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下)

2016-12-18 生西法师宣讲 菩提如意宝珠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下)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卯四、遣除妨害自宗:

连接上面颂词的意义,因为我们给对方发了很多的过失,到了这一步,对方已经没有办法真正地回答了,所以他就开始用我们给他发的过失,返过来要妨害中观师的自宗所以叫妨害自宗我们现在就遣除妨害自宗数论外道对中观师的能量、所量要作妨害,我们要把这个妨害遣

若量皆非量,量果岂非假?

真实修空性,亦应成错谬。

这个颂词是对方的观点:“若量皆非量,如果按照中观师的讲法,一切能量都是非量都不是正量,那量果,这种非量所衡量的果难道不是假的吗?如果是假的,真实修空性,亦应成错谬”。“真实,一切万法真实当中是空性的或者真实空性的意义也应该变成错误了。

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前面我们讲到,如果能量能衡量的心者理论是假的它是非量它不是正量,通过它所衡量的东西那一定是假的。比如能量的直尺卷尺,如果上面的刻度是错的,这个尺子是错的,我们去量所量量出来的东西肯定也是错的本来这个尺子标的是五米的尺子,但其实只有四米四点五米,用这个错误的尺子去量所量,它量出来的东西当然就是错的。所以对方说你前面给我们讲,如果能量是错误,它的所量绝对是错误按照这个观点,“若量皆非量,那量果岂非假,难道不是假的?应该是假的。

和中观宗有什么关系?可以从哪个地方妨害中观的自宗?中观宗讲到世俗当中的一切分别心都是非量观待于智慧来讲,或者观待于胜义谛来讲,一切能分别、所分别,尤其是能分别分别念,它都不是正量,不是正量的。“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根是正量,正道复益谁?这是佛经当中讲的所以对方也知道,中观师的佛法当中讲了,一切的分别心,现在我们能够推理的能够用意识去观察一切万法是空性、为什么是空性呢”,这个分别心本身,中观师说这个也是错误的,这个不是真正的正量,因为这个是分别念,而真正的量必须佛菩萨的智慧

所以从这些方面观察时,对方说:“你说如果能量是错的,那所量就错误,那么你们中观宗承不承认,你们在名言当中分析空性的这个能量是非量?

这方面对方没有分清楚世俗和胜义谛。在讲名言谛的时候,有一个正量的标准,如果对一切万法衡量的这个无错误、无颠倒,它就可以安立成一个正量比如说因明当中有正量,虽然因明当中是分别念,但是因明当中也有观待世俗谛的现量、比量、量等等,像这样,也有一个量和非量的标准所以如果是按照名言谛的角度来讲,有能量就有所量,它不观待究竟的胜义谛如果不是观待究竟的胜义谛来讲,不是观待佛菩萨的智慧来讲,单单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有一个正确的能量,它所衡量的东西就是正确的。还有一种问题,是进一步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因为能量和所量是观待的,观待所量才安立能量,所以说这个能量就是假立的,它不是真实义的、真实能够安立的,或者说因为这个能量是分别心的本体,它也不是真正的正量

(对方说),如果承许抉择空性的分别念,它不是正量,那么如果它不是正量,它衡量出来的空性的这个量果是什么?用分别心掌握了五大因四大因,然后去观察这个柱子离一多故,它是空性的”。用能量的分别心去衡量万法的时候,最后得到一个量果,这个量果是什么?这个量果就是空性如果这个能量是假的,所衡量的这个空性的果难道是真的吗?它就是假的。如果它是假“真实修空性,亦应成借谬,如果你所得到的这个结果——空性,如果是假的,那你真实修空性、真实可以证悟空性,这个完全是错误的。你抉择空性有什么用呢?因为抉择出来的这个空性不是正量、是假的,然后你修空性这个也是假的,没有任何作用的。

从这方面观察时,对方就把这个问题过来前面我们说如果你的能量是错误的,你的所量也是错误的,那对方你中观师也是一样的,因为你们自己也承认能量的的心是观待所量的,所以观待所量的能量它不是真正的实有的本体或者它分别念的缘故,它是非量也不是真正的正量。再进一步说,如果它不是正量,通过这个抉择空性的意识所抉择出来的空性的果,这个结果难道是真实的吗?它就是假的。那么如果这个空性是假的,那你抉择空性破我们的观点,说自性实有是错误的,应该是空性的神我不存在,神我是空性的或者一切的法破掉是空性的,这个空性的结果就是假的所以你这个如果是假的,我那个就是真的或者说,大不了最后就是同归于尽,反正就我们的观点成立不了,你们的观点也成立不了。最后你修空性、证悟空性,这一切就成为错误的,没有任何利益对方就从这个方面给我们发一个妨害

