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可以只是成为普通人:写在《名校生抑郁》之后

RUC新闻坊 2021-05-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雕小棠 Author 一个无知少女



个周六中午,我被室友喊醒起来回微信,看到新闻坊工作群的消息、好多小窗以及朋友圈转发,有些错愕,感觉“一觉醒来世界都变了”。直到我坐在电脑前开始码这些字,依然没有完全回过神来


稿子的传播量可以说是冲垮了我的心理预期。毕业设计通过答辩,被唐老师推荐发表,给这四年在新闻学院的摸爬滚打画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还拥有了人生第一个10万+。要说不兴奋,我自己都不信。但随着它的“出圈”,惶恐远远超乎了这种兴奋。


这几天在后台看留言,在朋友圈、微博看评论,在知乎看回答,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对于这篇毕设,有很多朋友表示肯定、理解,也有不少的朋友提出批评和指责。5月15号绝对可以称作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之一,我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把自己这几天的思考记录下来,找找这篇稿子的来路。


1月确定选题的时候,因为自身经历和兴趣,我对抑郁症这方面的话题有更多关注。根据豆瓣上的线索,最开始我向唐老师提出希望调查更年期抑郁症,这是一种隐秘而凶险的疾病,往往不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初步操作的过程屡屡碰壁,不得不放弃后,唐老师建议我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这些处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最关注的话题?


思考过后,我给自己的答案,无外乎绩点、保研、考研、实习、留学、就业,无处不在的内卷,以及越来越多的抑郁、猝死和自杀事件。而这个答案也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唐老师建议我放弃更年期抑郁症,转而关注名校生患抑郁症的状况,这与我的想法也是契合的。


抑郁症是一个太泛泛的概念,无论是症状呈现还是诱因,都十分复杂。大学生患抑郁症的研究和报道并不鲜见,也都提到其成因包括:学业、原生家庭、人际交往、情绪、恋爱、就业……每一位个体都独一无二、无法复制。无论是否名校生,引发抑郁症的成因都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可能是交织起来的。


但新闻报道和论文截然不同。新闻报道的发力点是单一的,主题呈现的集中性,要求只能通过典型案例探讨某种特定现象,而非写一个十分全面的结论综述,不可能涵盖抑郁症的所有情况。


抑郁症确是一种疾病,一种人人都有风险患上的,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手段的疾病。但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了解抑郁症是什么」,因为相关科普文章太多太多,已经再无信息增量可言,而是把目光放在表现为“空心病”(徐凯文,2016)的名校生抑郁群体,将他们作为新闻对象,更有野心地试图回答:为什么在外界眼中条件优越的他们,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我看到文章引发的可能占据半数的讨论,都围绕着「内卷」展开,但事实上,我“头铁”地想在文中聚焦的,是一个更为深刻的、价值观的问题,也正如文章标题所言的「价值困境」。名为「优秀」的这些人已经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们仍没有价值感,从而陷入存在困境,饱受抑郁症的困扰。也就是文中胡邓老师所解释的——空心一塌就是抑郁症。


这种无价值感,可能不单单是这些优秀学生的困扰,而是一个在更大更广范围上,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但为了突出主题,选择的案例一定是最典型的,才能让文章具有说服力。我希望它不是为某一个人量身定做的自传,而是具有社会普适性意义、能激起人们反思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


标题中的「名校生」「天之骄子」,引用唐老师的话说,或多或少受新媒体文风的影响,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非有自矜自许的初衷。有的朋友不愿意被这个词汇代表,但我想说,使用加了引号的天之骄子一词,本身就意味着它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意味着将评判权交与外界,而外界的评价标准是如此的单一。


一位同院师兄的评论我特别赞同:其实哪有所谓的“天之骄子”,当你被贴上标签的时候,痛苦就开始了。当你以为自己就是天之骄子的时候,痛苦就超级加倍了。当你摆脱这个标签戴上新的标签的时候,新的痛苦又开始了。


事情就是这样,有的人早早就意识到了自己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并泰然接受;有的人还陷在固化的话语体系里,认为自己命该不凡,一路用力自我证明;有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平庸,却无法和平庸安然共处,为了使自己与天之骄子四个字的匹配度上升而苦苦挣扎。


我记得高一刚分文理班的时候,新的班主任说过一句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话:在一个新集体中,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要回首这十几年来的成长经历,这些年来,我一直习惯「确认自己的位置」。每当和一群全新的伙伴共处,或者做一件未曾做过的事,我都需要通过和别人竞争、比较,获得认可,收获聚光灯和掌声,才能画出自己的那个坐标原点,真正感到内心踏实。


但它背后的逻辑也是单一的价值观——你可以在不同领域探索,但一定要在其中做到最好。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也没有自己的坐标。在想清楚这件事之后,我开始试图对抗这个既有的、习以为常的思维框架,告诉自己尽量少去关注别人。


