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的精神:自净与僧团清净
编者按:
善友问:佛陀住世时代,僧团大众依“法与律”修行,以“六和敬”共住。佛陀涅槃后,为什么佛教就分成了十八或二十个部派?
答:佛教部派分裂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是戒律、禅修,以及“谁在轮回?轮回主体是什么?三世如何相续?”等等问题。
佛教戒律的精神 “布萨”,这二字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吠陀祭祀文化。每月新月(初一日)与满月(十五日),婆罗门教举行两次祭典。祭典前夕,祭主须断食、严守戒律,其意义是透过自我的净化来表示对祭典的慎重,与对神的尊敬。这个过程称为“布萨”,义译为“长养净、斋、洗心”,即净化自心的意思,布萨在当时印度社会里是一项很普遍的宗教风俗之一。 佛教在印度诞生,乔达摩佛陀沿用了“布萨”一词。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后,佛教僧团形成,佛、法、僧三宝在世间具足。释沙门佛教僧团承袭当时印度布萨的社会风俗,在每月初一、十五,举行两次布萨。最初(可能是佛陀说法的前十二年),随佛陀出家的佛弟子,水准比较整齐是一心向道的解脱追求者,并不需要佛陀费心去规范他们的行为。所以,没有戒条、戒律被要求遵守。这段时期,在布萨聚会里,佛陀仅仅说一段偈颂︰ “善护於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四分僧戒本》,《大正大藏经》二二·一0 三0 中)。这是最早佛说的“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的义译有多种,主要就是净化言行的戒律。 二、佛陀制定僧众“学处” 随着佛法的宏扬,跟随佛陀出家的人多了,僧众的文化水准难免参差不齐,开始有佛弟子的非法行为受到社会人士的指责。为僧团的和合与修学者的方便,佛陀将每一次佛弟子引起负面评论的言行,制定为佛弟子不可再犯的行为规范,这就是佛教僧团“学处”制订。此后,佛教僧团布萨集会中,先处理“僧事”-- 违反“学处”的规范者,先行忏悔、出罪,僧团恢复和合清净后,再依每一条“学处”,说“波罗提木叉”。 学处,义译为“制戒”,是依佛弟子的非法行为随犯随制。传说佛教戒律第一个学处是因为“迦兰陀子须提那”在毘舍离的不净行”而制订的。(《四分律》《大正大藏经》二二·九六八上)。 佛教僧团布萨集会中说“波罗提木叉”的目的: 第一、净化个人言行,防非止恶,自净其意。 第二、净化整个僧团,令正法久住,利益众生。 去除佛教歧见与纷争,维持和合、健全的僧团,达成正法久住的理想,这就是佛陀时代,制订戒律的精神与目标。 在这第一次结集中,阿难尊者提出佛陀涅槃前的遗命:“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长阿含·第二经-游行经》 由于当时佛陀重病中,阿难尊者不忍打搅,没有即时进一步详细问清楚无法回答,以致于引起大迦叶尊者对阿难尊者的一连串责难。最后,由大迦叶尊者裁决︰“我等已集法竟,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五分律》,《大正大藏经》二二·一九一中、下) 对于大迦叶尊者的裁决,当时在南方未参加结集大会的富兰那长老曾率众北上,向大迦叶尊者当面表示异议(《五分律》,《大正大藏经》二二·一九一下)。佛教戒律的精神是在“维持个人与僧团的清净”,乔达摩佛陀住世曾对某些有关食、衣、住、行与医药的戒律,因时、因地、因人,或是一制、再制;或是一开、再开;或是制了又开,开了又制。第一次结集大迦叶尊者的裁定,种下日后佛教僧团分裂的诸因缘之一。
2、十事非法 佛灭一世纪,发生了西方比丘指责东方比丘“十事非法”。除“金银戒”外,其它是:“器中盐”(将盐贮藏於角器中);“两指净”(过午二指日影的时间内仍可进食);“近聚落净”(可到他村再乞食);“住处净”(在同一教区内可依各自住处举行布萨不必集合于一处举行);“后听可净”(不足法定人数,也可开会议事);“常法净”(可随顺老师之常习);“不搅乳净”(可饮用未经搅拌的乳汁);“闍楼伽酒净”(可饮用未发酵的椰子汁):“无缕边坐具净”(可缝制没贴边的坐具)等。(依《铜鍱律》,但各部律本所传“十事”内容略有差异),其实都只能算是琐细的“小小戒”而已。即使是“金银净”(接受在家人的金钱供养)在波罗提木叉中也没有明确的学处禁止。有的只是:“不得为自受蓄金银”(不可以为自己藏私房钱)。若是从僧团的六和敬“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与利和敬”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不可以为自己私藏”。 毘舍离会议,僧众投票表决的结果:认定“十事”是“非法”。这次会议,暂时解决了“东、西方僧团”对戒律的歧见。之后,东方佛教僧团势力愈来愈强人数增多。不久,东方僧团终于不受西方上座长老的约束,正式分裂成独立的“大众部”。 行愿 |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
htp://ccbsntu.edu.tw/BDLM/en/home.jsp?language=enCBETA(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 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斯里兰卡(SriLanka)
http:/dhamma. neibucon/ 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htp/s200251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htp/s005t/books/ysfilysfjd0 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要略》
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 index7htm
请点击关注下面公众号
2020年文集 | 2019—2016文集 |
回 向 偈
完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文章:
无常人生,善待有情
除夕,虎年吉祥
迎新年,开心的鸽子与野鹤
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纯圆独妙创天台,真狮子吼祈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