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国演义》连环画:七零后的青春梦

前两天写到《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改编者之一潘勤孟先生(小人书编写大家潘勤孟先生轶事),倒不免想起当年读“小书”的一些事情。小学三年级,我在鲁班路斜土路的新华书店(这家书店竟奇迹般地依然存在)买了人生第一本自己挑选的书:《三国演义》连环画中的一册:《三让徐州》,记得清楚,价格是两角六分。当年家里书虽然多,但没有一本是真正属于我的,那是第一本我自己的书,虽然只是本连环画。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拾,我也有了自己的连环画收藏,从一本两本到一套两套……除了看,我还能画。教科书边角、练习册、书桌、我住的小亭子间墙壁……画满了各种各样人物。画的水平如何?老实说我有点忘了,据我同学说还凑合。

 
《三让徐州》我的第一本书


直到九十年代无可阻挡的拆迁大潮。和我家老房子一同消失的,有我的小床、小书橱和书橱里的一些书籍、磁带,以及贴在亭子间木板门上的歌星海报……当然还有我的连环画,那些几毛钱、几毛钱省吃俭用,一本一本凑起来的连环画,和画在教科书边角、练习册、书桌、我住的小亭子间的墙壁上的各种各样的画。带走了一些,但更多的不见了,成了回忆。工作赚钱以后,我试图寻回童年的记忆,花了一些钱去掏各种新旧版本,也有了些所谓的“收藏”,但那种童年的愉悦,终究埋葬在推土机的履带轮之下,再也找不回来了。当然我再也画不出东西了,面对一张上好的铅画纸,不知道从何下手。



小时候喜欢的连环画风格相当单一,只是“刀马线描”,换句话说就是古代人打仗。三国、水浒、杨家将、岳传……现在视为经典的如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李双双》等,完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还有施大畏、戴敦邦等画的带有写意元素的小书,也不喜欢。就是爱看帝王将相。后来有了人生历练,才慢慢看懂更多的题材和风格。毕竟,生活中有太多比帝王将相们勾心斗角打打杀杀更重要的事情,“年少万兜鍪”,终究只是一场梦而已。

 

年少万兜鍪

我们这代人的少年梦


如今,传统连环画作为艺术形式已名存实亡,成了展览会里的东西,谈不到发展。小孩子们看的多是美国漫画、日本卡通,连环画那种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只有中年以上才能欣赏了。我找了一些照片,都是我童年特别喜欢的连环画家——当然只是我个人“喜欢”,不是什么权威的评论。我想我的同龄人都看过他们的作品,但未必看过他们的照片、未必知道他们的长相。纪念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快乐的童年。还有更多的画家没有找到照片,只能作为遗憾留下来,我会继续寻找……


徐宏达


徐正平和太太


徐宏达、徐正平《桃园结义》





陈光镒和《董卓进京》



刘锡永和《长坂坡》


屠全枫


屠全枫、徐一鸣《跨江击刘表》


汪玉山和《落凤坡》



朱光玉和《定军山》


赵三岛和《反西凉》


王亦秋和《马跃檀溪》


严绍唐和《走麦城》


汤义方和《白门楼》


杨青华和《三顾茅庐》


凌涛和《辕门射戟》


李铁生和《煮酒论英雄》


张令涛


胡若佛


张令涛、胡若佛《三国归晋》


不知你心中最喜欢的是哪本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近我还写了

见鬼

小人书编写大家潘勤孟先生轶事

小报、京戏、英文老师、打弹子、讲故事、说评弹:朱瘦竹的跨界人生

在牛庄路血案现场听一曲吴侬软语

不做顽铁做真金

我姓马,叫范,模范的范……

一桌搓了78年的老麻将

哈斗就是Hotdog?

北站宝山路东侧,猫咪和彪形大汉的领地

哈哈笑

“八一三”淞沪会战长镜头

欢喜侬

建国东路海鸥西菜社旧址

大排,大肉,和大肠

七夕|死了都要爱

一封从1977年的上海寄出的时光明信片

《千千阙歌》版本考及其他

戏说“拉黄包车”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