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了!我的楼?(作者:钱平雷)

钱平雷 上海老底子 2021-05-21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厉害了!我的楼?

钱平雷





一.《标准1.0》通过了专家评审


昨天(2020年11月12日)下午,由我和鲁能集团的朱文生先生主编的《第一座智慧楼宇——上海鲁能国际中心物业管理标准1.0》(简称《标准1.0》)通过了专家评审。至此,我们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参与的《智慧物业服务标准化研究》课题中编写标准的部分告了一个段落,尽管按照专家们所提的意见,还有少量补充或修改的工作,但与被专家们称“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篇章”来比较,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我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因此如获重释。


▼《标准1.0》专家评审会


在评审过程中,我发现各位专家不愧为这个领域中的“老法师”,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的问题往往一下子点中《标准1.0》的不足,甚至要害。我屡屡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向他们表示钦佩之意。


▼专家们对《标准1.0》的规模感到惊讶


但也有些意见我是有保留的,而且因为这涉及到如何看待我们研究的成果先进性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科技水平的问题,而是一个对自己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何看待的人文问题。我说的这个问题,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因为他们往往比较谦虚,或者说比较保守,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也有不少年轻人,尽管他们已经站在了高处,但对自己的团队是否具备这个资质还在表示怀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成了他们不敢超越海内外同行,认为自己似乎永远只能处于望其项背地位的祖训了。




二.我们占领了国际智慧楼宇研究的制高点


我们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下简称研究会)是一家以多学科系统集成研究楼宇科技的学术团体。早在2013年我会就与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一起研究制定了《智慧楼宇评价指标体系1.0》的标准。又在2015年受上海市政府科委的委托,制定了《智慧楼宇评价指标体系2.0》(简称《2.0》)。《2.0》的核心理念首先是厘清了“智能化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和“智慧建筑(smart building)”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其次是鉴定一座建筑,要获得“智慧”的头衔,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也就是四个维度:绿色建筑、自动化集成、现代物业管理和融入“智慧城市”。看似上述简单的几句话,却让我们占领了国际智慧楼宇研究的制高点。由于如今的楼宇涉及到众多的专业,各方面都想在楼宇科技领域中占得一席之地。人们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理念,导致了他们在某一局部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却形成不了合力——产业链。我们把我会的研究成果在沪港交流、中韩学术研讨、专题国际会议等各种场合进行宣传,由于当时还没有一座运用《2.0》评价的“智慧楼宇”可以显示,所以海外的同行总是带着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项在理念上已经让他们感觉领先的标准。直到上海鲁能国际中心的物业管理者,在走访和考察了国内外的许多一流的IT、装备生产、物业管理企业后,总觉得他们的经验或产品,都不能解决自己具体的管理问题的时候,偶然发现了我们的成果符合他们的想法,于是找到了我们,双方一拍即合,才有了今天的结果。


就在评价期间,2019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其中的智慧建筑专场上,我们对着各国的同行,再一次阐述了我们的观点,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的发言,但言简意赅,全场观众无论是台上的“大咖”,还是普通的听众,都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报以热烈的掌声,予以充分肯定。有了这样的底气,我就认定用《2.0》评价的上海鲁能国际中心写字楼,就是海内外第一座“智慧建筑”应该理直气壮。其理由就是在当时的《2.0》是国际上评价智慧楼宇独一无二的先进标准。关于这一点,从我的直觉,无论是我方,还是鲁能方面,在获得“智慧楼宇”称号感到高兴的同时,对其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都在有些人的心里,感到不很踏实,他们在扪心自问,我们是海内外的第一座吗?”


