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要让圣贤活在自己的心中

2017-03-13 王财贵 爱读经


  全球读经私塾/学堂登记查找学堂,请进入本公众号底部菜单进行查询 

识别二维码


现在圣人不在你面前,怎么办呢?佛家说皈依佛、皈依法,佛不在,你就皈依法嘛。什么叫皈依法?佛的法在经典中,所以你要读经呐。经你不可以随便读,不可以乱读,要读经你必须有方法。什么方法呢?要把这个经当作是活的,当作是圣贤的生命的记录。不止是圣贤生命的记录,它本来就是圣贤生命还活在这里,你要从经典中看出圣贤的生命,从文字中看出圣贤的智慧;这个在佛教中叫作“文字般若”。文字不只是白底黑字,它本身就是智慧。所以如果能够以文字般若的态度来读经,那佛菩萨还在你面前、孔孟老庄还在你面前;这一种态度叫作切己体察。关切到自己的生命,同时你也关切到圣贤的生命,你的生命与圣贤的生命能够照应,这样子就仿佛是圣贤来教你了。

程子也劝人这样来读《论语》、《孟子》。他说,你读《论语》、《孟子》要把诸弟子的问,当做你今日的问,诸弟子的问题你当然也有啊;要把孔子、孟子当时的回答,当做是他就在你面前直接回答你。这样子你就切己了,跟自己关切了。所以,圣贤的现实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留下来的教法是可以无限的,只是看我们会不会读书。朱熹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叫作《观书有感》;他看书有所感受,他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这可不是在写一个乡村池塘的景色,而是说读书。什么叫“半亩方塘”?你这本书;“一鉴开”,这样把它打开;立刻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就看到这镜子里面是天光云影啊在这里徘徊,有无穷的景色、有无穷的道理、有无穷的美感啊,都在这里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问那个“渠”啊―这个“渠”字是双关,一方面是指水渠,一方面是指“它”。广东话那个渠还念作什么?念作kuí,是不是?你我他的他不是也念作 kuí吗?就是那个他。问它怎么会这么清澈,怎么会这样动人?“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源头活水啊!如果真正的池塘水要清澈,当然要有源头活水一直灌注。而这一本书它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呢?它的源头活水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的生命,它永远在这里起作用,所以到现在我们还看到他这么样地清澈而可以照映天光云影,一片的美景在我们眼前呈现。


各位,读书是要这样读的,要读出这本书背后的生命。如果这本书背后的生命是一种庸俗的生命,这本书就不是一鉴开啦,他打开来的时候也没有天光云影啊,是牛头马面呐。你为什么要去看牛头马面的书呢?所以啊,不是开卷有益啊,自己的生命想得到长进,要看一些有高度成就的―这个高度成就不是他知识的成就,也不是他功业的成就,是他心灵的成就―有高度成就的人所写的文章对自己有益,可以让当作自己生命坐标的参考,你参考它、矫正自己,这时候你也是明明白白的。所以,你跟着古人走就不是被他牵着鼻子走,而是古人来启发你,使你自己能立你的志。当自己感觉自己有志了,你就可以开始循着这个志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这有些时候要看你的资质,有些时候也要看你心灵勇猛不勇猛、你立志得真切不真切。立志的真切总是能够激发自己的勇猛之情的,所以孟子才说:“志至焉,气次焉。”以志帅气。你有那个志,那个志立得很真切,你的气也会比较充满,乃至于达到浩然。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所以你志之所到,就是气之所到。这叫作大智慧!


在古人里面有这种典范,像颜渊,他几乎志之所到,他的气就到。但是如果不能够像颜渊智慧这么大,你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这一步一步地走,就会面对一种艰难,这种艰难就是气质的艰难。因为人是阴阳二气所化生,阴阳二气调配得好,你的生命就比较清、纯,调配得不好就比较混浊。比较清明的他立志也比较容易,一下子到达超越了高度,而他的实践呢?因为他生命很清明嘛,很灵活嘛,所以他也走得快。只不过,一般人的情况往往是我有志,但气不够啊;或是我想要做好,但是习气太差。今天不是有人问,习气不好怎么办吗?习气是借用佛家的讲法,这个习不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是积极地去实践,每次实践都把生命推进一步;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习呢,是一种习气,这个习气啊佛家反省很深刻。什么叫作习气呢?就是你生命有一些活动它留下来一些影响力,你的生命所留下来的余习、余温。所以这个习啊,又可以翻译成种子。它好像种子留下来了,而这个种子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永远跟着你的生命的,到了时机成熟,它又会发作;发作呢,又留下新的种子……这样子人的生命就一直滚下去、一直滚下去。你所做越多,种子越多,所以这个习也可以翻译成;有作就有业嘛,事大,业也大。而这个习,它是你所做的行为留下来的一种影响力,似有似无,所以又说是习与气合在一起,叫习气。这个习气呢。是有力量的,它作为你生命的背景,有些时候你是不自觉的,它推动着你,叫作业力,又翻译成结使。这个结啊就是心有千千结,打了结了,解不开;而它是有力量地迫使你、逼迫你非这样不可。习气、业力、结使……啊,听起来都令人非常地不安,但它是生命的真实。


