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博士分享:考博经历分享一二
来源:若海学社
作者:杨玲
我是杨玲,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15级应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今年九月,将前往复旦大学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今日写下此文,一方面,总结自己近年来的经历,希望给对未来选择迷茫的师弟师妹们提供些许帮助;另一方面,感谢每一位帮助我,鼓励我的你。
文章伊始,我先谈谈我为什么选择继续读博,其次,分享一下准备博士生考试过程的经历,最后,针对本人的经历,提一些小小的建议。
读博与否,个人选择问题?
人生的每一个节点,我们都面临很多选择,可是,我们又害怕做出选择。学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没有做出选择之前,似乎有无数的可能摆在你面前,可一旦做出选择,可供选择的范围骤减。
研究生毕业和本科毕业前夕,乍眼看,你我面临的选择,并没有什么不同,无非就是升学、就业(这里的升学应包含国内、外,介于我一直都在国内,所以就只从国内升学的角度,来谈谈罢)。
在决定读博之前,大部分同学、家人认为,其实不用再继续读博了吧!博士毕业就业口径更小,选择面更少,还不如硕士毕业后直接工作。这事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个人认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自己以后要干什么才最重要。
无论你现在是本科在读、硕士在读还是已经工作,对于未来,一定要有计划。没有工作经验的你,如果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就去探索吧!
你可以闭上双眼,想想十年后、二十年后,你三十岁的时候,你所希望的生活图景。安静或喧嚣?这样的环境中,会有人的存在,你希望你的周围是什么样的人,这便是你的工作环境。
在勾勒出工作环境之后,你对于未来的选择其实已经有些雏形了。喜欢蒙头做事,不喜与过多的人交流的人,研究性质的工作或许更合适;喜欢与人沟通交流,不喜生活一成不变的人,带有创新性质的工作或许更适合;无论如何,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出生在彩云之南的兰城,脚踩胡焕庸线。2011年,考入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转入金融服务与管理实验班;2013年,参加“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再一次参加“中国小微企业调查(CEMS)”。
说起CHFS,主要涉及家庭所拥有的资产情况、金融投资活动情况(如资金借贷)、家庭内部劳动力分配等,调查最小抽样框是全国范围县级内的家庭或企业。调查期间,我在国内的一些城市(如红河、大理、丽江、昆明、泉州、福州)管辖的县区展开工作,为调查提供一手数据。
2012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首发便引来众多争议,如调查样本主要为城镇样本,调查的基尼系数太离谱,特别是中国家庭资产的均值超过200万这一数据公布后,很多人怨声载道,“我被平均了”。那时候,部分财经媒体报道以及学校的访谈实录,记录了一些调查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一位调查员前往云南的某个乡村进行调查。
调查员:“你家的家庭资产有哪些呢?”
受访户:“我不知道什么是家庭资产。”
调查员:“你家有储蓄账户吗?”
受访户:“我不知道什么是储蓄账户。”
调查员:“你家有活期存款吗?”
受访户:“我不知道什么是活期存款。”
调查员:“你家有银行存款吗?”
受访户:“我没有在银行里面存过钱”
调查员:“你家有多少现金呢?”
