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1月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拨开层层掩埋的历史

世代Kosmos 世代Kosmos 2020-01-01



文 /《世代》



本期《世代》(整本见“阅读原文”下载),参考了不少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资料。


其中,王正廷(1882—1961)和诚静怡(1881—1939,诚静贻)的照片,来自《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中国每周评论)在1925年出版的《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第三版。


《密勒氏评论报》由两位美国记者创办于1917年6月9日的上海。他们是多马·密勒(Thomas Millard,1868—1942,托马斯·密勒) 和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1888—1947)。


《中国名人录》为《密勒氏评论报》的重要品牌。尽管被称为“名人录”,这本超过一千页的近现代中国人物传略集之中却有着很多可能让当今中国人陌生的历史。王正廷和诚静怡或许仍然是其中让如今世人较为听说的人物。


造成此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过去一百多年的中国不乏各种革命式的意识形态运动,以至于早些时候的历史容易在意识形态运动后被掩埋,后来者若要了解即使只是几十年前的中国,需要拨开这些层层掩埋才有可能。当然,此现象不只是发生于中国。


而在拨开掩埋后,会遇到进一步的问题。即使就“名人”的方面而言,《中国名人录》并非囊括了当时中国的所有著名人士。这在《中国名人录》前言当中已有说明。根据该前言,这里的“名人”传略及照片主要是《密勒氏评论报》自1917年至1925年间刊登过的,这里结集再版虽然有更新,却受制于当年中国时局的影响。


还有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多马·密勒为美国传教士群体之外向英语世界报道中国最早的美国出版人之一。在他和约翰·鲍威尔周围,聚集了一批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Missouri School of Journalism)相关并来到中国工作的美国新闻从业者。


密苏里新闻学院成立于1908年,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新闻高等教育机构之一。这与本期《世代》论及的时代思潮关系密切。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建立,有着那时美国知识界之中基督教自由派的明显印记。在那里,某种形态的基督信仰依然存在,并在某种意义上为美国现代新闻学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此信仰更多是与暂时世界之内的社会进步有关,忽视了暂时与永恒之间的张力。


这种与时代思潮的紧密关系,到了1920年代末及之后有着更为显著的表现。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的经历也许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斯诺于1937年初版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早已为世界所知。然而,这位美国记者在1937年之前的历史却少有人提及。斯诺曾就读于密苏里新闻学院。他在纽约股市赚了一些钱后,开始海外旅行。他于1928年到达上海,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密勒氏评论报》。


由于此文仅仅是本期《世代》其中两张照片的出处说明,《密勒氏评论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斯诺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关联的诸多细节只能留待以后的考察中作专门的讨论。








此文图片皆来自:


Who’s Who in China (Shanghai: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925). University of Toronto Library.



此文首发于《世代》第7期(2019年春季号)。


若有媒体或自媒体考虑转发《世代》内容,请尽可能在对作品进行核实与反思后再通过微信(世代Kosmos)或电子邮件(kosmoseditor@gmail.com)联系。


《世代》第7期主题是“和合本圣经、五四运动”,却也有并非可以简单分门别类的文字。如《世代》文章体例第1期卷首语所写,《世代》涉及生活各方面,鼓励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创作。《世代》不一定完全认同所分享作品的全部方面。


