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南文脉》诗词篇39 范仲淹《泰伯祠》

请您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泰伯祠

范仲淹

至德本无名,宣尼以此评。

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

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家境贫寒,数年寒窗,终于进士及第。他曾在盐城、兴化、苏州、南京等江南多地任官,政绩卓著。他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今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是江南始祖泰伯的诞辰纪念日,位于无锡梅村的泰伯庙,都会有一场庄重的祭祀典礼。

泰伯,又称“吴太伯”,是三千多年前北方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为了成全父亲传位于三弟姬昌,他离家避让,从黄河流域来到江南一带,文身断发,创立了勾吴古国。长江下游从此告别蛮荒,泰伯奔吴,成为了绵延三千年吴文化的重要源头。
后人有感于泰伯三让王位的高风亮节,和他对于吴地的开创伟绩,纷纷撰文赞颂,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其中,北宋范仲淹题写的这首《泰伯祠》,堪称流芳千古的咏作。
泰伯的高尚操行被孔子称赞为“至德”。他预见到姬昌是开创周族辉煌的圣人,毅然远避江南,周王朝的道化才得以泽被华夏,而东吴这片曾经的蛮荆之地也得以走向先进的文明。泰伯的英灵千百年来犹在,就像他带领吴人开凿的伯渎河,至今依旧流淌不息。


范仲淹,生于吴地,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歌颂泰伯德行与功绩的同时,也践行着泰伯的开拓精神。景祐元年,范仲淹回到苏州开办府学,继承泰伯的衣钵,致力于吴文化的推广。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抱负,推崇孔儒,创立“左庙右学”的文化形制,引领了江南教育的千年格局,促进了江南文化的源远流长。
东汉以来,人们修建泰伯庙,供奉这位吴文化的祖先。之后两千年间,泰伯庙历经沧桑,屡废屡修,人们对泰伯的纪念与感恩却从未改变。千年流淌的伯渎河,讲述着江南文化崇文重教、尊道尚德的传统,见证着中华先进文化的绵延与传承。
 



《江南文脉》诗词篇01 张继《枫桥夜泊》
《江南文脉》诗词篇02 杜牧《江南春》
《江南文脉》诗词篇03 张祜《题金陵渡》
《江南文脉》诗词篇04 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江南文脉》诗词篇 05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江南文脉》诗词篇 06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文脉》诗词篇 07 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南文脉》诗词篇 08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江南文脉》诗词篇 09 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江南文脉》诗词篇 10 杜荀鹤《送人游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1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江南文脉》诗词篇 12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江南文脉》诗词篇 13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江南文脉》诗词篇 14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江南文脉》诗词篇 15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江南文脉》诗词篇 16 汉乐府《江南》| 江南清如许

《江南文脉》诗词篇 17  范成大《田园四时杂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8  姚广孝《淮安览古》| 壮丽东南第一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 19 李白《焦山望寥山》

《江南文脉》诗词篇 20 文征明《太湖》

《江南文脉》诗词篇 21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江南文脉》诗词篇 22 谢朓《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 23 刘禹锡《乌衣巷》

《江南文脉》诗词篇 24 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江南文脉》诗词篇 25 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江南文脉》诗词篇 26 王守仁《登阅江楼》

《江南文脉》诗词篇 27 赵孟頫《夜泊伯渎 》

《江南文脉》诗词篇 28 尤袤《青山寺》

《江南文脉》诗词篇 29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江南文脉》诗词篇30 刘邦《大风歌》
《江南文脉》诗词篇31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江南文脉》诗词篇32 文天祥《怀杨通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33 杨基《天平山中》

《江南文脉》诗词篇34 李国宋《牛首山》

《江南文脉》诗词篇35 项羽《垓下歌》

《江南文脉》诗词篇36  白居易《武丘寺路》

《江南文脉》诗词篇37 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江南文脉》诗词篇38 王献之《桃叶渡歌》| 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