受访户愣住了,回到屋内,不一会儿,带来了一个塑料袋,里面发了一些零钱。
受访户:“这就是我家里面所有的钱。”
我已经不太记得报道中的一些细节,如具体是哪个村、具体哪一天展开。可自看过后,那一幕便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2013年,CHFS启动第二次调查,样本量从的8000+扩充至26000+。调查员的招募通知一发布,我便报名参加了最早的绘图和后期的入户调查工作。
籍贯为云南,考虑到方言优势,便被派回了家乡。第一次是去昆明的五华区和红河的石屏县绘图;第二次是去丽江的永胜县、大理的祥云县和红河的石屏县。整个调查工作,与本地社区以及村委会的交涉工作还算比较顺利,难的是,如何顺利抵达受访户家以及如何敲开人家的门,让别人接受你最少一个小时的“盘问”。
七八月是云南的雨季,植被覆盖率很低,雨水冲刷后的村庄道路,经常散落着山坡上滚落下来的泥土和石头,柏油路和弹石路面还好些,最糟糕的是土路,几场大雨过后,土质变得更加松弛,车轮容易陷下去。
遇到这样的情况,除司机外,全体人员下车,男男女女便开始推车。山路十八弯,车上的调查员只能随着车在山间的路上绕来绕去,上坡下坡,抵达目的地后,必须打满鸡血地展开调查。
村镇居民居住分散,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显露无遗。为了顺利抵达受访户家中进行调查,小组成员披星戴月,早出晚归,需要清晨包车从县城赶往村委会,然后入户。
白天在村子里找不到吃的,吃的基本都是出发前准备的“干粮”,它们无非是一些小包装的饼干和面包。这些东西我吃了接近一个月,即便过了许久,现在仍对类似包装的食品心有余悸;每天临近天黑才能返回县城,待将本日调查的数据传回中心,已过12点。
那时候我才觉得,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远不及从参加一次CHFS感悟到的。经济学课上,经常看到全国各地的经济状况分析,云南排名都在末尾。虽生于斯长于斯,惭愧也没到处走走,看看家乡全貌。
家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或许只有旅游胜地,风光宜人这些字眼罢了。你我眼中的社会现象,远不及数据来得真实和深刻,它们才是社会的真实写照。2013年的两个月,走了,看了,体会了,感悟了,更加被触动了。
CHFS激发了我对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热情,同时,自己也明白了何谓眼光,什么才算坚持。眼光是指看待问题的大局观,就如项目成立的初衷——搭建一个属于中国家庭金融方面的微观数据库;坚持是指做事的态度,无论是调查中心的负责人员,还是调查员,完成每一次调查,被拒访、被驱赶,遇到困难不逃避,迎难而上,守在受访户的家门口,等着他们下班……直到接受采访或者5次拒访,最后换样。
因此,SWUFE中经常会传唱,来西财,一定要参加一次CHFS,这样,你的大学生活才算得圆满,但最好不要参加第二次……无奈,我不只吃了一次回头草。
所以,说起读博的初衷,来源于一次多么痛的领悟:某一天,发现小时候自己眼中的、别人眼中以及真实的家乡,竟有如此大的差异。触动太深,所以想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技能,从社会百态中剖析出深层次的原因,让更多的人全面认识我的家乡。
选择读博,我也怀疑过、忧虑过,这与读研的选择,难度系数不在一个量级。若把时间节点拉回大三,那时候保研、考研小分队可以彼此共享信息,彼此鼓励;而这一次,则要独自前行,走一条特立独行的路。
去年三月份,我思考了整整一月余,读博的诸多劣势显露无疑。首先,同班同学几乎都是就业导向的,独行则是必然;其次,上几届的师兄师姐似乎也很少听说有谁继续读博,毫无经验可以求教;再次,我们学院没有博士点,硕博连读是不可能的;更有甚者,人家一听说你要读博士,估计下巴都要掉下来,你很有可能成为大家眼中的第三类人群。
我忧虑这个,忧虑那个,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陷入深深的迷茫。幸而有一群忍受我不厌其烦询问的好友和老师,给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几经询问,大家各持己见,我在这里记录下他们曾说的话,感谢每一位在我人生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莫大鼓励的你。
“没啥不可能的,只要你想好,一切只是你的生活,你开心幸福就好,别人说什么都没有用。”
——沁蓉
“我以前觉得自己挺能够耐得住寂寞的,就是喜欢可能会有点单调的生活,现在有点怕了,可能还是不够了解科研。”
——彬扬
“机会太多,你要面临很多诱惑啊!现在都很浮躁的,我认识不想做学术的,因为各种原因直博的,现在都非常痛苦。”
——志斌
“关键是看看自己以后想干嘛!”
