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之子笔下的徐光启,内幕惊人
徐光启是一位十分神秘的人物。徐光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徐骥撰写了《文定公行实》一文,详述了徐光启一辈子的经历。我想,谈论徐光启,没有什么信息比他儿子的更权威更真实可靠。
仔细琢磨一下徐光启的履历,甚是有趣。
徐骥《文定公行实》:
文定生于嘉靖壬戌三月二十一日,卒于崇祯癸酉十月初七日,享年七十有二。
据此可知,徐光启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死于崇祯六年(1633),终年七十二岁。
1
徐骥《文定公行实》:
弱冠补诸生高等,食饩学宫......以食贫,故教授里中子弟。知公者相延入粤,荒烟苦雨,崇山峻岭间,文日益奇益富,得入籍成均。
二十岁那年(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中了秀才。此后,因长期考不中举人,衣食无着,只好做了村里学校的教师。过了些日子,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有人把他带到了广东的一个崇山峻岭之中,不知有什么奇遇,使他的学问迅速增长。据说,徐光启主要呆在韶州,这里是耶稣会士在内地的第一个传教点;据说,他在这里结识了耶稣会士郭居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广东期间,不知通过怎样的渠道,他获得了国子监的学籍!
须知,获得国子监的学籍,正经渠道只有以下三条:
一是“贡生入监”,这是国子监学生的主要来源。朝廷给全国府、州、县的学校下达有推选入国子监读书的名额,《明史•选举志》:
弘治、嘉靖间,仍定府学岁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遂为永制。
府、州、县通过组织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学校的考试,按名额选拔推荐到国子监。徐光启是上海人,在广东深山里呆着,显然不可能这机会。
二是“举人入监”,指参加会试没有考中的那些人,他们本来就是举人。这与徐光启无关。
三是“荫子入监”,这是父辈以卓越战功或者突出政绩或者崇高的职位,获得皇上赏赐的“荫一子入国子监”的特权;徐光启更是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机会。
徐光启是如何得到“入籍成均”机会?这只能是存疑了。有一点是肯定的:徐光启的能量极大。
2
徐骥《文定公行实》:
万历丁酉试顺天,卷落孙山外。是年大司成漪园焦公典试,放榜前二日,犹以不得第一人为恨,从落卷中获先文定卷,击节叹赏,阅至三场,复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拔至第一。
徐光启中秀才后,参加过多少次乡试,我们不得而知。徐光启是上海人。按照制度,如果他想当上举人,他应该在南京参加应天府的乡试。因为他弄到了“入籍成均”,便可以申请在顺天府即北京参加乡试。
万历二十五年(1597),徐光启中了举人,而且是以顺天府的第一名中举。从中秀才到中举人,徐光启花了十六年时间。
徐光启的中举过程,也十分神奇。徐光启原本已经落选了,没想到,在即将公布入选名单的时候,副主考焦竑竟然专门找出徐光启的考卷,看了一下后,宣称徐光启是奇才,硬是让徐光启当了第一名,即所谓解元。
徐光启获得第一的这场考试,以作弊成风而震惊朝廷,被载入了史册。考试结果一宣布,考生们就炸了,朝廷里就被闹翻了,《国榷》:
......撤棘有异议......顺天贡士吴应鸿等,或冒籍,或关节,或疵谬。
这场考试,有“高考移民”的,有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的,有考试过程和考卷问题百出的。被曝光的,除了徐光启,还有九人。专门选拔了徐光启这个人才的考官焦竑,因为这场考试,从光环满头的翰林院修撰,被贬为福宁州同知,不久,又被降级,不得不回家养老去了,《明史·焦竑传》: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二十五年主顺天乡试,举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险诞语,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岁余大计,复镌秩,竑遂不出。
