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空法师:《僧伽吒经》讲记 第十七讲 (1-3)
《僧伽吒经》讲记-第十七讲-第1辑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们这个道场真的是兴旺发达,三年以来,不管什么样的节日,从来没停过,很难得啊!更难得的是,大家能坚持三年,你想,人学任何一样技艺学三年都能成专家,是不是?如果三年好好学佛也能学得非常精通。学佛不难,关键是发长远心很难。
好,今天我们还是接着讲《僧伽吒经》。上一次讲到,佛陀说,即便有人造了五逆之罪,听到了僧伽吒法门,都能除灭无量百千亿劫的罪,能“闭恶道、开天门”,更何况有人能尊重、赞叹、书写、读诵、恭敬供养。即使合掌、赞叹这部经太好了,这个功德也不可思议。
【尔时,一切勇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云何合掌,得功德等?谁读此经,一合掌礼?”】
“云何合掌,得功德等?”,意思是为什么一合掌就得这么多的功德啊?“得功德等”,就是得这么多的功德,也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你看,听到这里,一切勇菩萨都感觉到不可思议,都有些怀疑了。那“谁读此经,一合掌礼”啊?那这还得有其他条件吧?不是任何人见了这部经,合合掌就能得无量的功德吧?应该有条件吧?什么样的人物才能得这样的功德?就像咱们经常说的,修行是不是得有前行、加行,再接受正行?得有这个条件的吧?
【佛告一切勇:“善男子,若人造作五逆之罪,若教人作,若随喜作,于此法门闻四句偈,合掌净信,能灭五逆。何况有人,于此法门具足书写、读诵、供养,如此功德,多彼无量!”】
佛陀说没有什么条件,即使一个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了这样的五逆之罪该下地狱了,听到了这个法门,一恭敬赞叹,就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可以不下地狱,最低限度都可以生天。
外道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法门,因为那些外道修行一辈子,非常辛苦,就想求生天。但是《僧伽吒经》讲,即使你是五逆十恶的罪人,如果能相信佛法,喜欢僧伽吒法门,一恭敬赞叹之间,你的一切罪恶消除,将来就可以生天。
这样一比较就知道,佛教真的是个宝贝,谁能学佛,真的是捡了一个大宝贝;你如果不学佛,想通过学外道想生天的话,你可能要一辈子苦修苦行,吃很多苦,但结果还可能是白受辛苦,不一定能生天。
佛陀经过亲身体会才告诉我们“无益苦行当远离”。光修苦行是没有用的,光折磨肉体有什么用呢?光感受到身心的痛苦有什么用呢?佛教认为,要想得解脱,修行的主要内容是断掉烦恼,而不是折磨肉体、感受痛苦。
所以说,这是一个大秘密:想成就很简单,把一些恶念去掉就能解脱,不需要受多少的辛苦。当然有的时候佛教也认为,学佛要努力精进,要刻苦用功,但这个“苦”关键在哪里啊?就是你的习气毛病有个惯性,不容易改掉,要把自己的习气硬转过来,自己心里感觉到很痛苦。比如说你打人、骂人形成习惯了,现在让你不再打人,不再骂人,要说让别人欢喜的话,要做让别人欢喜的事,这个过程很难、很苦。
修行感觉到很“苦”,主要是这种苦,不是折磨肉体的苦。但是如果真正明白道理,要转变心念,也非常简单,把念头转过来就行。所以佛法说简单真的非常简单,当然说难也很难,关键看你能不能真正地把心念转过来,这个是骗不了别人的。有一个跟我学佛二十年的人,我发现,他的习气越来越重,我经常骂他、教训他,还是没有用,这个人已经废掉了,我已经放弃了。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督促他要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改掉,经常骂他,可是收效甚微。更严重的是,现在他是觉得自己已经修好了,更狂妄自大,你说怎么办?
