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浓浓同济路桥缘(作者:钱平雷)

钱平雷 上海老底子 2021-05-21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浓浓同济路桥缘


钱平雷



路和桥融为一体




一.路桥缘的由来


我在1964年考入同济大学时,被分配在一个叫铁路公路桥隧系,简称路桥系的桥梁与隧道专业学习。当时的路桥系有三个专业:铁道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与隧道。这三个专业到如今都属于土木工程类,但当时由于学苏联高校的专业设置的结果,专业分得很细,在实际情况中,路桥是不能分家的,却人为地把它们分开了。那年路桥系一共招了150多个学生,铁路和公路专业都是大班,每班60多个学生,桥隧专业是小班,30多个学生。当时自己因为被分派在桥隧专业,估计技术含量较高,因而沾沾自喜。而分派在铁道专业的同学,认为铁道线路,虽然轨道结构简单,就是钢轨、枕木和石渣堆放在一起,没有需要太多学习的知识,但铁路系统在当时的社会里,还是很吃香的行当,所以还能接受。那些分去学公路的同学认为公路线路结构更加简单,没有什么东西可学的,毕业了还要修马路,从而闹起了“专业思想”。到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学生实在是幼稚而无知。不要说如今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线路技术含量不容质疑,就是在我们50年前毕业时候的铁路、公路线路的科技水平之复杂,也根本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回事情啊!而桥梁与隧道,到了铁路、公路里面,本身就是线路的组成部分,且不说,如今的部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道路,几乎就是建设在连成一线的一座座桥梁上的线路,就是像当年的成昆铁路,绝大部分的轨道也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架设在连续不断的桥梁和隧道上的线路,连有些车站也是设置在桥梁上或隧道里的。我在路桥系读书时,虽然遇到文革,课程学习不扎实,但铁道和公路线路的最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还是学了一点的。以致我以后尽管分配在铁路系统,但在参与滨北线松花江大桥和主持钱塘江大桥公路的桥面大修时,我的那些只有可怜的一丁点在学校学到的公路知识,还是帮助我摆脱了一点不懂的窘境的。这也说明了不要说“路桥不能分”,就是“铁、公”也不可分的呀!它们在同一座大桥上,往往还是楼上楼下的“邻居”。


因为有了同济大学路桥系学习的经历,所以也就产生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路桥缘”,不仅在曾经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还有不在同期学习学长和学弟、学妹之间,也都有这种不可名状的缘分存在。回想离校50年来,我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这份“路桥缘”的关照,在不同时期得到了包括孔斌、张福定、周贻锵、张龙、李庆鸿、闵学良、王鹏、宋小才等拥有“路桥基因”的学长们的帮助和栽培。当然我自己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过一些路桥系的学友们。


到后来,尽管我的专职不再从事与路桥有关的职业了,但“路桥魂”在我身上始终不散。因为我兼职搞了科普,所以科普界里的朋友们仍然把我当作路桥交通专家在看待,我自己也仍旧把“路桥”看作我的第一专业,并经常以交通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在“社情民意”的领域里发挥作用。最令人奇怪的是,只要与路桥有关的事物,我都会“爱屋及乌”,投去更多的关注。本文就继续谈谈我最近遇到一系列的“同济路桥缘”。





二.忆交通,迎来了“新”学友


最近一段时间,我把曾经已经发表在出版的几本散文集中一些回忆性文章的电子版,投给了《上海老底子》的公众号新媒体平台。有好几篇文章在读者中较大的反响。其中有一篇名为《上海公交“老字号”55路的回想曲》的散文,里面的内容少不了同济大学、四平路和路桥系的老师,引起了同济大学校史馆章华明馆长的注意,他因此邀请我加入一个“同济校友说同济史”的微信群,里面有140多位微友,我基本都不认识,但我在群里发的拙文,却引起了一位同为1964级路桥系铁路专业名叫王莉英的同学的注意,由于文革的原因,当年被改变了正常升级和毕业的所谓“老五届”同学,都以文革开始时,班级的名字互相称呼一直到离开学校。因此,王莉英是铁二的同学。她曾担任路桥系学生分会的代主席,我是文艺委员,所以她应该是我的老领导。我的记忆力较好,一看到她的名字,她那个子瘦瘦的,说话慢慢的,声音轻轻的,一副文静的印象立即呈现在我的脑海里。随后她先问及我班徐满同学的情况,当年她们分别被分配在宝鸡和兰州的,是乘同一趟火车前去报到的。王还清楚地记得因为台风,火车不能确定何时启程,她还在徐满的一个亲戚家里住了一宿。因为我与王个人之间没有建立微信关系,所以这条消息当时还是在“同济校友说同济史”的微信群,这个平台上进行互相交流的。王还发了几集她所制作的他们班同学聚会的《美篇》给我看,让我重新回忆起许多曾经交往过的铁二班同学的印象和轶事。毕竟是50年过去了,大家都步入古稀之年,面容和身材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除了曾经在上海铁路局共事过的施武军、吴妙根同学,还可以从照片上认出来以外,其他同学只记得他们的名字:王华明、龚渭和、黄建斌、王金林、徐世雄等等,我以往能够立即认出多年不见的同学、朋友的本事,在这里是彻底消失了。王还让我转达龚渭和同学希望与我班周强同学建立微信联系,共叙曾经一起在柳州铁路局同事的岁月的希望。


