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 | 《杰出公民》:有一种尴尬叫归乡
文 | 大卫(巴黎)编 | 岛。(武汉)
作家归乡,西班牙语,两个小时的纪录体——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部带着"睡眠片"标配的电影都不足以吸引人,但几乎是从一开始,观影现场就喝彩掌声不断,简直比旁边厅里的《爱宠大机密3D》还热闹。这让人不禁想起今年戛纳上的《托尼·厄德曼》,不过它的结局仍好过颗粒无收的后者,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果然接下来,作家遭遇着冲撞和煎熬。在礼堂看完粗制滥造的欢迎影片后,他被拉上消防车游行,被拖进恶俗的电视节目,被路人用手机跟拍,被老友呼喊着他的小名Titi……
但先前忌讳颇多的作家似乎都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宽容。然而故乡却更加变本加厉——开着皮卡到处打猎嫖妓的旧友,擅长学阉公猪叫声的旧友女婿,用道德绑架请他吃饭和捐款的乡亲——甚至作家去游历现在已经是理发店的故居,而老板冷漠地嚷着"我们已经打烊了!"
尽管有一定戏剧夸张,但导演以及抓住了他们瞄准和攻击的核心——这种归乡的尴尬几乎是无国界的,在游子眼里,封闭的故乡时常洋洋得意地用粗俗对抗知识,用暴炫耀无知。而建立在这个核心上的讽刺和戏谑则是牢固和具有说服力的。
不失激烈的政治辩论也成为影片一切矛盾的最终指向,成为中对立最强的冲突,直到作家评给第一名的画作被替换后,他摘下"荣誉公民"的奖章说:
在非洲草原上一些民族的词汇里没有"自由"这个词汇,因为人们每天都是自由的——反倒是每天把自由挂在嘴边的人最不自由。
此语一出,就成为了作家叛乡的佐证,那些先前看似疯狂而无稽的指控立刻成为真实的罪名,他亦成为众矢之的,从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叛徒。
尽管《杰出公民》也有着一些常见的设定,比如灵感枯竭的作家,比如嫁给家乡好友的旧情人,大多数影片中作家的形象都是封闭而停滞的,他们往往是精神甚至物质上的完成者,文弱谦和的外表下往往有着一颗孤独桀骜的心脏,他们有着不切实际的批判倾向,对于弱势群体又保持着有底线的宽容;他们将这种矛盾的特质在影片里层层叠加,直至难以承受,就像《乡愁》《永恒与一日》。
但在片中作家与故乡的人与物,并不是简单的游历和伤怀的平行关系,而是立刻掀起了丰富的实质瓜葛,直至最后作家险些丧命。而《杰出公民》最"杰出"的在于,作家丹尼尔·曼多瓦尼(Daniel Mantovani)的本质和动机带有一定的弹性和变量,并且有着开放式的延伸。
从开始时已经五年没有着笔的作家突然一改态度,决定独自赴家乡之约,原本就动机可疑;接着作家居然放下一切原有的忌讳,几乎是无条件和乡亲打成一片--由于遭到作家差评而大放厥词的画家协会主席,看似是到处滋事报复,实际其宣扬叫骂的核心却耐人寻味。
更进一步,影片的话题开放性更不只是停留在故事的虚构与否,而是将全片始终无辜被动的作家打开一层新的维度,在这层维度中,观众不能确定作家的心路,究竟带着榨取故乡最后一次价值踏上归乡之旅,还是经过一番与故乡生死交锋后放下了心结——并且更深,刺透了艺术创作者地域性与世界性写作相结合的灰色地带,那里埋伏着叛逆和背叛难以分辨的动机,指控与被指控的相互转换——这也是影片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也是最考验奥斯卡·马丁内兹演技的地方,最终他借此斩获威尼斯影帝——人们称此为本届电影节最没有争议的获奖。
你年少时离去的勇气是否足以支撑到两鬓斑白?当我们背井离乡后,乡土又究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个可以随手拈来的话题,一些自嘲的素材?一组被粉饰浮想的意象?让人不安的底牌?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之地,你无法也不想接近的灯塔,你遮遮掩掩的灵魂驻地?还是褪去的壳,遥远的炉火,既定的方法论和宿命,将被捡拾的纠葛,燃烧的冰块,刺手的感伤,在耐心等你归来的洪水猛兽?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爱乐之城(2)|金刚狼3|Elmarlamar|好极了
欢迎为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