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用逝者亲人提供的衣物,制作出无法复制的“思念熊” |人间

RUC新闻坊 2021-05-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湃客工坊 Author RUC新闻坊

文 / 梅桂 余逸昕 陶心怡 湯斯麟

指导老师 / 方洁

编辑 / 王迪 鞠芝曼


本文为澎湃·镜相“小行星计划”首批征集作品。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着整个湖北,封城造成的物流不畅让小洁花了不少心力才成功将一只包裹寄往武汉。
包裹里装的既不是口罩,也不是防护服,而是一只布偶熊。
“太卑微了”,这是小洁收到一条微博留言的第一反应。留言的女孩再三强调,寄过去的衣服是干净的、箱子是消毒过的、没有病毒,您放心。
委托人来自武汉,母亲因新冠骤然病逝,女孩保留了母亲患病前穿过的一件衣服,希望小洁能帮她把这件衣服做成小熊,代替母亲陪伴自己。
小洁没有犹豫,立刻答应了女孩的请求。突如其来的疫情已经带来了太多来不及告别的分离,小洁想尽力去缝合这些破碎的心。
像往常一样,她将逝者的衣服裁成特定形状的布片,用针线将它们缝制起来,再填充棉花,加上眼睛和口鼻,最后仔细地封进快递箱里。
母亲的衣服将带着亲人的思念,以布偶熊模样重新回到女儿的身边。
小洁管它叫思念熊。

小洁制作的思念熊们 图片除标注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每一只熊,都是独一无二的
小洁是个80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是中国第一个制作思念熊的专业手艺人。
去年11月,小洁偶然在微博上看到媒体报道,英国一女孩为了安抚朋友的丧母之痛,将朋友母亲生前常穿的衣物做成了一只布偶熊。在一条“我也想要”的评论下,小洁随手回复:“如果不嫌弃的话,我可以帮你做。”这是小洁制作的第一只思念熊。
小洁还记得她第一次制作思念熊时的忐忑。
那位网友寄来的是一件他父亲的摇粒绒上衣。尽管这属于比较好上手的面料,她在着手制作之前,依然把网上能找到的版型都试了一遍。实在是因为这片柔软的布料糅合了太多情绪,有家庭的记忆,有子女的思念,要是一不小心损坏了,“赔不了人家”,小洁说。

小洁制作的第一只思念熊
衣服留不住逝者的体温,但上面的一个毛球、一段抽线、一块污渍,都是这个人存在过的证明。因此,小洁尽可能地把衣服的细节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这样,每一只小熊都是独一无二的。
最近一个单子,委托人寄来的是父亲的工作服。那件工作服污渍颇多,小洁把左边袖子上的污痕复制到小熊左手上,右边亦然。
“我相信这个污渍的形状她自己一眼就能认出来。”小洁说。
偶尔,也有做不成的思念熊。
一天,小洁接到一个来自黑龙江的电话,来电的人自称是一位警察,把她吓了一跳。
一聊才知道,这位警察的同事三年前因公殉职了,想拜托小洁为同事的妻儿做一只思念熊。这位警嫂独自拉扯着幼小的孩子,照顾着公公婆婆,在丈夫去世的三年里,用微博记录下自己思念的点点滴滴。
“女儿问我:爸爸去哪了?爸爸还能不能回来?我不敢正视她的眼睛”。
“又是一年端午节,只是那个每年都会给我买五彩绳的人,你去了哪里?”
“家里的一切和你离开的那天是一样的,我怕有一天,你若真的回来了,会认不出自己的家”。

该警嫂的微博博文截图
但这只思念熊终究是没能做成。
那位警嫂掀起箱子,拿出丈夫的警服,婆婆一看到这件衣服,立刻被悲伤压垮,崩溃得不能自已。看到衣服尚且如此,要是看到用衣服还原出来的小熊,恐怕婆婆的情绪会更加失控。这位警嫂决定等到婆婆能真正放下的时候,再考虑委托制作思念熊。
打电话来的那位警察说,以后可能还会来联系小洁,毕竟这个职业的风险摆在这里,他们每个人本身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小洁难过地回复道:“我真的不希望你们再因为这种原因来找我。”

