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非视觉”的角度聚焦视觉文化



《低垂之眼:20世纪法国思想对视觉的贬损》

[美] 马丁·杰伊  著 

孔锐才  译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

入选【第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


⬆️点击图片进入最新一届征集详情,2023年1月20日截止


评委评语


随着照相机的日益自动化甚至智能化,摄影活动在当代却变得越来越复 杂,无论摄影者还是被摄世界的人事物似乎都不再那么清晰可辨,但更为重要 的问题是“观看”本身,从视觉到视觉性,我们逐渐意识到“观看”的不纯 粹。这一切都在导致一种对“摄影理论”的呼唤,其核心是从视觉文化和视觉 传播的角度再看摄影。


鉴于“摄影”复数多元的身份,似乎很难有唯一的摄影理论,不过,如 果我们承认摄影的起点是观看,马丁·杰伊这本讨论“视觉”的著作,其明晰 的语言,酣畅淋漓的论述以及作者令人难以置信的视野广度,将会使其成为非 常精彩的“摄影理论”读本。


这本书带领读者纵观法国思想史中对视觉的态度,其中学者对“视觉中 心主义”的质疑,对视觉无所不在的力量发出的警告,也会引发对摄影的反思——关于摄影如何代表了眼睛的胜利,却也同时成为眼睛的坟墓。

——任悦





以“非视觉”的角度聚焦视觉文化

文|孔锐才


《低垂之眼》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荣退教授马丁·杰伊(Martin Jay)的重要代 表作,也是他所出版的十多部著作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品。该书的英文版面世于1993年,处于作者业生涯才华和精力最充沛的初中期,600多页的篇幅已透露其雄心和锋芒。在对20世纪法国思想的视觉理论解读中,作者也充分展露早年钻研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理论的心得。在今天的图像时代,《低垂之眼》尤其能帮助人们深化对摄影、电影等视觉现象的理解。阅读本书时,读者可以随时将所涉及的视觉理论与摄影等媒介联系起来思考。


视觉在19、20世纪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视觉技术的发展,而摄影则给这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震动。《低垂之眼》对摄影的重视贯穿始终。可以说,书中所涉及的每个法国理论家都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精辟的见解,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其融入到视觉理论构建中。在《低垂之眼》第八章,马丁专门开辟章节讨论罗兰·巴特的摄影哲学,着重关注巴特的经典摄影理论作品《明室》。马丁以手术刀一样锐利的分析将巴特对照片的矛盾态度与对母爱的缅怀和对死亡的焦虑联系起来。这种焕然一新的解读不仅让我们看到摄影的复杂内涵和人性维度,更让读者感受到杰伊在批评精神中透露出的浓厚人文关怀。



本书之所以长期以来被奉为视觉文化研究无法绕过的重要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几个原因也是翻译和引进这部经典作品的意义所在。


第一,全面深刻的理论基础指南。马丁拥有坚实的思想史训练背景,既可以轻松驾驭对晦涩艰深的法国哲学文本的解读,又可以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这些文本的内涵,因此避免掉进哲学书写自洽的内在逻辑和文本游戏而不能自拔的危险。作者以开创性的魄力勾勒出一幅整体的法国视觉思想世纪脉络图,为业内外人士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式指引。


第二,大胆新颖的角度。作者破除了英美主流学界对法国思想趋之若鹜的吹捧态度,试图以批评性的精神考察每个思想家的得失。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开端,当代法国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文学科“绝对正确”的标准。这种现象已经从欧美传入国内。虽然有批判声音存在,但缺乏一定的学理基础和理论批判力度。马丁以宏大的整体性思想史视野出发,梳理了法国视觉思想的文化背景和内在矛盾,重新肯定了视觉的启蒙性意义。这种 “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需要极大的毅力和理论强度作为支撑。


第三,填补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空白,以“非视觉”的角度聚焦视觉文化。长久以来,视觉文化研究更多集中于显浅的现象研究或文化研究,而缺乏深入哲学文本进行硬核探索的作品。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视觉文化并非一个现象的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它需要一种“非视觉”的思想和哲学研究。马丁的作品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马丁很少将自己专注的领域限定为“视觉研究”。在这个作品中,作者更看重的是视觉的批判理论和思想史解读。这赋予了该作品在视觉文化研究领域难得的深度和穿透力。




和一般的学院式八股作品不同,马丁的作品在文体上明晰优雅。翻译这部作品时,我更看重的是以同样明晰的方式传递作品的意义。理论作品不一定需要以晦涩为深刻,以简明为深刻才是一种至臻的深刻。一种理论无论多么高深,都必须用一两句最简单的话,或一个极为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才算是成熟的理论。理论作品并非文学作品,它更多是一种工具性、实用性和说明性的文字,类似于说明书或操作手册。翻译者无需通常意义上的“二次创作”和“加工”,而是需要尽可能隐藏自己的存在,将自己透明化。因此,在翻译人文学科的理论作品时,最好做到让没有任何背景训练的读者可以看懂每个句子。虽然这并不可能,但也需要视为翻译的终极目标。如果读者,尤其是受过训练的读者,看不懂本行业的理论翻译,这样的翻译基本是无效的翻译。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翻译在今天的人文学科已经泛滥成灾。


明晰易懂应该是理论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困难的要求。因为这需要翻译者有着化繁为简的能力:不仅是将复杂的理论消化后转化为易懂的中文,而且需要将复杂的英文句式转化为简明的中文,并在保留英文原文风格的同时隐藏翻译者自身的存在。做到这点时,也是翻译者风格最大化的时刻。


力求明晰易懂的另一个困难之处,是“视觉文化”中存在的中英差异:如何以中文传达迥异的 西方视觉体验?难道这种翻译不是“二次创作”和 “加工”?我无法深入回答这个艰深的问题,而这正是马丁在本书的中译版序言中探究的问题,也是整个作品体现出的美/法文化张力所在。必须指出的是,鲜明的文化差异可激发充满启发的思想火花,这恰恰是译介事业的重要意义。


孔锐才,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低垂之眼》译者。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2022年第9期“第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专题
编辑:钟华连

第七届(2022年度)中国摄影图书榜参选图书寄送即将于2023年1月20日截止
 点击进入征集详情


中国摄影图书榜精彩文章回顾




· 一张精细的摄影知识地图
· 我在南方散步
· 葭沚老街的日常图景 
· 三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看霍克尼论摄影
·  “摄影丛谈”书系:汇聚对摄影的思考
·  那些胡同里的迷人光晕

·  第七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参选图书正在火热征集中!

· 《昨天堂》:时间的礼物

· 《世纪敦煌》:一份视觉档案及历史想象

· 《庄学本:西行影纪》:凝视与对望

· 《世界之巅》:用影像和出版保护珠峰

·  任悦:“摄影书现象”二十年

·  为什么是这些书入榜|第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揭晓

·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9月刊杂志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