那他对自宗有没有妨害其实是没有妨害的前面我们讲,如果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讲,可以安立正量和非量的差别。在世俗当中有量,抉择无常无我,一切万法名言当中的正理可以通过分别心去抉择、衡量如果对境是正确的所衡量的对境能够找到,能够得到它的本体,像这样它就是正确的量,包括能量、所量都是正确的如果所量最后观察的时候得不到,比如说神我、自性,这个就是非量所以在名言当中有量,虽然观待胜义来讲它是分别念,但是分别念当中有正确与否,有这种差别。从胜义谛的角度观察我们承许能量和所量是不存在的,这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没有问题,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也没有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直接承认,能量的分别心所量的空性,从究竟的空性来讲,的确都是假的,这没有什么不敢讲虽然是假的,暂时来讲它有一定的必要,还是可以依靠的

这个地方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假,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作用的假?还是观待究竟的角度来讲它是假的不是真实的?下面中观师要给他分析,所谓的这个假,的的确确观待最究竟的意义来讲,所观察的能量、所量也是假,最后都要抛弃的中观师讲一切都不执著,所以连能量能衡量的心识和所量所量的空性都要抛弃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下面就要开始观察这个问题。“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

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

如果不依靠所观察的实有,不取无实,那么也得不到它的无实有。“所破实既假”,这个就是实有的意思,这个所破的实有既然是假的,无实定亦假”,“无实就是破完之后得到量果,那这个无实的空性也绝对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就要舍弃其实这就恰恰符合中观应成派的究竟思想

中观应成派的究竟思想是这样讲的实有的法不存在,要破掉无实有的空性也是假的,也要抛弃,也不能执著通过这种回辩,既回答了对方的妨难,也标显了自宗应成派的观点一举两得。大菩萨造论的时候就这样,一方面遣除了对方所提出来的问题,第二方面,也进一步给我们阐释了中观应成派究竟的实相应该就是这样一种本体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比如得到无实、空性的观点,暂时来讲一切万法是无实有的究竟来讲无实有也是无实有的,但是暂时要通过无实来打破有实因为众生对实有法的执著的缘故产生了很多戏论、烦恼、分别念、业障,然后开始流转轮回所以必须要把最初障碍我们的法依法破掉,这个是破掉实有

但是如果我们要抉择无实有的话必须要有所依,这个依靠是什么呢?所依靠的就是实有法那么这个实有法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到底有没有一个实有法这要引出一个问题。我们有时会想,如果这个实有法不存在,本来实有法不存在,那我们要安立一个实有法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实有法存在呢?是不是不符合中观的思想或者佛经的思想?

其实实有的法在二谛当中都不存在的胜义当中不存在实有法,名言当中也不存在实有法。这个实有法本身是不存在的。如果实有法不存在,那为什么要破呢?虽然实有法不存在,但是众生把无实有错误颠倒地执著为实有法,我们是对这个问题进行破斥的。

其实一切万法本性的显现,不管观察还是不观察,本性就安住在离戏当中,一切万法它自己就是离戏的,没有丝毫的戏论但是众生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认定这个显现的法(比如其他东西),“这个是实有的,或者“这个是无实有的。其实一切万法都没有实有,也没有无实有,离开有实也离开无实,但是众生就把这个离有实也离无实这个状态的法或者执著为有实,或者执著为无实。所以我们现在要破掉有实就是要把众生所执著的这个所谓的实有法,把作为观察依靠的基,所以要依靠所察的实有

如果不依所察实,如果不依靠所观察的实有法,不取彼无实”。如果没有众生所认为的实有,那我们怎么观察“你这个实有是不存在的这个实有如果存在,有这样那样的很多过失。所以如果没有所依靠的实有法,就不取”,就得不到无实的结论。得到无实的结论一定是破掉了有实破掉了有实之后就得到了无实的结论。

