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行论》第197课笔录

2017-01-05 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入行论》第197课笔录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入菩萨行论》分了十品。前面九品为:殊胜的菩提心没有产生让其产生的,有第一、二、三品;生起之后让其不退转的,有第四、五、六品;在不退转的基础上再再增上的,有第七、八、九品;第十品是回向功德。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回向也也可以说是一种单独的修法,对前面的九品内容:菩提心从生起到增上的所有善根,必须要做一个善巧的回向。

菩萨在修道过程当中,如何让这个善根辗转无尽?如何让善根成为弘法最需要的一种利器?其实都可以通过回向来成办,而且回向也是成就自他二利的因。

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回向,善根就不会虚耗,就可以用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方面。从利他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回向给众生,众生因为我们回向的缘故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就像我们把手上的财物布施给众生,众生会因为我们布施的财物而得到利益。同样的道理,无形的善根如果通过佛菩萨的金刚句回向文加持,再以我们自己殊胜的善心做回向,以这种缘起力的缘故,我们也可以成功地把善根给予众生,让众生获得利益。所以回向是自他二利的。还有回向其实也是一种布施,属于法布施所摄。因为我们把善根布施给众生、回向给众生,让众生得到利益的缘故,所以说回向有施予的意思,把善根施予众生。

菩提心其实也是打破我们自私自利心的一种修法,在没有学习佛法之前,我们对财物等非常执著,为了打破执著的缘故,我们要布施财物。学了佛法之后,知道了功德利益等,我们对自己所修积的善根也非常执著。不管对什么东西执著都是束缚我们的因缘,对善根执著,也是束缚我们证悟最圆满平等佛性的障碍。

现在通过回向的方式来打破我们相续当中的贪执,或者说通过回向的方式来修持平等心、培养慈悲心。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那么现在他们非常缺乏善根资粮,而自己又没有办法获得,所以我们就用自己修积的善根给他们做回向,让他们得到利益。

其实回向的修法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把回向作为一种单独的修法,像修菩提心一样,单独进行串习,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我们只是把回向作为一种后行,好像是善法做完之后必须要回向一下,如果不回向就怎么样,那我们对回向意义的理解还比较有局限性。

如果真正把整个大乘的法义和回向的法义连在一起观察,就发现回向这个修法非常善妙。七地菩萨是方便度增胜,什么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呢?其实就是回向的修法。通过回向的方式让这个善根辗转无尽。本来很小的善根,比如只是供一盏灯或者做一个顶礼,但我们在回向的时候,能够缘一切众生、缘殊胜的佛果做回向,这一念善根因为和佛智大海相应的缘故,和无量无边的众生的所缘相应的缘故,就变得无穷无尽。

反过来讲,如果我们表面上做了很大的善法,但是没有善巧回向,或者只是缘自己在很小的范围做回向,这个善根虽然很大,但是不善巧回向的缘故也会变得很小,这就叫做善巧方便。本来看起来很小的善根会变得很大,这就是菩萨善巧的修行方式,也是菩萨在修道过程当中必须要学习、要反复熟练运用的一种殊胜窍诀。如果不懂得这个善巧方便,很大的善根就变得很小,就是这个问题。我们自己要很重视回向。

在很多修法当中提到三殊胜,其中后行殊胜就是回向殊胜。大乘的回向里面包含了菩提心和空正见的法要。三轮体空的回向就称之为无毒回向,里面既有世俗菩提心的成份:回向众生、回向佛果;也有胜义菩提心的成份:三轮体空摄受的缘故。如果前面我们的基础打牢了,在做回向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殊胜。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有打牢,没有通过学习教义减弱我爱执,没有修持菩提心让利他心在相续中扎根,也没有通过学习《智慧品》懂得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那在做回向的时候,就不可能变得很殊胜了。

我们总相地念诵回向文肯定是好的,但除了回向的这个善根之外,它就不能成为一种源源不断利益众生或者让我们逐渐成佛的因。回向本身也是一种修法。比如说我们安住世俗菩提心、安住空性做回向,这样高质量的回向,本身就是修法的一部分,这时回向就变成了一种正行了。虽然我们说“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单从回向功德的侧面讲,肯定非常殊胜,但是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没有安住世俗菩提心、没有安住空正见做回向,那么除了回向的利益之外,串修法义的利益,我们是没有得到的。

如果我们真正安住这种殊胜的境界,通过前面我们所学习的这些内容做回向,既让善根用在了最应该用的地方,又通过回向的方式串习了殊胜的大乘法义,它本身还有一种修行的功用在里面,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了解。

就像前面讲《回向品》的惯例一样,今天也非常希望大家跟随词句做回向,我们一边讲解,一边听闻,一边就把相续中的善根取出来,词句指向哪里,善根就回向在哪里,这样我们就可以串习殊胜的回向修法了。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回向善趣众生的科判,在回向善趣众生的科判当中,有方方面面的回向:回向无病、回向众生安乐等等,我们看今天回向的内容:

