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精选丨把作文讲得最漂亮的老师怎样教作文
周一(其他学科)丨周二(语文)
周三(数学)丨周四(英语)
周五(班主任)丨周六(微周刊)丨周日(好文精选)
一堂作文课,未必是生硬的讲述,未必是勉强的灌输,它可以很活泼,也可以很生动。重庆一中的周鹏老师,传说中是重庆可以把作文讲得最漂亮的人,每场公开课都会有人要坐到地板或者窗台上去听。现在,不妨就请您和星宝一起,听听周老师如何讲作文。
我的作文训练,命之为“意象作文”。从意象角度来审视天下文章,无非三类:一是“象+象”类,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主要用象的组合来表意,意隐于象后。二是“象+意”类,如《上邪》,既可见意、也可见象,意与象相辅相成。三是“意+意”类,如苏轼《题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纯粹发表议论,做演绎推理。
诗歌如此,放大到其它文体,也是如此。小说戏剧类多属于“象+象”类,散文多属于“象+意”类,而纯粹说理的论说文属于“意+意”类。而其中“象+意”类是天下文章常态。
人的心智之根本在于意与象的相互转化,文章之根本也在于意与象的相互转化,因此,意象互转是作文之基础与根本。简言之,以意象思维为训练主点的作文谓之“意象作文”。
一、储象,训练学生在心脑中储备大量的象以及表现象的能力
教了《关雎》,却不知道荇菜是什么样;教了《离骚》,却不知诗歌里屈原寄寓情愫的种种香草是什么样;教了《致橡树》,却不知道橡树、木棉树是什么样。当前语文教育中有一大疏漏,就是不教学生多识物象。
孔子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正是教人多识物象。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必须识得大量物象。若苏轼不识荇菜,怎么写得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徐志摩不识荇菜,怎么写得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舒婷选择橡树来象征男性,木棉来象征女性,也非随意为之,而是精心择取。无论阅读还是写作,物象的记忆识别都是极为重要的。
如何训练呢?我的做法主要是三个:
一是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物象并领悟其价值。
譬如东坡感知极为精细,以“藻荇交横”喻“竹柏影”,竹影是一枝一枝的,对应藻;而柏影是一簇一簇的,对应荇,精准而美。
二是利用多媒体呈现物象图片并阅读前人相关描述。
三是走进生活,识别校园或郊野种种花草树木并描述。
二、抽象,训练学生从象中抽取淬炼意的能力。
没有抽象力,一个人的观念世界便不会丰富,思想往往苍白,而苍白者不会写作。因此,还需要训练学生从物象中抽取淬炼意的能力。
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呈现物象,如草、月、鼓等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抽象出意,形成概念。
譬如学《前赤壁赋》,我便让学生就“水”与“月”的共性淬炼出意,学生就从不同角度抽象出许多概念或观念,如:清、明、自然产物、历史见证者、诗人笔下常用物象,都是一种途径、都能给一种内心的恬静、都是一种美好的事物;柔美、水月无情、冷,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愫、都还有未知之处、都让人神往、都很宽广、都代表着女性、奉献精神、沧桑感、利于生长……
得出这些抽象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就这些理解与“人生”建立关系,形成一些价值判断,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学生也能得出许多结论。
二是经常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活现象或新闻事件等,供学生讨论,最后形成一些价值判断。
三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从人、事、物等象中抽取出意的,参考名家思维,习得抽象能力。
如梁实秋《萝卜汤的启示》就是很好的抽象力训练范例。梁实秋分析萝卜汤好喝的原因在于“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后得出做文章的道理,要“言中有物”,“少说废话”。这就是靠抽象与类推思维完成的。
三、立象,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象的能力
语言分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譬如,“生命中有许多可能”与“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两句,前者是科学语言,后者是文学语言。两者虽然表意差别不大,但趣味却大不同,前者理性,后者诗性。
立象有两个目的:
一是美化语言,如“没有庇护,心会痛苦”就不如“不为心筑一座庙宇,灵魂会流浪”有诗性。
二是强化观点,如张晓风的《遇》:“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若单单只有第一句判断,观点便难以使人悦服,但加几个事象佐证,观点便得到强化。当然,文字也有了丰富的诗性。
如何训练呢?