——杞航
“很辛苦,难毕业。”
——孙
“主要是看你以后想要做什么工作,因为总觉得时间不够,所以一般都会想要未雨绸缪的。”
——幸子
“当你不知道你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的时候,就一件一件去尝试,直到自己清楚的时候,没有人比你更懂你自己。”
——段
“你可以忘却脑海中的预演,你可以勇敢地尝试,你只需预演怎么微笑。”
——艳伊
“每次的空虚都是为了下次的充实,感受这种空虚,这也许是你的另一种体验。
珍惜所拥有的好,正视世间的不好,你从朋友那里得到的爱,得到的力量,正是因为需要才显得更加珍贵。
人活于世,很难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珍惜所拥有的,放下得不到的,用心期待想得到的,也就够了。
你有你想要的未来,即使现在会让你觉得被落下,感到孤独,也是你应该付出的代价,安心为自己的未来打拼就好啦!
放不下该放下的,很有可能是因为你不够想得到你想要的,你对你想要的并不是那么深信不疑,并不是那么渴求。
要知道自己是因为畏惧还是为了更好的选择而不读博士,而不是一味的纠结。”
——芳琦
“A、B、C不知道最喜欢的,但有你最偏爱的,把你最偏爱的培养成最喜爱的,喜欢的东西不是最终结果。
如果你喜欢学术那就读博;如果你喜欢某一方面的工作,就是性格匹配,那就工作。
喜欢东西和最后做出的选择是两码子事,科研能力的评价可以测度,而非凭感觉。”
——郭郭
“最重要的是你想做什么,想清楚就去做,不要管结果。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难,因为过程中往往有转机。反而是想太多,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工作那么久,最大的体会就是看准了就要行动。越努力,越幸运。
每条路都有风险,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你是否全力以赴。”
——贾
“感兴趣的东西失去了会感到很不舍,但是最爱的一旦失去了就会痛彻心扉吧!”
——信庭
“就目前来看,我还是比较坚定读博的,有父母的期许,有对导师的承诺,还有自己选择的坚定。
读博真的很辛苦,很孤单,但是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是自己选择的路,想要一直走完。无论做出什么选择,看你想要的是什么,一旦决定了,就不要想要多,不要受他人的影响,走下去看看,没有什么会更糟糕的。
我现在也常在想,怎么知道和判断自己最喜欢的事,也许会不停地发生变化,也许很难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因为毕竟我们只有在有限集中做选择。说放弃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但谁没有过呢?就像我说的,想想再怎么样,也不会更糟。每个时间段都有难的时候,过了就好啦!”
——妍苏
“没办法,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活法。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意志力也就有所不同。”
——晓光
“纵然有人说我们需要仪式感,仪式感可以让我们记住人生某些时刻,不会觉得没有目的。可仪式感过于强烈,把自己的人生划分成各个时间段,年少,青年,为人父母;求学,工作,退休。你便会开始害怕,因为知道结果就在那里,会害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会逃避努力。
不要时刻给自己定目标——在什么时间节点完成什么样的事情,也不要心太大——想要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因为人这一生,若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情,坚持做一件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只要每天知道自己在努力就好了。”
——门老师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不要担心犯错,要在可以在犯错的年纪勇敢地提问。
人生际遇起起伏伏,过程中尽全力,结束后坦然面对各种结果,接着往前走,不在一时。”
——张老师
对于自己适不适合读博,想不想读博。个人认为可想是一码事,能不能却又是另一码事,切不可混为一谈。正如好友说的那样,科研能力的评价可以测度,而非凭感觉。你可以和老师交流,让老师从他的角度对你做个评价,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钻研能力、专业能力,这可以作为一项参考。
你可以先尝试写一份研究计划,请导师评价,有没有研究意义与价值。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能力其实是可以培养和锻炼的,不要因为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就胆怯不敢往前。