既然这个实有法可以被破掉,看第三句所破实既假,为什么所破实既假?因为可以被破掉。它如果可以被破掉就说明不是真实有的,就是假立的。它如果真实有就破不掉了。所破的实有既然是假立的,那么无实有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呢?所以“无实定亦假。因为无实是依靠有实而得到的,如果有了有实就会有无实,但是真正的有实不存在有实已经被破掉了,所以所破的实有既然是假,那依靠有实安立的无实绝对不可能是真实的,所以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这个无实法也一定是假立的

所以对方对我们说的也对,像这样若量皆非量,量果岂非假?真正观察的时候,二者是相互观待的,能依和所依能观察和所观察能量和所量,都是互相观待的,如果一个是假的,另外一个也是假的。恰恰就说明现在我们能够分析观察的这个分别念,的确确就是假立的。我们就观察这个无实有的分别念是假立的,然后所观察出来的空性也是假立的,但是这个假立的,暂时来讲需要依靠,因为必须要通过无实去打破有实再返回头来把无实破掉。

在《宝积经》中也讲到了二木相因,还,上师在讲义中也提到了,两块木头不断摩擦,就开始发热冒烟,木头就开始烧起来了,最后把两块木头都烧掉了。所以观察时候,最后来讲都要被烧掉的,暂时来讲没有两块木头摩擦的话,没办法发热起火燃烧,最后也没办法把木头烧掉

所以说能查和所查,或者说所查的实有和最后的无实有,二者之间相互观待安立的。我们就要通过这样的观察和他的空性之间的关系不断轮番观察轮番修行,最后通过无实破掉有实,因为没有有实就没有无实的缘故,所以说也把无实破掉,最后就得到了什么都没有的实相的境界,这时候在我们思想当中就浮现出一种空性的——一切万法的确是空性的无自性的无实有的

有了这个空性的后,不管产生任何的执著、分别念,反正这个空性定解在内心已经安住了,产生一个分别念就知道这个是空的,再产生一个分别念就知道这个是空的,执著法的时候知道这个是空的,显现任何一个法的时候也知道是空的只要我们内心当中已经存在了空性的见解,我们就可以用空性的见解去面对一切,这个就叫做修空性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如果有了这个空性的见解时,那不惧怕任何的执著、任何的分别念,因为找到了分别念和执著彻底消失的方法——就是空性。

但是因为空性的法很深的缘故,所以一般的众生很难驾驭,所以修的时候觉很难相应,所以要一步步来,平时要积累资粮忏罪多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然后对一切万法空性的理论在打坐的时候反复观想,就缘一个法从粗到细到没有来观察,或者通过缘起的方式观察破斥等等,一步一步一次一次去观察,最后这个过程很熟悉,最后观察的时候很快就可以得到显现的时候这个法是空性的”。如果是得到之后,当我们产生任何执著、任何分别念的时候,产生时候就知道“显现是显现,但是空性的”。

比如我们内心当中这些念头,在佛法当中也有一套对这个念头本身的观察,到底是怎么样的,念头是心的本体,从粗到细、从细到最细,最后乃至刹那之间观察,专门有破无分刹那的方法在最初观察的时候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慢比较长,因为我们很生疏,比如我们产生一个念头,(想),“哦,这是个念头,念头是由很多刹那组成的,这个刹那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我们经常观察,最后我们很熟悉了,一个念头产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念头就是假的,就是无自性的,就是无实有的,所以说不管产生什么样的念头在内心当中一浮现,我们内心当中马上就知道是空性的

这个修法修很深的时候,空性的修法空性的见解已经融入到我们的心中去了,当我们一起心动念,这个定解自然而然就会被带起来,为什么会带起来?因为空性的定解已经深入到我们内心当中,一起心动念,空性的见解就在这,修很纯熟的时候,一起心动念马上就能安住空性,马上能够认知。这方面修持一定时间之后,就会达到这样一种标准境界,最后产生的时候就彻底安住在离开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当中

刚开始的时候修的是单空,分别念产生的时候,知道它是无自性的无实有的,修这个单空无实有)要比较长时间,因为我们实有的执著很强烈,所以刚开始必须通过执著无实的方式来打破有实,所以我们要修单空:它就是空的、没有的无自性的,然后通过长时间当无实的定解开始占上风的时候,才返回去修无实是空性的

