道,等如栽培种子,需要勤加耕耘灌溉一样。如來的智慧,就是佛的种子。修学佛道,就是播种智慧的种子。菩薩住於諸佛所說的三世平等法中。於一切事理,不生分別的偏見,一切本着平等大慈。三世,是过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菩薩中的大菩薩,像这样把他过去所積的善根,將來应當積集的善根,和現在正在積集的善根,毫不保留,完全迴向給一切众生,迴向給无上菩提,迴向給眞如实際。

復作是念:如过去諸佛菩薩所行,恭敬供养一切諸佛。度諸众生,令永出離。勤加修習一切善根,悉以廻向而无所著。所謂不依色。不著受。无倒想。不作行。不取識。捨離六处。不住世法。乐出世間。

菩薩又作这样的观想:我要学过去諸佛和菩薩們所修行的行門,我愿意像他們一样修行。同他們一样恭敬一切諸佛、供养一切諸佛、親近一切諸佛、禮拜一切諸佛、讚揚一切諸佛。度一切众生,常对他們闡揚正法,接引他們離苦得乐,令他們永遠出離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恒常勇猛精进,勤加修習一切的善根。一切善根就是「諸惡莫作,众善奉行」,以此增長自己的善根。把自己所修積的善根,都迴向給一切众生,迴向无上菩提,迴向給实際。菩薩作这样迴向時,一點也不執著於自己所行的事,也不執著於我教化了一切众生。如不依著於色,卽不依著一切有形的物質,不執著於受蘊,不執著於想蘊。沒有顚倒的思想。不作意於行蘊。也不著於識蘊。色受想行識五蘊,都不著住。捨離色声香味觸法这六处的境界。遠遠離開这六处的誘惑。總之,菩薩決不留戀於五欲六尘之中。他的心念是遠離尘忿,獲得清淨的法乐,所以他不住世法而欢喜修行,乐於修出世間的佛道,乐於出世間,因为他知道世間上一切都是虛妄的。注:(应該是分在上,土在下,或忿坋)

知一切法皆如虛空。无所從來。不生不滅。无有眞实。无所染著。遠離一切諸分別見。不动不轉。不失不壞。住於实際。无相離相,唯是一相。如是深入一切法性。常乐習性普門善根。悉見一切諸佛众会。

修等一切佛迴向的大菩薩,他之所以不著於五欲六尘的种种境界,是由於他已知一切法都是像虛空一样,沒有实体,如幻如化,所謂法嗎,它祇是從緣无性,不知它從何处來,也不知它归何处去。它不生,所以才不滅。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实的,那有個眞实的体?旣然沒有眞实的体,又有什么可染著的呢。菩薩通达了法性本空的道理,遂遠離了一切分別的知見。任何境界也动搖不了他的正見,他更不会隨着境界流轉。不失不壞,菩薩能不著,卽是得无所得,那还会有失有壞的观念,所以他不失不壞。住於实際,見实成观,了諸法的眞实理体。实際卽是无相,心境寂靜,无任何相。離相就是離一切虛妄相,顯眞实相。无相是在理上說,因为諸法本自无相。離相是依據智上說。離取相卽不会为相所障,也就是无著无依,才能生出智慧之力。唯是一相,上句說明了无相離相,十相均離,接著說唯是一相。在文句的表面看,好像說祇有一相,其实一相的意思,也就是无相。「相」字,概括有十种,就是色、声、香、味、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共十种。菩薩对上面所說的这种道理,都能依教奉行,深入一切法性,契合法性隨相而修。以一攝一切,常乐意发大愿,修尽虛空徧法界,普徧一切法門,修積善根。十方三世諸佛他也能常常見到,而且常常親身參加諸佛的法会,聽諸佛讲经說法。

如彼过去一切如來善根廻向,我亦如是而为廻向。解如是法。证如是法。依如是法。发心修習。不违法相。知所修行,如幻如影,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因緣和合之所顯現。乃至如來究竟之地。

修等一切佛法迴向的大菩薩,他決心要学过去世諸佛所修的善根迴向。「我也要照著他們所修的方法而修迴向」,並以此善根为众生迴向。菩薩他自己思惟:我已经明白了所有一切法。我也证得了不可思議的妙法。我就是依照这不可思議的妙法修行的。我曾发下大菩提心,修習諸佛所說的不可思議的妙法。我雖已知諸法无相,修无相法,但我並不违背所謂法相,这祇是为了教化众生,假以言說而已。我知道如理修行,然而我並未執著能修所修,因为一切的一切,皆是如幻如影的,无有眞实。又像水中的月亮,鏡子里的影像,都是沒有实物,是因緣和合而生起。鏡子的本身,是一片明淨,物來則現,物去則无,必須因緣和合,才有所顯現。遵照这個道理去修行,終必达到圓滿究竟,成就佛的果位。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如过去諸佛修菩薩行時,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未來現在悉亦如是。我今亦应如彼諸佛,如是发心。以諸善根而为廻向。第一廻向。胜廻向。最胜廻向。上廻向。无上廻向。无等廻向。无等等廻向。无比廻向。无对廻向。尊廻向。妙廻向。平等廻向。正直廻向。大功德廻向。广大廻向。善廻向。清淨廻向。離惡廻向。不隨惡廻向。

