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 佚名 守望新教育 2021-10-26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


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诗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我们是谁,我们可以成为怎样的人——《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


人怎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在于读懂了自然的真,读懂了人情的善,在于体味到了艺术的美。呵!诗意从何处寻,宗白华已经告诉我们:“......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让思考为行动导航》)


人,诗意地栖居

作者|海德格尔 佚名

来源|百度百科


《人诗意地栖居》一文中,海德格尔是从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开始的:“‘…… 人诗意地栖居……’。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好像还勉强过得去。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在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挠。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日的栖居也因劳作而备受折磨,因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因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惘……”


简介——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其实,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差不多已是贫病交加而又居无定所,他只是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而为了避免被异化,因此他呼唤人们需要寻找回家之路。(《希腊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健康,好学,理性,爱美,简洁,自由......》)


这也正如他在《远景》中所描述的:“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而同是19世纪的英国著名小说家伍尔夫也曾提醒女人们,要心想事成,至少得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或许表明得更具体。由此不难理解,诗意地栖居亦即诗意地生活,而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那一种安详与和谐,那一种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办一所从空间到精神意义上的“大学校”》)


释读——


他接着写道:“这一诗句说的是人之栖居。它并非描绘今天的栖居状况。它首先并没有断言,栖居意味着占用住宅。它也没有说,诗意完全表现在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中……进一步讲,也许两者相互包容,也就是说,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如果我们真的如此推断,那么,我们就必得从本质上去思考栖居和作诗。如果我们并不回避这一点,就要从栖居方面来思考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之生存……”(《在乡村大地上诗意栖居——记我的乡土儿童诗读写课程叙事》)


最后的结论是:“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的非诗意栖居,以及我们何以非诗意地栖居。只有当我们保持着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转折是否以及何时在我们这里出现。只有当我们严肃对待诗意时,我们才能向自己证明,我们的所作所为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对这一转折作出贡献……”


总而言之,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诗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一旦发现真正爱做的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


内涵——


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诸人所倡导的“诗意地栖居”,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所谓“刻板化”是指现代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方便,把一切变得千篇一律。而“碎片化”则指人和自然脱节,感性和理性脱节,人成为被计算使用的物质,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用清代学者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终日劳碌,“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这类人往往迷于名利,与世沉浮,心里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也即“生命的机械化”。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有无诗意就是能否存在的标志。一直很喜欢明朝归有光的那一篇《项脊轩记》,其中有云:“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虽然他的家境是贫寒的,所读之书又大多是借来的,但这一种悄然中的“诗意地栖居”,无疑有着一种难得的静雅之美。年轻时的林语堂带着妻子廖翠凤颠沛流离于各国间,即使穷得买不起一张电影票,也还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堆书,两个人守着一盏灯夜读,乐趣自在其中。更用林语堂的话说,只要“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他们就“不亦快哉”!如果诗性智慧照耀审美人生,同时在“诗意地栖居”中使生命的本真存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那人生的感动就不言而喻。更何况,“一炷心香洞府开”,以及“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水一心法,一石一禅心”等等,又点拨了我们多少年,只是红尘十丈,人声鼎沸,冥顽不化者,从荷尔德林呼吁至今,依然不知凡几。(《人性、理性、超越性——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外延——


生活中诗意的缺失或遮蔽,因为其普泛性,似乎更值得警惕。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近日在一则博客中写道:“立夏之日又来到杭州的西溪湿地……西溪也修了三条堤,定名福堤禄堤寿堤。我听了有些诧异,询问由来,答曰:群众投票,专家敲定。我知道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文化一定会向世俗低头,但也没想能低得如此深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稍雅一点儿的有‘松竹梅’,再雅一点儿的有‘风雅颂’,起什么名不好,非得福禄寿吗!其实细一想,禄不如福,福不如寿,作为堤名实为不妥。栽几棵古松——松堤,种两行新竹——竹堤,移一株老梅——梅堤,配以故事,让多年以后的子孙不再向往福禄寿,而是向往松竹梅。”此是高人雅致,所言也确实得当。(《美是邂逅所得——惟愿一生总是不断与美邂逅,诗意地栖居》)


