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每根鸡毛都飞上了蓝天……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不妨聊聊教育好了。大文豪韩愈写过《师说》,那篇文章被人们记住,主要因为一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实文章里还有一句重要的话:“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什么意思?在韩愈的年代,让人尊重不起来的老师也有很多。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人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偏偏教育却成了问题。中国传统的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见贤思齐”,老师首先是垂范,然后才教书。如今很多学校成了抓升学率的工厂,老师则成为抓排名和分数的机器,主要的职责是分析考试测验结果,并据此对家长施加压力。教书育人倒成了家庭的事情。想起前两年写过篇文章,说的是沪剧《鸡毛飞上天》及其原型建襄小学的吴佩芳老师,不妨旧文重发,作为教师节的纪念好了。


连环画《人民教师吴佩芳》


小时候经常看沪剧,其中有出《鸡毛飞上天》非常感人。如今的小孩子,应该听都没有听说过。但对我们这个年龄及比我们年长的人而言,《鸡毛飞上天》非常熟悉。尤其是剧中由一代沪剧名家丁是娥演唱的《教育虎荣》,更是尽人皆知。《鸡毛飞上天》的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学校和真实的人物——徐汇区的建襄小学和吴佩芳老师。


经典沪剧《鸡毛飞上天》


建国初期国家提倡多生孩子,谁生得多就是“光荣妈妈”。从1950年开始生,差不多到1957年、1958年的时候,忽然多出来成千上万的学龄儿童,而上海的教育设施远远不够。这时,上海三位家庭妇女吴佩芳、殷祖懿和江镜蓉响应国家号召,克服种种困难,在永嘉路岳阳路附近办起了民办的“建襄小学”。办学之初,学校经费无着,校舍、桌椅、老师……一概阙如。有人说:如果这样也能办好学校,鸡毛也能飞上天。吴佩芳等借来里弄的汽车间当校舍,群众和干部凑份子当经费,老师就几位创始人兼了。就这样,八十多位学生上了学。


1958年时的三位创始人

(图片来自建襄小学官方微博)


1958年时的吴佩芳老师

(图片来自建襄小学官方微博)


1958年时的建襄小学

(图片来自建襄小学官方微博)


如今的建襄小学

(图片来自建襄小学官方微博)


吴佩芳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学校的领头人物吴佩芳后来成为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先进教师,通过沪剧、电影等传播,享誉全国。建襄小学也成为上海的一座名校。抚今追昔,回看当年吴佩芳老师等人创办建襄小学时“鸡毛飞上天”的理想,值得深思。《鸡毛飞上天》中最经典的那段《教育虎荣》,每次听我都会动容。一个热爱学习的小姑娘,在旧时代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原因而无法上学。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不珍惜教育机会的孩子,唱到“49年炮声响,全国人民得解放”时,音乐渐次推向高潮,沪剧特有的煽情,每个人听到这里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抚今追昔,也不得不感慨短短几十年光阴,教育的变化。如今,在我生活的城市,早就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吴佩芳老师的建襄小学,从弄堂小学变为名校。从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到读书成了大人小孩共同的负担,重听丁是娥的演唱,实是感慨万千。当学校的经费早就不再成问题,家长成千上万的金钱扑在孩子身上时,学校和老师又在想些什么呢?当每一根鸡毛都想着能飞上蓝天……不知吴佩芳老师又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成日辗转于补习班的学生们,有多少知道沪剧、听过沪剧呢?有几个老师在布置作业之余,还会对他们说:“从前有个小姑娘……”?


丁是娥《鸡毛飞上天·教育虎荣》



重温《鸡毛飞上天》

无限感慨在心中


最近我还写了

关于《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更正与补白

《三国演义》连环画:七零后的青春梦

见鬼

小人书编写大家潘勤孟先生轶事

小报、京戏、英文老师、打弹子、讲故事、说评弹:朱瘦竹的跨界人生

在牛庄路血案现场听一曲吴侬软语

不做顽铁做真金

我姓马,叫范,模范的范……

一桌搓了78年的老麻将

哈斗就是Hotdog?

北站宝山路东侧,猫咪和彪形大汉的领地

哈哈笑

“八一三”淞沪会战长镜头

欢喜侬

建国东路海鸥西菜社旧址

大排,大肉,和大肠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