愿世诸妇女,悉成男子汉,

寒门晋显贵,慢者转谦逊。

颂词包含了三种意义的回向,就是我们的善根要用在这三个地方。“愿世诸妇女,悉成男子汉”:愿世间上的一切妇女,都变成男子汉;也愿我们的善根让世间上的“寒门”(下贱贫寒的人),获得显贵的身份;同时也回向一切世间中贡高我慢的人,都能摧毁相续当中的傲慢“转谦逊”,变得谦虚、低调、谨慎。这是字面的意思。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第一类回向,是回向给世间的妇女,愿世间的一切妇女都变成男子汉,这是寂天菩萨的回向。佛经中也讲了很多这样的内容:比如愿妇女下一世转成男子,或者怎样让妇女舍弃女身转成男子的方法,妇女的很多过失等等。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以前的讲法也提到过。

以前讲这个问题不会有任何问题存在,但因为现在从上世纪开始,世界上很多地方掀起了男女平等的运动,很多妇女在争取自己的权利,呼吁男女平等,所以有些上师们很谨慎,觉得这个问题很不好讲。很多人接受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之后,就觉得为什么佛陀要在经典当中贬低妇女,很多地方都凸显男身尊贵等等。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普遍观念也是男女平等,当然男女平等也有它的必要性,因为以前的确很多地方过于歧视妇女,妇女的权利的确得不到保障。那么这是一回事情。

为什么佛陀在经典当中讲这些,是不是佛的相续当中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观念?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了这么多妇女的过失,好像在赞叹男人的功德,贬低妇女的地位。其实佛陀已经完全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空性,相续当中的大悲心、智慧都获得了圆满,所以佛陀不可能像一般世间的大男子主义者,以烦恼心来提升男人的地位。假如佛陀通过三个无数劫的修行,连这个烦恼都没有办法遣除,那么三个无数劫的修行可以说是白费的。

的确不是这样,佛陀相续当中已经证悟了一切平等。那为什么要这样讲?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一切男女相都是不可得,一切男女的确都是平等的。从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的侧面来讲,男女都有平等的机会。并没有说如来藏只是男身才有,女身没有。佛性周遍一切,而且很多男身以前也是女身,现在很多女身以前也是男身,一切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从本质来讲,如来藏的本性就是佛性,它是恒常不变的。这个方面没有什么可讲的。

有些密法的观点也非常看重妇女,因为妇女的本性其实是代表空性。在很多密乘的戒律当中,不能够诋毁智慧女性。严格一点是所有的女性都不能诋毁;不太严格的话,是不能诋毁女性的本尊、智慧空性。所以这方面也是平等的。

世间当中提倡男女平等,是因为以前过于歧视妇女的缘故,这也是有必要的。但就事论事,或者说佛陀在经典当中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从某些侧面看,妇女的确有很多方面普遍不如男人的身份。

从生理角度相比较,男人气力大,女人气力小;然后从做事的角度来讲,一般来说男人的器量和能力比女人大一些;或者从一些深远的智慧来讲,很多男人的智慧或者韬略、胸怀普遍要宽广一些。

上师也在讲义当中讲到,女人的一些嫉妒心、一些不共的烦恼或者生理方面的一些不足都是这样的。男人比女人的胆量还是大一些。很多时候女人一个人出门会非常害怕,而男人一般不会有人害怕的。佛菩萨在戒律当中也提到过:女性出家人一个人在深山里闭关是不开许的,但没有遮止说男出家人不能一个人在山里闭关。因为从方方面面来考虑,一个人单独在山里面修法很容易受到伤害,为了保护女性的缘故,佛陀在戒律当中也有必要这样制定。

所以从很多地方来看,从比较公正的角度来讲,男人和女人从身体、心量、福德等方面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当然我们不是把最差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比,而是从较普遍的、大众化的角度来讲,的确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如能力等等。现在世上有很多女强人,古代也有,但仍然不是特别多。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不管是担任大公司的老总还是国家领导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领导人基本上是男性,女性领导人有是有(现在也在增多),但从整个比例来看还是男性比较多。历史上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为什么呢?就说明他们内心中的习气、业力不一样。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可以力量很大、胆气很大?为什么有些人的胆子就很小,容易受伤害?等等。

前面我们提到,一个人很胆小、容易受伤害或者身体方面有很多缺陷等,其实都与相续中的业有关。普遍来讲,这种情况男性就少一点,女性就多一点。为什么这样?其实从业的角度来讲也不难理解:你造了一些比较好的业,自然而然就转成男身,自然而然就离开了不安全感,离开了身体的缺陷。因为一旦转成男身,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从业的侧面来讲就是这样一种规律。

佛陀只是发现了这种规律,然后在经典当中如实宣讲了一些男人和女人相比的实际情况。佛陀在显宗的经典中讲:女人的身份不能够成佛,不能成为转轮王,不能成独觉等等,有很多过患。

从示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成佛的方面来看,历史上没有一个女身是通过三十二相成道的方式显现成佛的,从示现教主的身份是这样。有些时候我们说密宗当中说有女身成佛,但是她不会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虽然她内心中已经现前了佛果,但不会像释迦牟尼佛、迦叶佛、弥勒佛一样以男身示现成佛。八岁龙女成佛也是先转成男身再成佛,显宗的经典都是这样记载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观察,我们也知道妇女有很多的痛苦,身体或心理上的痛苦都是比较大的。

从某些方面讲,女人的嫉妒心、贪欲心等烦恼也是比较粗重的。现在为了让一切的妇女都能够远离这一切缺陷、痛苦,所以说“愿世诸妇女,悉成男子汉”,愿她们都变成男子汉。变成男子汉字面上的意思好像就是说愿所有的女人都变成男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愿一切的妇女都远离女人的一切过失,具有男人一样的气魄、力量,这是从身体方面讲的,所有这些过患都能够遣除的话,真正就是变成男子汉了,这是比较直接的解释。