焦竑之所为何如此关照徐光启?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参考:众所周知,焦竑与利玛窦是好朋友。
3
徐骥《文定公行实》:
甲辰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馆师唐公极口称赞......举朝大奇之。
中举之后的徐光启,经过了三次会试,才修成正果。
万历三十二年(1604),即中举七年之后,总算中了进士,位居三甲,获得了“同进士”出身。也就是说,在被录取者中,徐光启属于中下等水平。这一年,徐光启已经四十二岁。
被录取的三百名进士在争夺翰林院庶吉士的机会时,徐光启竟然脱颖而出,变成了其中的前二十六名(加上状元、榜样、探花),成为二十三名翰林院庶吉士中一员。
徐光启这一次大获成功,同样有神奇之处:本次会试的副主考,是唐文献;翰林院庶吉士的教官,也是唐文献。
唐文献是万历丙戌科的状元,这位唐公,走到哪里都夸赞徐光启。
原来,唐文献是华亭人,徐光启的小老乡!华亭这个地方,恰恰是耶稣会传教的主要窝点。
就这样,科场上百战百败的徐光启,一下子光环满头。
4
徐骥《文定公行实》:
丁未,授检讨......教习内书堂。癸丑,分试礼闱......是秋,以病归。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年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恰好这年五月,叶向高当上了宰相。
徐光启在庶吉士毕业分配工作时,被成功地留在明朝权力中枢翰林院,担任了翰林院检讨,具体工作是内务府司礼监书堂的老师,专门负责教育宦官。徐光启因此与哪些宦官成为密友,我们不得而知。
万历四十一年(1613),徐光启又跟随宰相叶向高,当上了这一年会试的考官,选拔了一大批跟随他们一辈子的骨干官员,其中不少人后来当上了宰相,为灭亡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详情参阅:耶稣会士是如何搞垮明朝的(中)
就这样,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在皇帝的身边,还是朝廷百官中,徐光启都拥有大批的“门生”。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叶向高因为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以退为进,辞职回乡。徐光启则先行一步,回家养病。
5
徐骥《文定公行实》:
丙辰,复除前官。丁巳,晋左春坊左赞善。
三年后的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光启的病好了,回到朝廷。第二年(1617),徐光启升了一级,当上了左春坊左赞善,从六品。
左春坊左赞善的职位不高,但是,这可是太子府的官员,具体工作内容是做太子的幕僚,为太子出谋划策。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这岗位的含金量有多高,是个人都懂。
徐骥《文定公行实》:
戊午,东事急......先文定慨然上疏......即令训练新兵,防御都城,升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管理练兵......练习之功仅约四月......先文定公亦引嫌告避矣。
万历四十六年(1618),针对辽东前线战事不断,徐光启开始不断地上折子,大谈军事,把明神宗感动得不得了;加上不少朝廷官员称赞徐光启有军事才能,明神宗好好地提拔了他一下,任命他为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让他去练兵。但是,练兵不是吹牛好玩的,结果才干了四个月,就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被官员弹劾的混不下去了,不得不再一次辞职养病。
詹事府少詹事,即太子的办公厅副主任,正四品。
从中进士,到官至正四品,翰林出身的徐光启花了十四年时间。比起举人孙元化八年官至正四品,徐光启真是太冤了。
6
徐骥《文定公行实》:
辛丑,天启改元......吏部复奏起先文定......遂辞疾归。
天启元年(1621),叶向高东山再起,继续当宰相。徐光启也被召回朝。没想到,一上任,又遭到大臣们的弹劾。他只好再次回家养病。
徐骥《文定公行实》:
癸亥,即家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撰修《神宗实录》副总裁......台臣智铤论劾闲住。
