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端——对话北京大学金安平教授
本期嘉宾·金安平
金安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治学年鉴》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中国政党制度研究”首席专家,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全国党建研究会特聘研究员,中国政治学学会理事。研究兴趣涵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比较政党与政党制度、政治学学科与学术发展史。学术专著有《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政党政治》、《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端与拓展:北京大学政治学(1899-1929)》等。
政治学人:金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政治学人的专访!您的主要研究领域有比较政党、中国政治与中国政治学学科史,您能简要谈谈政治学学科史具体研究什么内容吗?您为什么会选择研究中国政治学学科史?
金安平近现代政治学科在中国出现之前,包括梁启超在内的许多前人都认为中国是有政治学的,中国有专门研究政治统治术的,还有被称为“政学”的。但特别有意思的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政治学在中国出现以后,基本上一下子就把现代政治学的范式和中国古代研究的统治术区分开了。作为舶来品,中国现代政治学一开始设立是按照西方的政治学范式设立的。我国最早的一批政治学者基本都是国外留学回来的,比如到1929年时,北大政治学的教师队伍中,除了一个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自己培养的,其它的基本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们按照西方政治学的框架,包括课程设置、学系管理和现代大学理念,建立了比较彻底现代化的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但是,我也确实看到了他们结合中国现实解决中国问题的本土化努力。政治学系教授陈启修在1929-1930年写的政治学著作叫《新政治学》,能看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包括阶级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和中国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当时北大的政治学课程设置中长期有的课程是“市政学”和“市政管理”。为什么如此强调市政呢?这与当时中国现代化的节奏有关。中华民国建立后,一些官员和学者要推进中国现代化,他们普遍认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了就要加强市政管理。1919年前后,北京曾经开始比较大规模的市政建设,要改造以封建帝制为核心的旧城,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在北京旧城里建了一批现代的社区和现代化的城市设施。西方国家的市政侧重于管理,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在当时中国的市政却有着现代国家构建的意涵。北京大学政治学系的实践课中,参观北京市的市政管理的内容很多。又比如当时的国际关系、外交学学科方向里,开设了大量有关帝国主义殖民政策、中国通商史、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等课程,这和当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关。因此,当时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专业,虽然是西化色彩的,但结合了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体现了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努力。通过研究当时从京师大学堂的进士馆、仕学馆到早期北大政治学系学生的毕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可以发现,除了出国继续深造的人以外,约有1/3到中央政府就职,大部分是到基层从事教学或行政管理工作,在县一级当官的人数非常多,如果说当时学校开设的都是一些比较西化的前沿的课程,没有一些本土化的有关中国现实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学习,他们到地方上是很难开展工作的。
政治学人: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端与创立正值当时救亡图存的国家与民族危机时刻,在您看来,这种社会背景对于政治学学科的创始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现代政治学又是如何折射出当时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背景的?
政治学人: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启蒙民智、救亡图存中发挥着重要的开拓与引领作用。您认为,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端与拓展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当时的国家社会历史环境下,他们是如何将政治学与时代背景(救亡图存)联系起来的?
早期的政治学人经历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比如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北伐战争军阀的统治,南京政府的建立,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国民党统治走向腐败等等。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政治学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政治学人:第一种是积极参与型的,积极参与时政事务。他们的参与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直接到政府去就职,出谋划策来影响政策;第二是占据多数的,就是办杂志报刊,在杂志上发表大量的有关时政文章。虽然当时很多文人都发表文章,但政治学人因为有自己的专业训练,所以他们的时政文章会更为深刻,更具学术性和预见性。第二种是完全学术型的,可能比较少参与时政事务,更多的是专注于学术研究。但是我觉得中国政治学的这种“老学究”特别少,大部分人都属于积极参与型的。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政治学人对政治的关切、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他们的学术研究有时候是不好区分的。因为政治学很大部分是研究当代的政治社会问题的,很多问题比如地方行政、税制、社会治理等都需要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调研来开展研究的。我们常常分不清哪些是从政的热情使然,还是他的专业使然。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今天可能也会存在。
5
