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幸福的因果》第19课丨外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2017-10-10 佛学经典共读 那一座庙




丨今日共读内容丨

《幸福的因果》 第19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586y9165&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幸福的因果》第19课

昌乐法师·讲述


 - 外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 


所以我们今天讲感受发生的机制。感受发生的机制,基本上我们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的:感受,三合生受,也就是三个元素——根、境、识,生受。六根对六尘(六尘即六境),眼睛你看到了什么?眼根对色尘,眼睛(根)对这支笔(境)的时候,你判断力(识)产生的时候有一个感受产生。


这当中有三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根,比如我们的眼根;境,外境;识,是我们的心智,缺一不可。那受呢,如果受等于生命的现象的话,各位,受是怎么产生的?三合生受。



有人说:佛教是唯心的,有人崇尚唯物的。从这个图上来看,佛教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佛教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对唯物的人来说,没有识;对唯心的人来说,没有根和境。根是生理的;境是物理的、身体以外的;识是精神的。在这三种基本元素存在的时候,生命才会表现出基本的形态,是受。就是三个杆子互为支撑,依缘生起,缺一不可。


这里面,根、境、识作为受生起来的因缘,这三法没有一法是主因,没有一法更重要,没有一法更次要,这是平等的。它不是以物质为第一性,认为物质最重要;也不是以精神为第一性,后来的唯识家把注意力放在识上面,让人们感觉到好像佛法是唯精神的,其实不是,离开了根和境,受是不存在的。受不是完全由精神层面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由物质层面产生的。


各位,还有一点,在我们实际的修行过程当中,实际的你想产生很好感受的生活当中,我们现在的学佛的人,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识的调节,对精神的梳理和把握,结果变神经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识上,忽略了根和境的功能。


也就是说,根,要求对自己的身体有相当大的了解和认识才行。而境呢,当根、境、识三个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才得以表现出它的特征,我们才能感知它。也就是说,境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眼境、眼根加眼识,当根、境、识三合成受的时候,境难道是次要的吗?当根、境、识三合产生受的时候,三者都是我们生命的一体、一部分。而每部分都占33%的时候,“境”也是33%的时候,“境”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内在的。)因为它变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不是?这是净土法门的源头。你要想高兴,你要想清净一点,你得把你的环境搞得舒坦,搞得干净一点。因为你的环境清净了,你看到美的东西的时候,你眼根是不是得到了滋润呀?你的眼识是不是觉得很舒服啊?那如果你看到不好的人,这个境是你命里有的还是命里没有的啊?所以你要改变它还是拒绝它呢?所以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根、境、识三合产生受,受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的时候,我们是离不开这个世界的“境”的。我们总觉得,很多事情是外在的,但因为我们过于地沉迷于“识”,凡夫错误的观念就是,强化了识的功能,而在识(我执的驱使)之下,玩手机的人眼根老化得很快,玩手机很伤眼睛的,其实他的眼睛早已疲劳了,但是在自我观念的强烈的驱使之下,依旧在使用手机。我们还认为很高兴买了个iPhone回来,用眼根来彰显手机的价值,而用手机来占有眼根的时候,觉得眼识很享受。而这个主要就是我执习气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了一个不平等的角色。所以,平等是多么的重要。33.3%循环,无论是我们的根、境、识,我们都要用平等观来看待它。这是生起我们感受最基本的元素。


也就是说,如果在你的实际的生活当中,你感觉到不舒服,最起码你要去了解这三个方面是哪一个出了问题。或者你今天看到了不想看到的人;或者你的眼睛、你觉得今天身体不舒服;或者你的精神状态不对,它不是一个原因。尽管所有的苦都是一个味道,尽管所有的喜乐都是一个味道,但是,所有的喜乐在不同的情景之下有不同的因缘产生。所以这里的因和缘我们要了解清楚,要观察细致入微。这是第一个,三合生受。


这个受当中,根、境、识最起码有五个源头。眼、耳、鼻、舌、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还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我们一般的人没有办法感知到最初的原始的状态,我们现在只是处于粗显的、粗重的状态。而由眼根、眼识、色境产生的这个受需要现量。这个受,本来是现量的状态,但你对它的判断往往连比量都不算,很多时候都处于非量的状态。(简单介绍一下因明学中的现量、比量、非量。现量是指心识对外境的直观反应,其中没有有意识的思考,现量一旦加入思考便成了比量或非量;比量,经过比较、计度、推理而知之;非量,错误的现量或比量。)就是你认识它,但认识不到它原来的相貌(现量),因为这实在太微细了。为啥说太微细呢?因为我们都沉迷在自我的观念当中。当前五根接触五识产生这个受的时候,第六意识对它会产生判断(比量或非量),而这种判断叫分别。


很多电视情景里面说:“你让我解释解释!”“不用解释,我知道了。”“我没说完……”“没说完我也知道了。”人家要解释的时候,他没有说你就知道了,那是真的知道了还是假的知道了呢?因为他有自己的逻辑思维,他有自己的观念的想象(比量或非量),而实际上这样的状况与实际的情形(现量)是否相符合呢?其实往往是有出入的。


预告丨不学佛,你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第1课丨你的幸福,不过是一种侥幸

第2课丨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提升你的幸福指数

第3课丨你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没弄懂这几个问题

第4课丨幸福,是等不来的

第5课丨今生,不是从出生开始,而是从当下开始

第6课丨业力,是一种生命的惯性

第7课丨真正的修行,是在“舍”上做文章

第8课丨用觉知力,让生命的80%都充满喜乐

第9课丨为饥饿的母亲偷馒头,是行善还是作恶?

第10课丨为什么种下善因,却收获恶果?

第11课丨要想收获善果,就别被情绪摆布!

第12课丨为什么有的人修行之后依然痛苦?

第13课丨懂得了因果的规律,才能主宰人生

第14课丨因果是一种比喻,而不是僵化的教条

第15课丨听说你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佛,却在学佛后遇到更多问题

第16课丨因果之间,实际的修行是缘

第17课丨六道轮回,其实是印度古已有之的观念

第18课丨你是否也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