谈起对自己的认识,突然想起了五月天的《咸鱼》——我没有任何天分,我却有梦的天真。能力、特长,我没有什么可以言说,能与人言唯剩“学习”二字,因为人生前二十几年的时光,学习生活占据了绝大部分,自己似乎一直走在求学的道路上,没有停滞过。有人常说,“学习呀,谁不会!”有的时候,我也会自嘲一下,人生似乎只剩下“学习”二字,可并非所有人都能学好,都能学会,学习恰巧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我很喜欢桐华的小说,特别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小说里面的陈劲,出镜不多,他说,“我们从出生起,就在不停地重复着付出和收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人。
一种人通过辛苦地付出收获成功,长此以往,越来越愿意努力,越来越成功,所以他的世界是乐观的;另一种人想要成功,却又懒惰于付出,只能收获失败,长此以往,越来越不肯努力,越来越失败,所以他的世界是悲观的,学习看着简单枯燥,可毕竟占据了生命的十几年,在付出与收获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极乐观勤奋的性格远比成绩好本身对人生影响大。”
我一直觉得,无论经历何事,无论有何种际遇,应该这样:认清不足,努力改进,不去计较得失;踏实做事,不轻言放弃,尝试所有可能;下定决心,向着标杆直跑,直达终点。
我的博士考试申请经历
我的目标是国内升学,需要确定目标学校、专业、导师。那时候我的状况是,对于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不是非常清晰,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加之,自己本身对当前国内高校学术圈的情况知之甚少,所以我没做太多的调查、筛选,直接向硕士生、本科导师求教,导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建议。
在老师的提议下,我将目标院校定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院,导师和专业没定;北京大学的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导师是杨老师;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导师是陈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的公管学院,导师是范老师;之前还想过上海交通大学的安泰学院,后面看到,心仪的导师,没招生名额,所以放弃了。
除此外,还有一些学校比如说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的管理学院和岭南学院,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部分学校的考试时间重合,所以需要做出一些取舍。我大致的一个时间安排如下:
去年十二月份,提交上财和北大申请审核的材料;
今年一月份,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
今年一月份,开始准备复旦的考试;
今年三月份,参加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初试;
今年四月份,参加复旦大学社会学院调剂复试。
一些小小的建议
无论是学术方面,还是人生选择方面,多向导师、老师们请教。相较于我们,老师对于学科了解肯定要更多,所以他们会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我运气还不错,本科、硕士期间,都遇到了非常多超级棒的老师,导师一直鼓励我参加学术会议,学术培训课程,多听多看。
一年级上学期后半阶段,每周都去广州参加徐老师的seminar;后来又去一些学术会议上当吃瓜群众;一年级暑假的时候,在学校整理毕业论文的数据,八月前往上海参加yes研究生暑期学校,在那里,见到了很多有名的老师,收获颇多;十二月份,去研究生产经论坛上做了论文报告。正因如此,我见到了后来我在备考阶段想要联系的博导。
从老师处获取相关建议后,需要对于目标院校的招生情况、招生要求、往年的考试时间做充分的调查。不同学校的考核方式不一样,有些学校只有申请审核,有些学校只招收外校的考生,接受本校内的硕博连读;有些学校则是双管齐下,先申请审核,要是还有统招名额,申请审核没过的话,还可以转为普通考试,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博士生初试。本人是经济学专业,在这里,就只能给大家分享一些经济学专业的部分院校信息。
1) 厦大、上交:申请审核和考试并行,申请审核每年两轮;
2) 人大、复旦:考试;
3) 上财:不同学院不太一样,有些学院两项都有,有些学院则是只能申请审核;
4) 北大、清华:只有申请审核,北大的英语要求比起其余的学校要高一些,如果没有雅思、托福、或者六级成绩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则需要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考试,一般在每年的一月份举行。清华经管每年暑假会有博士生夏令营,一般在七月;
5) 中大:管院和岭院都是申请审核。
在学校的招生简章发布出来之后,需对每个学校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申请审核的截止时间,需要准备的材料等做统计,千万不要记错时间。有些学校的报名是在自己的系统完成,有些则是研招网,有些学校考试前需要确认,最好不要忘记。我今年脑子短路,本来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考试,却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确认,所以丧失了报考资格,未能参加考试。那时候,我已经收拾完毕,准备前往上海和北京,突然得知因为没确认不给考试的消息,关键时候掉链子,实在是悔恨万分。
