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方:媒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边界丨“5G+万物互联”入选作品推介(3)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5G+万物互联”全国优秀融媒体作品展评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市委宣传部主办,宁波市委网信办、《中国摄影》杂志社承办。活动旨在推动创作者们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掘融媒体的运用潜力,从个体视角与经验出发,结合短视频、直播、图片等手段,以全新的切入点和叙事方式讲述生活感悟、描绘社会现实、推介城乡风貌、弘扬传统文化。活动于2020年9月21日启动,截止到2020年11月25日,共征集到近7000余份投稿。2020年12月16日,经过评委会的投票评选,最终有20件作品入选本次展评,其中视频作品18件,摄影作品2件。(点击这里查看全部入选作品)
《中国摄影》将通过官方微信平台精选部分入选作品进行系列推介。本次我们推出的作品是由南京艺术学院提交的作品《out-in》,我们在线采访了作品的编创指导贾方以及作品的主创张茅萍。
延伸阅读:
吕萌:保持对外界的观察和敏感丨“5G+万物互联”入选作品推介(2)
赵明:生活的细节就是故事的质感丨“5G+万物互联”入选作品推介(1)
Q:能否描述一下你所观察到的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学中对于综合媒体内容所占比重的变化?
贾方:高校课程设置中开设跨媒介、跨学科的课程组合是被管理者支持的,这是一个时代趋势,不仅仅是摄影学科,包括数字媒体以及传统美术、设计学科也都在寻求突破,这是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据我了解,和我们学校摄影专业有紧密合作的英美学校、中国高校大多开设有跨媒介课程,也并不排斥跨媒介创作。跨媒介课程的内容占比每个学校不同,南京艺术学院是一个综合艺术院校,学校管理层一直提倡媒介融合的跨学科课程合作,主要实现途径依赖跨学科、跨专业选修和一些专业限选课程来实现。学生可以在美术、设计、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等学科领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强调综合媒介能力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未来学科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方向。跨媒介课程的课时总量约占本科专业课程课时的一半。
Q:与传统的图片摄影相比,学生对新媒体手段的接受与掌握的程度有何不同?
Q:以视频,或者以多种媒介作为创作手段在当代艺术中已经比较常见,你对这样的趋势怎么看?
Q:在进行创作时,视频与图像两种媒介的长处和短处你是如何看待的?
Q:针对作为艺术创作的视频媒介,南京艺术学院在这方面的教学是如何开展的呢?目前这方面的教学,你觉得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在摄影专业开展视频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如何与纯视频专业,比如电影和电视摄影的教学定位和教学内容相区别?二是多少课时分配给视频课程是合理的?三是学生何时介入视频课程学习是合适的时机?四是如何衔接学生在图片思维和视频思维中转换。
Q:《out-in》这组作品是如何构思的?又如何确定拍摄方案呢?
短片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差强人意,受制于当时自身创作能力限制,可改善的空间还很大。但它大致能把我想表达的讲清楚,我已经觉得很开心了。
Q:《out-in》这个作品在落实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克服的?
这个作品最初的脚本,其实是我写的一个科幻短片剧本,一个讲述人们在信息网络中迷失自我找回自我的故事。我在大三的时候,尝试了将它拍摄成微电影的形式。但用故事的方式呈现这样一个主题对团队的要求非常高,那部微电影最终并没有使我满意,作品整体的完成度也不高。于是我在这部短片里,尝试了更抽象的表达方式,不再是故事的形式,而更像心情随笔。同时,这样的方式让画面和声音的表现更为苛刻,需要不断反复试验,找出一些看似无意义的镜头之间的内在逻辑。
剪辑时,面对庞杂的素材,我也一度非常头痛。于是我选择不那么专业的方式——先制作音乐,然后根据音乐的感觉选取合适的画面,然后强化画面之间的内在逻辑。最终呈现的效果,保证了声画之间的呼应关系。
Q:作为指导教师,你如何协调这个拍摄团队的工作?
《out-in》作品编创指导 贾方
《out-in》作品主创 张茅萍
贾方、张茅萍
贾方,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副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摄影与当代摄影。
张茅萍,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摄影系,独立导演,编剧。从事视觉艺术创作。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2021年1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1年1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揭晓了!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亮相三门峡
原来你是这样的时尚摄影师!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