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与听》杂志2018年度20佳作品揭晓!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今日,《视与听》(Sight & Sound)公布了年度20佳作品电影名单。
《视与听》(Sight and Sound),又译为《画面与音响》,是英国的一份历史悠久的电影杂志,现为月刊,由英国电影学院出版。这本杂志的内容主要是要求艺术“摆脱”商业而独立,故此尽管它在许多艺术观点上仍然表现了超阶级的、唯美的倾向,但它在今天还是有其实际作用的。
不同于《电影手册》的学术小众,《视与听》作品选审美更加主流和接地气。
阿方索·卡隆的金狮奖电影《罗马》荣登首座,戛纳最佳导演奖《冷战》位列第四,《霓裳魅影》、《燃烧》则是继入选《电影手册》十佳之后再度列入前位。影迷们十分熟悉的《幸福的拉扎罗》《小偷家族》亦在榜单之中。值得惊喜的是,加拿大华裔导演赵婷的《骑士》也获得了青睐。
20部作品中我们依然看到了大量今年与去年的戛纳主竞赛作品,占据7个席位,其中《你从未在此》二度上榜且依然位居第7。除此之外,《扎马》、《脸庞村庄》、《西部》也是连续第二年进入榜单。
《遗传厄运》(第21)、《太空生活》(第21)、《犬之岛》(第21)、《过境》(第21)、《江湖儿女》(第28)、《野梨树》(第28)、《高潮》(第36)等18年新片则入选第20-40位。
《视与听》二十佳名单:
1. 罗马
Roma
导演:阿方索·卡隆
Alfonso Cuarón
2. 霓裳魅影
Phantom Thread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
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 故事,太美了! 叙事,太美了! 摄影,太美了! 服装,太美了! 表演,太美了! 音乐,太美了! DDL值得第四座小金人! PTA如果逆袭也是当仁不让!
在蝴蝶梦上的创新,爱情千姿百态,它只讲一种—属于完美主义者的爱情。完美主义者是可爱又可恨的,他们能发现最平凡的人的美好,也能无限放大他人的缺点。同时对自己的生活偏执到苛刻,同时傲慢与敏感的自尊更源于内心的孤独与不安。女主就是那个被放大了缺点的美好凡人,最终适应了二人独有的游戏规则
3. 燃烧
버닝
导演:李沧东
이창동
注意到了一些争议。单从片子的观感上,匠气有余、灵气不足应该是争议的一大来源。现实主义的主题无可指摘,但本片展示主题时使用的方法过于模板化,新意寥寥,可以说是赢了目的,输了手段。艺术作品关注现实、承担责任的属性终究是其外延,在审美上没有突破的话,大概就会引起像《燃烧》一样的争议吧。
4. 冷战
Zimna wojna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
#SIFF2018#虽然不是很喜欢前作《修女艾达》,但是这部摄影和音效已经极致了,冷战下的波兰歌,人物依旧处在画面三分之一,高冷旷远,冷静克制的情感汹涌。
5. 第一归正会
First Reformed
导演:保罗·施拉德
Paul Schrader
8.1宗教混搭环保议题,摄影讲究,全片弥漫着一股迷离的诡异感。一个身陷困兽之境的神父的自我探索,然后,reform。结尾的戛然而止实在是恰到好处。(伊桑霍克胡子剃了一下就变老了,然而Amanda演技还是那个样)
6. 不留痕迹
Leave No Trace
导演:黛布拉·格兰尼克
Debra Granik
药物第一次出现时就留有细微伏笔,这也是对于创伤的直观反应,但显然“成长”无需承受此种代价。需要面对的是有朝一日,终于分离。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警探用“很多人都像你们这样”来弱化窥探视角的不合理。用机械化的试题,来测试人是否正常,也是一件多么悲哀又愚蠢的事,两次展现蜜蜂与人的关系更是神来之笔。事到如今,人们应当选择自己向往的方式过活,无论生老病死都是值得直面的肯定。
7. 宠儿
The Favourite
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
Yorgos Lanthimos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拍得很精致的女权宫斗剧。摄影、美术、服装尤其突出。大权旁落、饱受痛风肥胖之苦的女王;面冷心热、试图利用闺蜜身份操纵女王治理国家的女侍寝官;人面蛇心、心机多端不择手段争宠的女仆。三个女人游走在权力、地位、情欲的宫廷战场。男人完全成为陪衬。查了一下Wiki,竟然是基于史实改编。石头姐、瑞秋、科尔曼演得都很棒。可惜宫斗剧情还是略为狗血。
7. 你从未在此(并列)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导演:琳恩·拉姆塞
Lynne Ramsay
8.6 大银幕二刷加分,拉姆塞绝对是最敢做也是最强硬的女导演,对环境声音处理实在太加分了,绿木的神配乐和华金的神演技将我彻彻底底的带入电影,一个字就是爽(看着中法字幕卡看英语电影也是别样体验)
#SIFF# 又是一个杀手大叔与落魄萝莉的故事,大叔心里又住了一个正太(《这个杀手不太冷》)。视听有看点,华金菲尼克斯演技杠杠的。可是一个脱离了现实的故事,非要拍得那么唯美,最后不伦不类,有什么意义呢?某个镜头应该是借鉴了《老无所依》。