我把王莉英发给我的微信和美篇转发到前几天因为组织在上海的同学到常熟看望同班同学,临时建立的一个微信群里。徐满同学立即有了回音,她回忆了她当年同王莉英,与同样分配在兰州的一位男同学黄建斌一起前去报到途中的情景。在她的印象中,王与黄是一对恋人,绘声绘色地写道,在路上黄对她们,尤其是对王的精心照料,以及当车到宝鸡,王要下车时,他俩分开时惜别时的情景。随后王在给我的微信中否定了她与黄同学当年就有恋爱关系的说法,说是黄同学到了兰州后,向她提出建立交友的愿望,才有了他们成为伉俪的后来。我发现我在她们女同学之间来回做“传声筒”不合适,向王提出先在我俩之间建立微信联系,然后我把她介绍进入“赴常熟群”里,这样她与徐满、周强等女同学可以直接对话了。顾正兰和王莉英之间因为想不起对方当年的模样,还彼此“亮”出青年时代的“倩影”来促进各自的回忆。



我从王莉英的美篇中发现她有很漂亮的文笔,估计她会喜欢我的散文。所以告诉她让她把住址告诉我,我把拙作快递给她。我一看地址,就在我单位的旁边,我现在每2周去一趟单位,就约她届时与黄健斌同学一起请过来叙叙旧。11月4日下午我们见了面,由于有了前段时间的铺垫,更可能由于“路桥缘”的作用,所以一见面时,彼此一点都不觉得的陌生。但光从外貌恐怕是无法相认了,尤其是黄健斌我居然一点没有印象了。我向他们赠送了我的几本散文集,其中有一本《幸福相对论》我自己也是从网上淘来的,送不出了,以前给我班的杨妙生、吕前进同学阅读,也是“借”后索回来,这次也不能例外。正好我班的张明德同学在11月9日来上海看望我们。10日白天我要陪他去苏州一游,晚上设宴招待,届时徐满、顾正兰同学也会前来赴宴,这不是她们可以见面的好机会吗?于是我也向黄、王二位同学发出了邀请,顺便将那本书还给我。


当我把这两位同学送上电梯告别,在电梯门关闭的瞬间,突然黄建斌同学当年的模样在我眼前闪现。他在学校时,是一个瘦长的个子,穿着士林蓝色的服装。印象中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俩还很谈得来呵!就这样,我们迎来了50年后重新见面的“新”学友。


▼黄建斌和王莉英从同学变成了终身伴侣




三.沪宁高速叹今昔


我班的张明德同学当年分配在铁道部第三工程局,虽然该局的总部从哈尔滨迁到了太原,但由于工程部门的流动性,他一直在各地建造桥梁。当他们单位在参与上海南浦大桥施工,快要竣工的时候,他找到了我,说妻子和孩子一直在南京生活,自己也快奔50岁了,希望我能帮助他调入上海铁路局的南京分局,解决长期分居问题。因为我在上海铁路局工作多年了,所以帮助他调动工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于是他就调到了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先担任副处长,后来当上了处长。开始还有联系,后来我调离了铁路系统,他也去了分局总师室,就逐渐与他失去了联系。前两年,由在济南退休的姜乃亮同学通过他在南京的朋友,联系上了张明德。于是我们在微信群里又重新有了交流。他从南京寄来了礼物,让我很不好意思,又再三邀请我去南京做客,都被我谢绝了。后来顾正兰、吕前进、徐满同学先后去过南京,都受到了张明德的款待。去年年末,张同学提出要到上海来访问,我和顾正兰商量后,觉得已经入冬,天气太冷,劝他来年开春再来上海。没想到遇到疫情以及其它原因,他也一直没有来沪。这次他下了很大决心与夫人一起,乘坐火车来上海一趟,他的儿子还为他预订了位于北外滩临黄浦江的高档宾馆下榻。我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在他们到上海的次日,为他安排了白天沿沪宁高速公路,去近苏州如今最热门的高速服务区变身的“网红打卡地——沪宁高速阳澄湖服务区”,以及附近的风景游览区一游,晚上回上海设宴与其他同学聚会的“一日游”的节目。


