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说不小,人物不凡——统编六上《13桥》教学叙事

江苏彭峰 彭文峰会 2024-03-18

第一课时
上课伊始,我引导同学关注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页:“今天起,我们要走进全新的文体,就是‘小说’。请仔细阅读导读页内容,你有什么发现?”赵忆然同学立刻回答:“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孙艺芃同学说:“我们读小说时,可以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孩子们已经可以从单元导读页寻找到有效信息了,我表扬他们善于发现,并总结:“小说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社会。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们能看到人间的喜怒哀乐,认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理。那小说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看资料介绍。”
我出示资料,带领同学一起了解“小说”这一文体,初步知晓“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孩子们纷纷燃起阅读小说的兴趣,这时,我出示课题,布置第一个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学带着任务走进课文,朗读课文后同学在书上进行简单圈点勾画,待所有同学朗读结束,我开始检查本课难读的词语。我将词语出示在课件上,王梓溢同学读到“蹿上来”时,把“蹿”读成了翘舌音,这是容易读错的地方,正好引起同学的关注,我也顺势提问“蹿”的意思。李嘉乐同学说:“‘蹿’是足字旁,应该是跑得特别快的意思。”钟意同学说:“结合语境,在文中应该是指水往上跑得很快,那就是水很快往上升。”我肯定两位同学从字形结构、课文内容角度进行了词语解读,都特别善于思考。
正音后,我鼓励同学结合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本课中难理解的词语。刘子乐说:“狞笑是凶狠恶毒的笑。”吴佳琦说:“咆哮原义是大吼大叫,在文中是指水流奔腾发出的轰鸣声。”张旖说:“势不可当是指来势凶猛,不能抵挡。文中指洪水凶猛,人们无法阻挡。”……我表扬大家预习充分,解释词语有自己的思考。
我继续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全文的问题很多同学担心自己说不完整,不愿意分享,我建议同学先将小说分成几个板块,再进行语言组织。短暂思考后,杨仪同学说:“小说前六个自然段是介绍山洪暴发了,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是写老汉在组织村民撤离,第二十四到二十七自然段是写一位妇人来祭奠亲人。”我追问:“为何这么划分这几个情节?”杨仪抓住了“木桥前”这一地点和“五天以后”这一时间词,向大家解说了自己的思考。我表扬她思考清晰,概括精准,并将“山洪暴发”“组织撤离”“祭奠亲人”这几个情节标题板书在黑板上。
我鼓励同学根据这三个情节线尝试概况小说的主要内容,张一澜同学率先举手,我便请她试一试。她说:“山洪暴发,老支书组织村民撤离,揪出队伍中排在前面的党员,人们成功撤离,老支书和他儿子却被洪水吞没。”显然她的概括呈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并没有说清这被揪出党员和老支书的关系,所以概括没有原文具有震撼性,我建议稍稍改动,李茗楷同学帮助完善:“山洪暴发,老支书组织村民撤离,揪出队伍中排在前面的党员儿子,人们成功撤离,老支书和他儿子却被洪水吞没。”几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我点评:“概括虽要精简,但也要把握主要人物关系。”
我布置第二个学习任务:读第一至六自然段,思考文中的村民遇到了一场怎样的天灾?在天灾面前,人们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一画相关词句并进行批注。
同学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我走进同学查看他们批注情况。五分钟过后,我组织同学交流村民遇到了一场怎样的天灾。
吴诗妍同学回答:“文章第二自然段,把山洪比喻成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我们知道受惊的野马是不受控制的,那可想而知,这山洪是非常凶猛的。”我表扬她关注到了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陈坤灏同学立马补充:“第二自然段中的‘咆哮’一词,原是形容人的,这里用来形容山洪的声响巨大,是拟人的修辞,也让我们感受到山洪的可怕。”看来孩子们抓关键词品读文本的能力已经大有提升,细微之处都有自己的体会。既然说到了“拟人”的修辞,我鼓励同学继续寻找交流。郭燕菲同学说:“第三自然段中‘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句中的‘跳舞’一词,表面看似洪水很快乐地舞蹈,其实却是写出洪水已经主宰了整个路面,想怎样就怎样。”我点评:“这是‘猖狂’。”申龙凯同学说:“第五自然段‘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中的‘狞笑’,可以看出洪水的可怕,‘狞笑’一般形容的是恶魔鬼怪的笑,读起来让人毛骨悚然。”我点评:“这是‘可怕’。”这肆虐的洪水正在席卷着村庄,情况是万分紧急。我在总结概括时,王或然同学仍然高举着手,我请她补充,她说:“第一自然段‘像泼’、‘像倒’,这两个词极其简单,却写出了这场暴雨之大,泼下来,倒下来的雨也为后文山洪的咆哮做了铺垫。”我表扬她还能抓住山洪前的暴雨,解读出作者的巧妙构思。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我继续提问。葛晓沐同学说:“第三自然段里提到‘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我从‘惊慌’、‘你拥我挤’中可以看出人们是很害怕的。”戴思妍同学说:“我从‘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可以看出人们被洪水吓坏了,却又手足无措的样子。当时的场面应该是非常混乱的。”孙艺芃同学说:“第六自然段提到的‘跌跌撞撞’可以看出人们被困在洪水中焦急的样子。”我表扬孩子们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这场滔天的洪水之中。
我引导同学齐读第一至六自然段,读出当时洪水的疯狂肆虐,人们的慌乱害怕。