如果所有的世间人都变成男人,这个世间怎样延续?没人生孩子怎么办?其实我们也不用担心,最初整个世间也没有男人、女人,也不用胎生,众生都是自然而然化生的,化生就不会有这种问题。

我们如果以当前的这种情况考虑,会想:假如整个世界所有的女人都没有了,人类怎么办?其实如果大家的业真正都变得很贤善,完全离开了一切烦恼、过失,那个时候的世界和现在也不会一样了。因为整个环境贤善了,大家的业清净了,大家的心胸也远离一切过患了,那时流转的方式和现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方面我们不用担心。只要我们从内心当中发善愿:愿一切妇女离开一切过失,愿所有的妇女都转成男子汉,以变成男人的方式来修持佛法。

这个方面在《极乐愿文大疏》也讲了很多:如果听闻、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有“不转女身转贵族”的发愿。现在我们说,愿一切妇女都变成男子汉。世间有些新的名词如“女汉子”,虽然是女人但是显现很彪悍,就取名叫“女汉子”。但是女汉子其实只是从某些方面和一般的妇女不一样,还是属于妇女的身份。

不管怎样,我们的善根福德回向愿所有的妇女都变成男子汉,然后能够自由自在地修行,能够远离一切妇女的过患等。虽然所有男子不一定十全十美,还有其他问题、烦恼,其他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回向来解决,下面很多回向都可以包括在内。我们是愿一切痛苦或者有缺陷的众生,通过我们的善根回向达到极致的圆满,达到一切的快乐,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如果能这样做,我们就能够一方面修心,一方面把我们的善根用在这些地方。

“寒门晋显贵”:“寒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比较贫寒的家庭或下贱的人。大恩上师的讲记中解释为有些从事比较低劣行业的人,比如屠夫或者渔夫,通过杀生害命的方式来存活,就属于下贱之人。当然下贱不一定都是贫穷的,一方面我们愿这些贫穷的人得到富裕,还有愿做低劣行业的人舍弃这种杀生害命的行业。“晋显贵”的意思一方面是富裕,一方面是达到比较显贵的程度,不需要再从事比较低劣的工作。

在世间当中的有些工作大家普遍都瞧不起,如清洁工、农民工、建筑工,按理来讲不应该瞧不起他们,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汗水在挣钱,只不过工作比较辛苦而已。其他杀生害命的职业有时也是迫不得已的,如果能找到其他的方式,可能很多人也不愿意这样养家糊口。不管怎样,从事正当行业的人我们不能够鄙视他们,就算是那些以杀生害命为业的人,我们也应该以慈悲心来对待。

有些学佛法的人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往往就会对世间上造罪业的人产生一种愤恨和看不起的心,虽然他们所做的事情是有罪业的,但是作为修行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正确的心态就是慈悲心,以慈悲心去对待一切没有丝毫问题和过失。

我们处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所见所闻很多是黑暗的、不如法的、造罪业的,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讲,最应该产生的就是慈悲心,因为很多众生都是被自己的罪业牵引而造罪的,是迫不得已的。另外他们过去世也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现在我们的父母在被迫从事自我毁灭的职业或工作,那么我们应该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心呢?我们是应该慈悲他、为他发愿还是愤恨他、打压他呢?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生慈悲心,然后经常发愿回向。此处讲把我们的善根回向这些下贱的人,让他们能够得到晋升,成为达官显贵、种性高贵或者钱财富裕等等。

“慢者转谦逊”:我们还要回向世间贡高我慢的人,让他们都能够摧毁傲慢变得非常谦虚。佛陀在经典当中也讲了很多傲慢的过失。傲慢者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比如有些人嗓子好一点,有些钱多一点、个子高一点、学历高一点、长得好看一点等等,他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比别人要高一等,就开始看不起其他人。傲慢者总是盯着自己的功德看,虽然一部分人的确是有一点超胜,但有些完全是盲目傲慢,傲慢主要是一种烦恼心态,并不取决于你是什么。

真正没有傲慢的人,虽然内心有很多功德,但是他的烦恼调伏得很好,没有傲慢心。最典型的就是佛陀和菩萨们,他们的功德都是圆满的。要说财富,佛修了三无数劫的资粮,如果把这些功德兑现成财富的话,没有人能够比拟。佛陀、菩萨们的财富、内心当中的智慧以及相貌、名声等等都是圆满的,按理来讲他们最有资格傲慢,但是恰恰相反,真正达到了佛、菩萨果位的人是完全没有傲慢的。因为傲慢是众生成就佛果、菩萨果的最大障碍,如果不把傲慢调伏,永远达不到圣者果位。有傲慢的人绝对不会是圣者,圣者绝对不会有傲慢。现在的现象是:最有资格傲慢的人反而一点傲慢都没有,最没有资格傲慢的人反而牛气冲天,非常傲慢,谁都看不起。

  大恩上师讲,其实不要说是和佛菩萨比,即便和世间人我们有时候也没法比;那些现在我们认为很了不得的人,如果和天人比也根本不值一提。即便是在同行业当中,我们一点可怜的知识、财富,和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可比的,只不过是在周围的圈子里稍微突出一点,自己就很傲慢了。