美文赏析——


德国诗人荷尔格林的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中的一句。其原诗是:


当生命充满艰辛,

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

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能够让世人所知,真得感谢海德格尔。由于他以浪漫哲学家的情怀无休止地诗化解析,加之海德格尔在世界思想史与哲学史上的地位,使荷尔德林这个原创者被忽视了。


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就得去解读诗意的内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诗思、诗情,或者指诗的内容和意境,而诗的意境就是能给人以美感或者强烈的抒情意味的境界。在西方的国度,诗意不仅具有中国所包含的韵味,而且它更具有神性和超越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对诗人来说,至高无上与神圣本是同一种东西,即澄明。她是万乐之源,因此又是‘极乐’”。诗意地栖居,在我朴素的内心里,以为就是要惬意地栖居在伊甸园式或者桃花源式的环境里。随着认识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在这个通讯日益发达,交流日益国际化,生活节奏日益快速的时代,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它还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完整家园——2018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厦门宣言》)


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这就是一种诗意。人与自然相亲,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优雅的园林,只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你就一定可以诗意栖居于这个大地上。人来自于自然,那么人心天然应该与自然相通、相融,如果因为忙碌而忽视了自然的存在,那么你的情感会慢慢干涸、枯萎、直至麻木。栖居,当然也不是仅指的居住,你再迁延一下吧,其实它的内涵就是生活。欣赏大自然就是生活的重要部分。背上行囊,越数重山,趟千条河,行万里路,溪泉处自有水声,树荫里自有鸟鸣,水穷处更有几片云起……从浩淼无垠的东海边走到茫茫的帕米尔高原,从万里雪飘的北国边陲走到灿若星辰的南沙群岛,你就会发现,河山大好,美景无边。如果可以,你再乘一叶轻舟泛于长江,坐一只羊皮筏行于黄河……你便成了李白,成了杜甫,你便是郦道元,你便是徐霞客。登上泰山,整个世界就在你的脚下,留连西湖,瑶池仙境就在你眼前,你可以想念苏小小,可以眷顾白素贞,可以重温《满江红》。此时祖国河山就是画,就是诗,就是一曲曲优美的浅吟低唱,一首首壮美的大吕黄钟。你在不经意间,走过了秦、汉、唐、宋、直至明清,这就是美,这就是诗意啊!(《什么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有何意义?——我所亲历的人文教育》)


也许你工作太紧张,不能徜徉于名山大川,行吟于江河湖海,但你也可以在居住的高楼上,远望群山迤逦,斜晖脉脉。或者你可以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凝视一朵花的开放,一棵树的新绿,还有那不用钱买的明月清风。你再为心情放一天假,在小区假山下,看蚂蚁搬家,在林荫道上,听鸟鸣蝉噪,你还可以将植物的种子,植于碗里,静静地等待它发芽,一片,两片,三片……这也是一种诗意,诗意是什么?即是以超脱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的雅趣,此时心也空灵,梦也空灵,诗意不知不觉驻于你的心中,你诗意地栖居着。


诗意地栖居,就是还能够去感悟情感的美丽。美丽的情感,是超越了自然世界的清纯童话,是小我世界的高贵性灵。它是慈母手中的线,是游子身上的衣,是春天里紫燕的细语,是夏日里浅浅的清潭,是秋风里怒放的菊韵,是冬雪中第一支梅开。世界上任何强力都无法摧垮的是人情,可以摧垮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也是人情,所以它既最阳刚,也最婉约。曾记得汶川大地震有这样关于母亲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在被救援人员发现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可是救援人员发现她死亡的姿式特别奇怪,双膝跪着,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于是人们发现了这位母亲身下面还有一位活着的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的庇护,孩子安然无恙,毫发无伤,抱出来时,她还恬静的睡着。人们在检查物品时,发现孩子襁褓中有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写着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你一定记住,我爱你”,那一天是2008年5月12号。此时,当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什么也不说,你也知道什么是人情了,你如果因此而感动,你的心便有了诗意,你的情感层次便是丰富的。我知道,这一天有人给我打过电话,虽然我当时无法接到,但这种关心,依然让我感动,依然让我感激,这就是人情啊,人情!(《诺奖得主朱棣文哈佛演讲:时光荏苒,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