小洁制作的“警察爸爸”思念熊,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制服的特征。

顶住压力,填补每一份缺憾
制作思念熊的工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小洁承受着双重压力。
一方面的压力来自工作本身。制作思念熊是一件挺费时的事,“平均制作一只差不多要花8个小时,这个建立在布料不需要特别处理的情况下。”
除了制作思念熊,小洁还是一个身兼多职的“斜杠青年”,她在重庆拥有一个手工皮具制作工作室,一个历史复原俱乐部,还经营着一个剑馆。今年九月份,小洁和朋友偶然提起自己正在做思念熊,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扩大规模,以抚慰更多的人,“思念熊手艺人联盟”应运而生,起步阶段的筹备工作给小洁增添了更多的压力。
如果说真心与热情可以克服工作的忙碌与压力,客观层面上的技术问题却难以解决。中国习俗里,人一旦去世,大部分生活用品和衣服都会随之处理掉,可供制作思念熊的材料很少。一些放了很久的或是夏季的衣服,布料稀疏,是不能直接拿来裁剪制作的,必须经过一定处理,要么烫个内衬,要么锁边,要么固化,不然一缝就会散开。毛衣的料子是最难改的,用毛衣制作一只思念熊的工作量是正常小熊的几乎三倍,一个礼拜可能只做得出一只。

正在小心翼翼裁剪布料的小洁
另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家庭。
“三个工作室,你至少要结束掉其中一个。”前阵子,小洁与母亲进行了一场严肃的谈话,母亲为女儿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压力感到担忧。在她看来,思念熊工作室刚开始不久,关掉不会有多大损失。
说到这里,小洁流露出些许无可奈何:“而且,我妈妈也会稍微觉得有点忌讳。”不同于小洁开放的态度,老人对这些去世的人穿过的衣服相当敏感。中国传统文化里,逝者生前的物品往往被认为不吉利,似乎带点“阴气”,那么多陌生逝者生前穿过的衣物堆在女儿房间里,这一点让母亲难以接受。
尽管承受着各方压力,小洁仍然选择坚持。
这或许是因为,她想通过实现别人的圆满,去弥补自己心中的那个遗憾。
“我很想为自己的爷爷做一只思念熊,可惜做不了。”小洁情绪有些低落。她从小跟爷爷长大,和老人感情特别好。十年前,爷爷去世了,小洁对他的思念却从未停止。小洁的奶奶今年九十多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父亲曾私下跟小洁说,可以提前为奶奶做一只思念熊。小洁忽然想到,要是能给爷爷也做一只,该有多好啊。
一家人风风火火,翻箱倒柜,没有,确实是没有,没有留下一件爷爷的衣服。
父亲不知道从哪个柜子底下翻出来一件爷爷穿过的夏季衬衫,可是,这是一件真丝衬衫,放这么长时间已经脆得不行了,手轻轻一碰就碎了,不可能再做成思念熊。这是小洁最大的遗憾。
由于工作时间不稳定,小洁一个月也就只能做五六只,而现在委托人已经排到了三百多个,她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也许是因为善良的人会彼此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小洁。工作室成立后,许多重庆本地的热心大学生和家庭主妇主动联系小洁,希望也能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这样一来,制作的速度和产能大大提高。

其中让小洁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身患慢性病的女孩。因为病情,这个女孩无法正常上班,只能待在家里,一边养病,一边寻找着线上的工作。当她偶然了解到小洁和她的思念熊时,深受触动,立刻找到小洁,表示希望加入工作室,“虽然生病在家,但我也想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思念熊不是消极的逃避,是永恒的纪念
该如何纪念一位永远离开了我们的人?
小洁说,她在做一只又一只思念熊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逐渐找到了答案。
每天打开微博私信,小洁基本都会收到请求她帮忙做思念熊的信息。很多时候,她不仅是制作思念熊的手艺人,更是委托人的思念小树洞。
有些私信非常长,发送它的人在其中倾泻出强烈的感情,那些藏在心底隐秘角落的、不敢说的不想说的,对着一个善心的陌生人,就这么一股脑地倒了出来。他们告诉小洁这个小熊是为了纪念谁,自己和那个人有着怎样羁绊,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刻进骨血里的回忆……小洁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除了细问他们对思念熊的要求外,还会花不少时间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抚慰,但毕竟不是专业的,有时候一趟聊下来,小洁会因为强烈的共情而陷入低落的情绪难以纾解。
这些人,显然是没放下、放不下,小洁觉得与其说那么多,不如做出个实实在在的、承载美好回忆的纪念品给他们,她觉得“这种事情一般也只能自我调节”。