最后我总结:“在这场毁天灭地的山洪中,人们的命运会是如何?小说又将如何发展?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上课伊始,我激情导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黎明的宁静,惊醒了睡梦中的村民,瞬息之间,洪水来了。”我出示山洪席卷村庄的视频唤起上一课时同学对山洪的认知,视频结束后我组织同学简单复习描写山洪的几个词语,让同学读出山洪的猖狂肆虐。紧接着同学齐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一起再次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黎明。
同学读完,我引读:“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天灾面前。村子的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同学接读:“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根据同学回答,我在黑板上简单板画一座桥,并提问:“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你拥我挤,朝着唯一的生路奔去。而此时,早已有一个人在桥边等着他们了,是谁?”同学很快关注到一位老汉,而这位老汉是村子里的党支部书记。
我布置第一个学习任务:仔细默读课文第七至十三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党支部书记。
同学默读课文相应段落,进行批注,我在同学书写时进行巡视,查看批注情况。三分钟后陆续有同学举手发言。
李茗楷同学一下子关注到第八自然段,他说:“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形容老汉是一座山,感觉他很沉稳。”我表扬他善于思考,同时提问全班同学:“第八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还有哪里也让你读出了老汉的沉稳可靠?”孙沐瑶同学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句可以看出老汉沉默不言,面对乱哄哄的人们十分镇定。”我引导同学对比读文,关注前文村民的表现,划一划读一读。张旖同学找到了第三自然段,她先读后点评:“山洪中的人们是惊慌失措的,文中‘你拥我挤’、‘疯了似的’就可以读出来。”我夸赞张旖同学找得对、分析准。同时我邀请两位同学一人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一人读课文第八自然段,在强烈的对比中,同学纷纷用“镇定自若”来形容这位党支部书记。我将这个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继续交流,吴诗妍同学关注到了第十自然段老人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我顺势将第十至十三自然段完整地呈现在屏幕上,鼓励她继续往下读,读完她说:“这位老人让党员排在后边,可以看出他心中装着人民。”根据她的回答,我整理“心系群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其实对“党员”这一身份的内涵并不清楚,于是我补充了每位党员入党的时候,对着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的内容。请一位同学配着音乐郑重地读一读,感受党员“人民为先”的高尚品德。此刻再引导同学关注“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王或然同学发现这句话中有三个感叹号,读起来掷地有声。冯皓杰同学发现这几句话虽简短却有力,可以看出党支部书记的果断。我设计情境,在反复朗读老支书的话中感受他心系群众的一颗赤诚心。
紧接着,我通过课件出示刚刚品读的第七至十三自然段,并提问:“观察这几个自然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同学都能发现这几个自然段都比较简短,我追问:“每个自然段都特别简短,只有一到两句话,为什么不把它们揉成一个自然段呢?”我出示将七个自然段合并为一段的内容,鼓励同学与原文对比着朗读,说说感受。同学畅所欲言,我引导同学在对比中发现当描写危急场面时,用短句构成的自然段往往更能营造危急感。同学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山洪袭来的紧急。
我布置第二个学习任务:小说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心系群众,临危不乱的老支书形象,其实我们知道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他还是一位——父亲。请大家默读文章的第十四至二十三自然段,在儿子眼中他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全班默读后,戈雨晟同学关注到了第十四至十六自然段,他读完相关句子后说:“我觉得在儿子眼中他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因为从父亲的‘冲、揪、吼’这几个动作中可以看出来。”我表扬他善于抓住关键词来品读人物形象,并鼓励他读好带有严厉动作的这几句话。同样关注到这句话的李嘉乐同学补充:“我觉得这父亲是不近人情的,人家都说‘虎毒不食子’,可他连自己儿子的安危都不在意。”我肯定他善于思考,并质疑:“‘不近人情’指的是不亲近人,性情怪癖,老汉在小说中是一名村支书,在疏散人群时有一定的威严与权力,在这里有没有更合适的词语比‘不近人情’更合适?”我和同学们一起提炼出“不徇私情”这个词语,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
老汉的“不徇私情”是从我们读者眼中感受的,那站在儿子角度呢?为了让老汉形象更加丰满,我提问:“老汉此时严肃甚至略带凶狠的态度,让人根本想象不到被他如此对待的人竟然是他的儿子,也许儿子也没想到父亲会这样对待自己,他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这一瞪,似乎是想告诉老汉什么?”我出示填空,让同学以儿子的角度去思考。王或然同学说:“我还是不是你的儿子?你竟然这样对我!”吴佳琦同学说:“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怎样?难道其他人都比我重要?”宦梓恩同学说:“你现在不让我走,后面可别后悔!”……同学畅所欲言,表达心中的委屈与不解,埋怨和心酸。