如何面对失败、度过空虚、获得意义感,成为一个「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我想也正因如此,这篇报道才会激起这么多人的共鸣。


事实上,在进行初稿写作时,唐老师就指出了我的致命错误——把抑郁、无价值感完全归因于内卷。后来一版一版补采、修改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它受到生理、成长环境(同辈、家庭、学校)、社会氛围等种种因素综合起来的系统性的影响,完全不该用内卷带来的压力一以概之。本质上,它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还涉及到比我们想象得更久远的,人性和文化的渗透。


在不断修正自己认知的时候,我也把稿子改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得出「系统的合谋」这一结论。在这篇稿子中,内卷从来不是重点,抑郁症也从来不是用来论证内卷严重性的工具,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讲一个问题:哪怕是那些看上去已经在单一评价体系中制胜的人,那些别人眼中青春大好、未来光明的人,也并不知道一切的意义何在,追问永远得不到答案,甚至让他们想要放弃自己。


就像我在整理资料时看到过的一篇文章里所说:生活不是励志电影,不是童话故事。它们往往只关于一件事,始于艰辛,终于圆满;会见好就收,终结于高潮之后。但生活不会,人不会一成功就死了。而知道“成功”之后如何活下去的人,很有可能比知道如何成功的人还要少。



我也看到对文章的负面评价,很多集中在这样一种意思:无论如何,这一小部分人毕竟取得了世俗上的成功,而更多的比他们境况糟糕千百倍的人,更加无法得到关注和理解。但其实我想,这也是「比较思维」的一种体现不是吗?和“你们还是吃得太饱,经历太少,心理素质太差,像我一样经历过xxx就不会这样想了”的论调,本质上并无区别。


每个人都拥有痛苦的权利,痛苦无需,也不该分出高下。“我不如你优秀,所以我比你更痛苦”,这个说法没有道理。想到这儿,更觉人的思维被驯化而不自知,这是一件让人感到无力的事情。


微博一位网友的评论,我深以为然:最令人难过的,是世人不接受名校生的抑郁。不能因为这些人在某个方面达到了世人自己对优秀的定义,就否认他们也有失败的权利,也有流泪的资格。


进行初稿写作时,我想到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电影把男主角压抑的职场环境、枯燥的工作内容、上班过程中拥挤的电车,用镜头展现给观众,一点一滴还原他所处的环境、他的生活状态,让观众有一种窒息感,从而理解他的选择,这样的手法是我想要借鉴的。


但初稿出了大问题,缺少对深层心理原因的追究和对权威专家的采访,文章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讲几个个例的抑郁现象以及对其的分析,对问题的解答流于表面,并没有说服力。


随后的修改中,我删减了一部分场景和心理描写,尽量少地使用定性,并按照唐老师提出的补救办法,联系胡邓老师做深入的访谈。胡邓老师有长达20年的咨询经历,这样一位横跨时间的专家,能够支撑起“数据库”的功能,给出能代表共性的、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和观点,从更专业的角度挖掘“空心病”背后的心理逻辑。采访胡邓老师拿到的素材被我穿插在通篇中作为重要线索和论据,事实证明,他的出现,尤其是作为「理想主义」的象征,确实带给了读者温暖和感动。


文章遵循的是现象-解释现象-成因-解决办法的逻辑链,但其实最后一小节,虽然提到胡邓老师的旅行课等等,也并不能说是传统意义上的「解决办法」。一篇稿子的力量微乎其微,它不能解决或改变什么,只能把问题摆出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所以结尾选择的是留白处理,让读者在看完了这篇文章之后,自己体味问题是否有答案。


没有被我写进文中的一个主观判断是,我觉得胡邓老师很像「建造乌托邦的人」。因为从我个人来看,这种「价值困境」几乎无路可走、无法可解,它背后是个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力量过于强大的社会价值体系和价值判断标准之间的对抗。价值必须由自己为坐标原点发散出来,而不是沿用社会的单一评价标准;有价值是因为「我是我」,存在即合理,而不是因为「做成一件又一件事」,而获得了名为价值的附加品。或者再退一步说,其实人生本来就不必一定有价值。


所以,那种「与自己和解」的办法,仍然不能称之为解决办法。它只不过是每个个体散点式的、因为不想再痛苦挣扎而进行的心理安慰和自我说服,事实上,只有环境改变,空心病这个群体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或许,就是只拥有「好好欣赏一朵花的能力」,也会受到夸奖和认可的那一天。


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过,不甘心只做普通人当然无可指摘。但当我们成为不了盖世英雄的时候,可以只是成为一个普通人,并且不用遭受任何非议和心理煎熬,这是我的美好幻想。


这篇稿子发出后,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肯定和鼓励。一个师妹转发时的按语几乎让我感动落泪,她认为这篇稿子“不提出不顾及后果的建议,不灌疗愈一时的鸡汤,不肆意价值评判每一种抉择。”这样的评价让我受宠若惊。还有一些朋友对我表示感谢,说我的文字为他们注入了力量。听完后,我很受触动,觉得也许这就是这篇稿子的意义所在——为或多或少的人带去一些思考和启发。


