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座一线城市未来15年,欢迎500万+新市民一同加入进击之路

林隐LY 山川网 2023-08-03


山川网: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过去十多年间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我们发现一些在过去年轻人十分向往的大城市,正在通过更高的落户门槛和生活成本,优化城市新市民的综合素质。


而与此同时,在所有大城市都在高呼和争抢的高学历、高技术、高净值“三高”人才之外,绝大多数出身普通,学历普通,能力普通的“三普”年轻人,却与之同时开始对自己毕业后的人生路线选择,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与迷茫。


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永远存在,而和这些年轻人一样渴望进一步破茧成蝶的城市同样存在。组团,然后一同逆袭与改变命运,成为当下最好的顺势而为。



广州不相信“野心”,广州只相信实干



周末的时候,我安排推送了一篇标题为“重磅丨《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公示”的推文。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查看这一草案,如果没有的话,我建议大家可以先去回顾一下这篇推文,然后再来阅读本文会更有意义。


伴随着这份草案的推出,媒体上出现了许多相关的解读文章。主要针对得自然是报告中提到的到2035年时,广州将会实现的各项城市经济数据。更有好事者,干脆把文章的标题打上“广州的野心”这样的字眼。


我们姑且不论“野心”一词本身多用于贬义,该词本身的意思就是指脱离现实情况的欲望和奢想。但是从这份草案中广州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来看,其中近七八成都是已经达成的既定事实,剩下的二三成在2035年实现也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件,更多是通过公开文件的形式让城市居民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而已。


草案中的广州城市性质(定位):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其中除去受限于当下阶段中国城市本身对外开放政策的局限性,千年商都广州虽然得益于广州港、广交会和南中国交通枢纽优势,国际贸易体量连年递增。但是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尚且需要一定时间外。其他的各项城市定位,已经是既定事实。


而以上多层次、高规格、多维度的城市定位,显然不会在一朝一夕间全然实现,而是会随时间推移由易到难,由小到大逐个实现。对此,草案中对于具体的各阶段发展目标在我看来同样是高度务实,毫无半点脱离现实情况的空想情况——


2025年:建成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交往强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进一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2035年:建成国际大都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生态环境、文化交往达到国际一流城市水平。


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千百年来,一直以实业、商贸立市的广州,城市性格中最广为人知的特征便是低调、务实、稳重、务实。在许多城市把口号喊得满天飞,目标定得看不见的时候,广州做到了先把事情做到七七八八,然后再对外宣布发展目标的风格。


在我个人看来,广州和广州人从来都不相信什么“野心”,他们只相信实干。



15年后,500万个新广州市民中是否有你



在这份草案中,有三点关于城市基础建设的目标数据,在我看来是最值得大家关注的,分别是关于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和人口规模


广州如何从现阶段的南中国交通枢纽定位,在下一阶段进一步提升为世界性商贸和游客交通枢纽目标的呢?草案中将之设定为“三个建成”——


建成国际航空枢纽:至2035年,国际及地区直达航线数达190条,旅客吞吐量达1.2-1.4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00万吨。


建成国际航运枢纽:至2035年,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7.5亿吨,邮轮年旅客数量达300万人次。


建成国际铁路枢纽:至2035年,新增10条高铁,客运量达4亿人次,货运量达7700万吨。


再划一遍重点,一是要全面弥补相比北京上海,过去广州在国际航线上的巨大不足,这是成为国家性城市必须的城市基础建设;二是进一步强化广州高铁交通枢纽的地位,全面优化大湾区辐射整个南中国的定位,高铁线路进一步大幅提升优化。


为什么中国最拥挤的地铁线,会在人口体量明显少于北京和上海的广州(3号线)?诚然,3号线本身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更为本质的原因还是在于——相比现阶段广州的经济水平和人口体量,广州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明显落后了。


截至2018年末,广州市在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为478公里,大幅落后于同期北京的637公里和上海的705公里。


怎么解决呢?方案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至2035年建成2000公里左右的轨道网络。换而言之,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程将全面提速,通车里程增长至当下的四倍。


而关于人口规模,则是本文提醒大家的重中之重——(广州)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按照2500万左右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由于人口规模规划对于年轻人选择城市的重要性,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会再单独进行解读,这里姑且先带过。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无尽想象力



事实上,关于广州的城市基建水平明显与城市城镇化水平、城市经济体量水平、城市人口体量水平不对等,在过去的推文中我也曾简单和大家探讨过。


举个例子,就我个人在广州体验生活的感受来看,在广州的主城区越秀、荔湾、天河等地,联通、电信手机的信号和网络状态差到时常令人怀疑自己身处何方。移动的情况略好一些,但也仅仅是好一些而已。在长三角二三线城市覆盖广泛的4G+,在广州主城区能够看到这一标记的状态屈指可数。


为什么呢?广州每年全国城市前几的财政收入体量,怎么就连最基本的城市基建都做不好呢?原因很简单,在广东做省会大哥,一点都不容易。众所周知,广东省内除去珠三角所在的经济发达区外,粤西、粤北、粤东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滞后。本来应该给自己提升基建水平的钱,一半都拿去扶持省里的落后兄弟了。但是落后的兄弟太多,单靠广州带得动吗?显然带不动。但是能不带吗?当然不能。


好在,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来了。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事情,我们前前后后也和大家聊过好几次。包括前几天和大家讨论的广西出台政策全面对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新闻,我们也借此好好向大家延伸出先富究竟该怎样带动后富的复杂话题。