正当所有同学都对父亲的行为感到不满时,我提问:“难道这严厉的父亲,对待儿子他仅仅只有严厉冷酷的一面吗?”我引导同学继续读文。张一澜同学关注到了第二十自然段的句子,她说:“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一个‘吼’,老汉让儿子‘少废话,快走。’他还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里可以看出老汉对儿子其实也很疼爱,最后时刻将生的希望先留给儿子。”关注到这一声吼,我将第十五自然段和第二十自然段这老汉的两声吼放在一起对比,让同学说一说这两声“吼”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比较朗读中,同学很容易发现前一吼是严厉,后一吼是着急,是疼爱。我引导同学感情朗读相关段落。同时继续提问:“除了吼这个动作,你还关注到了什么?”在对比中,同学发现前文是“揪”,后文是“推”,在这一揪一推,我组织同学细读动作,感受老汉前后不一样的情感变化——这一揪是作为共产党员的职责,这一推是作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课件出示描写父子之间的文字,鼓励同学读好父子之间的矛盾。
同学读完后,我提问:“对照书本,作者在描写父子在山洪中表现的时候,咱们漏读了什么?可以省略吗?”
赵忆然很快发现:“我们漏读了对洪水和桥的描写。这些都是环境描写,不能省去。”我肯定她的观点,并布置第三个学习任务:“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文中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我走进同学中间,查看他们寻找的情况,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能找到,但有不少漏划的,我邀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划一划,其他同学帮着补充完整,最后我将所有描写环境的句子都罗列在课件上,引导同学关注这些句子,并思考从这环境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学自由表达,有的感受到洪水在慢慢涨高,有的品读到情况越来越紧急,有的感受到洪水的变化带动着故事的发展,有的发现在这样环境变化中老汉的精神品质更加明显……于是,我顺势总结:“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能推动故事发展,起着烘托气氛、突显人物的作用。”
有这样的感受后,我出示课文第十四至二十自然段,全班有感情地齐读。全班读完,我配乐引读第二十一至二十三自然段——不幸的是,悲剧还是发生了。同学读完,我提问:“假如画面就定格在孩子被冲走的那一幕,老汉此时心中会作何感想?拿起笔,写一些老汉此时的心声。”同学在配乐声中安静地书写。三分钟后陆续有同学示意写好了,愿意分享。我投影同学书写作业,并请同学自己读一读。其中王梓溢写得最动情:“儿子啊,对不起,父亲多么希望你能活下来,要是一开始我没有把你拽出来,说不定……哎,孩子,希望你原谅父亲。我们都是党员,记住我们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看,我们的村民都成功脱险了,相信你也是开心的。”王同学读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总结:“作为老父亲,他又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在灾难中活下来,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这是伟大的父亲,更是伟大的党员。”一片震撼与安静中,同学们若有所思。
此时我布置第四个学习任务:让我们回顾课题,你还觉得它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思考它还是什么。
陈坤灏同学说:“题目中的‘桥’还是拯救村民的生命之桥。” 戴思妍同学说:“这桥也是让村民活下去的希望之桥。”孙艺芃同学说:“这还是党员联系群众的责任之桥。”……同学都说出了自己对这座桥的理解。我提升:“其实老汉也似桥,临危不乱,大公无私,给人们带去生的希望,他不仅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更像一座桥,一座连接生命的桥。”说完,我和同学一起郑重地写下课题——桥。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我课件出示小说最后部分,我和同学们合作读完结局。我出示两种不同的写法,并提问:“读到故事的最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汉和小伙竟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作者要将这个真相放到最后才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早早地就把小说中的‘小伙子’改为‘儿子’,对比着读一读,喜欢哪一种?”
同学小声朗读,细细思考。王晨光同学说:“我喜欢原文,因为读到最后再揭晓他们俩的关系,感觉特别震撼。”吴诗妍同学说:“我也喜欢原文,因为老汉的形象在这样的情节发展中越发高大。”……我根据同学发言,并介绍这是一种“设置悬念”的艺术方式,正是在前文设置了悬念,又有了情节的层层铺垫和推进,才让我们在震撼中体悟到了英雄的崇高境界。而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也会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同时我进行适当拓展:“这样一种结尾方式,因为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经常用,所以人们又把它叫作‘欧亨利式结尾’。”我出示去掉结尾的小说《窗》,并请同学默读思考,猜一猜这故事欧亨利式的结尾会是怎样?同学在试一试、说一说中感受着小说的魅力。
我根据《桥》和《窗》总结:“在小小的悬念中,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人物个性鲜明。而人物、情节、环境,就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就是如此富有魅力,课后我们可以再去读更多的小说,进行交流分享。”
最后,我布置本课作业: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向老汉这样值得敬佩的人。你遇见过吗?请你学着这篇课文的样子通过环境渲染,抓住人物细节,试着记录下这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亲爱的读者,近期,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多点文末在看,或者星标“彭文峰会”,否则很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更新了哦~