所以观察在抉择见解的时候,很快,一句话就抉择完了——“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实有没有,无实有也没有,破完了,这个是见解方面破斥,很快但是在修的时候,很长时间里要用无实去对治实有,这方面内心中产生无实的感受,内心当中真正要产生一切万法的的确确无实有,就是假立的当我们内心当中能够安住无实有的时候,能够安住了,这个无实有(单空)的力量就很强了。当单空的力量很强的时候,不管看到什么东西,开始产生执著,不论是对感情、钱还是什么的执著,当一产生执著的时候,无实的力量就在这,可以把实有的分别念给压住。不管什么东西,都是无实有的,就安住在无实有的状态当中,当它很纯熟、很稳定的时候,再去对治无实,这个时候把无实对治掉,然后就可以安住在离开一切戏论的空性当中。

所以第一步修的时候,要通过无实去修,去灭掉有实,在中观抉择的时候,有无是非一下子抉择完了,但在修的时候,叫中观的四步境界。中观的四步境界不是抉择,是修的,让我们的内心安住在这四步境界当中。第一步空性,通过空性去破实有;然后双运,空性修完之后修现空双运;然后再修离戏;再修等性。这四个阶段、四个境界,逐步在内心中生起来。

第一个生起来的就是空性,必须要生起空性的见解,当内心当中安住空性了,这个时候有空执,安住无实、安住单空,单空的执著可以把显现的执著(实有的执著)灭掉,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是空性,在第一步境界是空性。

那如何灭除空性?要修双运,修显现。就是要把空灭掉,就知道,一切万法不单单是一个空,其实显是空的,空也是空的,像这样修显空双运。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对显不执著,对空也不那么执著,安住在这样的状态。

第三步要修离戏。双运也是一种执著,要打破我们内心当中对双运的执著。好像说有个法是双运的法,内心当中还有个很微细的双运的执著,这个时候就要修第三步(离戏),通过离戏的修法来断掉双运的执著。离戏就是对一个法开始修,比如柱子或者自心,其实是双运也不存在的,是离开一切戏论的,空的执著、显现的执著、或双运的执著都没有了,像这样是离戏,对一个法的法性达到了极致。

第四步修等性,不单单一个法是离戏的,所有的法都是离戏的,是平等的、等性的。像这样达到第四步等性,一切万法都能够了知是等性的。

这不是抉择,是内心当中生起,这叫中观的四步境界。当我们说四步境界的时候,不是抉择见解,是内心当中安住这样的状态中,一步一步安住,四种安住法。当我们能够安住空性的时候,这个实执就很少了;当我们安住双运的时候,这个空执就很少了;当我们安住离戏的时候,这个双运的执著很少了;当我们安住等性的时候,我们认为一个法是离戏的,其他法不离戏,像这样有别别的“这个法……这个是柱子的离戏、这个是瓶子的离戏;这个是张三的离戏,这个是李四的离戏,好像在每个法上都有一个离戏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所有的离戏是一味的,柱子的离戏也是瓶子的离戏,张三的离戏也是李四的离戏,所有离戏都没有任何差别,内心当中就安住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再进一步,就很快能够登初地,真正可以现证空性。所以说“所破实既假,无实定亦假”,里面讲到了很多对我们修持空性很有用的方式。

下面再看颂词:

如人梦子死,梦中知无子,

能遮有子想,彼遮也是假。

寂天论师使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帮助我们了解。“如人梦子死”,好像一个人做梦,梦到生了儿子,很高兴;又梦到儿子死了,又非常忧伤。如果在梦中能够了知,其实这个儿子是没有的,这时就能够遮除有子的想法;但是“遮除有子的想法”的这个想法,也是假的。寂天论师通过这个比喻,就彻底让我们知道一切万法究竟的实相。

“如人梦子死”,《三摩地王经》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有一个少女,她在做梦的时候,首先梦到自己生了一个很可爱的儿子,当梦到生儿子时,在梦中她非常高兴、欢喜;突然,儿子又死了,在梦中她一下子从很高兴变得很忧伤。这时就出现了苦乐,刚开始很乐,然后是很苦。当她苦了一段时间,她在梦中突然想起来了:不对!我是在做梦,其实我还没有儿子。这是“梦中知无子”,“能遮有子想”,能够遮除“我有儿子”的想法。能够遮除“我有儿子”的想法,当然就能遮除儿子生时她的快乐、儿子死时她的忧伤,她就知道:其实我刚才这么高兴、这么痛苦的想法都是假的。