先从词语开始,将一个个概念“翻译”为物象,如“孤独”可译为“失去天空依托的星星”“脱离了南翔队伍的大雁”,如“整体”可译为“海洋”“森林”“夜空”“春天”等等。
再训练句子,将句子中需要着力表现的概念译为物象。
譬如“个体不能代表整体”,就可先将“整体”译出,然后再从象里分解出个体的象。如海洋可分解为滴水,森林可分解为树,夜空可分解为星星,春天可分解为花朵。最后再将“不代表”也置换掉,就可以创造出“滴水汇不成大海”“独木不成林”“一朵花绽放不出整个春天”等句子。
然后,给一个判断,让学生联想各种象强化判断。
如给个“人当忍辱”的命题,让学生在后接几个象,以佐证此判断。譬如写成:“人当忍辱。韩信,面对市井小儿狞笑中的胯下之辱,忍了;司马迁,面对较死更为惨烈的宫刑之辱,忍了;勾践,面对亡国屈身为卒之辱,忍了……
周文王、韩非、孙膑,都有奇耻大辱,但,他们都忍了。忍得好啊!正是这心字头上一把刀的“忍”字,他们让历史在他们面前跪下了,他们让文化在后人的眼光里厚重起来,他们也让自己的名字成为后人精神里一个永恒的符号!”
一、解意,训练把握思想感情的理解力
这是阅读问题,但也是写作问题。譬如“草本无名略似兰”一句是何意思?该如何理解,得告诉学生理解的整个思维过程,惟其如此,学生才知道把握一个意思的科学步骤,习惯了科学步骤,最后才能养成正确理解话语的心智模式。
理解一句话,首先要分解其中关键元素,这句话中有“草”“名”“兰”三大关键元素。至于“本无”“略似”,姑且称之为关系词,连缀元素形成意义。
其次是凸显元素信息,该抽象的则抽象,如“草”,能抽象出什么信息呢?不外乎“平凡、卑微”与“生命力顽强”。“兰”,不外乎“高贵、高雅、高洁”等意。
最后联系,将凸显出来的信息彼此联系起来,意义自见。草有“本无名”三字的限制,那“草本无名”这四个字的意思就只能是表现草的平凡与卑微,而非生命力顽强了。“平凡、卑微”又“略似”“高贵、高雅、高洁”,这是什么意思呢?“略似”说明二者差不多,那就是说平凡与高贵是平等的,平凡中也孕育着高贵。如此便理解出来了,这便是科学有效的解意。
现在许多学生理解言语靠的是直觉与经验,而非有序的理性分析。事实上,只有经由理性分析而形成的直觉与经验才能正确理解言语。这样的直觉与经验才是真正的语感能力。真正的语感只能建立在拥有正确的心智模式基础上。
二、储意,训练储备各种概念与观点的记忆力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心智模式里应该有四个世界,一是现实世界,二是想象世界,三是观念世界,四是灵性世界。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对现实世界有入微的体察,能在现实世界基础上进行丰富的想象构建,能将现实与想象的世界抽象处理,形成观念,最后他有禀赋与灵性形成个人风格。其中观念世界丰富的人才可能是一个深刻的人。
因此,丰富学生的观念世界是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甚至是最终目的——难道语文学习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么?意欲丰富学生的观念世界,最基础的训练就是给学生呈现各种有价值的概念与观点,供其理解与记忆。
我为学生编写了约两万字的《原点思想漫谈》,在《原点》中我罗列古今中外主要思想家的主要概念与观点,适当加以阐释,并尽可能梳理出其间的逻辑体系,便于学生理解。人类发展至今,提出的概念与观点何止千万,但万变不离其宗,观点再多,总有生长的原点,只要把原点思想找出来,学生就可以自行生长演绎各种观点。
数理化学科有其公式定理,语文也该有,原点思想就是观念世界中的公式定理。待学生大体理解《原点思想漫谈》后,便训练学生运用原点思想分析各种材料。知识只有在被利用后才有价值。如此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便提高了,作文立意自然要深入许多。
三、立意,训练借鉴与生成思想与感情的创造力
作文立意,即寻求世界中的情、趣、理。激发慈悲心是情感训练的基础,涵泳审美感是趣味训练的关键,强化批判性思维是训练理性的根本。慈悲心、审美感以及批判性思维并非一朝一夕可以习得,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获得途径有三:
一是阅读,以大师风范影响学生;二是现象分析,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世哲学;三是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的宝贵资源。
具体的训练有两种方式:
一是借鉴别人的意来诠释我的象。譬如谢文合的《哲学草》就是借鉴之典型。作者借鉴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来诠释自己要写的迎春草,说迎春草具有儒心、道心、佛心。这类文章看起来很深刻,其实只是借鉴的思想本身是人类终极性思想而已。
二是自我生成观点。观点的表现形式是判断,而判断的实质是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关系。如“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成全乃天道”“爱要有所附丽”等判断,其实是在“生命”与“遇合”、“成全”与“天道”、“爱”与“附丽”等之间建立了关系而已。
因此,要创造判断,首先要生成概念,其次要懂得关系有哪些类型。譬如,“情调”这一话题,该怎么围绕“情调”进行立意呢?一则可以直接找另外一个概念来与“情调”建立关系,从而形成判断。
倘心中有“文化”这一概念,于是可以考虑“情调”与“文化”的关系,于是生成“情调背后是文化的积淀”这样一个判断。二则可以由“情调”而立象,然后再抽象出意。
哪些象蕴含了“情调”?
如喝咖啡。“喝咖啡”三个字是没有情调的,情调在喝咖啡这一情境中包含的各种象,我们需要把包含的象分解出来。如装修典雅的咖啡厅、桌前放着的名著、舒缓而高雅的背景音乐、精致的咖啡杯等等,是这些象使喝咖啡这一行为有了情调。
当这些象分解出来之后,抽象出概念并不难,如环境、艺术、缓慢、精致、高雅等概念就出来了。最后把这些概念与“情调”建立关系,于是判断就生成了。
如“一种有情调的生活往往需要环境的营造”“有情调的生活是一种慢生活”“一个有情调的人必然是精致而高雅的”等等。
概念与概念之间一般有哪些关系呢?
三种。第一,类推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于你我皆是人,所以可以类推,己所不欲,亦人所不欲,既然如此,就勿施于人。
第二,对比关系,“有情调的生活是一种慢生活”,也是得出“有情调的生活必须拒绝匆忙”。
第三,因果关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即是。常用这三种关系思维处理概念,生成判断不难。
有了意与象,文章便“言之有物”。但还要处理好意象关系,方才“言之有序”。可分三项训练:
象与象的先后关系:象与象之间有时空、主次、轻重等关系,排列得符合人们认识习惯及表达要求。
意与意的推理关系:判断与判断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一环扣一环,否则文脉不清。
意与象的融合关系:意与象之间要有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契合,否则文势难成。
文字表达最主要的关系其实就是四种关系:意象关系、类推关系、对比关系和因果关系。一篇作文主要就是处理好这四种关系。处理好了,便文脉通、文势足。
总之,意象作文重在探讨写作者的心智模式以及文章的本质规律,大道至简,只有把根本的抓住了,作文教学才是高效的。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朋友圈分享
作者丨周鹏(重庆一中语文教研组长,重庆市特级教师,西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被学生称为重庆一中的“标志性建筑”和“周夫子”。)
图片丨花瓣网
编辑丨邹雪平
“星教师”广告合作请联系:023-67450968
投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字,阅读更多“中语”相关内容
/ 学校全方位领导力主题峰会 /
点击下图,直接报名 ▼
/ 中学语文年度创新教学设计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