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对于广州的利好大吗?非常大,因为广州是粤港澳中“粤”的政治中心,是大湾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大湾区出现以前,带动全省落后地区的重任,主要落在老大哥广州一城身上;而大湾区出现以后,带动全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显然就要逐渐转移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成员每一个的身上。不能先富了,然后就打算独富了。



其中特别值得大家关注的,显然就是深圳、佛山和东莞。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四十余年的深圳,长期以来保持无责一身轻的状态,快马狂奔。但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单打独斗阶段全面结束,深圳的下一个时代一定是要通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来实现更大价值的。


而新一线城市佛山和东莞,伴随着经济总量相继迈入万亿GDP大关,未来身份定位也会从承接广州、深圳产业转移,过渡为向粤西、粤北、粤东落后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之上。


广州的重担,接下来一定会按照合适合理的比例分配到深圳、佛山和东莞的身上。这样一来,前些年广州城市规划与建设落后的部分,便可以尽快得弥补回来,承担起其本身城市定位中更大的责任。



非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势必会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崛起,得到相应的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大湾区城市并非只有付出没有回报。


整个广东省的人口红利会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效力,而这些人口众多绝大多数,恰恰就是由非珠三角地区进行供给。与此同时,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速转移,大湾区内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新阶段也才会加速成型。


而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想象空间,一切才刚刚开始。



年轻人可顺时而动,顺势而为



今年年初的时候,广州市统计局曾发布了最新的城市常住人口数据——


2018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90.44万人,城镇化率为86.38%。年末户籍人口927.69万人,城镇化率为79.78%;全年户籍出生人口17.10万人,出生率18.7‰;死亡人口5.23万人,死亡率5.7‰;自然增长人口11.87万人,自然增长率13.0‰。户籍迁入人口22.81万人,迁出人口4.88万人,机械增长人口17.93万人。


早在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上海、北京,对应的数据便已达到87.70%、86.50%。而2018年广州86.38%的城镇化水平,毫无疑问是与京沪二城处于同一高水平区间的高城镇化水平城市。


大家都知道,截至2018年末,中国整体城镇化率为59.58%。参考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80%的城镇化率基本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多数发达国家达到该水平后城镇化进程便会基本处于长期稳定状态。


而我们参看当下的北上广三座城市,城镇化率均已超过85%,本市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既定目标。一般情况下,一座城市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趋于尾声,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人口体量基本固定,不再会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政策上对于外来人口的态度也会明显有较大转折。北京、上海当下的人口政策,想必大家已经可以从中看出端倪。


下一个阶段的北京和上海,将会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口的综合素质。已经完成安家落户的人口自然不是优化重点,但对于新流入的人口,门槛只会不断提高而不会降低。这与北京上海本身的超高城市定位关系密切,未来京沪作为中国对外开放与全球化进程的两面窗口,要求对应的新市民更高的素质,很容易理解。


下一个十年,或者说十五年,在京沪全面收紧人口流入的大背景,什么样的人更适合继续流向京沪呢?中产以上原生家庭,一流高校毕业,新兴行业从业者,这三点是比较现实的三大标签。其他人是不能再做北漂和沪漂了吗?当然也不是,只是说相比上一个十年、十五年,当下的京沪二城对于新市民的硬件要求大幅提升。去,所有人都可以;但能够留下来,以上标签人群的成功率显然更高。


那么现在问题显然易见,普通家庭出身,普通学校毕业,普通行业就业,但是有十分强烈想要改变自身命运的年轻人,应该选择去哪里呢?广州,在接下来十年内是一个长期且优质的选择。


从现实的层面说,国内能够拿到和广州相同薪资的城市本就不多,能够覆盖如此大规模就业领域的城市更是几乎仅有京沪。但是从生活的性价比情况来看,广州显然要比京沪平民得多。而多数人十分关心的房价,未来伴随着大湾区的进一步轨道交通一体化,大家的选择只会越来越多。


网络上把广州成为“第三世界首都”的说法本身是个玩笑,但是我认为现阶段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现状就是处于第三世界。富裕阶层远够不到,中产阶层也差不少,自然第三世界最符合八九成普通人的定位。


从长远的层面来看,年轻人改变命运这件事儿,一定要上对船,跟对风。只身前往已经处于人口疏散期城市固然勇气可嘉,但是未必一定理智;盲目选择来了都能落户城市固然轻松简单,但是发展空间有限。


而未来十五六年间,常住人口规模计划从一千五百万增加至两千万水平的广州,事实上给数百万年轻人敞开了一扇改变命运的新大门。诚然,今日之广州略逊于北京、上海。但是务实而进取的广州,正是当下时势下与你合作一并逆袭人生的最佳拍档。


对于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而言,此时去京沪深或许略晚,回众二线又显稍早。到广州来,恰逢其时,恰乘其势。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大省不能穷 丨 大湾区产业溢出 丨 50城土地出让金 丨 50城租金收入比 丨 中国烟草地图 丨 一季度31省市GDP 丨 开车堵,如厕难 丨 各省市政设施 丨 地区科研经费 丨 中国公共交通资源 丨 各省公园数量 丨 各省图书馆数量 丨 31省大学人口排名 丨 五一旅游数据 丨 一季度50城租金收益 丨 头部省份GDP增长趋势 丨 各省水资源排行 丨 35城青和力排行 丨 一季度收入数据 丨 一季度消费大数据


人文:中学地理课 丨 罪案片石家庄 丨 破冰行动 丨 白鹿原 丨 低调的宝藏城市 丨 渤海湾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丨 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丨 东北企业家 丨 又没有山西 丨 这几班公交车 丨 城市书店数量 丨 文创第三城 丨 中国景区门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