所以说,改习气真难啊!我们看自己进步没有,就比较一下学佛前后,自己的习气毛病是不是减少了,如果习气毛病改正不了,学佛是白学的。你说:“咒语我都读了几百万遍了,二十年都读了几千万遍了,肯定有功德。”可是你习气毛病不改,心念转不过来,念咒根本没有用,最多是结了一个远因,只是和佛法结了缘而已,但是佛法的真实利益你现世没有得到。并且有的人学佛的时间长了,觉得自己读的经多、打的坐多、念的咒多,把这些功德拿来当成炫耀的资本,更贡高我慢,那么这样的人堕落的更严重。有的人不学佛的时候,做人做事还比较谦和,还不会堕落;可是学佛之后,觉得自己学得好,贡高我慢生起,烦恼习气更重了,那么堕落得更厉害。所以说不是佛法能叫你解脱,是要你用佛法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这样才得解脱。
发心才是佛教的根本
所以说,人不怕犯过错误,就怕不改正错误,《僧伽吒经》讲的道理也是这样。有的人造了五逆之罪,有的人教别人造,还有的在别人造了这种恶之后,自己随喜。什么叫“随喜”呢?就是自己不一定做,但看到别人做事,自己感到高兴。佛教说如果看到别人造善业,你要随喜,随喜你就得功德,并且得到的功德和造善业的人功德相等。那为什么你没做,得到的功德却相等呢?这就是佛教讲的根本--人的心最关键。你看到别人做了一件善事,真正的非常欢喜,非常恭敬,那就说明你心里也想做这件事,只是没条件,那么你和做善事的那个人的发心是一样的,所以得的功德一样。
所以一切功德从人心中生起。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大家就会疑惑:“别人做了一件好事,我在旁边暗暗地高兴,我就得和他一样的功德啊?”觉得有点讲不通。一般人都认为做了具体的事才是功德,只在心里想并不是功德。这样认为是因为没明白功德的根本。功德的根本要是心里发起来的清净的念、善良的念、利益众生的念,这个是最关键的。
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怎么修行、怎么能真实成就、怎么能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外在的事相是可以欺骗人的,大家都觉得你做的好事是功德,但你自己心里可能有很多执着、很多自私的念,那么你做了这件事也不见得有功德。所以有些人表面上做了很多好事,但可能得很重的恶报,甚至会堕落。很多人就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因果不灵了,其实这不是因果不灵,而是发心的问题。
所以我现在比较注重讲转变心态。我并不是不让大家做善事,而是教大家做事之前先把关键问题搞清,也就是先把自己的心态转过来。如果心态转不过来,发心不正,表面上是在做好事,但有的时候可能还伤害了众生。所以发心才是佛教的根本。我们平常修行就要随喜一切善法,不随喜一切恶法;随喜善法得功德,随喜恶法一样得恶报。
如果有些人自己造了罪,或者叫别人作恶,或者看到别人作恶自己随喜、高兴,那该怎么悔改呢?你看,佛陀总有办法,你只要想学,佛就有方法。佛陀说,如果能听到僧伽吒法门,即使没有听全,只听到当中的四句话,但是听到了高兴,“合掌净信”就得无量功德。“净信”就是心里真正相信,绝不怀疑,并且这种“净信”是不抱任何种目的的,只是觉得这个法门好,我就相信它,这才叫“净信”。
如果很多人听到了僧伽吒法门,也不觉得这个法门好,也不是真正明白它讲的道理,只是听说听闻、赞叹这个法门能灭自己的罪,那么这些人抱着某种目的去听闻、赞叹,管用不管用啊?不管用的!这样最多结个远因。
为什么僧伽吒法门能灭人的五逆之罪?因为僧伽吒法门讲的是佛法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万法唯心造”,一切功德从心产生。这是佛法的智慧,听闻这个智慧可以改变你的身口意三业,因而才有灭罪的功德,并不是经文的文字本身有什么功德。即使你只听到了经文当中的四句话,也能获得无量的功德,因为经中的每句话,几乎都讲到了佛法心性解脱的道理,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们一般人认为做了善事才是功德,才有善报,而这部经告诉你有无功德的关键在于人的发心。即便你没有听全《僧伽吒经》,但你能把《僧伽吒经》某句话讲的道理告诉别人,别人听了心生欢喜,知道了原来功德和罪过都是一念心产生的;或者他听了之后心生惭愧:“哎呀,我造过很多的恶业,看起来我以前心不好,我可能要遭报了,我现在还是赶紧改正吧”,那么他也得无量的功德。你看,你可能就讲了《僧伽吒经》当中的一句话的意思,但是别人听了也可以改变,那么他就灭了自己的五逆之罪。
《僧伽吒经》讲记-第十七讲-第2辑
什么叫“罪”?大家一定要注意,“罪”就是错误。你听到了僧伽吒法门,你的错误改正了,这才叫“灭罪”。罪灭了还是没灭,你自己绝对要知道!千万不要认为我只要听僧伽吒法门就灭罪了。不明白这个道理,也不知道“罪”是什么,自己心念也没改,那样不行!