从学习佛法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的。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因为懂得少,基本上都是很谦虚的,没有什么傲慢的资格,在道场当中话也不敢说,什么事情都害怕做错了,非常小心谨慎。但随着自己学习的东西多了,就开始不注意了,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学习佛法就是调伏烦恼之道,如果学习得深,经常用佛法观察自己的内心,一般不会通过学习佛法而变得傲慢。

但是有些人随着佛法知识的增多,就开始傲慢了,一比较其他人都不如我:这人不懂,那人也不懂,很多人都不懂,只有我懂;或者说,你看我都守戒律了,而他们没有守戒律,像这样变得傲慢就是走错路了。

其实真正的佛法是调伏傲慢之道,我们越学习就应该越谦虚;越学习就觉得离佛果越远,自己与佛果、佛陀、菩萨的差别越大;越学习我们越理智,脑袋越清晰。所以一看周围的道友:这个在某方面超过我,那个在某方面超过我,我自己内心当中的很多习气别人都没有。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而不是经常观察自己的功德,就会越来越谦虚。

怎么样调伏傲慢呢?就是千万不要盯着我们的功德看,我们这点点可怜的功德在佛菩萨和很多大修行者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我们一定要盯着自己的过失看,越盯着自己的过失,自己越不会傲慢,就是这个规律。很多小心谨慎的人,他在安住的时候,在大庭广众当中的时候,都是看自己的过失。经常看自己过失的人怎么可能傲慢得起来呢?他盯着别人的功德看、盯着自己的过失看,一比较:自己比这些人还差得远,就不会有傲慢。傲慢者是盯着自己的功德,盯着别人的过失:我的功德张三没有,李四没有,这些人都没有,所以他就慢慢傲慢起来了。

产生傲慢的原因是愚痴、无明,它是一种颠倒的作意,所以说傲慢完全都是来自于心,而不是你拥有多少东西就傲慢,有些很富裕的人也是非常谦虚的,有些暴发户或者有一点点钱的人特别傲慢,借钱买个好手机就到处炫耀。真正来讲,傲慢者都是很愚痴的。

有些大德们在讲调伏烦恼的时候,甚至会和旁生比。我们觉得我们全面超胜旁生,但有时也不一定。我以前听说观音上师老人家在讲课的时候,突然飞来一只苍蝇,当时他就说:我不如这只苍蝇。为什么我不如这只苍蝇呢?因为它有翅膀,能够到处飞,它是很自由的,想到哪里就飞到哪里,那么我现在是不行的。从这个侧面来讲,我不如它了。如果我们能懂得这样观察的话,甚至对苍蝇都不会有傲慢。

因为它有翅膀可以很自在地到处飞来飞去,但是我们要飞就必须要赚钱、买机票、等飞机、安检等等,如果有大雾,航班还会被取消。但是它们就不用这样,一般来讲飞鸟和我们看不起的蚊子、夏天漫天飞舞的小虫子都有翅膀,都可以很自在飞行,从这个方面来讲,远远超胜于我们。

还有很多旁生,它们的一些特点、功德我们根本没有。其实这些都是大德给我们示现,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调伏自己的傲慢,哪怕是对旁生都会找到一个调伏傲慢的法子。所以我们归纳起来就是两点:盯着自己的过失看,盯着别人的功德看,我们绝对不可能傲慢。傲慢者肯定是盯着自己的功德看,盯着别人的过失去对比的,这样就会越来越傲慢。这是傲慢的一种原理。

现在我们回向“慢者转谦逊”,把善根回向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傲慢者,回向给世间各行各业傲慢的人,愿他们得到我们善根回向的缘故,内心当中傲气全消,转变成谦谦君子,把他们的傲慢彻底摧毁。

傲慢也是堕入恶趣的因,因为有了傲慢心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既然看不到自己的过失,那么自己肯定不愿意去改正了,看到别人的功德也产生不了一种随喜的心,内心的恶业、烦恼会逐渐增长,成为走向恶趣不得解脱的因缘。所以愿一切的傲慢者相续当中的傲慢都予以遣除,变得非常谦虚,如是地做回向。

第三:为共同的利益而回向分二:一、回向成为利益之因;二、回向成为安乐之因。

利益和安乐有不同的讲法,有些地方讲的利乐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有的时候讲究竟的叫利益,暂时的叫安乐;有的讲世间的叫安乐,后世的叫利益;有的讲佛法方面的叫利益,世间法方面叫安乐,有些时候也是可以互相通用的。

一、回向成为利益之因。

愿诸有情众,因吾诸福德,

悉断一切恶,常乐福善行!