当她能够知道这一切都不存在的时候,她能够遮除有子的想法,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不存在的”。有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个应该是空性的。其实这(“能遮有子想”)还不是究竟的空性。“梦中知无子”,她就已经知道儿子不存在了、苦和乐都不存在了,那它——“能遮无子想”,应该是空性的吧?但是还不是,“彼遮也是假”。她在梦中遮除有子的想法,“我现在在做梦,其实我的梦中,我是没有儿子的”,这种“没有儿子”的想法是不是真的?这个“没有儿子”的想法也是假的,因为这个“没有儿子”是观待于刚开始她“有儿子”的想法。最后她梦中知无子——我是没有儿子的,这个“没有儿子”是观待于前面“有儿子”的想法。所以说遮除有子的这个无子想,它是遮除有子想,有子想是假的,刚开始说我有儿子,然后儿子死了,儿子有了高兴,儿子死了悲伤,这种认为有儿子的想法当然是假的,因为是在梦中,后来梦中知无子——我是没有儿子的,能遮有子想,就是通过无子的想法遮除有子的想法,第二种无子的想法其实是针对前面有子的想法,所以这个无子的想法其实也是假的,“彼遮也是假”。

我们对照意义来看。比如众生在轮回当中,如果是发财了,就特别高兴;然后突然又破产了,财富一下子蒸发掉了,没了。刚开始发财的时候很高兴,然后破产的时候很忧伤,最后他想:其实这一切都是空性的,财产是空的,我这个人也是空的,我得到财物、我失去财物也是空的,我快乐、我痛苦也是空的。他就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不存在。但是在想“一切都是空的”的这个想法本身,也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刚开始的这些“我存在、我发财、我没财”,这些是假的;但是后来认为“我不存在、这一切都不存在”,是观待前面“有我、有发财、有破产” 的想法而遮止的。所以说后面这个认为“我不存在、是空性的”这个想法也是假的,“彼遮也是假”。

当那个少女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昨天晚上在梦中我梦到有子,后来我在梦中又知道无子,不管是有子、无子,其实在醒来之后,都不存在,都是假的。少女做梦,就相当于众生在轮回当中得到了快乐、得到了痛苦。她在梦中知道其实这一切都是假的,相当于我们修空性,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她从梦中醒来之后,就相当于菩萨或佛证悟了一切万法的本性。证悟一切万法本性的时候,就知道,在凡夫位的时候,当执著这些财富、执著自己存在,或者后来修法遮除这些,认为这一切都是假的、空性的,其实这里两个想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只有醒来之后的佛菩萨的境界,才是真实的。

就像这个例子中醒觉位作为最高标准,以醒觉位来看梦中的有子和无子,都是假的,因为梦中的子本来不存在,那无子当然也不存在了。所以如果按照佛菩萨的智慧,以这个最高标准来看,众生在六道当中执著这一切的世间显现,或者修道的人观空性,认为“这些是假的”的修法,其实都是假的。

我们再分析这个梦,就知道,在梦中的时候,首先生儿子时很快乐,然后儿子死了很痛苦,后来知无子。虽然梦中知无子是假立的,但当知道无子的时候,它能不能对治前面儿子死时的忧伤呢?它能够对治。虽然它是假的,它有作用。它能够遮除众生的痛苦。所以我们在修单空(无实)的时候,这个是假的,但是有没有作用呢?当然有作用了。所以可以通过“一切万法空性”的观点,以这种错误的观点,来对治更错误、更痛苦的认为“一切万法实有”的观点,它可以作为一个过渡。

虽然观待佛菩萨来讲,我们这样观察空性、缘空性,还算是错误的、颠倒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可以破掉认为我们存在的实有观点,所以仍然是有用的。虽然它是假的,但是在阶段性的修道过程当中,它仍然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实这也是佛菩萨引导我们,首先要了知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然后去修空性、安住空性,最后修到一定量,当把实有的执著打破得差不多或者破完之后,可以修无实,就可以知道无实也是假的,是从梦中醒来的方法。所以说,“彼遮也是假”。

通过这个比喻和意义,我们就知道,寂天论师告诉我们的,一方面破掉了数论外道的回辩,我们自己也安立了应成派当中的究竟的观点;在安立究竟观点的过程当中,也顺便安立了,暂时的空性对我们修道的作用非常大。这样的意义我们必须要了解。

第一堂课先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5-11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上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下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下)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下)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