怎么叫“合掌净信,能灭五逆”呢?像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些坏事,以前可能会肆无忌惮地去做。现在听到僧伽吒法门,明白了原来心性这么伟大,能产生一切功德,当然它也可以产生一切罪过;造了善就有善报,造了恶也有恶报。明白这些之后,一念转过来,再也不做那些坏事了,这才叫“灭五逆”。
所以五逆灭没灭,你一定要明确的知道,不能去假设。自己做了很多坏事,心中又没有想改掉自己造恶业的念头,但是又害怕受报,就想着听一部经去,听了以后就不受报了。抱着这个心思去听经,你觉得他的五逆能消吗?不能。如果还想着要做这些坏事去,怎么能叫“灭五逆”呢?
但是我们现在都犯这个错误。很多人喜欢讲“消业”,所谓的“消业”就是自己肆无忌惮地造业,造完了,叫佛来消掉,消掉了自己再去造,都是这样理解的,这是错误的。所谓的“能灭五逆之罪”,是说以后再也不造五逆之罪了,这才叫“灭罪”。当然了,人如果从自己的心念当中把想造五逆之罪的心去掉,那以前造的五逆之罪,也可以轻受以至于不受,这是佛教讲的道理。
前面讲到,听了这部经能“闭恶道门开生天道”,其实,人起一恶念就是“开恶道门”,起一善念就是“开生天道”;听到了《僧伽吒经》之后,想着要改恶向善了,那这才叫“闭恶道门开生天道”。所以天堂、地狱的钥匙在你手里掌握,地狱门你可以关闭,天堂门你可以打开,你明白《僧伽吒经》讲这个“心”的道理,你就知道“心”就是这把钥匙,你自己可以选择开哪扇门。所以僧伽吒法门就是掌控法界各个境界的一把钥匙,你是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这非常关键。
这样一讲,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合掌净信”能灭五逆了吧?听到了这法门一高兴,一相信,就能灭掉五逆之罪;更何况有些人不仅仅是“合掌净信”了,他们还去“书写读诵”,并且佛陀也说了,是“具足书写读诵”。“具足”就是完全的,你做事就把这事做好、做全,这才叫“具足”。要写就把它写好、写全,不要写了一半就放那里忘了,世间事一多,诱惑一多,又跑到世间去了。要读也是这样,你把它读完不要因为读一遍时间太长,就只读一半,剩下的一半想着第二天再读,结果第二天事太多,又忘了读,再过了几天就把读经这整个事全忘了。这都不叫“具足”,大家有过这样的错误吗?