字面意思:愿一切有情因我所修积的福德而断除一切的恶业,经常能欢喜奉行善法,欢喜奉行善法就是“常乐福善行”。

“愿诸有情众”,这里讲的是不加捡别的所有众生,不单是我自己、我的父母、亲戚朋友等等,而是包括所有有情:人类中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人,还有其他的旁生、饿鬼、地狱等所有众生。前面恶趣和善趣都单独回向完了,现在回向的对境是总的一切六道众生,法界当中所有的有情。

这个原理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如果只是回向自己,所缘境就非常小和单一,这样回向的功德也小。如果所缘境扩大了,所缘越多功德越多。如果把所缘境扩展到一切众生——当然一切众生到底有多少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总相、概念,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现在缘的就是一切众生。所缘境是一切众生、众生无量无边的缘故,功德也无量无边。通过前面的原理可知,回向的对境越少功德越少,回向的所缘境越多,功德就越多。而成佛是需要无量无边功德的,我们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迅速圆满功德,所以我们回向的所缘一定是一切众生,一定要牢牢地记住这一点。

愿一切有情众,“因吾”——通过我自己及所有道友以前、现在、以后修学的所有的福德,包括我们听《入行论》的福德、思考《入行论》的福德、或者给别人讲解《入行论》的福德,乃至于我们供水、供灯、顶礼的福德等等,全部加起来集中在一起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因为我回向福德的缘故,“悉断一切恶”。

我们要注意,每个颂词都要观想,把我们的善根用在一切众生上,愿一切众生因为现在我回向的缘故,断除一切的恶业。

    首先是愿他们断除一切的恶业,众生无始以来因为无明,不了知无我,把无我认为有我,从有我开始,我就开始成了一切过患的根本,总因缘就是我。因为有了我的缘故就开始围绕我而转,为了我的利益生起贪欲、嗔恚、愚痴、嫉妒、傲慢,通过烦恼就开始产生种种的业,通过业就开始流转轮回。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因为不了知这一切的起因是缘起、无自性的,把一切执为实有,又开始新一轮的执著、造业和流转,在流转过程中又开始造业,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漂流在无始无终的轮回中。

所以愿一切的众生因为我回向的缘故,当下就斩断一切的恶业相续。以前的恶业全部断除,现在也不造新的恶业,“悉断一切恶”。从此不生一念恶心,所有恶业乃至很重的恶业——五无间罪、谤法罪等全部断除。

众生的恶业究竟来讲就是一种无明愚痴,就是真实义愚,不了知一切万法的真实义。浅层次讲就是业果愚痴,不了知一切业果的关系。当然内心中的习气也占了很大的成分,比如前面我们讲到等流果,等流果中有一种是作者等流,以前喜欢造什么样的罪业,现在还会喜欢造。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喜欢杀生,对钓鱼很有兴趣?有些人生下来就对某些方面有兴趣,其实这些都是属于一种作者等流,上一世什么业串习得多,这一世当中这个习气还在,又继续喜欢做同样的事。

以前经常看到小孩子在一周岁时要抓周,很多东西放在他的面前,让他去抓,有时也和他的习气有关。西藏认证活佛时,也把他前世用的东西:铃杵、碗等放在那儿,当然认活佛还有智慧在里面,我们只是作个比喻而已。世间人喜欢什么东西,和前世的所作所为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现在我们所造的恶业,喜欢造的恶业,都和前世的习气有一定的关系。不管怎样,愿他们通过我回向的缘故,悉皆断除一切的恶业。

“长乐福善行”,因为恶业是产生痛苦和障碍修道的根本,如果恶业存在,我们几乎没办法获得安乐,所以“悉断一切恶”。而善法、善行就是一切安乐的根本,就是我们修道的顺缘、助缘,善行也是让整个世界、环境变得非常美好的根本因,所以我们愿一切有情“长乐福善行”,都非常欢喜修持福德和善行。

这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哪怕就是说从一念的善心开始。在路上的时候看到有情,要对一切有情经常保持善念。这不需要什么钱,也不需要什么时间和很多精力,就是要有一种心、一种刻意的作意。

我们学习这些教法之后,要思考怎样把佛法用在生活当中。当我们有了一念的善心,我们就把这个善心用在生活当中去观待一切众生,我们在路上、街上看到有情的时候,就以善心来对待他们,愿他们得到安乐,愿他们怎么好。其实这就是在生活当中运用佛法,而不是你在道场中是个修学佛法的人,出门之后就变成一个彻头彻尾不学佛法的平常人;或者你在打坐的时候是一个修行者,下座之后就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世俗人,不是这样的。

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从某些角度来讲,是修法的时候修法,下座的时候去做其他事,有些道友也只能这样,但这不是真正修行佛法应该具有的方式,真正修行佛法是生活和佛法完全融合在一起,用佛法的观念、见解去面对一切。你该吃饭还是吃饭,该睡觉还是睡觉,该走路还是走路,但是和以前不一样的,就是在吃饭、走路的时候有这样一种善心,有佛法的见解和智慧,并用佛法的智慧来做事情,这就是生活和佛法完全相融的一种方式。

很多佛法比较发达的地方,不用刻意去区分生活和佛法,生活当中到处都是佛法。在他们的理念、思考方式、说话方式中,佛法已经深入骨髓,所作所为都是佛法,整个社区都是佛法的生活方式。

虽然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环境,但是在家庭或在心中可以去创造,虽然我在家庭当中也改变不了什么,也没办法让家里面的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做不到佛化家庭也不要紧,自己的心可以做——安住在佛法的状态,然后用佛法的心去看待家人,这就是一种佛法。如果用佛法的心去看待这个世间的、家庭的事物以及看待外面的人,这一切就是佛法。所以佛法是什么呢?从大乘的角度来讲,无外乎就是大悲和智慧,所以如果我们以大悲心、智慧去观待一切,那么生活不就变成佛法了吗?一切的工作、生活都和佛法息息相关了。

我们要“长乐福善行”,要把一切善心、乃至于前面讲的一念善心以上,去用在修心、修行方面,逐渐把自己的整个内心调整成一个纯粹的善心状态、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状态,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修行必须的一种方式。