每一个博导的招生名额都是有限的,所以提前联系导师则是必须。你需要向老师推荐自己,询问是否还有招生名额,你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本校硕博连读的学生,所谓进水楼台先得月,他们会提前挤占博士生名额。
在联系导师的方式的选择上,大家都选择给老师发邮件,邮件是一种很正式的方式,却远不及与老师正面接触。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学术会议、学术论坛,你未来的博导,有极大的可能出现在这些场合里面,所以抓住与老师正面接触的机会,向老师推荐自己。你可以在老师参会前,先发一封邮件,之后便在会场上看是否能够与老师会面,这样一来,既不失礼节,也不会显得莽撞。
这是我总结我的血泪史得到的经验,在联系博导,向博导推荐自己这一事情上,个人做的实在是太失败。平时感觉挺大胆的人儿,到如此的关键时刻,竟然怯懦退缩。
回想当初,可能是觉得自己欠缺太多,自信心不足,总觉得只有做好十足的准备,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对一件事情,越重视、越在乎,就愈发表现得小心翼翼,就越没自信,所以一再错失机会。大家一定要勇敢地联系老师,向老师推荐自己,不要胆怯,不敢前行。
每个学校的考核方式不一样,每一年都可能有一些变动,现在的大趋势是,申请审核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申请审核一般都会安排在前面,考试则是在次年的三月份,所以,只要时间不冲突的,都要尽力去尝试。
无论是申请审核还是考试,都需要准备材料,主要有两封专家推荐信、研究计划、个人陈述。个人觉得这些东西还是提前准备好,到时候可以直接拿来用,别人用来考评的材料就是这些,请慎重对待每一项。
申请审核,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学术成果,他们会看你是否有发表的论文;统招考试,最重要的则是初试,复旦经院和上财考试在全国应该算是比较难的,其余学校的试题难度次之。对于招生考试,好好复习,预留出充足的时间,我因为考的不好,就不说啦!
我一开始报的是复旦经济学院,奈何自己没考好,没能够参加经院的复试;可能是运气比较好,得知没能进经院进复试后,便申请了社会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调剂复试。那时候,感觉人生再一次出现了转机,接到调剂复试的通知后,便匆忙前赶往上海参加复试了。
从参加完复试到最后正式结果的公布,复旦社会学院的彭老师、王老师以及另外一位张老师都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在这里向学院的老师、以及我的博导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
关于调剂的事情,我还想再说一下,调剂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不是年年有,要看机遇,但一旦出现,就要勇敢去尝试,不要放弃任何的可能性,最后的结果或许不是你的初衷,但极有可能会是另外的惊喜。
我就是一个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博都走在调剂之路上的人,两年前,一开始报了中大的岭南学院,其后调剂到了目前的国际金融学院(我还是习惯称它为国商);现在,再一次调剂到了社会学院。
写在结尾
博士专业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期间的专业是区域经济学,专业知识欠缺,则是必然,越往上走,担子不会变得更加轻省,所以在硕士毕业的事情告一段落后,便开始为之后的学习做准备。正所谓学无止境,永不止息,一个终点就意味着另外一个新的起点,但无论即将发生什么,坦然视之。
时刻记住“要记着你已走了多远,而不只是记着你还要走多远。你现在所处的光景,虽不是你所向往的光景,但已不是你过往所站的光景。”知道自己一直在努力就好。
不知不觉,竟写了那么多,虽用文字记录,但始终觉着苍白无力,苦于文字不佳,想说的十有八九,能言的只有二三,请见谅。
Grace Yang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
2017年6月
注:本文来源若海学社,作者杨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学术分享之用
北大、清华、复旦、南大、武大、南开、北师大人文社科公开课集!!!
推荐阅读
法学博士发多少篇论文才有毕业资格?40所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统计表发布
关于公示2019年度东南大学新增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的通知
问津学术淘宝店上架了一个新商品
800余则法学期刊征文、会议通知、论坛综述、评选公示!
这3所学校在读博士生接近50000人,每年招生10000余人!
博士毕业,是去年薪15万的大学好,还是去年薪20万的中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