11月10日早晨8:30,我和妻子天仪如约驱车到位于虹口黄浦路的海湾大酒店迎接张明德和他的夫人张策女士。我和张明德与对方的两位夫人,都还是初次见面。一路上,我们一边叙谈着20多年来彼此的变化,一边谈论着沿途的景色和观感。将近2小时的光景,就来到今天要去游览的重元寺阳澄湖畔景区的沪宁高速公路出口处——阳澄湖服务区。离上次我陪同顾正兰、杨妙生、吕前进同学去重元寺游览时来过这里只有2年,这里已经面目全非,令人刮目相看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阳澄湖服务区主体大楼,它已经被改造成苏州园林的风格。其外立面好像采取了类似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水乡水墨画中的抽象线条,通过外部大型水景的营造,配以白墙黛瓦的人字坡天际线,还有宅前屋后水池、小船和亭子以及乔灌木的渲染,从而整体构成了中国水乡的环境。据说其创意是为了最终达到驾车的过客们“不入苏州城,尽览姑苏景”的目的。我和妻子为此巨大变化而赞美不已。张明德和夫人也为公路交通设施派生出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感叹。因为时间安排的原因,我们决定先去景点,待返程时,再来此仔细参观。


▼沪宁高速阳澄湖休息区主楼具有吴冠中水墨画线条的外型。


▼主楼前有水池和小船,营造水乡氛围。


重元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与寒山寺、灵岩寺及保圣寺同时代。后重元寺在文革中完全损毁。2003年恢复重建重元寺,竣工于2007年的新重元寺占地三百余亩,地处风景秀丽的阳澄湖半岛之中。水上观音阁和主寺庙区相互呼应,表现出水天佛国的江东最大观音道场特色。观音阁中的大慈大悲观音像高 33米,由88吨重的青铜铸造,表面贴金,法相极为庄严,为国内室内观音之最。禅院中还有国内最大的大雄宝殿。因为上海没有直达这里的公共交通,所以游客不多,参拜或游览都觉得很松快。我已经陪同亲朋好友来此游览10多次了。还有在阳澄湖畔品尝具有当地特色的菜肴,也是每次来此的一道不可或缺的节目。这次也不例外,唯一可惜的是当天观音阁的电梯不开,从不同层面欣赏观音像的造型的效果就因此打了折扣。但随后在阳澄湖服务区得到了补偿,这是以前来这里没有的旅游内容。


▼张明德夫妇在重元寺大雄宝殿前


▼室内最典雅的观音像


▼最大的大雄宝殿


▼阳澄湖湖畔餐厅留念


▼湖畔二位夫人合影


阳澄湖服务区如今演变为阳澄湖园林式主题服务区。其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米,以“全国第一、国际领先”为目标,以“梦里水乡、诗画江南”为设计理念,以“一街三园”为特色。除了上述其外立面的特点外,当我们被要求戴上口罩步入主楼时,只见里面亭台轩榭,水声潺潺,蓝天白云吊顶,这种建筑手法,我在澳门的威尼斯广场里的美食街里见过。主楼中间有一条宽8米、长140米的景观河道,将整个空间分成两部分。在景观街上的亭子内展示着裸眼3D视觉微电影,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拱桥、屋檐、戏台、楼阁……小桥流水,与河道两侧的各类商店融为一体,除了餐饮小吃,服务区还设有名创优品、水果店、猫屎咖啡、超市……整体空间设计渗透了大量江南水乡建筑的风格。从一侧的小门进入,后方竟然还有个后花园,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误闯了苏州市区的哪个小众园林呢!它借鉴了苏州留园、拙政园等园林的文化和内涵,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漏窗回廊等等,尽显苏州园林韵味的元素应有尽有,巧妙组合,真可谓“咫尺里再造乾坤”。还有3000平方米的非遗馆开放,将有包含苏绣、家具、年画、木雕、玉雕、砚雕、乐器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展示。游客在这里充分体验到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苏州如今在国内本来就有“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的美誉,阳澄湖服务区也给游客带来同样的感受,一边为人们展示悠久的传统文化,一边又用强大的科技为游客展示她的包容性。更值得一提的是,阳澄湖服务区彻底改变了大家对服务区的刻板印象,华丽变身成了苏州旅游景点。这也是我们昔日的交通科技工作者也要刮目相看的新生事物。


