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所】“制造”与“智造”的浮沉——流动营生工具造物思想的变迁
303所持续更新中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分享”与“共享”知识一直是我们的宗旨
“参与”与“展示”自我一直是我们的初衷
今日份的303所带来的是
杨依依同学的文章
《“制造”与“智造”的浮沉——
流动营生工具造物思想的变迁》
——流动营生工具造物思想的变迁
“制”,动词。通常表达了一种动态语境,如制造、制定。 “智”一直以来都是以名词的词性来呈现出一种静态的语境,如智慧、智能。在词性上,一个动词与一个名词互相比较,显然不合常理。但将这种比较放置在语境中,会使得对比更加直观且强烈,如“制造”与“智造”。同为造物,前者强调使用身体机能,后者则强调运用脑力知识。流动营生工具作为交织着体能和脑力的产物,是在经历了物物交换的原始形式后,伴随着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产生的。中国漫长的造物实践中,不仅留下了诸多劳动产物,也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流动营生工具的造物思想,在反映时代商品经济的特征同时,也蕴含着广大劳动阶层的生活智慧。在“制造”与“智造”之间,造物思想在不断渐进的过程中改变。
人类生活有着一般动物所不能比拟的种种智能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造物活动。设计产生之初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石器的制作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需求性,与之相应的造物思想一并萌生。这一时期的造物思想基本处于“制造”的阶段。虽然在手工艺时期的设计实践中,已经孕育了人类“智”的成分,但是设计的驱动因素还停留在对于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需求之上。落后的生产条件把造物思想限制于“制造”中,“智”相当于一种生产资料的原始积累,并未对设计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在中国,流动营生工具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地官•司市》中记载:“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是人们在自发性的需求活动之下,继而衍生出的一类非正式空间集群形态。由此可见在西周时期,贩夫走卒的沿街叫卖已是极为平常的生活图景。在商业模式的灵活性和经营模式的单一性的特征之下,流动营生工具的生产愿望被激发出来。早期的流动营生工具为手工制品,以植物藤条编制而成,轻便易于搬运。空间尚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基本划分为储藏和展示两个区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样的营生工具在设计上虽有巧思但仍不能称得上智慧。其中设计的缺陷也显而易见,“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作为当时的流动营生工具,确实实现了设计的初衷——满足低水平的商业需求,造物思想仅仅关注解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由于受制于生产环境,如何“制造”出合适工具来获取利益最大化是当时需要解决的最为紧迫的问题。基于此,造物思想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讲不是对于规律的顺从而是迫于环境的妥协。
△宋代市井商业图景
2与世间万物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相同,造物思想跟随时代变迁也在不断地去粗取精。在设计发展的初期阶段,造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于落后生产条件中难以施展拳脚,设计最终的落脚点通常是制作。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工业化带来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在原本单纯的“制”造的机体上滋生了更多充满人类智慧的“智”造因子。这一转变不仅是人类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经验累积的量变,还是现代生产发展推动下思想的质变。在这一时期,“制造”所得的简单功能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复杂需求,以“智”造物在这一时期来势汹汹并成为设计实践的主要推动力,求新求变成为时代潮流。
解构与重构向来是民间设计师常用的设计手段。(下图是秋冬时节常见的流动营生工具)与古代制作工艺的传统韵味相比,这一设计显然散发着现代工业气息。本是贮藏煤油的铁皮大桶被用作烤制红薯的容器,蜂窝煤炉在红薯的生熟之间源源不断地输出热量,自行车轮胎虽与本体分离但依然发挥着脚的延伸功能与粗略焊接的钢铁框架一起,构成背负全部家什游走于街头巷尾的营生工具。对比古时小巧精致的手工工艺品,融合了现代“智慧”的营生工具在“制造”上实质是退步的。
△秋冬时节街头常见的营生工具
流动营生工具形式的设计对于设计者兼使用者的街头营生人员来说,从来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美的外观可能会锦上添花,但对于有着极大不确定性且无端增添成本的事情,他们往往会主动规避。在手工业社会,技术和生产的落后限制了设计的进一步延伸,让他们无从选择。但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今天,合理决绝的将风险规避,这种“智”不单是来源于生活的智慧,更是对于利弊考量后的取舍。
流动营生工具是街头巷尾最熟悉的陌生之物,我们通常仅将其视为用具,就好像它们从来不是设计品一般。因为在普遍认知里,设计高于生活;在求新求变的设计师的心中,市井日常对于设计而言索然无味,“制造”与“智造”犹如有着云泥之别。诚然,人的审美经验来源于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那些可以称之为艺术化生活的经验,来源于人对于美的生活物品的使用和创造。如果生活之物是艺术之物,其设计、制造和使用的经验亦可称之为艺术经验。如是,日常生活和设计之间必然是相通甚至相同的。若设计站在高处俯视日常生活,以“智造”为己任,设计可能会沦为形式化产品的附庸。设计从不缺少高瞻远瞩,脚踏实地才能造物,避免造“误”。
【303所】投稿文章回顾
【303所】现代设计策展史研究:1888英国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首展
【303所】哥特式的浪漫与惊悚——以电影《猩红山峰》为例
【303所】冲锋衣和SUV——黄厚石
【303所】色彩艺术力 | 和丰翼的孩子们一起玩色彩!——吴丽丹
【303所】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 ——《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
【303所】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 ——《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二)
【303所】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 ——《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三)
【303所】遥远的现实 ——中国九十年代社会心理中的机器人现象
【303所】中外动画电影海报专题赏析 | 从《大闹天宫》到《大圣归来》
发表于“303所”的文章都会以纸质杂志的形式公开出版
无论你来自哪里,哪所院校,在做什么工作,只要对与设计相关的写作感兴趣,都欢迎给我们投稿。无论你写的是论文、杂文、剧本抑或是诗歌,或仅仅只是一个小故事,都欢迎给我们投稿。就像天台读书会一样,“分享”与“共享”知识一直是我们的宗旨;也像天台剧社一样,“参与”与“展示”自我一直是我们的初衷。
投稿文件请发邮箱
邮箱:962223902@qq.com
或在后台留言联系管理员
编辑:杨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