欢迎访问《世代》网站:www.kosmoschina.org,详见“阅读原文”。





《世代》创刊词 / 孙毅


《世代》第1期卷首语 / 许宏


上帝启示之下的教育 / 查士丁·泰勒   译 / 许宏


早期教会为何人才辈出 /  颜新恩


如何培育真正的人 /  颜新恩


《世代》文章体例 / 《世代》


牧养下一个世代的领袖 / 安溪


基督教古典教育的五个试探 / 布莱恩·道格拉斯  译 / 祖潘


美国基督教大学为何衰落 / 乔治·马斯登  译 / 许宏


美国传统古典学院是怎样被瓦解的 / 乔治·马斯登  译 / 许宏 


美国大学意识形态的蜕变 / 乔治·马斯登  译 / 许宏


基督教与美国文化:被忽视的张力 / 乔治·马斯登  译 / 许宏


宗教信仰在当代美国大学的位置 / 乔治·马斯登  译 / 许宏 


如何重建美国大学 / 乔治·马斯登  译 / 许宏


从纽曼的“大学理念”谈中国大学精神 / 何光沪


基督教物理学?/ 孙毅


如何研究世界 / 大卫·乃福、马可·诺尔  译 / 许宏


沉默的上帝?/ 常青


《世代》第1期下载 /《世代》


谁不是叛教者?!/ 冉云飞


陌  陌 / 书拉密


艾略特的回转 / 南方


多余之人?/ 许宏


当世代遇上世俗时代 /《世代》


《世代》题字溯源 / 《世代》




《世代》第2期卷首语 / 许宏


《世代》第2期封二 / 陆游、杜兰德


中国城市新兴教会的中产阶级化倾向 / 雪汉青


中产阶级的挣扎与盼望 / 黄一琨


教会建制发展与城市中产阶层 / 孙毅


上帝之下的中产阶级 / 许宏


工作一定是神圣呼召?/ 李晋、马丽


回到商业本质的思考 / 纪红雨 


一位中国教师的业余生活 /  赵曰北


人在哪里最可以认识上帝 / 王一乐


《世代》第2期下载 / 《世代》


是圣经批判,还是文本勘误?/  孙耶西


圣灵的殿 / 马利亚·弗兰纳里·奥康纳 译 / 张鹤


当信仰成为一种装饰 / 张鹤


鲁滨逊为何漂流 / 许宏




《世代》第3期卷首语 / 许宏


纪念“宗教改革”?/ 许宏


路德发出《九十五条论纲》的真实历史 / 许宏


一封五百年前寄出的信 / 马丁·路德  译 / 许宏


从路德哲学看:西方历史的张力及活力 / 许宏


中国改革开放: 1517年以降 / 许宏


对宗教改革的批判性反思 / 李晋、马丽


宗教改革与中国教会公开化 / 孙毅


再思宗教改革 / 郄佳斌


反思宗教改革的“称义”与“成圣” / 以勒


16世纪天主教改革:澄清与反思 / 孙泽汐


重评归正宗传统的兴起 / 理查德·穆勒  译 / 李晋、马丽  校 / 许宏


解构主导式叙事 / 理查德·穆勒  译 / 李晋、马丽  校 / 许宏


认识经院主义和人文主义 / 理查德·穆勒  译 / 李晋、马丽  校 / 许宏


异文化经验: 新教神学形成中的欠缺因素 / 颜新恩


如何在启蒙时代谈论“启蒙” /  约拿单·爱德华兹   译 / 思思  校 / 李晋、许宏


天问 / 利亚


不安于读中译本 / 《世代》


《世代》第3期封二 /  张道洽、马远


如何阅读世代 /《世代》




《世代》第4期卷首语 / 许宏


“帝国”及其“他者” / 许宏


在暂时和永恒中:两个国度的叙事 / 李晋、马丽


《但以理书》中的帝国观念 / 孙毅


“富强”作为价值观的伦理学辨析 / 黄一琨


罗马帝国的神学叙事:以奥古斯都为例 / 丁祖潘


帝国出击:三世纪的系统迫害与西普里安的教会 /  孙泽汐


流放金口约翰:一位帝国首都主教的遭遇 / 袁永甲


如何认识被遮蔽的中国 / 许宏


上帝之手: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探微 / 聂一婷


访客 / 山眼


帝国的瞬息 /《世代》


如何研究政治神学 /《世代》


互联网之外的世界 /《世代》




《世代》第5期卷首语 / 许宏


认识基督生命的人性 / 孙毅


基督教文学?一个对谈 / 张鹤、荣光启、齐宏伟、王文胜、姜原来


现代中国基督教文学浅谈 / 刘丽霞


当代中国大陆基督教文学研究举要 / 孙毅


“母爱”为何成为中国新文学的显著主题 / 雪汉青


《雅歌》中的爱与死:主体有限性的两个端点 / 张晓丹


有一种阅读,让灵魂战栗 / 张鹤


那洒下影子的真实 /  孙耶西


救国视野下的耶稣形象:试论五四时期陈独秀对基督教的态度变化 / 丁祖潘


怀我于心如印 置我于臂如章 / 《世代》


在随手转发的时代做研究 /《世代》




《世代》第6期卷首语 / 许宏


澄清此问题:什么是启蒙?/ 许宏


什么启蒙?何种理性?一个神学批判性的反思 / 李晋


论启蒙:康德、巴特、傅柯 / 林鸿信


康德论启蒙 / 李世标


苏格兰启蒙与法国启蒙的异同:以哈奇森、卢梭论自然状态为例 / 丁祖潘


活在成年的世界中:朋霍费尔对启蒙运动之后时代的反思 / 孙毅


为何在韩国信基督是“爱国”,在中国却不是?/ 马丽、李晋


墨面基督在中国 / 刘丽霞


启蒙历史的两个场景 / 《世代》


从要有光,到要有启蒙 /《世代》


那个世代的朋友圈 / 《世代》


如何做研究:与西方学者交流 /《世代》




《世代》第7期卷首语 / 许宏 


1919年前后中国的多重景象:五四运动、和合本圣经、及其它 / 许宏


狄考文与新约官话和合本圣经翻译 / 丁祖潘


百年之后的致敬 / 张鹤


雅歌的翻译:庭院深深深几许?/ 张晓丹


《肥皂》的打开及包上:鲁迅慢读 / 书拉密


1919年北京:一个瞬间 / 许宏


天国是努力进入的?/ 许宏


唤醒、启蒙与群众政治:读费约翰《唤醒中国》/ 孙泽汐


天安门与新天安堂 / 许宏


近现代中国的别样传承 /《世代》


他们被点燃,无处归依 /《世代》


流行记忆以外 /《世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