金剛幢菩薩又称一声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就是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这位菩薩,他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該像过去諸佛修菩薩行門的時候,以所修積的种种善根,迴向給一切众生、迴向菩提、迴向实際。未來的諸佛,和現在的諸佛,他們所修行的迴向法,也是同样的。我現在应該向三世諸佛学習,如同他們一样发心,以我修積的善根,迴向給法界众生、迴向於无上菩提、迴向給实際。第一迴向:菩薩修習种种法門,以迴向为首,所以謂之第一迴向。胜迴向:菩薩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迴自向他,他的慈悲心量等虛空,超越了凡夫和小乘人修行的目的,祇求自了,所以說胜迴向,卽是胜过二乘聖者的迴向。最胜廻向:迴向法是最殊胜的,超出了因位。上迴向:最上的、獨出的迴向,故称它为上迴向。无上迴向:沒有比迴向法再高出的。无比迴向:沒有可與迴向法齊比的。无等等廻向:廻向的善功德,已到达極點,沒有可與它相比的,連沒有可比的也沒有了。无比迴向:沒有可以與迴向相匹的,找不到一個可以與它相提並论的,无对廻向:絕对的、无敵的迴向。尊迴向:最尊貴的迴向。妙迴向:不可心思、不可言詮的,諸之妙迴向。平等迴向:平等是称理无差,本着慈悲心平等視众生,以种种善根,平等迴向給众生,普徧饒益。正直迴向:以正直的心胸,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平等正直給一切众生迴向。大功德迴向:菩薩无德不備,以他修行的大功德,普徧迴向給一切众生。广大迴向:周徧法界的大愿迴向。善迴向:作种种善业的迴向。清淨迴向:以最清淨的心所修的清淨善根而迴向。離惡迴向:離開一切惡业,沒有一點垢染的迴向。不隨惡迴向:不隨惡境界轉移的迴向。從「尊迴向至不隨惡迴向」,这十迴向,都是表現菩薩自体的殊胜,善根功德,无一不臻上乘。

菩薩如是以諸善根正廻向已。成就清淨身語意业。住菩薩住。无諸过失。修習善业。離身語惡。心无瑕穢。修一切智。住魔大心。知一切法,无有所作。住出世法。世法不染。分別了知无量諸业。成就廻向善巧方便。永拔一切取著根本。

修等一切佛迴向法的这位大菩薩,用他修集的种种善根功德,正心誠意、正直无私、正念无邪的慈悲心、清淨心,迴向給法界众生、迴向无上菩提、迴向实際之后,成就了清淨的身、語、意三业。住於菩薩所住的果位,息滅了一切的过失,得到了眞正的无染无垢。修習一切的善业。遠離了身业的惡——殺盜淫。語业的惡——綺語、妄言、惡口、雨舌。心,卽是意,心裹也沒有一黠瑕疵和汚穢。意业的惡——貧、瞋、痴。如此三业清淨,勤修諸法,自然出生智慧,因位智慧是從清淨中所生。若有汚染的心,智慧絕对不能生出。修行,就等於修一切智。住广大心:心量广大如虛空,能包涵一切。能行大布施者,其心一定广大。肯行布施的入,貪瞋痴的心就少。凡貪心瞋心痴心重的人,他的心量一定狹窄,有己无人。菩薩又能知道一切法,沒有一個作者,也沒個受者。安住在正法的正念中,絕对不会再被世間法所染。分別了知无量諸业,菩薩清清楚楚知道,种种不同的、无有数量的业因业緣业果。把自己所成就的善根,迴向給所有众生,用善巧方便的法門,教化众生。接引众生,把众生從執著的观念中拔救出來,令他們永遠除掉執著的根。众生執著的根本,就是貪瞋痴三毒。

佛子!是为菩薩摩訶薩第三等一切佛廻向。

諸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修習的十迴向法中的第三迴向——等一切佛迴向。(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5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50 : 不被世間法所动搖,不被境界所轉變,是出世間法的要素

华严经淺释151 : 現在是末法時代-鬪爭堅固的時期,魔最喜欢的就是鬪爭

华严经淺释152: 欲令大乘法存在,必須讀华严、拜华严、修持华严、流通华严

华严经淺释153 : 從十方世界來的菩薩中選出的上首菩薩用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154 : 修道的人必須生生世世立功、立德、立言

华严经淺释155 : 誰能見到我的过錯,誰就是我的師父

华严经淺释156: 各方代表菩萨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功德和佛的境界

华严经淺释157:  菩薩所修行的廻向有十种之救護一切众生離众生相廻向

华严经淺释158: 行菩薩道一定要在众生的身上修,才能積聚所有的功德

华严经浅释159 : 修十迴向法門的菩薩以他所積修的种种善根回向众生

华严经淺释160: 以偈言分別頌揚第一种廻向法門的殊胜

华严经淺释161 : 以偈言分別頌揚第一种廻向法門的殊胜

华严经淺释162 : 菩萨所修十回向法门之第二迴向:不壞廻向

华严经淺释163: 菩薩以此修不壞廻向法門的力量廻向众生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