也有很多真诚的批评,引发了我更深层的,尤其是关于伦理方面的思考,对于这些声音,我也感激万分。好朋友小杨安慰我,我只是一个稚嫩的学生记者,要给自己多一点宽容。但经此之后,我真正开始明白答辩的时候老师对伦理的一些追问,也确确实实感觉到,新闻伦理该是我们一生的命题。


抑郁症是一个比较私密、非常依赖个人心理情感的选题,对于受访者而言,公开分享个人化的经历和感受,哪怕进行匿名化处理,也会存在较大的受到二次伤害的风险。所以在此,我想再次真诚地向我的受访者表示感谢,以及,为已经造成的困扰和未来潜在的困扰,对你们说一声抱歉。在这篇稿子的处理过程中,很多地方我本可以做得更好。今后我会更加努力,让你们不会为自己的真诚而后悔,后悔向一个远非成熟的记者打开自己。我也希望大家明白,他们不是有别于常人的群体,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尊重、理解、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帮助和保护。


采访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瞬间,比如听到受访者讲述她的梦境,我意识到这就是我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比如被受访者反问到追求的终极目标,让我更深刻地剖析、更勇敢地袒露了自己;再比如被受访者鼓励“善于倾听”“有温柔的力量”,让我因「做不成谈话中反应敏捷的记者」形成的自卑感稍稍减轻。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体会到,成为一名记者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事实上,我想要成为记者的目标并非想象的那么坚定。如果说我一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反复横跳,那么这篇稿子带给我的铭心刻骨,第一次让我感到,它足以促使我摆脱一切物质因素的约束,跳回那个自由之地。那是一种「燃烧自己」的体验。男朋友朱哥说,人生的意义,不就正在于这些燃烧的时刻吗?


文章也有很多遗憾之处,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迫于水平有限,我依然很难将这个问题完全解释清楚,也没能达到预想的深度。但幸好,做深度报道的过程也是在给自己答疑解惑,某些问题的答案,我算是能够给自己一个交代。


感谢唐铮老师对这篇稚嫩的报道不厌其烦的指导和修改,您的包容、支持和鼓励是我坚持做下去的动力之一。感谢胡邓老师在百忙中接受采访,亲切、耐心地与我交流。感谢父母和朋友们在采访、写作和修改阶段给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小杨的信任和坦诚,每次与你交谈都让我受到思想上的震撼和启迪,你让我感到一种「灵魂的香气」。还要感谢朱哥,谢谢你一次又一次给我理解和信心,生活中你我相处、灵魂坦诚相交的种种瞬间,都是我在这块土地继续深耕的灵感源泉。


最后引用一段话作结,摘自爱默生的《论自助》:“我不想赎罪,只想生活。我生活是为了生活本身,不是为了观瞻。我愿她真实、平等,不愿她因光彩夺目而动荡不定。我希望她健全,甜美……我要的是‘你是一个人’的证据。”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回顾

名校生抑郁:“天之骄子”的价值困境


“远处的哭声”:印度疫情中的社交媒体求助者

1183位求助者的数据画像:不是弱者,而是你我


《指环王》遭差评,经典重映能叫好又叫座吗?

海外留学生确诊新冠:我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自救,然后成长


特别策划求助者画像 | 肺炎报道 | 武汉来稿武汉驰援 | 毕业设计 | 新年献词澳大利亚山火 | 故宫故事 | 真相与边界Vlog | 银屏主旋律 | 健身日 | 伤医李子柒 | 抖肩舞 |  主持人大赛高以翔 | 双十二 | 大学排行 | 申报广告小欢喜 | 利奇马 | 埃航事件 | 甘柴劣火原生家庭 | 圣母院火灾 | 基因编辑婴儿记者节快乐 | 信息之美奖 | 周杰伦新歌 第20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上)第20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下)
技术前沿AI世界 | 相关性驱动报道 | 新闻业算法变革记者行业 | 自动事实核查 | 媒体未来技术
最佳杂志封面 | 品质新闻 | 记者新技能传媒市场的18个趋势 | 在线评论与可信度
报道规范流行病 | 女性记者 | 社交媒体信息引用家庭暴力 | 强奸和性暴力事件 | 环境报道报道地震 | 采访儿童 | 枪击案 | 核辐射 
趣闻杂谈“转发锦鲤” | 新闻史手迹双十一的心理血型 | 家长进游戏群年度热词“有毒” | 亲友群辟谣
数据新闻习作自杀干预 | 医患冲突聊天室 | 征服珠峰角膜捐献 | 卡车司机 | 北京月嫂 男性医美 | JK制服 | 相声新江湖古风音乐之辨 | 赴美抗癌 | 临终关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