    现在有很多不顺的事情,有时在工作单位里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同事经常有一些摩擦和利益冲突,与自己的邻居、外人也有很多矛盾。我们很多时候容易怨天尤人、做很多不如法的行为。愤世嫉俗这种心态其实并不能有助于我们改变什么,大家都骂,其实骂了也不起什么作用,仅是增长了自己内心当中的恶念。

我记得宗萨仁波切有篇文章说,我们也是共犯——地球变暖了,环境越来越不好,雾霾天气、洪水越来越多,汽车尾气也很多,你就开始骂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啦?好像世界和我们无关,好像我们是很清白的局外人,其实也不一定。按照宗萨仁波切的观点,我们也是参与者,我们也用了导致环境恶化的东西,难道我们就没有份吗?都有份。从某些角度来讲,我们没有资格去指责别人。是谁搞成这样的?是领导、是其他人、是富裕的人,好像我们完全是一个无辜的人,其实并不是这样。

一方面来讲,我们有这个业才转生在这个环境;另一方面,某些大德也讲是因为共业。我们也在使用和消耗很多东西,也在损毁环境。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讲不用愤世嫉俗,我们已经转生到这样一种环境中了,怎么样用慈悲心去对待?不要扰乱自己的修行,也不要扰乱别人的心。发牢骚对整个环境的改变不会很大,如果说了有改变也可以,但只是发泄而已。找不到地方发泄,在网上说几句、骂几句好像觉得自己很高尚。并不是说这样做就完完全全不对,但是要注意发心。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总是把很多问题迁怒于别人,觉得这一切都是别人造成的,好像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一样,这样做自己的心不会越来越善良。

最好是有乃至一念善心以上经常对众生发起慈悲心,在无力改变环境的时候,改变自己的心。如果我们真是那么清净,也不会投生到这个环境中。投生在这个环境、这个国家中,从某些角度来讲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如果我们以前选择往生极乐世界,远离这样的环境,现在我们也不会在这个环境中。既然我们造了这个业,自己选择了这个环境,那么也怨不了别人,真不愿意再流转就要修学佛法。

一方面我们在骂别人、在抱怨,一方面自己从根本上不作任何改变也不合理。如果不修学佛法,就说明我们仍然选择留在这个世间中。这个世间众生的烦恼和恶业会越来越粗重,以后不会越变越好,肯定越来越污秽。所以如果不想修学佛法,自己继续选择留在这个人间,那么后一世、下一世自己再遇到不好的环境或者天灾人祸时,我们去怨谁?还不是怨自己!

所以不要失坏自己的善心,要“常乐福善行”,从发善心开始去做很多善行。当然这是我们在回向一切众生都能够恒常地喜欢奉行善法。假如大家都奉行善法,因为善业力量的增加,很多环境就会变好,这是因为人们的心和行为所造的善、恶因与整个环境好坏的关联非常巨大。

大恩上师在讲义中讲到,佛法的根本要义归纳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愿众生一切的恶业都不要做,一切的善法都要去做。看似简单,其实包括了很多修行的方法、佛法理念。有时让我们解释什么是佛法,我们不一定能解释到点子上,现成的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法包括三点:一是诸恶莫作,二是众善奉行,三是自净其意,这就是一切诸佛的教义和教法。我们自己要尽量断一切恶,也愿一切众生断一切恶,要“常乐福善行”。这方面对我们的修行来讲非常重要,要如是不间断地回向:愿一切众生断恶,愿一切众生都行善。

现在我们触目所及很多都是造恶业的众生,对这些造恶业的众生怎么办?就回向他们“悉断一切恶”。回向之后出去看:通过我的回向众生怎么还在造恶业?就开始失去信心了。不是这样的,我们要不断地回向,不管怎样,乃至于这个情况没改变之前,越要回向、不断地回向。我们的心力越回向越强,而不是越回向心力越弱。刚开始回向的时候信心满满,越回向就越不行:回向了这么多次,怎么还没改变?反而感觉众生造业更严重了,是不是回向没有利益?这样越学信心就越来越弱了,这是不合理的。应该越回向心力越强,不管怎么样一直回向,尽管没有一个人有任何改变,但是我的心还是不会有丝毫的动摇,每天都要做回向。当我们看到不断行持恶业的人怎么办呢?就回向给他们,让他们悉断一切恶;看到这么多人不行善法怎么办?就回向给他们,让他们“常乐福善行”,一直回向给自己的家人、同事、所有身边的人乃至所有的众生,不断地回向,这也是一种修行。

如果精进地回向一辈子都没有改变怎么办?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讲,都这样回向了一辈子,说明自己的心性很稳定,善心在增长。当我们真心诚意地做一念回向时,就增长了一次善心,再做回向时又增长一次善心,当我们的善心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我回向的一切众生中,有一部分众生的善根就会因我回向的缘故,他和我的关系在显现上面提前成熟得很好,然后就可以跟他说教法,逐渐就可以利益他。所以今生中做很多准备,后世就可以收获。

大恩上师也这样讲,有些大德在今生中事业很大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很多人一看到他就产生信心?其实他在前世撒了很多种子,做了很多准备,所以今生中很多人愿意听他的,自然而然愿意去修行善法,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等都是这样的。