▼主楼蓝天白云的穹顶


▼室内的河流


▼3D影像,裸眼可见。


▼室内的小拱桥


▼园林一角


▼园林一景


▼张明德在捕捉美景


▼园林一景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砚雕


▼民族乐器


▼桃花坞年画


▼英国女王和丈夫的苏绣


▼红木家具


▼玉雕




四.五十年后的“路桥人”重逢


回到上海,时间还早,趁着天还没有黑,我们去了晚餐饭店附近的北外滩黄浦江沿岸游览一番。让张明德夫妇从不同视角观赏外滩、陆家嘴和北外滩共同组成的上海核心风景区的旖旎风光。他俩虽然都在上海有过不短的生活时间和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活经历,但上海日新月异变化的市容,还是让他们赞叹不已。


今晚的聚会除了我和张明德以及我们的妻子,还有我们“桥二”班当下在上海的顾正兰、徐满同学和她的爱人周德泉先生,更可喜的邀请到了“铁二”班的黄建斌、王莉英夫妇。张明德、顾正兰都是离校50年后,第一次见到黄建斌、王莉英同学。徐满、周德泉和黄建斌、王莉英虽然曾有在西北工作时的交集,但也有几十年没有联系了。不管大家在学校时是否熟悉或认识,在此时,同济大学路桥系的共同“基因”成了彼此没有陌生阻隔的纽带和桥梁了。50年的分离,在短短的进餐时间内是难以敞开抒发情感的,简单地介绍各自的重要经历的节点,恐怕是最合适的选择。谈谈如今本班其他同学的概况,也是最可取的话题了。大家都对50年后,还能重逢感到幸福,更有喜出望外的庆幸。毕竟还有不少同学下落不明,况且每班都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已经与世长辞了。保重身体,应该是对同学们最中肯的嘱咐和祝愿。


张明德同学这次来上海前,委托顾正兰给我们在上海的同学送苹果,又从南京给我们寄来盐水鸭。我让他不要接二连三地给同学们送礼物了,他说,这是他夫人强调的要有“仪式感”。为了体现“仪式感”,我们在给各人赠送小礼品时,都举行了“仪式”,让赠礼人和收礼人都摆好赠与的姿势拍照留念。徐满绘画国画,今天她把自己画的国画,制作成2021年的新年挂历分别赠送给张明德夫妇、黄建斌夫妇和顾正兰同学。我则把我书写的唐诗书法条幅和拙作《幸福永伴你我他》分别赠予张明德、张策和黄建斌、王莉英两对伉俪。然后,我们桥二班同学、在场的路桥系学友以及全体与会者等,大家以各种主题分别合影留念。


真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大家都说50年后还能够重新聚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周强同学的“多聚会一次,就是‘赚’了一次”的语录,又在这里得到了响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我们共同的心声。也希望通过此文向其他同济“路桥人”送去我们真诚的祝福。


▼漫步北外滩


▼全体合影


▼桥二同学合影


▼西北老友合影


▼赠书仪式


▼赠条幅仪式


▼路桥同学合影


鸣谢:钱平雷先生赐稿分享!


钱平雷先生热文

上海夏日往事

我与陈述的“较量”

上海前夜历史文化在我身上的印迹


唐山路一带,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澄衷中学6432班追记


才子文友张光武


滑稽戏也要与时俱进


平凡而又传奇的女性


上海幸福时光一一一场人文内涵丰富的婚礼


谁不说俺家乡好!——北外滩俯瞰记


50年后同济母校聚会记


我为上海"扎台型"


我也“追”了一次“星”


唐山路船房子里的故事


与两个数字有缘师生的一次盛会


从上海金山农民画到毕加索艺术——农民画家邵其华访问记


谁是剧种的主流?


佳肴随想记


上海公交“老字号”55路的回想曲


建成黄浦江滨江大道提前了30年


金泽船娘抒乡曲


长命百岁的费家伯伯、姆妈


澄衷两甲子华诞亲历记


穿越"时空隧道"的婚礼


同济学友常熟探亲记


忆母校


他们也是哥哥的“同学”


上海冬天的记忆


我的“三同”朋友许兴汉


他也是浦东开发的先行者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