金安平北大政治学是整个中国现代政治学最早的发源地,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北大政治学学科史,并且这本书也主要集中在发端和拓展期。虽然目前还没有研究到整个中国的政治学发展过程,但可以以小见大,从北大政治学发展历程来窥探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端和演进过程。北大政治学的120年,大体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我们这本书的时限,从1899到1929年的发端与拓展期。这30年,北大政治学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学术成果方面,对中国现代政治学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贡献。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全国有了二十多所大学设立了政治学专业或者政治学系,形成了中国现代政治学的新版图。第二阶段是1929到1949年的二十年。这个阶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阶段,既是中国国家建构和国家建设的一个新的时期,又是充满分歧和不确定的时期。北大政治学人和中国政治学人一样,既想为国家的现代发展贡献政治智慧和政治知识,但又处在国家有着不同发展方向的政治选择中,学术与政治交织在一起,是对政治学学术和学人的考验。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给中国政治学带来了新的观察政治的方法和角度以及为新的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案的机会。众所周知,1952年,这个学科一度被取消。但政治学学科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并没有完全消失,比如在北大,就分散在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法律系、哲学系等等。这中间,还出现了六十年代北大政治学系的短暂重建和国际政治系的建立。第四个阶段是从八十年代中国政治学的恢复重建到二十一世纪初,政治学再一次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建制,北京大学捷足先登,率先恢复重建。在二十一世纪到来时,全国已经有多所大学建立了政治学专业或者政治学系,而且发展迅猛,创立了很多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高地。第五个阶段是从21世纪开始。这一阶段北大政治学和全国政治学一样,彻底完成了恢复重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北大政治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有可能使北京大学的政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6
金安平我认为,目前来说政治学学科史研究还没有专门的或固定研究范式和方法。首先,比较重要的是要看大量的档案材料。虽然做研究都要看资料,但是根据你研究的东西不同,你看资料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要研究历史人物就主要看回忆录和日记,你要研究学科史就得看课程、课表、老师的讲义、学生的论文或作业、教授会和学术评议会的记录等这一类的材料。比如,我们在《发端与拓展》一书中重点研究了当时北大政治学是什么人在教学、教的是哪些内容;学生学到了什么和以后能做什么等方面内容,用这个来衡量当时的政治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否达到,以及当时在学术上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本书的研究特点是把学科史、学术史、学系史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三位一体的综合视角。近代学术和近代教育是以近代意义的大学为重要依托和基地的,而大学又是以学科和学系的建立与形成为基础和核心的,它们互为影响因素。一个学科真正成为一个学科,一定要依靠依赖大学的本科教育。也就是说研究政治学科一定要研究它在本科教育以上的发展史,一定要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另外,关于这种比较精于史料考证的研究方法,我觉得对政治学研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我有时看到很多人的观点和讨论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历史材料或错误的资料上的推理论证。政治学不仅仅是一个逻辑思维的头脑游戏和理论游戏,假设一种情况然后就去推理论证。如果材料和事实是假的错的,即便你的逻辑推理过程再精密,结论也是荒谬的。但是搞政治学理论的人很多都特别忙,没有功夫去仔细考证材料,所以如果在最便利的互联网、自媒体上有了什么有趣的说法或者材料,他就可以据此分析,也不管材料前提是不是真实的。我在研究中,发现这种材料的“以讹传讹”的事太多了,很多人在虚假的材料上进行各种分析,看起来是非常可笑的。
金安平我们不能认为因为行政干预使得政治学学科建制停止了一段时间,就等于是政治学的完全断裂,建制是断裂了,但学术没有完全停止。比如当时在北大虽然取消了学科建制,但是政治学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和老师分流到当时的法律系、哲学系和经济学系等。在建制取消期间,在包括外交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等政治学分支的研究上还是有一些成果的。但是学科的建制和学科的设置确实非常重要,它讲究一定的延续性。我们仔细研究了30年代以前北大政治学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学术类别(即我们所说的专业方向),虽然那时没有现在所谓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概念和区分,但当时的政治学系(一般的系是一级学科为基础的)的设置,是把政治学作为一个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一级学科来看的,而其下面所设的学术类别和今天的二级学科非常相似,除了没有中共党史以外,我们现在所设的政治学其他二级学科在30年代以前基本都有了。政治学公认的应该包括的那些大的研究领域,现在和上世纪30年代以前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学学科有自身的发展的规律,无论具体内容和知识有什么变化,但是学科本身是有标准和规律的。至于吸取有益的养分和启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按照政治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来建设今天的政治学学科,尤其是要认识学术议题与学科建制的关系。学科建设是百年的大计,要区分哪些可以归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哪些仅属于三级学科或者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议题,这些都需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来界定。
金安平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无法说清楚。因为今天的政治学和早期政治学面临的环境是不太一样的。当然了,要为国家的政治发展、现代化服务的使命都是一样的。但说从历史中能完全推导出今天,也是不太可能的。今天的中国政治学的去向,不能完全从中国政治学的历史走向中导出,有可能我们在某一个关节点面临选择时已经作出了和历史不一样的选择。
金安平据我所知,很多新入这行的学生是在完全不知道政治学学科发展史的情况下学政治学的,并且有意思的是,事实证明,不知道这些似乎也可以做出很多研究成果,或者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家不知道这个学科的历史也可以学习和研究,学生也都能毕业或做出优秀成果。但是我认为这仍然是有欠缺、不完美的,这种不知情的学习多少有点飘忽。就像我一开始谈到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话题不是新话题。很多学生在论文选题时想出来一个话题以为发现了新大陆,但实际上是老话题。学习学科史是必要的,就拿传承和创新来说,至少我们知道哪些话题已经研究过了,需要传承的是哪些,哪些研究是学术创新。所以我很想将来开设一门学科史课程,而且我建议新入行的年轻学生要选修这门课程。
本期采编:林 健
审 核:大 兰、徐佳怡
本文系政治学人平台首发,文章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网站链接;媒体转载(包括网站、微博、微信号)请联系政治学人微信后台。识别二维码可添加编辑团队微信。
更多精彩文章回顾
学人访谈集锦:桑玉成|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吴晓林|耿曙|思道与悟道|张星久|识道与拾道|黄琪轩|乔·米格代尔|马得勇|徐勇|俞可平|项飙|希尔·斯坦纳|周振鹤|佟德志|包刚升|朱天飚|段德敏|马啸|孙磊|王绍光|殷冬水|任剑涛|颜德如|吕德文|游宇|张国清|刘伟|季乃礼|郭道久|李辉|李春福|李石|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