小洁将思念熊的照片发给委托人,交流彼此的感受
收到的私信越多,小洁越发觉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有所欠缺。在面对亲近之人的死亡时,很多人是不知道该怎样去接受现实的,他们或披上铠甲佯装坚强、或终日郁郁凄入肝脾,这都是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造成影响的。
为了更好地慰藉这些委托人们,小洁在成立“思念熊手艺人联盟”工作室后,也一直在尽力联系重庆高校的心理学教授,希望他们能在心理疏导方面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如果以后“思念熊”项目能走进校园,小洁也希望有心理学从业者随行,在教做手工的同时给同学们上一堂“死亡教育课”。
比起老一辈的忌讳恐惧,小洁认为“我们这一代的中青年,对于死亡的态度其实发生了一些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将对已逝亲人的思念寄托到小熊身上,体现出这一代人死亡观的渐趋成熟。思念熊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纪念手段,帮助活着的人疏解悲痛,陪伴他们积极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西班牙诗人安赫尔·冈萨雷斯在诗作《遗忘里的死亡》中写道:“我知道我存在,是因为你把我想象出来……假如你忘记我,我将无人知晓地死去。”
早在16世纪,欧洲就盛行一种纪念珠宝,那是个被战争和霍乱裹挟的时代,面对亲友一个个地离去,幸存者必须做些什么,才有继续面对残酷生活的勇气和慰藉。人们取下逝者的头发丝或牙齿,嵌进宝石里,佩戴在身上。他们相信,这些东西属于逝者身体的一部分,无比神圣,能留住人的灵魂,因此以这种永恒的方式来纪念已经离去的挚爱之人,让自己有勇气继续活下去。

藏有爱人毛发的锦盒,约1775-1800年

用骨灰提炼成的“生命钻石”
穿过几百年的光阴,一只柔软的小熊接过了这把打开心门、温暖心田的钥匙。
采访的最后,小洁跟我们聊起了自己的死亡观。她很喜欢《魔戒》这套书,在《魔戒》的世界中,精灵死后灵魂会汇聚到一个叫曼督丝的地方接受“审判”,然后到达“永生之地”,重新塑造自己的肉身,在那里获得永恒的平静和安宁。但也有一些精灵,因为经过了太多坎坷和伤痛,不愿意再参与这个世界,选择永远离开。她深受其影响,觉得“死亡是神送给人的一份礼物”,它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人的特权,在人再不能承受生命的沉重时,他可以离开这个世界。

“这样一看,死亡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对不对?”
(头图图片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这群“讲武德”的人,在挽救流落民间的中国式摔跤|人间
3899篇论文展现疫情下的新闻传播研究图景|年度报告
何处寻觅母婴室:母婴关爱落地的困境|数说
为盲人讲电影的人:想把最好的东西,讲给最需要帮助的人|人间

特别策划

求助者画像 | 肺炎报道 | 武汉来稿

武汉驰援 | 毕业设计 | 新年献词

澳大利亚山火 | 故宫故事 | 真相与边界

Vlog | 银屏主旋律 | 健身日 伤医

李子柒 | 抖肩舞 |  主持人大赛

高以翔 | 双十二 | 大学排行 | 申报广告

小欢喜 | 利奇马 | 埃航事件 | 甘柴劣火

原生家庭 | 圣母院火灾 | 基因编辑婴儿

记者节快乐 | 信息之美奖 | 周杰伦新歌 

第20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上)

第20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下)


技术前沿

AI世界 | 相关性驱动报道 | 新闻业算法变革

记者行业 | 自动事实核查 | 媒体未来技术

最佳杂志封面 | 品质新闻 | 记者新技能

传媒市场的18个趋势 | 在线评论与可信度


报道规范

流行病 | 女性记者 | 社交媒体信息引用

家庭暴力 | 强奸和性暴力事件 | 环境报道

报道地震 | 采访儿童 | 枪击案 | 核辐射 


趣闻杂谈

“转发锦鲤” | 新闻史手迹

双十一的心理血型 | 家长进游戏群

年度热词“有毒” | 亲友群辟谣


数据新闻习作

自杀干预 | 医患冲突

聊天室 | 征服珠峰

角膜捐献 | 卡车司机 | 北京月嫂 

男性医美 | JK制服 | 相声新江湖

古风音乐之辨 | 赴美抗癌 | 临终关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