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季:期待克服“四唯”倾向
今天早上,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在推荐语中,我写到:“正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季,愿有关部门相关人员和评审专家们关注落实,注重一线教师实践导向,不要在基础性、综合性发展的小学教育领域,以苛刻的学科论文发表来为难小学教育中的科任教师、班主任、年段教研组长、综合管理者等人员的职称评审。我也曾参与一些职称评审,看见有些‘学科专家们’不仅不科学不全面评价小学教育工作者,还狭隘甚至变态地死磕课题论文。于是,花钱就刊载的低劣刊物盛行,应该得到重视扭转了”。
不到两小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朋友们纷纷回应表达了强烈的共鸣感,来自10余个省市的教育科研领域的学者们、教育局长们、校长们、老师们、医生们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这份共鸣中蕴含着浓烈的无奈、不满、期待和信心。
这份无奈和不满,就教育而言,源自于长期以来的积累。
各省市原本在绩效职称改革之初就承诺先兜底进入,再慢慢优化调整的方案,至今大多数也没有跟进优化的举措,尤其在评优晋级、奖项评审、职称评审过程中,把论文发表、学历、奖项、职称都作为了硬条件要求,在具体评审过程中,不是为了学生发展教育发展,而是从利于操作的数据性、资料性角度进行,有话语权的人群在其间层层加码,愈演愈烈,导致教育领域选人、用人过程中的价值扭曲、脱离实践。部分教授们不安心于课堂教育教学、基层广泛调查研究,而是热衷于将国内外的各种文章抄袭组合、网络资料汇集发表,甚至以每一月发表一篇文章为荣。中小学教师评审机制完善滞后,老师们面对职称评审的各种科研课题、论文、获奖的硬性条件,不得不拿出很多精力和时间应对。因为很多评审专家都是来自学科教师,评审渠道也是学科路径,中小学一线老师们在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凝聚着教育情怀、教育智慧、教育研究、教育奉献的“学生最欢迎的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教研先驱工作者”“优秀党员”“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师十佳校长”等荣誉,还有关于学生品行的、习惯的、班级治理等方面的文章发表,都常被一些伪学科专家认为是“不务正业”,让很多优秀教师无缘获誉晋升。
在某一个地市级教师节的座谈会上,一位小学教师被学校推荐代表全校几百名教师参加座谈会,他所在的学校堪称全国名校,他自己也是学校的某学科的学科领头人,在课堂教学和学科发展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座谈会上给领导提供的参会人员资料里显示,他曾经是一名中师生,后来自学进修了大专,本科在读,没想到领导就此话题呵斥大家:怎么还有这样的文凭存在?进人渠道中有什么问题? 让这位老师感到惶惶不安。尽管他的确在一线教学中态度、业绩都非常优秀,一年后也拿到了本科文凭,但是在接下来次年的职称评审中,也因为专家们说科研课题资料不如别人丰厚而落选……
大家都深刻地意识到,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这样的历程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发展。
可是,却无能为力。
这份期待和信心,源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敏锐英明的决策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两院院士大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都强调“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仍然严重,要破除‘四唯’难题,端正选人、用人导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若干意见》提出,“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昨天,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已经启动了。
我们知道,决策、政策的落地是需要时间,也需要氛围。
我们坚信,在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热烈氛围中,各级各界人士团结协作、共建共享,一定能加快我国教育界优化治理的进程。
曾经分享:
六年影响一生 ——福建省“十三五”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到重庆谢家湾小学跟岗研修
这样办学:“六年影响一生” —— 一份特殊而有意义的教师节礼物
让教师享有尊崇感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谢家湾小学2018教师节活动期待
学习研究也是一种暑假生活方式——走进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工作坊
改变的感觉,真好! ——谢家湾小学第七期中芬教学交流研讨活动
拥抱新时代,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 ——谢家湾小学2018届毕业典礼
刘希娅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