放生也是一样。现在看起来我们做了很多放生,又念经又放系解脱,给众生喝甘露水,既花钱又花时间,放生之后有些还死掉了、被人捞走了,好像看不到什么功德利益。但是真正和它们结缘之后,一旦因缘成熟,它们转成人后和自己的关系绝对不一样。当然我们并不是为了关系好去放生的,因为我们是修菩提道的人,在修行佛法、弘扬佛法过程中,要让众生逐渐趋向于解脱道,这样的话别人对你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你跟他讲什么他都愿意听,你让他皈依他就皈依,你让他学《入行论》他就学《入行论》,你让他发愿念一百万心咒他就开始念,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他就一步一步走上解脱了。

这方面可见、不可见的利益太多了,所以我们现在走在路上要对每一个人都生慈心、生善心。这根本不需要本钱的,放生可能还需要一定的钱财。我们走在路上看到众生时,每天观想发善心、结善缘,像这样在后世、再后世因缘一旦成熟,他就会成为自己所化的众生,直接间接有着很大的利益。而且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修善心,不断地回向,功德也会越来越增长。不断地回向只会增长自己的功德,绝对不可能是浪费时间精力而没一点作用。有时我们觉得没有一点作用,只是没有看到我们期望的明显转变而已。凡夫众生非常喜欢看到明显的转变:我一回向,我的父母今天就跑到我身边要皈依、要学《入行论》了;一下子对佛产生很大的信心了。我们就喜欢看到这些现象,一旦没有出现这些,就觉得没有意义,其实不是这样的。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然我们也是乐于见到的,但有时也不太现实,或者是我们回向的力量还不够,或者是对方的因缘还不成熟,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要不间断地回向。通过不间断的回向,每回向一次善根就增长一点,越回向善根就越来越增长,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们的能力、智慧通过这种不断修行的方式,会逐渐生起、增长,这个方面一定要注意。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摄受,断尽诸魔业!

前面是讲断恶行善,下面是讲不舍觉心趋入菩提行。在这个颂词当中,第一句是菩提心,第二句是菩萨行,然后是诸佛恒摄受,断尽诸魔业。

字面的意思:愿一切众生通过我的回向,永远不要舍弃菩提心,趋向于菩提行的修行。得到一切诸佛恒时的摄受,断尽一切的魔业。这方面需要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再再回向。

“觉心”是什么?觉心就是菩提心。因为菩提就是觉悟,佛就是觉悟者,所以觉心就是菩提心。愿一切众生因为我回向的缘故,不舍弃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成佛的因。

在现世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有了菩提心,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菩提心是一个很清净、很广大、很理智、充满智慧的心。所以一个人有了菩提心,他会很理智。当遇到违缘、受到伤害时,他不会因为失去理智而开始去造罪业、发脾气,因为他很理智、很有智慧。菩提心是一种很伟大的心,充满了慈悲的伟大的心,所以在对待众生时能够以菩提心摄受,想的都是利益对方,不想伤害对方,也根本不会去伤害对方。菩提心是非常非常清净的心,众生内心当中有菩提心,就不会产生很多污浊的烦恼,所以愿众生不舍觉心。

如果菩提心生起之后,在今生当中能够帮众生解决很多的问题。如果内心当中真正有了菩提心,我们在和别人交往及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就会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就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非常好。即便遇到违缘,也不会不知所措,或者做出出格的事情。

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菩提心是成佛的因。成佛最主要的因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可以逐渐修行,成就菩萨乃至成佛。菩提心是非常伟大、清净,是对今生后世,对自己和他人,对暂时和究竟都有很有利益的殊胜的善心,所以愿众生不舍觉心。

“委身菩提行”,在不离菩提心的基础上,趋向于菩萨的修行,比如修持六度。修持六度就是为了生菩提心,或者通过六度四摄的方式利益有情。大恩上师讲“不舍觉心”主要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六度,“委身菩提行”就是趋入到利益有情、弘扬佛法的行列。利益有情是通过四摄的方式来做广大的菩萨修行,六度四摄放在讲一起也可以。

前边讲断恶行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里可以把“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这两句理解为“自净其意”。通过菩提心的方式让我们的心清净。前边讲到菩提心在所有净心当中是最清净的。菩提心分两种,一个是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的角度来讲,有什么心态比世俗菩提心还要清净呢?在整个世间当中是找不到的,是没有的;什么样的心比胜义菩提心所摄持的空正见还要殊胜呢?也是没有的,找不到。

小乘有它对“自净其意”的理解,从大乘的角度也有更高的对“自净其意”的理解;从世间、小乘、大乘的角度解释“诸恶莫作”有着不同的层次;“众善奉行”:世间的善行、小乘的善行、大乘的善行也是层层深进的;“自净其意”:世间、小乘、大乘怎样让自己的心清净,也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懂得了整个佛法的精要。

“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也可以理解为自净其意。怎样让我们的心清净呢?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只不过有很多客尘垢染的缘故显示不出来而已。因此通过修行让这些垢染逐渐清净,也是修道意义上的“自净其意”。本来清净,再加上修行让它清净,本来清净和离垢清净合起来,最后达到最极究竟清净的佛果。不舍菩提心和菩萨行就是趋向圆满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努力地回向:愿众生都能趋入菩提心,都能够发起菩提心,不要离开菩提心,在修持菩萨道过程当中永远不要退失,精进于菩提行。

