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191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91课笔录(下)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接下来讲第二:为安乐而回向,为了安乐做一些回向。颂词当中这样讲的:
周遍诸方所,身心病苦者,
愿彼因吾福,得乐如大海!
愿彼尽轮回,终不失安乐,
愿彼悉皆得,菩萨相续乐!
首先讲第一个颂词:“周遍诸方所,身心病苦者,愿彼因吾福,得乐如大海”。我们在回向的时候要“周遍诸方所”,我的善根要周遍一切地方、一切事情,愿一切方所当中身心病苦的众生,因为我回向福德的缘故,得到犹如大海一样的安乐。
回向具有清净的心和意乐是非常重要的,清净的心和清净的法界本身就是相应的。我们的心越清净、信心越大、意乐越强烈,回向的作用也就越加明显。所以在回向时,一定要使用前面我们已经得到的善心、菩提心做基础,尤其是在泯灭了我爱执的基础上作回向。
大恩上师以及益西上师给我们讲法时,曾经有几次给我们做过这样的教授:我们在回向时,要不要来几次一点都不考虑自己利益的回向?所有的善根自己一点都不留,全部回向给众生?这样回向挺好,因为菩萨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真正来讲,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和自己得不到利益是两回事情。我们很担心如果不考虑自己、不给自己回向能不能得到利益,但是菩萨根本不考虑这个问题,自己得不到也可以,只要众生能得到。菩萨为了众生能够得到利益安乐,为了教法能够长久住世,把善根完全、纯粹地回向给了一切众生,自己的影子一点都找不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法性的缘起也是这样的,越不考虑自己,自己得利越多,但我们不能把这个作为投机取巧的一个方式。其实是考虑自己的,但想到的是不考虑自己会得到更多,这还是没有摆脱自私自利的意乐。
当然,并不是说刚开始学习佛法的初学者一定要按照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去回向。我们可以这样相似地去做,完全相应还是做不到的,毕竟我们还是我爱执很深的众生。我们跟随佛菩萨的加持、跟随词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刻意不给自己,只回向给众生,这个方向是很正确的。但内心当中是不是完全摆脱了我爱执和自私呢?还是没有,但毕竟是朝这个方向迈出了很大一步。所以我们在回向的时候,能不能尽量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家人的利益,只是给众生做回向?
除了自己,家人的利益也包括在他人当中。但所谓的我和我所是不分家的,当我们说“我”时肯定是说“我所”,我的家人、朋友肯定是优先照顾、回向的对象,有时很容易就把这些带进来,多多少少还是夹杂一些偏袒、烦恼在里面。不管怎么样,如果能够打破这样的执著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就首先考虑回向众生的利益,再是自己的亲人、再是自己,把次第颠倒过来也可以。
以前回向的时候次序是怎么样的?首先是自己,然后是家人,接下来是其他众生,怨敌回不回向还要再考虑。上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提到这个问题:张三和我闹别扭,有矛盾,我可以回向一切众生,但张三这个众生是例外,他不回向,其他众生可以回向。这是不合理的。回向其实也是修行平等心,从回向也可以看出自己的修行。
在回向善根时,曾经伤害自己、给自己穿小鞋、打骂过自己、让自己难堪的众生回不回向给他?和自己敌对的国家、人民、民族回不回向给它?这个方面都是要考虑的。我们在修菩萨行的时,不能说这个国家的人对我们不好,以前曾经做过什么,所以这个国家所有的人我都不管、不回向,这是不行的。他只是众生而已,我们自己也是众生,有烦恼、犯错误很正常,就是因为有烦恼、犯错误我们才修行,如果大家都是佛菩萨就不需要修行了,就是因为他有烦恼,需要帮助才回向,而且回向换个角度来讲也是自己的一种修行,打破自己的我爱执,打破偏袒、执著心,对于自己所贪执、嗔恨的部分要通过修行的方式抹平。
这里讲“周遍诸方所”,意思就是说没有捡择性,是周遍一切地方,把所有地方一切身心病苦的众生作为自己回向的对境。不要忘记随着词句做回向。
按照佛法的观点,除了地球有众生之外,还有很多刹土或者星球上都有很多众生。地球也好,其他刹土也好,有众生就有业,有业就有身心的病苦。我们自己有身心病苦时很难忍受,愿意马上从病苦当中解脱出来,通过自己的病苦,知道其他众生生病也是如是的难受,也是很愿意从病苦中脱离。现在就把回向作为我们修行的方法,把我们的“听此入行论”或“讲此入行论”的善根回向周遍一切方所的身心病苦者。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有一句话特别触动人心:什么地方有需要帮助的人、病苦的人、痛苦的人,那个地方就充满了我们的回向。不管哪个地方,只要有需要,一定有我们所回向的善根。