▼在沪港交流会上介绍智慧楼宇评价指标体系。


▼在首尔向韩国同行介绍智慧楼宇概念


▼在上海举行的智慧楼宇国际会议上,作者与英语翻译胡定伦先生合影留念。


▼上海鲁能物业服务公司主要领导王荻菲等与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戴晓波等主要领导交换智慧楼宇评价事宜意见。


▼朱文生(左一)陪同鲁能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与研究会技术负责人商定评价委托。


▼在人工智能世界大会向各国大咖宣传智慧楼宇的四个维度。


▼上海鲁能国际中心写字楼是被评价对象


▼专家评价过程


▼获得了三星级智慧楼宇的称号


▼研究会郑惠强名誉理事长与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揭牌仪式的鲁能集团的领导和其他与会领导、专家合影留念。



三.不打不相识的忘年交


在研究会参与的《智慧物业服务标准化研究》课题,编写标准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既然上海鲁能国际中心是智慧楼宇,那么它的物业管理理应是现代物业管理。同时从2015年《2.0》产生以来,与智慧楼宇相关的软硬件元素,又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2.0》理应要上升为《3.0》,四个维度的各项要素、指标也要逐一审阅,修改、删除或增设的工作少不了。经过研究会的各路专家的努力,《3.0》诞生了,并上了国家标准网,代表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水平。


上海鲁能物业服务公司的陆晓丹是本课题的具体联系人,他是一位对工作尽心尽责的青年科技人员,可以说,我们的课题能够达到今天的程度,他功不可没,我是很欣赏这个小伙子的。但就是这位可爱的年轻人,在整个课题运转过程中,与我的思维方式经常处于磨合的状态之中。不仅是小陆,就是其他鲁能的一些员工也是如此。一方面他们因为处于鲁能集团的内部,自然要受到鲁能集团企业文化的影响,这一点无可厚非。另一方面他们的科技素养多半处于初、中级科技人员的水平,模仿和执行是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最主要形式,要他们跳出现有的规章制度和网络、书本、文献,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用我的俗话来说,他们还在必然王国里摸索,缺乏在自由王国里游弋的本事,更不要说创新的技能了。


▼我和不打不相识的忘年交陆晓丹的合影


课题除了撰写标准,还有一篇论文。小陆给我显示了一篇在鲁能集团内曾经评为一等奖的文章,说要按照此文的写作风格,才能获得鲁能集团高层的认可。而我则认为,我一个写论文的老手,还是指导过许多大学生,研究生撰写论文,那些学生从而获得校级甚至上海市一等奖的客座教授,还要按照小陆的章法来撰写文章?在另一篇文章里,小陆给我发来许多他所收集各个著名物业管理企业的文章,让我学习他们的思路来制定本企业的标准。那些数量可谓“浩瀚”的文章,看得我这个老头晕头转向,发现虽然他们各自都有一些亮点,但都是一些呈碎片化的东西。而我们的《3.0》本身就是一个先进的体系,应该有自信心。为什么还要去全盘模仿别人,跟在别人的后面跑呢?


会打扑克的人都知道,尽管老百姓玩扑克有拱猪、40分、斗地主等各种玩法,但它们都比不上桥牌,因为桥牌综合了几乎所有的扑克技巧,因此有《桥牌谱》,那就是成体系的东西。但问题是小陆他代表了主体,而我们是客体,于是就产生了“听谁的”的根本问题。当然上述摩擦,最终通过我用事实说服了小陆,或者由朱文生进行协调得到了解决。小陆也得到了迅速的成长,还担任了《标准1.0》的副主编。我俩也成了不打不相识的忘年交朋友。


四.乐队指挥就是打打拍子的人吗?


担任《标准1.0》的副主编除了小陆以外,还有研究会的专家汪建平先生和上海鲁能物业服务公司综合部的李华主任。李主任还和研究会的专家倪英浩、王玉良、李强分别担任《标准1.0》正文四个部分撰写的负责人。相比之下,虽然从技术含量来看,他编写的第一部分“上海鲁能国际中心物业管理处行政管理制度”似乎是比较低的一个章节。但从如何选择和编著的技巧来看,却是最为复杂的章节。因为上海鲁能国际中心物业管理处是鲁能集团下属上海鲁能物业服务公司的一个派出机构,因此它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有可能来自鲁能集团、上海鲁能物业服务公司,也有可能需要按照物业管理处的具体情况,另行制定。如何把这些相关的规则制度,有机地编制到一起,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的团队中的大多数都是没有编写过全套物业管理标准经验的同事,这就需要李华承担如同乐队指挥的角色。要把作曲家谱的乐曲演变成听众欣赏的音乐,这其中指挥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包括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队的各个声部需要协调外,还可能会有合唱队的各个声部也要介入,因此指挥是一种艺术含量很高的职务。但是上海一位著名的乐队指挥曹鹏先生曾谈到,令指挥们感到苦恼的是,许多外行的听众不理解,他们把指挥看作仅仅是挥挥手打拍子的人而已。