 “诸佛恒摄受”:在修行过程中愿得到诸佛的摄受。有时我们会想,难道不祈祷佛就不摄受我们吗?实际从佛陀大悲心的侧面来讲,佛是恒时摄受一切众生的。为什么我们还要发愿一切众生得到佛的摄受呢?能摄受和所摄受也是一种缘起。佛的大悲心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众生要变成佛所摄受的对象,也必须要具足自己方面的因缘:比如自己的信心、向道的心等等,有了这些因缘才可以成为所摄受的对象,否则自己方面的因素不成立,虽然佛一直在放光,一直想要利益、摄受你,但是你根本不愿意被佛所摄受,那谁也没有办法。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原因也是这样的。

就好比自己落在水里,佛陀把手伸下来要拉你,但是你就是不把手伸出去,这样就没办法安立能救和所救。佛陀、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永远在这儿,是我们自己不具有这样的因缘。

有些时候我们也愿意被救度,但是缺乏被救度的因缘也没办法。比如在灾难发生时,在平时遇到痛苦违缘时,我们向诸佛菩萨祈祷、呼救:上师三宝一定要救护、加持我!我们会想:我不是一直在呼救吗?上师的大悲心在那儿,我也很想得到上师的救度,这个因缘成熟了,为什么还没有发生奇迹呢?这个方面还是要进一步观察一下。

上师三宝的悲心在这儿,他很想救度你,外在的因缘是永远不变的,这个我们不需要考虑。自己想要被救的心念有了,这个因缘也具足。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被救度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不是我的心念如何想,而是我内心当中的福业是不是能够成为所救度的因缘?很多事情并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方面我想怎么样,另一方面要看能不能变成怎么样,有没有这样一种因缘。比如是不是前世的定业成熟?虽然你很想改变,再再地祈祷上师三宝,但是因为定业成熟的缘故,还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或者福报差一点点,也没有办法避免,这是很多很多因缘共同形成的。

要成为能度和所度,一定要自己方面具足某种因缘。从能度的角度来讲,佛陀方面的因缘早都圆满了,但是我们自己的因缘是不是圆满?这个必须要反复考虑。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但是不要想到会马上显现一个奇迹。如果没有显现奇迹,是不是佛菩萨没有悲心、没有加持力?这些方面都不用考虑,自己的因缘能不能成为所度化的因缘仍然要考虑。我们因为福报不够或者罪障比较深厚,这些罪障就变成了一种障碍、阻隔,无形当中就把我和佛菩萨的感应隔开了。这时候必须要通过很多方式把这个隔断、阻碍打掉,通过不断地忏罪、积资突破障碍。突破障碍之后就恒时和佛相应,恒时得佛摄受。

所以愿望是一回事,我们的障碍没有打掉,得不到摄受是另外一回事,这不能说明佛菩萨没有加持,而是我们自己的能力可能有所欠缺。总之,不管怎样,我们祈愿一切众生恒时得到佛的摄受。

上师摄受弟子也是一样。有时上师欢喜摄受弟子听法,也是一种摄受。但真正意义上的摄受是在自己的修行、信心很坚固的时候,上师心中想:如果这个弟子很快解脱就好了。上师经常这样想,说明真正摄受了你。并不是上师的悲心有偏袒,而是针对于弟子的根基来讲,信心比较大、福报比较深厚的人离解脱道很近,自然而然经常和上师相应,从显现上讲更容易得到摄受。

其他的方面有还有远摄受,就是同意你听法,同意你成为弟子。但是要得到上师从内心当中、智慧层面的摄受,如果你自己没有达到某种高度,这种关系是没有办法发生的,想发生也发生不了。

“诸佛恒摄受”,我们要从比较远的、近的、秘密的或更近的方面让众生得到佛的摄受。“断尽诸魔业”,在修道过程中有很多很多的魔业,障碍我们对上师三宝产生信心,对众生产生悲心,障碍我们修持禅定、戒定慧等。现在在这方面愿众生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断尽一切魔业,愿一切魔业在修行者的相续当中永远不生,有魔业也完全转变成修法的动力。经常这样发愿,愿一切修行者不要有魔业。如果有魔业的话,很多功德不生,经常产生烦恼和退失的违缘。

每一个修行者在初学的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痛苦的烦恼和挣扎,其实这些都是来源于内心当中的魔业。前边提到过,魔业是自己的分别念、习气等很多负面的东西在我们心中显现成的障碍。当得到一切佛摄受就清净了一切魔业,魔业不再现前,让众生清净的本性迅速得以完全显露。这方面也是需要我们再再回向的,愿一切众生的魔业悉皆不要成熟。

大恩上师在讲义当中也提到:如果一个人的菩提心非常强盛、清净,魔也作不了障碍;一心一意利他的人魔是没办法作障碍的;相续当中在空性智慧方面修得很好,也不会被魔障碍;修行者被佛陀和上师所摄受,相续当中也不会产生魔业。不管怎样,我们通过一切方式愿众生远离一切魔业,完全从魔业当中得到出离。这个方面讲了我们要回向成为利益之因。

下面还有几个颂词,这一堂课先解释到这里,下堂课再把三个颂词一起解释。


更多文章:↓↓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5-11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上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下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下)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下)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4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4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6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6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7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7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8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8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9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9课笔录(中)

《入行论》第189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90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90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91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91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92课笔录

《入行论》第193课笔录

《入行论》第194课笔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