天启三年(1623),在叶向高等人的运作下,派专人送任命书到徐光启家,提拔他担任礼部右侍郎,官拜正三品;同时兼任权力中枢的翰林院侍读学士、负责为太子服务的詹事府、古代文人梦中的最高荣誉的史官。然而,这一次提拔,照样遭到了一批大臣的坚决反对,和过去一样,如徐光启胡吹牛皮,对军事一窍不通却要练兵,如此等等。结果,这一次弄巧成拙,被明熹宗下旨让他:闲住,即在家呆着好好反省。
天启帝实在太聪明,他很快就发现某种势力长期不懈的精心布局,随即以排山倒海之势予以打击。因此,整个天启朝,徐光启都不太得志。
7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光启在家反省了一些日子后,机遇终于来了。
崇祯皇帝即位后,天启帝贬斥的所有官员全部获得重用,天启帝重用的官员统统打入十八层地狱。前面,我们说过,崇祯朝的宰相,几乎全部是叶向高、徐光启的门生,天主教徒。
自此,徐光启每年都在升官。
徐骥《文定公行实》:
戊辰,今上即位,诏起原官,侍日讲,补经筵讲官......十二月,以日讲叙劳,加太子宾客,充纂修《熹宗实录》副总裁。
崇祯元年(1628),徐光启不仅官复礼部右侍郎,而且当上了崇祯帝的日讲官,即天天在皇帝身边,给皇帝答疑解惑的人,即贴身智囊。
徐骥《文定公行实》:
己巳......四月改左。
崇祯二年(1629),徐光启从礼部右侍郎升职为左侍郎,即第一副部长,明代的时候,左比右大。
徐骥《文定公行实》:
得旨,修议历法......庚午,六月,升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协理詹事府事。
崇祯三年(1630),徐光启升至礼部尚书,礼部的一把手了。
徐骥《文定公行实》:
辛未,三月,充廷试读卷官,六月充考庶吉士读卷官。
崇祯四年(1631),徐光启又当上了这一年科举考试的廷试读卷官、考选庶吉士读卷官,换句话说,崇祯帝把人才选拔权全部交给了徐光启。这些事,本属于宰相的权利。
徐骥《文定公行实》:
壬申,五月初四日,旋奉圣旨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办事。
崇祯五年(1632),徐光启正式当上宰相,进入最高权力机构的核心圈子。
徐骥《文定公行实》:
癸酉(崇祯六年,1633)......至十月初七日而长逝矣。
崇祯六年,徐光启去世。
8
徐光启之子徐骥在总结徐光启一辈子的功绩时,专门谈到了他的著作,徐骥《文定公行实》:
所著有《历书》一百三十二卷、《清台奏草》、《兵事疏》、《几何原本》、《测量》、《勾股》、《水法》、《简平仪》、《农遗杂疏》、《毛诗六帖》、《百字诀》行于世。《文集》数十卷、《南宫奏草》、《端闱奏草》、《经闱讲义》、《通漕类编》、《读书算》、《平浑》、《日晷》、《九章算法》、《农书》、《医方》藏于家。
以上著作分为两类:
一是已经出版“行于世”的,有《历书》一百三十二卷、《清台奏草》、《兵事疏》、《几何原本》、《测量》、《勾股》、《水法》、《简平仪》、《农遗杂疏》、《毛诗六帖》、《百字诀》;
二是尚未出版“藏于家”的遗著,有《文集》数十卷、《南宫奏草》、《端闱奏草》、《经闱讲义》、《通漕类编》、《读书算》、《平浑》、《日晷》、《九章算法》、《农书》、《医方》。
对于以上这些著作,徐骥压根儿没有提到什么“洋人”和“翻译”,而是明确指出这些著作是他爸爸徐光启的作品。
徐骥所提到的这些书名就很有意思。
例如,《水法》并没有“泰西”二字,那么,“泰西水法”云云,显然是后面的人编出来的。
又如,徐光启还有《九章算法》的数学著作,估计是徐光启学习《九章算术》的心得体会。不知道后来是否出版过“泰西九章算法”的数学著作没有?
前面,我们谈到过,徐骥根本就不承认《几何原本》是西洋人的东西,而是肯定地指出:《几何原本》是他爸的作品。
在《文定公行实》中,徐骥大谈了徐光启修历的功劳,自始至终都没有提西洋人的事,而且肯定地说,《历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他爸的心血:
时历事正殷,刻分杪末,推算浩繁,继晷焚膏,不遗余力......时先文定力疾倚榻,犹矻矻捉管了《历书》......幸历事将竣,先文定度不能起,乃于二十九日疏明,已进《历书》七十四卷,已完而未进者六十卷,即荐山东参政李天经以毕其事。
只要人们本着良知,认真阅读理解徐骥《文定公行实》,我们多少能明白许多事情的真相。
有关徐光启的许多事的真相,就和叶向高一样。叶向高死后,出来了一部《三山论学记》的书,其本质是,以叶向高的终身荣誉为耶稣会士的传教事业背书,死了也得为耶稣会服务。
相关参阅文章:
《同文算指》托名利玛窦,实为李之藻抄袭中国文献而成(系列2)