统编五上教学叙事:        五年级语文第1-2单元教学叙事汇总|彭文峰会    

抓住文章重点,提取主要信息——统编五上《9猎人海力布》教学叙事

      学会精炼地概括文章——统编五上《10牛郎织女》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学习抓要点复述故事——统编五上《10牛郎织女》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抓要点复述,更进一步——统编五上《11牛郎织女(二)》教学叙事

重新“定义”缩写——统编五上《习作3:缩写故事》教学叙事

悲从何来,因何而“醉”,劝的是谁——统编五上《12古诗三首》教学叙事

强调语感,读出文章韵律——统编五上《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叙事

赞其美,叹其毁——统编五上《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叙事

揣摩将军所想,体会战士艰苦——统编五上《15小岛》教学叙事

列提纲:有条理地大胆想象——统编五上《习作4: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叙事

统编六上教学叙事:

        六年级语文第1-2单元教学叙事汇总|彭文峰会

       写指南,说玩法:体会做斗之乐——六上《竹节人》第一课时教学叙事读故事,讲故事:体会观斗之乐——《竹节人》第二课时教学叙事在阅读过程中习得阅读策略——统编六上《宇宙生命之谜》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在任务驱动中运用阅读策略——统编六上《宇宙生命之谜》第二课时教学叙事在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阅读策略——统编六上《12故宫博物院》教学叙事统编一至六年级上册课文配乐朗读录音:统编1-6年级上册1-8单元课文朗读录音|彭文峰会原创

统编1-4年级上册部分教学叙事:
叙事选读|读悟诗味——统编二上《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教学叙事|彭峰
秋天,真美——统编一上《秋天》教学录像及叙事|彭峰
立体课堂介绍:       立体课堂:1-6年级课文怎么教,为你一篇一篇细说

如何用好统编1-6年级课文,帮助学生学习语文?


课件信息:

尊敬的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语文老师

您好!
如果您需要与教学叙事配套的原创课件,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课件”两个字,您就能看到购买链接。

彭文峰会

2022年9月24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