佛家说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三世里面呢,就包含了业力的轮回。儒家是不讲这一套的,不讲轮回,儒家讲当下;王龙溪便曾说,佛家是从前世讲过来,道家呢是从你入胎讲过来,儒家呢,是讲每个当下!但是儒家也要面对生命啊,它怎么面对生命呢?当下。但你面对当下的生命,是不是就永远是光明的,没有一种非理性来驱使你呢?不然。每个人自己反省自己,随时你的生命都是污浊不堪的,常常都是身不由己呀,是明知故犯啊,不是吗?佛家用业力来解释,儒家呢,不用这样解释法。你虽然有无穷的限制,你有许多的驳杂,但是到最后还是求诸己,所以一往都是为己之学。他求之于己,求什么呢?求你的志是不是还在、你的志是不是光明,你的志能不能化解你现在的困顿、来改变你与生俱来的气质,所以叫作变化气质!什么叫气质?气者,阴阳二气。太极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气本是不可见的,还在漂渺当中;它化生完成,就会有形体出现,这个形体叫作质;所以气质的意思就是天生的品质。天生的品质,既然是天生的,那么谁来主张呢?我们说老天主张。意思也就是说,当你自己觉察到你自己生命是如此如此气质的时候,你已经被造成这样的品质了。那请问这个时候怎么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你的天生品质是如此,甚至再讲精致一点,你生在这样的家庭、你生成这样的性别,你是男是女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对不对?你生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哪一种家庭、你有什么父母、你有什么兄弟姐妹……等等等等,都不是你自己,而是老天选择的。你自己如果忽然觉醒到自己怎么这么驳杂,怎么这么样迟钝、不清明,你虽然想要提升自己、想要做个君子,但是有许多莫名其妙的限制,这个时候你说,哎,我天生的习气就不好嘛,这叫“怨天”。天容许你怨它吗?所以你只好自讨苦吃啦,因为你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啊,这样你会改善吗?“怨天”,就注定永远不能改善,所以孔子说“不怨天”。这不是孔子自己说他自己不怨天啊,这是一种教导,人人都不可以怨天。所以你要从每个当下说起,你不要从以前我从哪里来看,你追究以前从哪里来,请问有什么用?还有“不尤人”,什么叫不尤人?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别人能够替你来行你的仁德吗?而且你行你的仁德要看别人脸色吗?所以你的志能不能够轻易地达成,首先要看你的生命本身的品质,你的气质,第二个要看你的周遭环境;这都有很多障碍的。但是你既不能怨天,又不能够尤人,纵使有许多的限制,你在重重限制当中,依然不能够扼杀这个为人为善之志。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有永远的理想,而又有无穷的工夫可以做,这叫作“做工夫”啦。



论语七讲前期内容


第一讲:


《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与六经

五经的排序与扩充

“经”的地位

忘记圣贤经典,是时代的灾难

亲近了解经典的方法



第二讲:


不懂就不能读经典吗?

读经要从读《论语》开始

凡是经典,对人性都有一个深远的洞见

宗教的苦业意识,佛家、道家与基督教

古今中外,只有儒家这一家是真讲“道德”的



第三讲:


古人讲《论语》采用的方式

解经的“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理解经典的路径——学思并重,仁智双彰

今生有幸生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完成当今人类最重要的事!

常思圣人之道——开启生命的无尽藏



第四讲:


孔子心目中的“仁”

观乎圣人,则见天地

先要端正你人生的方向,你才有继续走下去的价值

以仁为核心,以人性为目的



第五讲: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圣人制礼的精神

圣人制礼作乐以教化天下

你为什么反对礼乐,有道的时代必然要有礼乐



第六讲:

礼乐是国家的大事,要赶快恢复我们的礼乐传统

任何民族的礼乐反省到最后,精神都是一样的

君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1838470267@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依仁(微信号:18511288418)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15011170557(可加微信)

爱读经读书会|103382880(qq)

爱读经官网|www.idujing.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