在感受浓浓亲情之外,还必须能够珍惜和体悟真挚爱情和友情。只有能够珍惜与珍视情感的人,诗意才从心灵深处汩汩地漫溢出来。即使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只要你感动于他们的对爱情的坚贞,为主人际遇感叹唏嘘,你的心就诗意着了。能理解牛郎之于织女,柳梦梅之于杜丽娘,阿诗玛之于阿黑哥。能听懂《华山畿》的深情吟唱,能悲悯《雨霖铃》的无语凝咽,能体悟汪伦送李白,王维送元二,王勃送杜少府的深厚情谊,并融入了你的肺腑,进而产生强大的共鸣,这时你的内心一定是空明澄澈的。在这样美与善的境界里,你的内心该是多么的诗意而深沉啊。


其实,在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情感,就是博爱。它是人类至善至美的灵魂,如果能理解它,并从心底里去感受到它的崇高,那么自己也就进入了宗教无我的境界。这样的内心世界,难道还没有诗意吗。我们理解史怀泽吗?我们理解特蕾莎修女吗?史怀泽这位德国籍思想家、管风琴家、哲学家、医学家、慈善家,他对生命的敬畏,对世界的博爱,可真算得上典范了。他也象德蕾莎修女几十年无私帮助印度加尔各达的贫民一样,在传染病肆虐、种族争斗,条件十分恶劣的非洲行医治病,这一去就是五十年。如果没有一种无上的博爱与悲悯情怀,没有一种坚定的信仰,谁又能够坚持得住啊!读着他的书,想着他的事,内心里肯定有一种拯救世界、造福人类的冲动与激情,这种冲动就叫“懂得”。除了对这样的人感动之外,如果你能在人生途中,对陌生的微笑一个积极的回应,对友情帮助一个真诚的感谢,对儿童的天真烂漫一个欣赏……这样的情怀,亦是诗意的情怀。(《为女儿遍访英美名校,发现好学校只教一件事》)


感悟——


艺术世界,是人类超越了无情世界的美好意境与思想结晶。能够走进这样的世界,是上天的福泽,是谬斯的青睐。曾记得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这样说过:“最能改善人的气质的莫过对各种诗歌美,绘画美、音乐美的研究,她使人产生一种怡人的忧郁感,这种情感最能与他人为善,与他人为友。”诗意地活着,也就是要让生活更加艺术化。(《美国为何如此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为全体学生的》)


读遍天下诗书,尽赏人间美画,聆听经典名曲,便是走向诗意人生的最佳途径。从秦文中我们学会了犀利,从汉赋里学会了张扬恣肆,从唐诗中学会了激情飞扬,从宋词中学会了哲理与缠绵,从元曲中,我们又学会了一唱三叹。这是灵魂与灵魂的完美交融,古人与今人同喜同悲,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当我们站在卢浮宫《蒙娜丽莎》画像前,当我们站在中国美术博物馆罗立中所画《父亲》油画前,默默地流着泪,感动着,幸福着,沉思着,我们读懂了作者的情怀,我们自然醉了。当我们在夜深人间的时候,打开电脑,音箱里飘然而来的是《云门夜雨》那略显忧郁的箫声,《春江花月夜》缠绵的琵琶弦响,《高山流水》高雅的古琴韵语,这样的日子,一刻千金,一梦千年。(《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路径,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教师专业阅读地图: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


人怎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在于读懂了自然的真,读懂了人情的善,在于体味到了艺术的美。呵!诗意从何处寻,宗白华已经告诉我们:“......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文章转自《百度 百科》)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