不管哪个角落,看的到也好,看不到也好,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这个回向是周遍一切方所的。按照自己善心的力量,按照法界缘起的力量,不管怎样周遍一切方所。对我好也好,对我不好也好,认识也好,不认识也好,只要是身体有病的,如得了器官上的病;心里面有病苦的,如患了抑郁症、自闭症等等,这样的身心病苦者,愿他们因为我现在所修集的福德的缘故,能够远离一切身心的病苦,得到犹如大海一样无量无边的安乐。我们发自内心去做回向。
大概是十年前,我们和一个道友相处,当时离吃饭还有一段时间,我看到道友在佛堂里拿着《入行论》的回向品念,他念到“周遍诸方所,身心病苦者,愿彼因吾福,得乐如大海”时,就开始思维,思维后就把书放下,在佛面前顶礼,开始发愿、回向。起来之后开始看第二个颂词,然后又开始顶礼、回向。这样其实非常好,他就真真实实地按照颂词的指引,把自己的善根一步一步落实,回向到需要善根的众生相续当中。
所以说“周遍诸方所”,哪个角落有身心病苦的人,那个地方就充满我的回向。“愿彼因吾福,得乐如大海”,现在我们是这么观想,也是这样作意,把我们的善根回向周遍方所的身心病苦者。
尤其现在,不管是大医院、小医院都是人山人海,要不是自己生病的人,要不就是他的亲人以及陪护者。陪护者也很痛苦,因为他的亲人得病了,在这里很多都是痛苦的人。所以我们愿自己的善根从现在乃至众生没有彻底得到解脱之前,永远永远、生生世世周遍一切方所,缘在一切身心病苦者的相续当中,愿他们因为这个福德的缘故,获得犹如大海的安乐。
第二个颂词:“愿彼尽轮回,终不失安乐,愿彼悉皆得,菩萨相续乐”。“彼”就是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乃至于在轮回没有空尽之前,始终不退失安乐,连续不断永远拥有安乐。“愿彼悉皆得,菩萨相续乐”,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菩萨相续乐。
“菩萨相续乐”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菩萨相续乐”是菩萨内心相续当中的快乐;第二、菩萨相续当中有连续不断的快乐。为什么菩萨相续当中的快乐连续不断?菩萨的相续当中已经制止了痛苦的因,他不断修持的是安乐的因,因为修持安乐的因不中断的缘故,安乐的果怎么可能中断呢?所以从踏上菩萨道开始修行的时候,菩萨相续当中的快乐就会连续不断地生起,尤其是一地以上的菩萨,绝对是相续快乐的,永远不可能痛苦,也愿众生得到这种相续不断的快乐。
“愿彼尽轮回”,我们回向的方向、目标是没有尽头的,并不是我只在三年当中愿众生怎么样;或者在某个范围当中,缘众生只是缘中国的众生,其他的就不管了,如出国的就不管了,并不是这样的。时间来讲是“尽轮回”,地方来讲是“周遍诸方所”。所以在一切的地方、尽轮回愿众生终不失安乐。前边是愿众生离开痛苦,现在愿众生不要退失安乐,永远不要失去安乐。
有时我们会担心,如果众生没有痛苦了,怎么生起出离心?如果众生一直安乐,会不会造罪业?这不是这里考虑的,下面也有缘众生离苦的回向、缘众生远离烦恼的回向、缘众生趣入菩萨道的回向、缘众生修菩萨道没有障碍的回向、缘众生成佛的回向,方方面面的回向都牵涉到了。这是作为菩萨修心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回向的时候,只是考虑众生从现在开始乃至成佛之间永远不要退失快乐,一直快乐下去。
现在我们回向也是愿尽轮回终不失安乐,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像菩萨相续当中的这些快乐。如果众生能得到如菩萨相续当中一样的连续不断的快乐该多好呀!这样的心态里喜无量心、悲无量心、慈无量心、舍无量心,四无量心都有。像这样不分亲疏、不偏袒,愿众生离苦、永不失安乐的种种善心都在里边了。
所以回向时境界越高,回向的质量也越高。对我们来讲,做一次回向是在做一种修行,也是在做善根的布施。我们对财富执著,要做财布施;对身体特别执著,菩萨也布施身体;对善根很执著,也可以布施善根。回向是把善根布施给众生的绝妙的时机和方法。即便是不出门,在自己的座位上,也能够修持布施的功德,通过回向自己善根的方式,把自己的善根布施给众生,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相续的快乐。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过,我们在回向时有四个因素:
一、所缘境:所缘境是一切众生,各种各样的众生;二、意乐:要愿众生离苦得乐;三、发誓愿:这个事情我来做,我愿众生得到快乐;四、祈祷:我要愿众生得到快乐,必须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这些都是修回向的善妙窍诀,如果都能掌握,回向的质量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我们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只是以心不在焉的方式念一个回向,肯定还是有利益的,但是不是像这里讲的有这么大利益呢?或者回向的功德是不是真的会变成一种让自己的善根辗转增长的善巧方便呢?这个还不好讲。
因为所有善法不是看行为,而是看你的发心。《前行》中也有教证(“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只看你是善心还是恶心,不是看善恶形象的大小,这个方面我们要知道。所以回向的时候如果心不在焉,或者没有很清晰的意乐,回向的善法本身能不能成为很殊胜的资粮还不好讲,但是念不念回向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这就是为安乐而回向的内容。
庚二(为各别利益而回向)分二:一、回向恶趣众生;二、回向善趣众生。
为各别利益回向分两个部分:一是为恶趣众生的回向;二是为善趣众生的回向。
辛一(回向恶趣众生)分三:一、为地狱众生而回向;二、为旁生而回向;三、为饿鬼而回向。
痛苦最严重的、最强烈的就是地狱众生。地狱众生是最需要得到善根和安乐的,所以菩萨首先考虑到他们,为一切地狱有情做回向,第二是旁生,第三就是饿鬼。
壬一(为地狱众生而回向)分二:一、愿痛苦自息;二、愿以他力而息。
第一是愿菩萨把善根回向给地狱有情时,一切地狱有情的痛苦自然而然就息灭了;第二是愿以三怙主为主的一切佛菩萨降临到地狱当中,通过他们的能力息灭地狱众生的痛苦。
癸一(愿痛苦自息)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愿诸世间界,所有诸地狱,
彼中诸有情,悉获极乐喜!
字面意思:愿一切世间界当中所有地狱的一切有情都能获得极其殊胜的快乐。或者可以直接从字面意思理解为极乐世界的快乐,注释当中没有解释为极乐世界,就是非常殊胜的喜乐,非常殊胜喜乐理解为极乐世界也是可以的。愿众生获得极乐世界一样的受用快乐,也可以这样理解。
“愿诸世间界,所有诸地狱”,我们知道地狱是众生最严重的罪业形成的。最上品的罪业堕地狱,中品的罪业堕饿鬼,下品的罪业是堕旁生;或者有的地方讲中品的罪业是堕旁生,下品的罪业堕饿鬼。不管怎么样,造了上品恶业的众生死后一定堕入地狱当中。
有的小乘经论当中讲,地狱是有实质的,有实际的处所,比如在冈底斯雪山下面几万由旬的地方,就有寒地狱;从哪个地方下去多少由旬就是热地狱,认为地狱有实质的地点存在。
在大乘的经论当中讲到,地狱实际的地方是没有的,找不到一个实在的、像城市里监狱一样、在地底下的地狱,而是由众生的业形成了地狱。比如众生在自己的床上死了,他相续当中恶业就在这个地方显现成地狱,让自己感受痛苦,这个叫堕地狱。其他众生是看不到的,因为其他众生没有造地狱的业。在哪个地方死的,那个地方就显现地狱的情景。比如你在床上显现的地狱里哭天抢地受苦,但你的亲人一样高高兴兴地去吃饭、享受。
从大乘的一些观点来讲,并不一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按照共同乘的观点,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有些众生接受不了没有实在的地狱,只是自己业的显现的说法。为了这些众生根基的缘故,佛在有的地方也宣讲地狱是实实在在的,它的范围有多宽,环境是怎么样的,有多少众生,有审判的人等等。
有时我们会想,为什么对地狱的描述不一样?如汉地的地狱和藏地的地狱描述就不一样,其实众生的根基、意乐、业力不相同,所以显现出来也不一定完全相同的。法无定法,可以这样理解。
地狱当中有寒地狱、热地狱、近边地狱等等。总而言之众生的业千奇百怪,所以地狱的数量、分类、受苦的轻重程度完全是无量无边的,没办法安立它的边际。
但是为了让众生了解,佛经论典当中也对地狱进行归纳,分成寒地狱、热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等。佛经论典的分法也跟随众生的根基不同而不一样,如《地藏经》与《正法念住经》当中地狱的分法就有不同。
所以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四个近边地狱、孤独地狱,每个地狱当中纯粹是痛苦,没有一点安乐可言,最痛苦的就是地狱。现在当我们充满法喜在听法的时候,还有很多的众生——我们的父母、亲友,以及上一世的亲友,历史上的很多伟人,明星等等,因为造了业的缘故,正在地狱当中感受非常强烈、难以忍受的痛苦,所以我们现在跟随颂词回向:愿诸世间界,所有诸地狱,彼中诸有情,悉获极乐喜!愿他们能获得最胜的喜乐,把我们的善根回向给他们,愿他们都能获得极乐世界一样最为殊胜的欢喜。
这是略说,下面我们要宣讲广说。第一堂课就先讲到这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