弟子:有。
弟子:师父,有次我们去拜忏,因为事情太多没拜完,师父说:“你们得回来补,你要不补的话,将来你成就不了,阎王爷拉着你,不拜完你走不了。
师:没这个说法,拜忏是忏悔自己的罪业,你头磕下去表示自己再也不做坏事了,改正错误才是拜忏的根本。你走到那儿想着拜忏,其实就已经忏完了。
拜忏为了什么?就是想着改变自己的错误嘛,你想着拜忏,就想着以后再也不犯这个错误了,这就已经拜完了。还是《僧伽吒经》讲的道理,不在乎外在的行为,关键在乎你的心改变了没有。如果天天拜忏,可是拜忏完还继续犯错,那这个拜忏还是没有用,那不是真拜忏。
当然了,像你刚才讲的,你拜了一半就走了,只能说这件事没有具足圆满,但你不能说仅仅因为没拜完,阎王爷就拉着你的腿不叫你走啊,那阎王爷太无聊了吧(众笑)!这都是没有明白佛教的根本。你看,这就体现《僧伽吒经》的伟大了吧!你说你还是听一位师父说的呢,那么这位师父也认为是拜忏这件事叫人解脱,做这个事是功德,他不知道那个心才是功德。他要是听《僧伽吒经》这样讲,一旦明白了真正的功德是什么,那么他的这些错误不一下子全灭掉了吗?听到了《僧伽吒经》一句,能灭各种各样的罪过呀!
读《僧伽吒经》的功德那么大,很多人容易怀疑:“怎么这样呢?学佛多难哪,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成就,怎么这部经却讲一下子就能成就呢?怎么那么简单呢?”因为这部经讲的是最根本、最核心的智慧。你从根本上改变了,那你以后说话、做事、思维方式都会改。
弟子:黑色的海青和褐色的海青有区别吗?我拿黑色的去了,师父说不行,他说:“你不懂,不能穿黑色的海青”,我也不知道该咋弄。
师:这样说还是有些道理的。真正从佛教来说,出家人穿的是“坏色衣”。坏色就是颜色不要鲜艳,不要漂亮,表示不贪著世间的颜色。所以按佛教来讲,要穿那些不太鲜艳的。像红、黄、蓝、白、黑这“五正色”,因为颜色太正、太鲜艳、太漂亮了,所以出家人不要穿。世间人比较注重这些颜色,而佛教故意把颜色弄得灰不溜秋的,这样叫人不贪,这是对出家人的要求。
但“海青”其实既不是出家人的衣服,也不是在家人的衣服,这不是佛陀规定的衣服,佛陀规定出家人就只有三件衣服,就是那三件袈裟。现在出家人穿的衣服,平常穿的长袍也好,还有长短的裤子、褂子也好,都是明代的服装,是当时俗家人的打扮。
因为佛陀出生在印度,那里天气热,所以一般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披上一件衣服就可以了。有的时候冷,最多再多披一件。比如现在咱们这里是冬天,印度也是冬天,但印度的冬天还是很热的。即使偶尔有点寒潮,那再多披一件衣服也就可以了。不像咱们中国,穿背心、褂子、毛衣、毛裤、秋衣、秋裤,外边再穿一个小棉袄、小棉裤,外边再整个大棉衣,还得弄个长袍。中国的衣服样式真多,一个说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第二个说明中国太冷了,不穿这么多衣服,人受不了。
佛陀制定的很多规矩,是适应佛陀在世时的情况,但有的时候到了别的地方没办法坚持执行了,怎么办呢?那就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改变,佛教里叫“随方毗尼”。所以戒律要抓住核心。
佛陀戒律说的是“三衣一钵不离身”,但是到了中国三衣根本不够用,到了冬天不穿棉袄、棉裤,人受不了,那没办法,就在里边穿着中国的服装,外边再穿佛教的袈裟。不过,后来这种中国的服装穿久了,而且出家人穿的衣服和在家人又有稍许的区别,大家也基本上承认了这种中国出家人的穿着,也相当于出家人一个身份的象征了。所以现在基本上一讲出家人的穿着打扮,就是方袍圆领长袍了,但其实那个是中国人俗家的服装。
