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Author 英语室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分享海量语言学术资源
来源编辑:英语室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公众号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分享请转发⭐
《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
了解社会语言学在21世纪初新发展的必读书目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赵芃,博士,天津商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田海龙,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特聘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合作教授。曾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语言学、话语研究、翻译研究。出版有《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批评话语分析:阐释、思考、应用》(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社会网络中的话语互动》(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社会语言学新发展研究》(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等学术著作,以及学术译著《语言与全球化》(商务印书馆,2020)。
汉译版序
不言而喻,将《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翻译成中文,这本身就说明话语以及话语表达的各种观点和看法实际上已经被全球化。这也是本书的内容所在。而且,本书的汉译本问世,还说明了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全球化的这些形式并非是一个相同的过程,而是具有地方特点。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相同的话语、观点和看法得以共享,但它们被转换成另一种话语结构,根植于本土或区域的语境之中。因此,我认为本书的中文版不只是英文原版的“翻译”,相反,它是一个新的“版本”;尽管很多人可能已经读过这本书的英文版了,但是中文版能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向中国读者讲述该书的内容。
本书的核心主题是移动性,因为在高度全球化的时代,把语言视作静止的、“固定的”、定栖不动的容体来研究是完全不够的。中文版再次说明了这一点。正是人、物和思想的移动引起了中国学者对本书的关注,而将本书译成中文恰是沿着这种移动模式向前迈进了一步,并将它带入当地已有的知识和学术文化之中。这个过程不仅可以给这本书带来变化,更会改变当地的学术。因此,我期待对《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所阐述的观点有新的理解和解释,也希望出现新的对话形式和后线研究的新成果。
本书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全球化过程是真实具体的历史过程。这一点使我能够详细阐述上文提及的对新解释、新对话和后续研究的期望。
本书的英文原版比中文版早问世十年,它所阐述的思想甚至更加久远。我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工作,并持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相关研究贯穿了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该书的初稿完成于2008年,是对我前期工作的总结。写作这本书的时代,Web 2.0技术已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而现在我们熟知的社交媒体在当时还是相对边缘的新鲜事物。目前在我生活的地方占主导地位的社交媒体有脸书(Facebook),它创建于2004年,有推特(Twitter),创建于2006年,还有图片分享社交应用(Instagram),创建于2010年。智能手机那时还不常见。我在写这本书的初稿时,第一部iPhone才刚进入市场。因此,当时我只能描述一个通过电子邮件、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连接全球的世界(iPad于2010年推出),那时普通手机用户也只是用手机打电话和发短信。传统的大众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当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几乎没有受到新兴的网络博客或第一代微媒体的挑战。
当然,这样的世界已经消失了,本书的中文版所进入的世界是这样的:社会(和社会语言学)生活的线上和线下层面已经交织在一起,并限定了我们对社会和文化现实的日常体验。特别是中国,它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社交媒体非常普及的社会,在线娱乐、网上购物和网上银行交易已经成为日常商品,行为数字化和大数据分析已经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复杂程度。我的几个学生已经在他们的博士论文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发展,而且这一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自《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原版诞生以来,全球化的基础设施,包括社会语言学全球化,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巨变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当然中国也不例外,而这种深刻变化了的全球化情景不仅可以催生出对我这本书的各种新阐释,产生由它引发的各种新问题和新课题,而且还赋予了它与这个世界新的相关性(或不相关性)。这让我十分期待。
例如,在概念层面上已经进行了实质且重要的研究。重新思考“语言”在移动资源范式中可能意味着什么,或者处理根据这个范式得出的内在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并使得诸如“跨际语”这样的概念各受关注,便是如此。其他重要研究涉及许多课题,包括社会语言学“超多样性”作为描述社会语言研究新本体论的方法;符号和其他文化形式的网络全球化以及促进这些形式全球传播的社区;新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形式不再被视为与英语这样的“源头”有线性联系,而是被视为土语全球化和屈折变化的形式;移民社群与其民族国家原始社群之间不断变化的联系;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和口译性质的变化;等等。我并不是说没有《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但这本书也许提供了一个及时的历史基准,一个有用的参照点,借此后续研究可以更迅速和更顺利地展开,因为正是书中提出的术语、尝试性的框架以及目标促成了这种进展。
……
虽然我在这里提出的许多问题正在被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但仍有许多工作有待完成。这项工作需要由那些对当今社会系统特有的全球化新形式了如指掌的人来完成,而且这些人可以适应这些系统的快速变化,他们就是“全球化原住民”。对他们而言,全球化,包括其数字基础设施,是简单的生活现实。这也是我对《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中文版读者有很高期望的原因。我希望这本书让他们读起来简单明了,但我更希望他们将这本书视为我的邀请,请他们作为过去几十年巨大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书中的主张和观点进行事实核查,因为其中的很多变化与中国在全球化世界中的崛起相关。也许我在书中提供的答案将会被否定或修改,但我认为我提出的问题仍然具有相关性和有效性,因为全球化和它所涉及的社会语言移动模式不会很快结束。相反,它们将会加剧变化。
在本书即将呈现给读者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田海龙教授,他协调了本书的翻译工作。我非常感谢他对我的书给予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在翻译中付出的艰辛。在多个场合同事们谈到我的英文写作风格比较晦涩,同时我也知道我在概念和分析词汇中使用的一些新词对译者来说具有挑战性,所以我非常感激赵芃博士和田海龙教授,二位译者把我艰深的文字翻译成易懂的中文学术语言。与此同时,我还必须感谢我在蒂尔堡的同事卢英,她为两位译者提供了帮助,帮助他们把我的论点中更精微的部分翻译成对等的中文。很难想象会有谁比卢英更熟悉我的作品和我的思想,我相信她所做的努力对于这本我是作者却读不懂的书而言非常重要。
2020年2月于安特卫普
目录
第1章 全球化的批评社会语言学
1.1 挑战
1.2 两种范式
1.3 全球化、超多样性及多语现象
1.4 传统的缘起
1.5 再论挑战
第2章 混乱的新型市场
2.1 妮娜的臀部
2.2 社会语言学层级
2.3 指向性秩序
2.4 多中心性
2.5 移动资源的社会语言学
2.6 出售口音
2.7 结论
第3章 本土性、边缘地区和世界意象
3.1 本土化书写:一部全球化的坦桑尼亚小说
3.2 本土性和边缘地区
3.3 边缘地区的规范
3.4 来自边缘地区的意象
第4章 语言技能与言语能力
4.1 被修剪的语言技能
4.2 全球化的欺诈语类
4.3 资源的世界
第5章 语言、全球化与历史
5.1 历史概念
5.2 高尔夫的世界
5.3 长与短的历史
5.4.杂乱的商店
5.5 结论第
6章 新旧不平等
6.1 全球化、国家和不平等
6.2 语言、避难和国家秩序
6.3 把移民学习者纳入主流
6.4 国家和不平等性的终结?
第7章 反思
7.1 路线图概述
7.2 边缘地区的英语:重新审视帝国主义
7.3 结论
尾注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Preface to the Chinese Edition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研习君
技能提升
专题推荐
基础文献荐读
科研方法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7.39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