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家安,今天是和你一起共读的第29天,一起读书,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这周我们共读的书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上一章讲到,乐观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好乐观主义,也要防止乐观主义带来的认知偏见,以及因过度自信带来的风险。他们认为,如果你是个理性的消费者,就不会乱花一分钱。广告、推销员、“双11”,对你一点影响都没有。如果你是个生产者,每一分利润你都要赚。决策失误、一时冲动、错失良机,对你而言根本不可能发生。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支持理性人假说的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遇到了支持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家阿莫斯(卡尼曼的搭档)。开完会,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詹森教授很会讲笑话。他先讲了一个关于他太太的笑话。詹森说,她太太买了一辆昂贵的汽车,却因为担心剐蹭,从来都不开。大家哈哈大笑。詹森又讲了自己学生的故事。在课堂上,他们连最基础的经济学概念都无法理解,闹了很多笑话。大家又哈哈大笑。阿莫斯趁机问詹森:“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都无法正确地做出哪怕是最简单的经济决策,为什么在研究中要假设他们都是完全理性人呢?”支持理性人假说的詹森面不改色,不慌不忙地说:“阿莫斯,你还是没有搞明白。”詹森举了职业台球选手的例子。他说,人们之所以是理性人,不是因为他们真的理解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而是因为他们本能地会按照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行事。台球职业选手在击球的时候,并不需要把计算进球路线的数学公式在头脑中都演算一遍。棒球手在投球的时候,也不需要知道空气动力学知识。同样,你在购物的时候,并不需要知道“预算成本”、“数学方程”这些东西。你在经营企业的时候,也不需要为“规模报酬”这些东西操心。人都是理性的,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看上去,詹森成功地说服了在座的同行,但却没有说服阿莫斯。在阿莫斯看来,人是非理性的人。阿莫斯和卡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框架效应。框架效应说的是,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人们会因为表述方式的不同,导致最终采取的决策也不同。他们用一个试验来说明这一点。这个试验假设,美国正在面对一种异常的疾病,这种疾病可能导致600人死亡。有两种治疗方案:A方案:能救治200人;
B方案:1/3的概率能救治600人,2/3的概率无人获救。
参与试验的人,有72%的人选择了A方案,救治200人。卡尼曼又变换了表述,假设面对这种异常疾病的时候,现在有另外两种治疗方案:C方案:死亡400人;
D方案:1/3的概率没有人死,2/3的概率600人全部死亡。
我们都能看出来,方案ABCD结果是一样的。但因为表述不同,人们采取了不同的决策。这就说明,人并非理性的。行为经济学的想法和理性人假设背道而驰。他们认为,人是非理性的。从框架效应可以看出:第二,人们之所以不能完全理性,是因为我们的感知、判断、决策和记忆都受到大脑、神经系统的影响,而负责我们认知的器官是有“缺陷”的。第三,这些缺陷其实未必是坏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本能的东西,比如直觉、厌恶感、嫉妒心,这些东西的本意是想在特定的情境下保护我们。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行为并不是理性的。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像职业台球选手一样挥洒自如,我们更像是刚刚站在台球桌旁边的新手,动作笨拙,毫无头绪。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不能看其假设是否符合现实。理论是否成立,要看其预测能力强不强。物理学家把物体想象成一个质点,数学家想象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这些假设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画地图的时候,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这也是荒谬的。我们不应该对假设是否符合现实吹毛求疵,要看这些理论最后的解释力。我们看到,理论都是有假设的,假设都是要对现实抽象的,如果是你,你支持哪一派?谁对谁错?主流经济学告诉我们人是理性的,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我们有很多与生俱来的缺陷,我们易冲动,难以自控,时常懊悔,有时也会欺骗。实际上,知道自己不是完全理性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完美的,我们不会不知所措,相反我们会变得更加谦卑和诚实。我们看到的世界不再是一种声音。主流经济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各持己见,他们都有自己的思维框架。主流经济学家可以用理性人假设解释很多以前没法解释的问题。但是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传统上的很多解释,遭遇了新的挑战。卡尼曼和阿莫斯的研究,极大地刷新了对于理性人的认知。人不是理性人,而是理性动物。有理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本能;有系统1的本能与直觉,也有系统2的思考、理性与逻辑。他们并非对立,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不管哪一种流派,都是一种视角,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的思维与行为。
2023·读书计划
行动·2023
共读书合集
第1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思考,快与慢》共读回看
第01天:共读构想
第02天:共读路线图
第03天:系统1和系统2
第04天:主角和配角
第05天: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
第06天:启动效应
第07天:你的直觉可能是错觉
第08天: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第09天:字母B与数字13
第10天:第1周讲书复盘
第11天:我们如何做判断
第12天: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第13天: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第14天:锚定效应生活中随处可见
第15天:科学的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第16天:焦虑情绪与人生风险
第17天:第2周讲书复盘
第18天:你猜,孩子从谁那里继承的遗产最多
第19天: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第20天: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第21天: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
第22天:如何让直觉预测的更恰当有效
第23天:“ 知道 ”的错觉
第24天:第 3 周讲书复盘
第25天: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家安:自我探索者、长期主义者、知识创作者。以文字方式重启自己,认识自己,书写自己。和你一起,读书、发现、思考、记录、陪伴。微信:sja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