真正出家人的服装就是三件袈裟。为什么只有三件袈裟呢?按佛教来说,出家人除了三件袈裟以外,不能再多蓄衣服了,并不是说你只要多一件就有罪过,只是说出家人要少欲知足。在当时印度的条件之下,三件衣服足够了。
这三件衣服,佛陀还是根据各种情况制定的,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有的时候要干活,穿的衣服就是“五衣”;平常做事情、坐禅、读经、参加一般的小型法会这一类,就穿“七衣”;有的时候出席很庄严隆重的场合,比如去见佛,或者听经闻法,或者自己升座讲法,就穿“二十五条衣”,也叫“大红袈裟”,又叫“祖衣”,这是在很庄重的场合才穿的。
佛陀制定三件袈裟,就已经把干活的衣服、平常穿的衣服、还有隆重的礼服都给你置办好了。你有了这三件了,别的不需要了。如果衣服破了呢?破了再补,不要破了就换一件,出家人要减省节约,是提倡这个精神的。
但是到了中国,只有这三件袈裟,人没办法生活。所以过去的祖师又根据中国的情况,开始提倡了一些服装。根据佛教来说,这个也是对的,这就是佛陀讲的“随方毗尼”,“毗尼”就是戒律的意思。如果我们完全遵照佛陀时代的戒律,在一些环境下,人是受不了的,那么这时候就要进行一定的改变。但不管怎么改,一定要符合佛教的精神,不能乱改,不能把佛法的根本改了。当然尽量不改是最好的,我现在比较提倡尽量地维持佛陀制定的原始戒律,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况。比如袈裟的问题,在中国三件袈裟根本不够,那么到了冬天,你只能穿棉袍。但还是应该尽量维持佛法的本来面貌,这样能使佛教不走样,佛法传的时间就能长远。
一切戒的核心精神就三句话,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制定戒律,其实都是根据这三句话制定的,也就是说真正的戒就只有这三条——“三聚净戒”:誓修一切善,誓断一切恶,誓度一切众生。这三句话是一切戒的核心,包括你将来成佛,你也要根据这三句话制定你的戒律。
你成佛以后,拿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戒律直接来用行不行啊?不行。因为你成佛的时候,你的国土可能和咱们这个世界不一样,遇到的问题可能也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戒律,都是根据当时他的僧团里弟子们遇到的一些事情制定的,但你的国土可能情况不一样,那就要进行改革,但是核心精神是一致的。所以你要知道戒律的这个根本。
佛教没有说明海青应该是什么颜色,因为海青是中国的服装,不过海青出现的比较早,比方袍圆领长袍还要早。海青是汉代皇帝或大臣参加祭祀大典的礼服。
海青的名字,来自于过去海边一种叫“海冬青”的鸟,它的翅膀展开,很大很漂亮。海青这个服装也是这样子,袖子一展开,像鸟在飞一样,很潇洒。这个本来是祭祀祖先或者祭祀天地的一种礼服,规格非常高,平时不能穿,一般人也不能穿。因为佛教是汉代的皇帝迎请到中国的,为了尊崇佛教,就赐予中国的佛教徒海青,这也是对佛教一种礼遇。佛教一般上早晚殿才穿,也相当于一种礼服,这还是中国化了的服装。
至于海青的颜色,从佛教的精神来讲,太鲜艳的颜色都不好,好比大红袈裟、黄色海青,这些严格来讲都违背佛制。褐色还比较接近佛陀规定的颜色,纯黑色严格来讲出家人不能穿,不过现在一些事已经成为共识,我们也不好改了。
《僧伽吒经》讲记-第十七讲-第3辑
