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杰 | 谁不想念一片故土,谁不怀念心中的温情
摄 影 师:杨尚杰
采 访 人:何博
将镜头对准家乡的人有很多,应该足够庆幸,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杨尚杰把平淡和安宁保留在了自己拍摄的家乡影像之上,而这两种特质也是许多游子回到家乡的动力和福利,即便有离开,也会因此再归来。有人将这样的往复比作“洄游”,周期性的环形运动或许滋养了一种习惯:拍摄的是变化,而渴望的却是某些不变的东西——当它们消失,就应该用游走和拍摄去巡回,哪怕仅仅是短暂的、精神层面的重逢。
——何博
H:何 博
Y:杨尚杰
H:这组作品中,摄影的方式是以“游走抓捕瞬间”为主?还是先前设定一些目标或者地域范围作为拍摄对象?为什么选择这种摄影方式?
Y:主要是以游走式抓拍为主,但是后期我可能会选择一些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拍摄,选择这样的方式我想是自然而然的,并没有事先规划什么。
H:“震撼的场面看多了往往会给人一种压力。于是我想通过我的影像,让故乡变得更安静更梦幻像那襁褓中的婴儿。”如何理解你在作品阐述中的这一句话?“震撼的场面”为什么对你会产生压力?将故乡比作襁褓中的婴儿,是否意味着对于某些无法再回去的记忆的怀恋?
Y:这句话我觉的很容易理解吧。哈哈,有点矫情。我想用这句话来比喻故乡所给予我的美好记忆都停留在过去的孩提时期,虽然经历岁月的洗礼,景观和人一直都在变化并且逝去离开,但我希望它们都不要离开,都可以被我一一找回。
我不想通过一些富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来刺激,同时这也会给别人带来刺激,我想用平淡的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让情绪弥漫在空气当中而不是画面之上。
《回到故乡》/ 部分作品
H:记忆是你做这组作品的出发点吗?在你看来同其他创作手段相比,用摄影来实现与记忆的对话有什么特殊之处?
Y:我觉得摄影会有更多的疏离性和可解读空间,当你看一幅静态的图像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H:你提到每次回家都会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实际上,变化是一直存在着的,它与“记忆”(相对静止的)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你如何在摄影项目中将二者及其关系具象化的呈现出来?
Y:因为我也没有说刻意要去呈现这两者的关系,更多时候我都是先拍了之后对照片进行选取编排。当然编辑的时候我会选择一些家乡变化的场景和一些觉得是属于我记忆当中的场景。比如那张江边放烟火的少年,其实看到他我更多的看到了自己。
H:在我看来,“回”或者“乡愁”是你这组作品的关键词,类似“洄游”性质的摄影实践,我们在木格(备注1)的作品中也有所体悟。木格的作品更多呈现了“人”的状态,那么你对于镜头中“乡愁”的把握,更倾向于表现“人”还是景观?
Y:我目前的作品可能还是呈现了景和日常物更多一点,人的话量比较少,但是人很重要载体,后期拍摄中可能会更多的拍些人。
H:对于长江流域景观的表现,已经非常频繁地出现在中国当代摄影的领域中,包括颜长江(备注2)、肖萱安(备注3)、严明(备注4)、王远凌(备注5)等人都将镜头对准过长江及其周边,他们的摄影作品对你是否有影响?
Y:会有影响,但是他们更多的可能是对整个国家和长江流域的大书写,我这个更多关注自身和家乡的关系。
《回到故乡》/ 部分作品
H:会拍其他地方的景观吗?拍摄家乡和外地,对你来说异同在哪?
Y:会,家乡和外地的区别我想还是比较大吧,家乡你更了解可能会更多融入自己的情感,外地的话情感可能不那么容易展现,也许相对客观一点吧,当然也有把家乡拍的很客观的,当然得根据自己的选择。
H:你在不断返回家乡进行拍摄的同时,是否也在摸索自己适合的风格?这组作品里也呈现出对不同风格的吸纳,现在是否找到了最合适的表现“故乡”的摄影语言?
Y:这个是有的,我觉得我之后可能会对日常物和人感兴趣,至于最适合的,我想就是最忠于自己内心的方式,我也乐意去尝试不同媒介的表达,表达方式是很重要的。
《回到故乡》/ 部分作品
H:你大学是学生物的,在你看来,同样借助镜头,通过显微镜和照相机来观察世界,有什么不同?
Y:我觉得本质好像没有什么区别,都只是视觉的延伸,是对社会景观和我们生活环境的观看。只不过显微镜能让我们看到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备注1:木格,1979年出生在重庆巫溪,目前生活和工作在成都。他曾凭“回家”系列获得2011年荷兰FOAM摄影博物馆 Foam Paul Huf 世界100位摄影师提名,2012年美国 Daylight photo 评审委员奖;凭“尘”系列获得了2012年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最佳摄影奖,2012年美国 Hey Hot Shot 摄影奖,并入围2013年 PDN30 名单。
备注2:颜长江,广东省梅县人,1968年生于湖北省秭归县。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居广州市,任《羊城晚报》编辑中心图片总监。
备注3:肖萱安,陕西西安市人,1960年出生于武汉,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宜昌市群艺馆。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当代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备注4:严明,生于安徽蚌埠,毕业于安徽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做过十年摇滚乐手,做过十年记者。2010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现居广州。
备注5:王远凌,1980年生于重庆。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重庆时报摄影记者,居于重庆。
关于 自 然 生 长 摄影计划
之所以选择邀请1985年后出生的中国摄影师加入这个摄影计划,是因为希望能与志同道合且观点相近的伙伴一起探索摄影,一起举办展览,一起完成有趣的项目。
这个摄影计划叫作《自然生长》,宗旨是呈现当代摄影师丰富的摄影实践和实验,寓意我最向往的状态——在宽容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不被强行扭曲、改造,受到应受的尊重,尽可能自由地创作。
邀请的摄影师们人数众多,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显示出的对摄影的认知都有差别,但他们孜孜不倦地尝试摄影不局限、不拘泥、不终结于其自身的各种可能性的精神,却很相似。他们努力延伸着视觉表达的维度:无论是模糊媒介的边界使之更具弹性,还是思考形式带给内容的影响,抑或是用最简单的技法强调所处理的主题……
不打算赞美他们的作品的价值,为他们增添任何浮夸的光环。相反,只想以我们的绵薄之力,诚恳忠实地向观众介绍中国当代摄影生态图景的原貌,打开一扇让观众了解85后摄影师眼中的当代生活的窗。虽然并不全面,也谈不上代表性,但至少,足够自然。
项目执行人:黎光波
项目总监:崔波
此文为原创内容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往期回顾
(点击姓名即可查看)
鸣谢(排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如有需要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