▼戴了口罩的"指挥”李华(前排左一)在参加标准制定会议。


我在他们公司在另一个类似的课题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诸如广义系统论等科学方法作为基础理论,所以编制出来的东西,虽然“博采众长”,广泛吸收了有关资料,看到好的文章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照单全收。但编制出来的“指南”,却是没有章法难以操作的文件。如同在准备一场大规模的宴会时,没有事先拟好菜谱,就将鸡鸭鱼肉蛋、青菜萝卜等食材,采购了一大批。到正式编制菜谱时,发现该要的食材没有买,不需要的食材却过量地买入。其根本原因,就是烹调厨师还不具备编制大型宴会菜谱的本领,他还停留在食堂里的普通炊事员水平。而编制《标准1.0》这场大型宴会的菜谱,就是《智慧楼宇评价指标体系3.0》的标准。


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成才


我们的《标准1.0》能有今天,另一位主编朱文生先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他凭着敏锐的专业眼光,在寻找建设智慧建筑中能够促进物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案例和信息。当他看到《智慧楼宇评价体系1.0》时,慧眼识人,立即捕捉到其中“四个维度”的先进超前的理念所在,马上与我会取得了联系,邀请我们前去考察。当我们为自己的《2.0》不能付诸实践而感到“怀才不遇”的苦恼时,他们的邀请,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喜出望外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彼此的接触和合作。上海鲁能物业服务公司的主要领导高瞻远瞩,非常支持朱总的举措,因为这与鲁能集团高层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于是才有我们合作双赢的过程。


▼戴了口罩的主编朱文生(前排右一)在听取专家意见。


朱总在我们评价智慧楼宇和编制《标准1.0》的过程中,除了和我会郭际冬秘书长作为双方主要领导进行组织和协调外,他自己也非常刻苦地学习新的知识。在理解诸如“四个维度”等相关基础理论的内涵的同时,也不断把本单位的创新成果和新的理念编入《标准1.0》,不是一味简单地依靠我会专家,自己却袖手旁观。他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也发现朱总在业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他们公司在千岛湖有一个为亚运会水上运动等项目服务,面积在上万亩的旅游房地产项目的物业管理在做准备。所以朱总经常在那里忙碌着。我觉得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尽管与我们的任务无关,也应该帮助他们。我把我以前主持的一个大型旅游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的案例资料借了给他,并把拙作《旅游房地产学》的教科书也作为礼物赠送给他。希望能为他在实践中锻炼,逐渐成为高层次的“帅才”做一点铺垫。


▼获得智慧楼宇称号的上海鲁能国际中心


▼通过了智慧楼宇标准初评的上海兰生大厦。


▼白玉兰广场是上海高水平楼宇代表之一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更是世界先进水平的建筑代表。


鸣谢:钱平雷先生赐稿分享!


钱平雷先生热文

上海夏日往事

我与陈述的“较量”

上海前夜历史文化在我身上的印迹


唐山路一带,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澄衷中学6432班追记


才子文友张光武


滑稽戏也要与时俱进


平凡而又传奇的女性


上海幸福时光一一一场人文内涵丰富的婚礼


谁不说俺家乡好!——北外滩俯瞰记


50年后同济母校聚会记


我为上海"扎台型"


我也“追”了一次“星”


唐山路船房子里的故事


与两个数字有缘师生的一次盛会


从上海金山农民画到毕加索艺术——农民画家邵其华访问记


谁是剧种的主流?


佳肴随想记


上海公交“老字号”55路的回想曲


建成黄浦江滨江大道提前了30年


金泽船娘抒乡曲


长命百岁的费家伯伯、姆妈


澄衷两甲子华诞亲历记


穿越"时空隧道"的婚礼


同济学友常熟探亲记


忆母校


他们也是哥哥的“同学”


上海冬天的记忆


我的“三同”朋友许兴汉


他也是浦东开发的先行者


浓浓同济路桥缘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