历代的皇帝尊重佛教,所以大红袈裟都是后宫的王后、嫔妃亲手用金线去绣的,就像唐僧穿的那个“锦斓袈裟”,哈哈!过去真有这回事,皇帝为了给自己种福,表示自己对佛教的尊重,就用那种大红袈裟来供养出家人。不过因为这个颜色太漂亮,出家人一般不穿。只是为了表示自己接受这个供奉才穿一下,然后就不再穿了。过去是这样的。
但是再往后,大家可能也不知道佛教的精神了,又觉得是这皇帝制定的,很荣耀,慢慢地就把大红袈裟作为一种正色标配了,好像不穿这个就不是大和尚似的。严格来讲,越是大和尚,应该穿的越普通、越简单。但现在形成一个局面:好像你不穿黄色的海青、大红的袈裟,你就不是个大和尚,就不能登坛说法了。这个形式越变越走样了。不过现在这已经成为大家都承认的一种佛教装束了,我们也不好改。更何况末法时代的人有执着心,觉得出家人穿鲜艳的袈裟多庄严啊,这样的法师有道,赶紧跟他学;你要是穿得破破烂烂,大家就认为这个法师太穷了,不跟他学,哈哈!这也没办法。
这种状况不好改变,因为中国的风气和古印度不一样。古印度认为,如果修行人穿得破破烂烂,那么他肯定不贪着、有道,大家会恭敬、尊重、赞叹;如果修行人穿得很好,那么他肯定不好好用功,大家不恭敬礼拜。咱们现在就颠倒了。你看我现在讲法也要穿上大红袈裟,如果不穿,大家反而觉得不对。所以现在我也没办法,我只能提倡一点佛教的精神,像这些外相上的事不好改,除非整个中国佛教进行改革,我们以一己之力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海青应该是什么颜色并不重要,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佛教的服装。不过你们在家人受居士菩萨戒的时候,有时会穿“缦衣”,那个也是一种袈裟,只是它不分条。为什么叫“缦衣”呀?因为它是一整块布,不像出家人袈裟那样,一条一条的,这倒是佛教的规矩。“缦衣”是有来历的:第一,它不分条,和出家衣有点分别;第二,它又很像出家衣,能叫你体会一下出家人的穿着打扮、生活方式。如果穿这些服装的话,大概褐色比较接近佛陀所说的颜色。
反正一句话,出家人正是要放下对世间的执着,所以世间人认为好的都要破坏掉:你喜欢各种各样鲜艳的颜色,破坏它,所以穿坏色衣;你喜欢穿着打扮,那就先把头发剃了,没头发我看你怎么打扮。出家人为什么剃光头啊?难看,你还贪什么?
出家人有个规矩,也是一条戒律,不过现在的人一般都不知道了:早晨起来,先摸摸头。“哎呀!我头发已经剃了,我这个和尚以后要好好修行啊!”这是佛教的一个规矩、一个戒律。如果这些要细讲就很多了,不过我不太爱讲,这都是形式,是相上的,我喜欢多讲点佛教的精神。相上的东西比较简单,有很多人会讲,会给你们回答这些,但佛教的经典、精髓讲的人少,我们多传播这些吧。不过像你们问的这些问题,我们过去都是一条条专门地学,学的很详细。因为按佛教的规矩,出家五年学戒,刚出家的五年先研究戒律、守好戒律,这个基础打好了再去研究经教,再去学参禅、打坐、修行。所以戒是佛教的基础,就像盖高楼大厦一样,基础稳固,大厦才能稳固。
刚才讲到了“具足书写、读诵、供养”,做任何事做全面、做圆满就叫“具足”。我们学佛也要具足,供养也是一样,不要潦草地供养,你要做得完美无缺才行。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都要做得具足圆满,比如说,你送别人一个礼物,如果你走到那一放:“唉,拿去!”,虽然东西给别人了,但是人家心里不高兴;如果你很恭敬、很谦和地给同样的东西,别人就会高兴。按现在经济学来讲,就是你要学会“包装”,干什么都是这样。花费了同样的力气,用了同样的东西了,结果因为包装或者语言不好,导致事情做了和没做一样,那不太可惜了吗?