9. 幸福的拉扎罗
Lazzaro felice
导演: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Alice Rohrwacher
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但是被女导演的魔幻色彩深深着迷。摩什耶稣的化身,跟随人类走出圣洁的伊甸园,偷吃禁果后的夏当意识觉醒,不再被奴役的自由人陷入深深的苦难里。救世主拉扎罗始终眼神澄澈,却被人遗忘差遣,最后替万恶赎罪。狼在雪地里找到死去的圣人,奔向永生。资本主义,抢夺土地的投射。隐喻和思考颇多。
9. 扎马 (并列)
Zama
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
Lucrecia Martel
“生而不能死的神,他的孤独是残暴的”;被杀一千次的波尔图,等同于永无可能等来的信件,终生陷困在泥淖殖民地的戈多,迷失在历史的虚无里,行走在梦一般的暗夜里,游弋在原地的鱼一辈子也无法企及陆地,处于殖民统治者与原住民夹缝中的身份迷失与焦灼逃离;音效很赞。
人物先行。然后大大方方承认没看懂
11. 影像之书
Le livre d'image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以影像为语言,以声音打破文字。出于敬畏的五星,就不具体打分了,剪得真好,尤其是音效,第一段不着调的remake还是很有意思的。隐隐约约get到了疙瘩不变的愤青属性。
12. 假若比尔街能够讲话
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
导演:巴里·詹金斯
Barry Jenkins
13. 黑色党徒
BlacKkKlansman
导演:斯派克·李
Spike Lee
从讽刺喜剧的风格一点点变的有力量和现实意义。
14. 小偷家族
万引き家族
导演:是枝裕和
これえだ ひろかず
散淡如诗,却又讲好了一个人情冷暖的故事。每句对白结构成日式家庭的稀疏平常,像海边吹来的风,让人看得闲云散雾。人情寂寥,《德州巴黎》一样的暗室,孤独陌生的人们渴望转头后的正脸相视。疏离的人们相识走近,欢笑过后,一把刀子打破情感窗棱,创伤后回看从头,结尾太丧了。
相关阅读:这是我看过最多人打五星的是枝裕和
14. 逃避者 (并列)
Shirkers
导演:陈善治
Sandi Tan
14. 风的另一边 (并列)
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
导演: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釜山电影节展映】不愧是奥森·威尔斯,晚年作品依旧极为先锋大胆,在《公民凯恩》的基础上又往前迈了一大步,走在70年代乃至当今电影的前列,看得多次目瞪口呆。反复出现的多视角摄影机加强了伪纪录片质感。无对白的片中片更是无比惊艳,色彩、光影美丽动人,如梦如幻。而未完成作品的导演主角,仿佛指向威尔斯自己,感概唏嘘。
17. 抱歉打扰
Sorry to Bother You
导演:布茨·赖利
Boots Riley
18. 西部
Western
导演:瓦莱斯卡·格里巴赫
Valeska Grisebach
送一把军刀物归原主,骑一匹白马坠落深崖。那场战争过去了七十年,不通的语言、提防的眼神,信任仍像村庄里拧不动的水阀。在河里掉落帽子,又在水中捡起国旗,从买不到烟到受邀参加派对,信任坚冰也可消融。兴建一处水坝,却要窃取水闸,支起一方屋梁,却铺不好屋顶,听不懂对方语言,却依然可以对话。
18. 骑士 (并列)
The Rider
导演:赵婷
Chloé Zhao
摄影漂亮,音乐和画面的调度融合沉静,前半段比较平。赵婷导演很nice。
7.0 剧本温吞水可能是这类真事改编,真人出演电影的通病了,比起东木那部,就胜在了拍出了人与马的交流的味道,还有这摄影,别说还真有点马力克的感觉。这位华人女导演赵婷值得长线关注。
18.脸庞,村庄 (并列)
Visages, villages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 让·热内
Agnès Varda / JR
她一直在纠结他的墨镜,虽然摘下来的一刻世界已经模糊。JR作为艺术家,曾经在巴西做过许多行为艺术,把有趣的脸庞贴在贫民窟房子,或者博物馆大地上。由自然和人出发,个体融合工业社会,用人情温存废墟互相取暖。太可爱了!老奶奶一定是深爱戈达尔的,虽然他开了个伤心的玩笑。再老也要保持好奇心。
相关阅读
《视与听》杂志评选的过去二十五年来的最好电影:
《现代启示录》 (1979)
《愤怒的公牛》 (1980)
《为所应为》 (1989)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
《好家伙》 (1990)
《蓝丝绒》 (1986
《银翼杀手》 (1982)
《重庆森林》 (1994)
《远方的声音》 (1988)
《美国往事》 (1983) ,《一一》 (2000) (并列)
注:图片来自网络,短评来自豆瓣,如有未授权请私信
End
编辑:刘小黛
近期热门
书本专访:
书本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