供佛也是这样。你看今天大家供得就非常好,摆得整整齐齐,包括供几个盘子大家都是计算过的,这就是有心去安排,这就是具足,做就要做完美。讲到供养具足,盘子应该尽量选一样的,整整齐齐才好看。供果也要摆放得整齐好看并且有寓意,比如水果一般放五个,下边放四个,上边放一个,像个塔一样,很漂亮,这就代表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慧。不过太大的水果就没办法了,只能放一个在那里了;像葡萄那么小也不能放五个了。差不多大小的水果,如果放五个能摆的很漂亮,你那样摆好就行了,像苹果、梨子、桃这些都没问题。还有,能洗的水果都要洗干净;不需要洗的,最起码也不要弄得脏兮兮的。这些都做到了才叫具足。
讲到供品的摆放,有几样东西大家是一定要供在佛堂里的。虽然我们现在汉地不太供了,但你们可以提倡一下,这个缘起非常好,寓意也非常好,得的果报也很殊胜。就像布置坛城一样,有几样东西是一定要有的。
第一个,“瑜伽水”一定要有。现在一般人都不知道了,光供一杯水给佛喝。如果佛想洗洗手、洗洗脚都没有水了。“瑜伽水”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洗脚水。这是印度最高的礼节。因为过去印度人都是赤脚走路,如果走到别人家里,待客最尊敬的礼节就是打盆水给客人洗脚。当然成就的佛菩萨都飞来飞去,脚上也没泥巴,但为了表示尊敬,佛教还延续这个规则,所以一般来说,供佛也要供“瑜伽水”。
弟子:师父,佛堂哪个地方放瑜伽水?
师:拿一个大一点的、干净的盆,里边放一点香,放几个花瓣,这是比较好的。有时一个盆不好放,就弄一个瑜伽瓶,把水装在里边。但从寓意上讲,还是盆比较吉祥。这是一定要供的。
弟子:师父上次讲法的时候不是说要浴佛嘛,用浴佛的盆供瑜伽水吗,还是再换一个盆?
师:最好分开,这也叫具足。你说:“一个盆差不多了,怎么用不是用?”但是如果你想到了分开使用,这就是对佛的尊重。关键是你的这一个念头,这就是功德。浴佛的盆就是专门浴佛的,献瑜伽水的盆就是专门献瑜伽水的,这更吉祥。再者,浴佛的盆会经常使用,供瑜伽水的盆其实不经常使用,供在那里做个代表就行了,如果你弄一个很漂亮的盆摆在那,佛堂都显得很庄严。
弟子:师父,瑜伽水多少天换一次,天天换吗?
师:最好是天天换。如果实在做不到的话,一般按规矩,七天换一次,不要再超过七天了,超过七天有点说不过去了,哈哈!
其实按过去佛教密宗要求,家里的佛堂不是像咱们这样随便供几尊佛像就可以了,而是要布一个坛城的。“坛城”就是咱们现在讲的“佛堂”。但布置佛堂是有规矩的,佛堂有方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莲花型的,还有半月形的,不同的佛堂代表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功德。此外,供的佛像有多高,旁边配几位菩萨、几位护法,是否供别的器具,这些也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就相当于佛陀规定了佛堂应该如何布置。所以真正按密教规矩布置出来的佛堂真的是清净庄严,这就是咱们经常讲的“坛城”。但是中国人都喜欢简略,弄张桌子,供个佛像,最多再弄上两盆花,供上一杯水,供几个水果就行了:“还想怎么着啊?”哈哈!
中国人也太简略了,但简略的结果就是每家的佛堂看上去都是一样的,这样真正的欢喜心就不容易生起来;全国的各个寺庙也都一样,看起来像是同一个寺庙,这样也没有什么震撼力了。我比较提倡每个寺庙都建的不一样,每家的佛堂也布置的不一样,那样才真有震撼力呀!
感 恩 分 享 功 德 无 量
往期阅读
常空法师:《僧伽吒经》讲记 第十一讲 (1-3)常空法师:《僧伽吒经》讲记 第十四讲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